TSA不是甚麼新奇事物。早在我還是個小學生的那個年代,就有一個叫學科測驗的東西,記憶中有語文科,有數學,也好像有科學。記憶之所以這麼模糊,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學科測驗真的是不涉及任何操練的測試。這個久遠的學科測驗,測的跟平日的課程有些少關係,但學生完全不當它是一回事,純粹是老師某天拿著一本本的題目進來,大家就做做看,從沒有要求學生做任何準備,也對學生升學沒有影響。
聽上來,不就如教育局TSA小冊子(註1)上所指「不會影響學生升班或升學」嗎? 那TSA何來操練壓力呢?
仔細看這份以學校為target readers的TSA小冊子(註1),不易看出一些端倪。在學校應如何看待TSA數據的第3項,是「客觀檢視校內學生的強弱項及學校課程的成效」,換言之,是對學校做的appraisal,構成量度學校效能的外評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除非學校不緊張外評成績,否則TSA數據會是一個學校的著眼點; 至於如何make sure TSA數據好好睇睇,最直接莫過於讓學生熟習TSA題目。
我也有過疑問,既然TSA只是測試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那學生為什麼要練習TSA題目? 根據這個由教協進行的調查(註2) 顯示,TSA超越學生的基本能力,不操不識。此外,同一個調查指出TSA的達標率成為外評的指標,學校及全港各科達標率亦成為公開資料。
因此,TSA沒有直接影響學生,而是一層一層由教育局按TSA達標率評價學校開始,逐一與學校檢視TSA反映的「學生強弱項及學校課程成效」,繼而由學校向學生施行改善對策,經由夾在教育局和學生之間的學校在不斷地影響學生。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學校要跟教育局一齊癲呢?
TSA之所以比以前的學科測驗對學生有更切身的間接影響,不是因為評核本身,而是由上而下的學校管理制度。學科測驗的年代,學校有比較高的自主權,外評制度尚在實驗階段,由少數學校自願參與,所以學科測驗的數據只屬參考,採取對策與否,適隨尊便。
今天,所有接受政府資助的中小學都要接受外評,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而結果,如上述所講,是一個正式的appraisal, 對學校有一定影響。換句話說,TSA對學生是low stake, 但對學校就非常high stake,這就是它的微妙之處。
註1) http://www.bca.hkeaa.edu.hk/web/TSA/zh/pdf/tsa_hkeaa_leaflet_preview_chi.pdf
註2) http://www.legco.gov.hk/yr13-14/chinese/panels/ed/papers/ed0113cb4-298-1-c.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