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不是甚麼新奇事物。早在我還是個小學生的那個年代,就有一個叫學科測驗的東西,記憶中有語文科,有數學,也好像有科學。記憶之所以這麼模糊,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學科測驗真的是不涉及任何操練的測試。這個久遠的學科測驗,測的跟平日的課程有些少關係,但學生完全不當它是一回事,純粹是老師某天拿著一本本的題目進來,大家就做做看,從沒有要求學生做任何準備,也對學生升學沒有影響。
聽上來,不就如教育局TSA小冊子(註1)上所指「不會影響學生升班或升學」嗎? 那TSA何來操練壓力呢?
仔細看這份以學校為target readers的TSA小冊子(註1),不易看出一些端倪。在學校應如何看待TSA數據的第3項,是「客觀檢視校內學生的強弱項及學校課程的成效」,換言之,是對學校做的appraisal,構成量度學校效能的外評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除非學校不緊張外評成績,否則TSA數據會是一個學校的著眼點; 至於如何make sure TSA數據好好睇睇,最直接莫過於讓學生熟習TSA題目。
我也有過疑問,既然TSA只是測試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那學生為什麼要練習TSA題目? 根據這個由教協進行的調查(註2) 顯示,TSA超越學生的基本能力,不操不識。此外,同一個調查指出TSA的達標率成為外評的指標,學校及全港各科達標率亦成為公開資料。
因此,TSA沒有直接影響學生,而是一層一層由教育局按TSA達標率評價學校開始,逐一與學校檢視TSA反映的「學生強弱項及學校課程成效」,繼而由學校向學生施行改善對策,經由夾在教育局和學生之間的學校在不斷地影響學生。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學校要跟教育局一齊癲呢?
TSA之所以比以前的學科測驗對學生有更切身的間接影響,不是因為評核本身,而是由上而下的學校管理制度。學科測驗的年代,學校有比較高的自主權,外評制度尚在實驗階段,由少數學校自願參與,所以學科測驗的數據只屬參考,採取對策與否,適隨尊便。
今天,所有接受政府資助的中小學都要接受外評,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而結果,如上述所講,是一個正式的appraisal, 對學校有一定影響。換句話說,TSA對學生是low stake, 但對學校就非常high stake,這就是它的微妙之處。
註1) http://www.bca.hkeaa.edu.hk/web/TSA/zh/pdf/tsa_hkeaa_leaflet_preview_chi.pdf
註2) http://www.legco.gov.hk/yr13-14/chinese/panels/ed/papers/ed0113cb4-298-1-c.pdf
20年前被發現資優。 試過考第一,又試過考第尾; 試過GPA有4.0,又試過公開試不合格; 試過3個月自修本來要讀1200小時的課程,又試過4年先完成本來3年的課程。 資優其實只是某些領域上有些少著數,偶爾有其他人意想不到的靈感。 我也要努力,也會失敗。 機緣巧合之下當了老師, 過去的經驗令我對異常醒目的學生有些了解, 也會對常常失敗的學生多些體諒。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測試你IQ
朋友間掀起一個IQ test熱潮,說的不是甚麼正式測試,題目只有20條,也不計時。
先是兩個朋友在fb post了145分的結果,comment是聰明絕頂。其他朋友隨即不甘示弱,先後post出145分聰明絕頂,或者是200分曠世奇才的結果。145和200中間有沒有其他分數就不得而知了。是因為結果就只有這兩個嗎? 得到這誇張到接近撒謊的「曠世奇才」結果後,我試過隨意作答來驗證一下,結果是95分馬馬虎虎,看來又不是個整人程式。
有興趣可以玩玩,just for fun。
http://www.arealme.com/iq/zh/
答完想知道答案,可來這裡看看:
http://greyfriarslocksmiths.co.uk/iq-test-2014/
這20題裡我最喜歡Question 18, 既是簡單的數學題,又要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些看似是兩位數的數目。
玩完又要再開始改assignment。如果每個學生寫的東西都像Question 18那麼靈活有趣就好了。算啦,可能這就是我的資優朋友沒有一個當上老師的原因之一。
先是兩個朋友在fb post了145分的結果,comment是聰明絕頂。其他朋友隨即不甘示弱,先後post出145分聰明絕頂,或者是200分曠世奇才的結果。145和200中間有沒有其他分數就不得而知了。是因為結果就只有這兩個嗎? 得到這誇張到接近撒謊的「曠世奇才」結果後,我試過隨意作答來驗證一下,結果是95分馬馬虎虎,看來又不是個整人程式。
有興趣可以玩玩,just for fun。
http://www.arealme.com/iq/zh/
答完想知道答案,可來這裡看看:
http://greyfriarslocksmiths.co.uk/iq-test-2014/
這20題裡我最喜歡Question 18, 既是簡單的數學題,又要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些看似是兩位數的數目。
玩完又要再開始改assignment。如果每個學生寫的東西都像Question 18那麼靈活有趣就好了。算啦,可能這就是我的資優朋友沒有一個當上老師的原因之一。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小時候的英文
有一天同事說起少數的學生英文不好,我沒覺得太驚訝,因為我是過來人。學語文需要一個語言環境,讓人好好使用語言,而非單單吸收和理解語言知識,而那些學生,可能只是一直欠缺這樣的環境。
我讀中學之前一直在中文環境長大,讀的是一間不算特別受歡迎的中文小學,印象中小學的英文堂老師都莫名奇妙的用中文教。與其說是英文堂,叫它翻譯堂倒比較貼切,但當中不教授任何翻譯技巧。有一個小片段我到現在還記得:
在四年級某個教食物的英文堂,
老師問我: xxx, "Jam"0既中文係乜嘢?
我: ...
老師: (幾秒後) 你坐低啦,係果醬。
我家裡從來都叫jam做jam。就像我問你,喂,Microsoft word中文係咩? Presentation中文又係咩?
基本上整個小學階段就這樣譯來譯去,再加上做不完的文法練習。英文考試的成績多數是A,考的其實是記憶力和簡單的文法分析能力。聽和講就只有那一點點用慢到不得了兼誇張到不得了的語氣製成的錄音,或者是利用教科書上教過的有限詞彙去刻意做的對話。
然後有一天,10歲的我帶著一個有毛絨絨樹熊公仔的腰包坐地鐵,幾個外國人友善地跟我說話,可能他們是澳洲人吧。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們: 這個樹熊腰包是我叔叔從澳洲買給我的。
問題是,學校一般教cats, dogs那些,koala我聽都未聽過。腰包英文又是甚麼? 我還會uncle, buy, Australia, 但怎樣把它們串成一個有意思的句子?
那一刻,雖然我只是一個10歲的天真小孩,但我真心覺得自己的英文好廢。
不過,小時候不會英文,就真的如大人們所說的一樣"大個咗就會識",可能因為那時候的中學大部分都用英文授課。不管是真英文中學還是偽英文中學,課本、功課和考試總會是英文的。
我的英文,是後來讀中學時慢慢學會。中學的第一堂剛好是家政堂,老師說今堂教"Personal hygiene",但我連personal和hygiene這兩個字都不會。慢慢聽著聽著,發覺原來都很簡單。又有一次,測驗的題目是Suggest three ways to prevent tooth decay. 我想寫飯後嗽口,但嗽口的英文我不知道,勉強寫了"drink some water after meals"就算錯。數之不盡的英文說法,好像都在家政課學會,可能因為這一課比較生活化。較specific的詞彙,多數來自history, geography, science, maths等科目,而英文堂是個各科學到的整合起來的科目,探討怎樣能更準確更有技巧地運用這個語言。
如果一直留在中文環境,不知道我會不會永遠停留在那個連"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koala waist bag from Australia."都不會的階段。又或者,我會避重就輕,懂得把它說成"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from Australia"?
我讀中學之前一直在中文環境長大,讀的是一間不算特別受歡迎的中文小學,印象中小學的英文堂老師都莫名奇妙的用中文教。與其說是英文堂,叫它翻譯堂倒比較貼切,但當中不教授任何翻譯技巧。有一個小片段我到現在還記得:
在四年級某個教食物的英文堂,
老師問我: xxx, "Jam"0既中文係乜嘢?
我: ...
老師: (幾秒後) 你坐低啦,係果醬。
我家裡從來都叫jam做jam。就像我問你,喂,Microsoft word中文係咩? Presentation中文又係咩?
基本上整個小學階段就這樣譯來譯去,再加上做不完的文法練習。英文考試的成績多數是A,考的其實是記憶力和簡單的文法分析能力。聽和講就只有那一點點用慢到不得了兼誇張到不得了的語氣製成的錄音,或者是利用教科書上教過的有限詞彙去刻意做的對話。
然後有一天,10歲的我帶著一個有毛絨絨樹熊公仔的腰包坐地鐵,幾個外國人友善地跟我說話,可能他們是澳洲人吧。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們: 這個樹熊腰包是我叔叔從澳洲買給我的。
問題是,學校一般教cats, dogs那些,koala我聽都未聽過。腰包英文又是甚麼? 我還會uncle, buy, Australia, 但怎樣把它們串成一個有意思的句子?
那一刻,雖然我只是一個10歲的天真小孩,但我真心覺得自己的英文好廢。
不過,小時候不會英文,就真的如大人們所說的一樣"大個咗就會識",可能因為那時候的中學大部分都用英文授課。不管是真英文中學還是偽英文中學,課本、功課和考試總會是英文的。
我的英文,是後來讀中學時慢慢學會。中學的第一堂剛好是家政堂,老師說今堂教"Personal hygiene",但我連personal和hygiene這兩個字都不會。慢慢聽著聽著,發覺原來都很簡單。又有一次,測驗的題目是Suggest three ways to prevent tooth decay. 我想寫飯後嗽口,但嗽口的英文我不知道,勉強寫了"drink some water after meals"就算錯。數之不盡的英文說法,好像都在家政課學會,可能因為這一課比較生活化。較specific的詞彙,多數來自history, geography, science, maths等科目,而英文堂是個各科學到的整合起來的科目,探討怎樣能更準確更有技巧地運用這個語言。
如果一直留在中文環境,不知道我會不會永遠停留在那個連"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koala waist bag from Australia."都不會的階段。又或者,我會避重就輕,懂得把它說成"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from Australia"?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鼓勵的作用
最近完成了一個本來沒需要讀的教育課程,還拿了非常好的成績,讓我在一個畢業生都坐在台下的畢業禮有個機會往台上走走。如果沒有這位教授的鼓勵,整個故事的結局就要改寫了。
這位教授我在讀碩士時就已經認識,偶然一次的下午茶短聚,他問起我課程讀成怎麼樣,成績是不是很滿意。我像機關搶掃射似的告訴他那個幾乎每堂測驗還有最後一堂要考試兼且課程完結兩星期內要交5000字essay的恐佈課程,最後還只得B。還有另一個我會給「十個趣」的課程,也只得B+。Distinction似乎與我無緣。
然後教授很有長輩風範的無端端叫我"Listen",把distinction的分界線告訴了我,還和我計計數,餘下大約都A-其實已經達標。老實說,這個"listen"讓我嚇一嚇,因為已經忘了有多久沒有人用這種由上而下的語氣鼓勵我,完全做到sharp, short, shock的效果,但當然我指是好的效果讓我有好的感覺。
從此之後,我就帶著患得患失(這個成語好像這樣用OK???) 的心情朝著平均A-出發。一個學期過了,全是A range,向目標又近了一步,於是就更輕鬆。又過了一個學期,又得到A range的成績。
對於某些學生,老師的角色可能是把他們的潛能激發出來。可能像DBS的校長一樣: 「不要告訴他們你想去月球,要告訴他們你要往火星,他們就會替你找個可以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註1) 也可以是這位教授溫柔但有型的提示。
"Without any doubt, you were the reason why I could be up there on the stage today."道謝後我不忘向教授補充說。當我的身份變回學生,往往有很多讓我既感恩又奇妙的體驗。
註1: 品味蘋果:男拔隔代校長父子情
鄭基恩接棒 帶學生上火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1/18063800
這位教授我在讀碩士時就已經認識,偶然一次的下午茶短聚,他問起我課程讀成怎麼樣,成績是不是很滿意。我像機關搶掃射似的告訴他那個幾乎每堂測驗還有最後一堂要考試兼且課程完結兩星期內要交5000字essay的恐佈課程,最後還只得B。還有另一個我會給「十個趣」的課程,也只得B+。Distinction似乎與我無緣。
然後教授很有長輩風範的無端端叫我"Listen",把distinction的分界線告訴了我,還和我計計數,餘下大約都A-其實已經達標。老實說,這個"listen"讓我嚇一嚇,因為已經忘了有多久沒有人用這種由上而下的語氣鼓勵我,完全做到sharp, short, shock的效果,但當然我指是好的效果讓我有好的感覺。
從此之後,我就帶著患得患失(這個成語好像這樣用OK???) 的心情朝著平均A-出發。一個學期過了,全是A range,向目標又近了一步,於是就更輕鬆。又過了一個學期,又得到A range的成績。
對於某些學生,老師的角色可能是把他們的潛能激發出來。可能像DBS的校長一樣: 「不要告訴他們你想去月球,要告訴他們你要往火星,他們就會替你找個可以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註1) 也可以是這位教授溫柔但有型的提示。
"Without any doubt, you were the reason why I could be up there on the stage today."道謝後我不忘向教授補充說。當我的身份變回學生,往往有很多讓我既感恩又奇妙的體驗。
註1: 品味蘋果:男拔隔代校長父子情
鄭基恩接棒 帶學生上火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1/18063800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被問到離開教育界的原因怎麼辦?
有朋友離開教育界,打算轉戰NGO。尚在求職階段,他提到如果被問為什麼離開教育界,還有為什麼經常轉工,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我的best friend出名是解難專家,當然問問她意見,給朋友一個參考也好。不消幾秒,另一邊傳來答案: 教書,大家都知教本地中小學無限OT,都唔係咩筍工,離職有幾奇。宜家合約制為主,年年續約,轉工是好普遍的事。
她續說,首先自己唔好怯,唔好心虛。怯,就會輸一世。
我覺得她的想法很有意思,特別想share給因為各種需要暫時離開教育界的朋友,但願他們都有這種思維和自信。當然,她說的是現時教育界的現象; 真正回答面試問題時,就要把重點放在自己如何well qualified for申請職位,而離職原因就避重就輕啦。面試不過是一個產品推廣活動,要消費者覺得產品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決定購買。那個產品,是你。
我的best friend出名是解難專家,當然問問她意見,給朋友一個參考也好。不消幾秒,另一邊傳來答案: 教書,大家都知教本地中小學無限OT,都唔係咩筍工,離職有幾奇。宜家合約制為主,年年續約,轉工是好普遍的事。
她續說,首先自己唔好怯,唔好心虛。怯,就會輸一世。
我覺得她的想法很有意思,特別想share給因為各種需要暫時離開教育界的朋友,但願他們都有這種思維和自信。當然,她說的是現時教育界的現象; 真正回答面試問題時,就要把重點放在自己如何well qualified for申請職位,而離職原因就避重就輕啦。面試不過是一個產品推廣活動,要消費者覺得產品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決定購買。那個產品,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