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兩本有關疫症後時代的書,都不及歷史學家Yuval Noah Harari大約20分鐘的訪問。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這位學者寫過一本很有趣的書,叫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Mankind,被翻譯成65個不同語言。
以下是日本電視台ANN製作的訪問,歷史學家的發言都是英文加上日文字幕。我不多說了,直接聽歷史學家說最實際,內容有關covid的危險性與將來。
20年前被發現資優。 試過考第一,又試過考第尾; 試過GPA有4.0,又試過公開試不合格; 試過3個月自修本來要讀1200小時的課程,又試過4年先完成本來3年的課程。 資優其實只是某些領域上有些少著數,偶爾有其他人意想不到的靈感。 我也要努力,也會失敗。 機緣巧合之下當了老師, 過去的經驗令我對異常醒目的學生有些了解, 也會對常常失敗的學生多些體諒。
大家都知道我一直都教成年人或者接近成年的青少年,教了十多年後,發現對著他們,有時候需要反應慢一點。
不是說自己真是變得完全遲鈍,而是讓對方好好把話說完,不用那麼快就打斷或者反駁。有時候用mirroring的方式簡單重複對方的重點,確定好才繼續把討論推前,說不定對方自己會察覺不足之處,或者覺得沒問題,然後自動追加更多看法。這樣的做法,好像比老師自己追問來得有效。
如果遇到好像離天萬丈遠的想法,有時候借用其他學生的看法也是個好方法。例如A同學說了,邀請B同學點評,再回去問A同不同意B的說法,為什麼,有需要再問其他同學,諸如此類。有時候在討論過程中,有其他同學會先認同A,然後加入討論說,欸,好像有點不對,然後解釋不太對的地方。
是很花時間的方法,但我個人認為,不用急著把自己的看法強加於人。讓學生真正思考過的看法,才是真正學習。不過當然不是書上甚麼東西都要深入討論,要不然一天48小時也不一定夠用。
有時候也有一些學生不適應「沒完沒了的討論」,很想要「標準答案」,因此讓學生很快就知道討論跟assignment的關係,或者討論過程讓他們好像查案一樣很想一步一步查出真相,在亞洲的教室裡好像也挺重要。
同樣方法要來教小朋友,好像也可以,只是過程中要多用guiding questions,也需要多給一些時間思考,組織答案時或者需要詞彙的幫助。
之前看過一個日本3名高中生跟同校30名老師身分對調的影片。學生站在講台當老師,本來的老師坐在學生的位置。
一開始,身分變成老師的高中生直接叫本來是老師的學生「山本」(而不是平常的「山本 老師」),那位「山本同學」回應一聲「係~」之後,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反應不來。
高中生老師一開始叫大家猜猜當天的教授主題,「山本同學」猜是BTS。原來不是,是Pokemon。
如果你略懂日文,會聽得出這位高中生老師教得非常有條理,也有適當的幽默感,好像一名真的老師。真的很有趣,連我也很想跟她學學Pokemon的知識。雖然沒有字幕,即使不會日文,大家也可以試試看,說不定單靠她豐富的身體語言、展示的Pokemon figures、黑板上的字、字幕上的漢字和抑揚頓挫的聲線,就可以明白大部分內容呢。她的教授技巧真的很出色。
第一位高中生老師的片段是1:30-7:35。其餘兩位也各有特色,特別是第三位竟然選擇在自己的數學老師面前教數學,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第一位。
不知道大家覺得怎樣?
每次跟朋友的小朋友講再見,都會難捨難離。日子久了,他們開始知道我久不久又會去。
昨天去朋友家聽她講新工作的事,看看她適應得怎樣,順便跟他們的三歲兒子玩。分別時,小朋友的爸爸說:「姐姐要返屋企喇。你同姐姐講bye bye啦~」
小朋友不發一語,迴避我的眼神。年紀這麼小的小朋友好像覺得,自己看不到的事就不會發生。
於是我說:
「好似上次咁,我走左會再黎。
好似今日咁,再黎同你玩係咪?」
正當我猶豫三歲會不會明白,他居然點頭。
我們三個大人都很驚奇😮😮😮
然後我趁著時機,幫小朋友轉換心情,說:「我俾d嘢你估!」
他剛學會不同形狀,我就用手指先後做了三角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給他猜猜看。
「全部啱晒👏🏻👏🏻👏🏻👏🏻👏🏻 😁😁😁 我下次再黎同你玩喇,bye bye 👋 」
然後他就微笑著跟我bye bye😃
小朋友不捨得大人走,是因為不確定你會不會再來一起玩。reassure他我會再來,儘管是只有三歲的小朋友,原來都會明白。
自小就喜歡看人物傳記,可以間接經歷一個與我不同的人生。現在除了書,還有各種媒體。前阿富汗Communications Minister(以下簡稱部長)在德國的新生活,最近受到傳媒廣泛報導,以下是他在德國居住一年後,於萊比錫接受德國媒體的專訪(全德文,部長的回答是德文配音):
旁白提到2017年上任後,部長第一年曾經過著不錯的生活,可惜好景不常,2018年就開始遭受塔利班的威脅,當地也有戲劇性的變化。訪問的第一個問題,有關現時在德相對微薄的收入。部長表示,正面來看,那讓他誠懇地工作,而且相對在阿富汗政府工作時,他晚上更能睡得安穩。
他接著說,現時阿富汗的新聞讓他很傷心,事實上,阿富汗過去有四十年在戰爭當中,好不容易才有二十年的安定政局,如今又變回不穩。他透過網絡得到當地最新的消息,然而最讓他擔心的,是尚在當地由保鑣保護著的家人。基於安全理由,他也不願多談家庭。
即使是這樣,部長仍然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他把自己在市中心的房子盡量整理得乾淨舒適。被問到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歡的德文詞彙時,他一口氣說出:
danke schön, bitte schön (謝謝、不用客氣)
對他來說,這兩個他早已學會的德文詞彙,在要求和接受幫助時,有如魔法一般。
以前唸本地英文中學,上課用英文,到大學繼續用英文學習,感覺理所當然。到後來自己的閱歷豐富了,才發現在一個廣東話主導的社會,大學只用英文授課,其實是一件相當奇怪的事。
我教的大學,有為數不少的國際學生,而且也很難單憑外表就知道他們是哪裡人。黃皮白心、白皮黃心等等,形形式式,所以最好就別以貌取人。因此,上課語言肯定是英文,就像新加坡一樣的多元文化社會裡,取一個共同語言。
下課之後呢,其實說什麼語言也可以。雖然授課語言是英文,但對某些學生來說,大學可能是他們第一次用全英文上課的地方。如果他們有問題想面對面問,但一時間沒辦法用英文把話講清楚,我也歡迎他們跟我說任何一個我會說的語言。
遇上我平常比較少機會說的語言,就會lost in translation。以下是部份我馬上翻譯不來的東西:
1)多士、萬字夾、book房、rehearsal的普通話是什麼?
2)attendance、prerequisite和add-drop period的德文是什麼?
3)eye contact、mutually exclusive的日文是什麼?
有時候下課在校園碰到非常有禮的韓國學生,他們會主動跟我打招呼,還會「微鞠躬」(不像韓國國內幅度那麼大,但不止是點頭),讓我不知道怎麼辦。我要回禮也稍稍鞠躬嗎?😆
讀大學時,曾經去過一間老字號教夜校。那時純粹時間太多,當時未流行sem期間去公司做internship,又不想補習,就在報章教育版找到這份工作。
最近YouTube推薦我看這個日本的夜校video,勾起很多當時的回憶。
那個班全部人都比我年長,年紀最大的是一位子女已經唸高中的太太,最小的也比我大一年。
記憶中那班學生都很有興趣讀書,年長的通常為了完夢,彌補小時候失去的唸書機會。她們的學習能力可能沒有年輕的學生那麼好,但都很有毅力。年輕的大都完成了中學教育,但他們說以前沒有認真唸書,工作之後才發現自己的知識嚴重不足。當中也有保險經紀和層壓式推銷員,一邊進修一邊順便物識他們的潛在客戶。
跟我最要好的,是兩個比我大一年的情侶。他們在我還在唸大學時,已經事業初成,唯獨是欠缺學歷,影響進一步陞遷。他們從我身上學到學術知識,我從他們學到很多人情世故。後來他們結了婚,現在有個三口子的幸福家庭。
夜校的同事也很有趣。他們多數在我還沒出生就開始教,有些也教同一個機構的日校,見證著夜校的興衰。有一位叫Charles的老師,跟我說過八十年代夜校的事情,就像蔡寶瓊教授的《晚晚六點半》裡面寫的那樣,不過到我教的時候,已經因應辦公室多數六點多才下班的習慣,變了每週兩次七點三。其餘三晚我休息,他們上別的科目。
那個時候,夜校已經開始夕陽。隨著預科消失,DSE學制推行超過十年,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唸夜校呢?
以往如果有需要take attendance,我通常是從系統下載全班學生的名字印出來,或者用office給我的點名紙,上課時讓那張紙巡迴一週回到我那裡。
今年疫情關係,不太想傳紙,第一課的attendance就叫在場的學生下課後寫email給我。如果特意寫的email只有一個名字很傻吧,於是我叫了他們寫三樣東西:
1. 全名(如果email已經顯示就不用寫)、
2. preferred name(有學生的名字有first name和middle name,他們就告訴我叫哪一個,也有學生不喜歡父母選的英文名字,讓我忽略她在ID上很優雅的名字,改用一個帥氣的名字,還有名字比較難發音的國際學生,會告訴我讀音,或者一個比較簡單的叫法)、
3. one special/interesting thing about you。
想不到學生們都有趣得很,有人告訴我21天隔離時發生的趣事,有人分享參與extreme sports/團體運動/代表香港參加國際運動賽事/拍微電影的樂趣,也有人向我推薦他們喜歡的音樂/動漫/電影/藝術作品/國際新聞頻道,還有不少國際學生分享在香港生活的趣事。
早知道這麼有趣,我應該早就這樣做。雖然一一回覆他們要花時間,但真的很有樂趣。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我選擇教書的原因之一。
往後的課堂可能叫他們留名做一些即時反應的網上活動。
最近家中嘗試停食白米,轉食92%玄米+4%小米+4%高粱。因為大部分玄米都是日本生產,就開始研究日本食物安全。
在這之前,通常我會選擇距離福島比較遠的縣,例如沖繩、福岡、鹿兒島那些,心想只要地下水不相連應該ok吧?有時遇到很想吃的,青森跟北海道也會買。而且每餐吃不同的東西,相對風險較低。
米就不同,是主食。
看過無數個日本、台灣、德國、英國、美國關於核輻射與食物安全的videos和文章,最終發現美國FDA的網站最詳細,羅列自2011年3月開始日本政府的措施與美國的進口管制: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cms_ia/importalert_621.html
雖然要大概10分鐘才會看完,但如果你有吃日本食物,這個時間值得花。都是factual information,其中Guidance的部分有關現行不可進口美國的日本食物(按縣分類)。
如果沒時間,可以參考一個在台日本人的分享。個人認為「檢出輻射的食材與產地」的段落最有參考價值。
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1947
這樣研究了一個小時之後,我就出發去附近的超級市場。因為今晚吃韓國烤肉,想買烤肉醬。突然,我看到日本人氣燒肉店的烤肉醬的家用版本!!😍
反轉細看製造商和原料來源......
oh,ibaraki ken😞
那個在福島核電廠正下方的茨城県。
怎樣可以知道該注意哪些縣呢?請參考上面台灣文章中「檢出輻射的食材與產地」圖中提到的「要注意産地」和「やや注意産地」,圖上也有簡單解釋。
李光耀是我中學開始就很欣賞的人。那時候我甚至考慮過去新加坡唸高中。我欣賞的不是他在新加坡的管治策略,而是他的思維。
美國與阿富汗的事,李光耀2009年接受訪問這樣說(以下是3分45秒節錄):
小時候特別喜歡買文具。
走進教協的超級市場,第一時間就去看文具。連續伸延全個走道的透明四方格子裡,放著各種各樣的好東西。鉛筆、擦膠、原子筆、鉛芯筆、螢光筆、漿糊筆、印仔...... 每一個產品各有多種款式,讓當年個子還是很小的我有一種被喜歡的東西前後包圍的感覺。用當時在學校剛學到的話來說,是「琳瑯滿目」、「目不暇給」。
那裡的東西都是本少利薄,可能不為牟利,只為提供老師一個可以低廉價格買小禮物送學生的地方。也因為這樣,每次去那邊都大豐收,儘管小時候零用錢不多。
長大了出社會工作之後沒有再去,一來不是會員不可以買,二來用筆寫字的機會少之又少。直到開始教書,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重拾買文具的樂趣。平日多數去muji,有一天跟同事去了教協。
隔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再去,格局也沒有變,是小時候看到的樣子。一進去就有滿滿的回憶。
近年大約一年去三幾次。文具少買,反而會買家品食物,光顧旁邊的書店。一直保持去那邊的習慣,是為了滿滿的童年回憶。就像我阿嫲喜歡偶爾長途跋涉去深水埗賣布的地方逛逛,儘管她已經沒有用衣車很多年。
別了,那一去不復返的歲月。
別了,教協!
朋友的兒子IQ達140,問我怎樣教。
我不知道實際方法,因為每個人都不同。不過,我覺得有一件事很重要,是讓資優兒有機會接觸比自己厲害的人。
其實所有東西都是相對。就算是資優,世界上都一定還有人的腦筋比你好,也一定有人比不上你。當資優兒在一個環境好像經常在無敵狀態,久而久之有種無人能及自己的錯覺,我就覺得不好。
如果能夠跟一些某個範疇比自己厲害的人學習,就可以透過別人對自己有所啟發和幫助,從而學會幫助其他人。
畢竟社會需要的不只是學術能力。小朋友的時候,在亞洲的教育系統裡,會讀書會考試的確有一定的優勢。出了社會,大家都聽說過「識人好過識字」。如果「唔識人」,那麼,讓自己變成對別人有幫助(商界又稱「利用價值」),也讓別人幫助自己,我想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 —— 一個需要自小熟習的技巧。
回大學看到很久沒有見面的學生,適逢新學期快要開始。
我:你下個sem揀左咩course呀?
學生:我畢左業喇!
😮
對耶,2020年1月他已經Year 3。因為長期work from home,我好像對去年的事沒有很深刻的記憶。
那是一個成績頂尖的學生,畢業遇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看到盡頭的疫症。
雖然我們一般覺得找工作是成績越好越容易找,但是我覺得有時候是時勢造英雄。
學生說,不打緊。他在準備唸碩士,趁經濟慢慢復甦之時,學一門可以換取專業資格的課程,順便去外國增廣見聞。
另一個舊學生比較難搞,2018年大學畢業之後去外國學開飛機,念完碰上半世紀難得一見的航空業大蕭條。最後他去了教大提琴,還笑說自己在’connecting the dots’.
*以上個人經驗,徵得懂開飛機和拉大提琴的舊學生許可才寫。我們還說笑,不如在這裡幫他貼個招生廣告😆
參加了我唸過的中學舉辦的mentoring scheme。趁著疫情還未有擴大,前幾天我們f2f見面。
我中五畢業那年,跟我見面的師妹還沒出生。因為學校的安排很好,讓我可以不用擔心代溝。
學校的安排是,把三個年紀不同的師姐跟三個有共同興趣的師妹配對一起。上一次是同樣喜歡音樂的師妹,這一次是有興趣將來成為老師的師妹。
為什麼我不太擔心代溝呢?因為學校不是安排我一個人見幾個年紀比我小很多的師妹。一組有不同世代的師姐,一個正在念大學,一個大學畢業工作兩三年,一個職場經驗比較多。這樣話題比較多元化,師妹也可以接觸走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人的各種看法。
我感覺十年八年前的中學生問有關前途的問題時,他們大多沒有什麼概念,好像想從你那裡直接得到答案。這個星期我見過的中學生一般都從不同途徑找到資訊,有初步的想法。他們想知道你的看法,或者想求證他們手上的資料是否可靠。
這次我們去了師妹提議的貓cafe見面,一邊看貓,一邊飲凍飲,一邊輕輕鬆鬆地聊本來會很嚴肅的升學選科就業問題。途中聽到她們說起學校的趣事,感覺很有趣,聽到教過自己的老師倍感親切,不過也覺得現在做中學老師很不容易😄
最近去朋友家,他的7歲兒子我已經3、4年沒見過。我們本來很不熟,不過IQ題真是對小朋友最好的ice breaker。
沒多久,他就開始邀請我一起玩。
他先變了一個紙牌魔術給我看。出自一個7歲大小朋友的手,我真心覺得很厲害。
我覺得很好玩,就向小朋友請教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自己玩過這個魔術?
表面上的流程:
1. 你拿著一疊紙牌,讓一個觀眾從中抽一張。
2. 你讓觀眾把紙牌放回同一個位置。
3. 在沒有看過觀眾所選的紙牌的情況下,你從一疊紙牌中把同一張紙牌抽出來,向觀眾展示,問觀眾「你剛才選的是不是這一張?」
實際額外步驟:
1.5 你讓觀眾把紙牌放回去之前,偷看前一張紙牌。
2.5 你已經知道觀眾抽出的紙牌的前一張,下一個步驟就是去找前一張紙牌。後一張的紙牌就是觀眾選的那一張。
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學起來看看呢。
我隨便在家練了一次,打算明天變給另一個朋友的6歲女兒看。希望到時候不會露餡😄
小時候有一件事,一直在親戚之間流傳。
我4歲那年,有一次在親戚家打邊爐,吃飽之後大人們想把吃剩的食物帶走,包括一大包薯片。可是他們家沒有膠紙或者釘書機,大家一時也沒想到怎樣把薯片封口。
我對這件事沒有記憶,但是親戚說我那時候走過去,拿來一雙全新的木筷給舅父。他不明所以,然後我就乾脆自己用木筷把薯片的袋口給夾住了。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很有創意,但你知道做一個有創意的人,在亞洲社會其實需要付出代價嗎?
在比較強調長幼尊卑跟合群的社會,做一些有創意的事有時候風險很大。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我發現雖然很多人口裡說喜歡創意,但是那些創意一旦對他自身的「權威」有所動搖,就隨時有被視為「挑戰權威」或者「功高蓋主」的危機。
以下是電影裡模仿Mozart的超誇張示範:
有創意不好嗎?當然好,不過我個人覺得,創意一般還是用在給unsolicited advice以外的情況比較好。
第一次去K11Musea那邊不是為了吃東西。
今天跟契仔還有他們媽媽一起去Legoland。樂園的大部分玩意都是為小朋友而設,不過也有很多親子活動。「古堡歷險」有點像迪士尼以前的巴斯光年射槍遊戲,大小朋友可以坐著火車拿手槍一起玩。
我覺得全場最好玩的是「魔法轉盤」。跟一般樂園的小飛象有點相似,都是系統控制轉動速度,自己控制升降。最特別的是,不是用按鈕升降,而是要自己踩一個好像單車🚴♀️上的踏板。踩得越快,升得越高。大契仔跟我一早約定,不消幾秒就升到最高!我們也試過放慢腳步看看,果然降下來了。很有趣。
大契仔很喜歡砌東西,他覺得最好玩的是「賽車場」。那裡可以自己找不同的Lego物料砌一輛車,帶上賽道跟別的小朋友看看誰的最快到達終點。後來有一個小朋友的車很厲害,每次都是他第一。大契仔主動上前問他秘訣,那位小朋友也很大方,詳細說出他的策略,還去另一端的組合區幫大契仔一起改裝他的賽車。這個小朋友很特別,說話簡潔有條理,不僅跟大契仔解釋,還跟我有眼神接觸,可以一次過兼顧我們兩個聽眾。他每次說話都跟我們兩個人一起說的,溝通技巧好到不像一個十歲以下的小朋友,好像職員一樣。
哪裡還有一個專區給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我沒有去,但細契仔好像也再那邊玩得很開心。我們還四個人一起去看了兩次4D電影,情節適合小朋友,特別效果也恰到好處。
不過,人真的很多!!!我們一早就去,雖然是預約制,但是到了中午我們差不多走的時候,人超多,玩什麼人龍都超長,週末應該更誇張。所以他們才找我替代小朋友的爸爸去😁 爸爸工作忙了一整個星期,應該不想週末刻意去人多擠逼的室內地方吧?
對了。那裡有個很有趣的規則:沒有小孩陪同的大人不可以自己入場😆😆😆
大家有沒有玩過「踩波」?玩法是每個人用橡皮圈綁一個氣球在大約腳裸的位置,大家在同一個空間走動,限時內盡量保護自己的氣球,同時用腳踩別人的氣球。時間到了,氣球還沒破的就贏。
這個遊戲我已經好像十多年沒玩過。
昨天朋友跟小朋友一起來我家,帶了氣球過來說要玩踩汽球。本來是他們小朋友一起玩,後來竟然找上了我!
我比他們重那麼多,不小心踩到他們怎麼辦?最後發現我的擔心完全多餘,小朋友的專職是玩耍,他們比誰都敏捷。
我們認真玩了兩次,超好玩!!!!!大家如果像我這樣很久沒玩,不妨跟小朋友玩玩看。
我家有兩條非常浪費空間的長走廊。昨天才真正發現它的好處。
移開所有障礙物之後,體重較輕的2、3歲小朋友用來跑步(年紀較大的小朋友這樣跑可能會騷擾到樓下的住客)。由大門出發,先跑進客廳,然後跑入走廊再衝入最後的房間。哪裡剛好放了一張很軟的沙發,小朋友一到終點就順便跳上去,然後kit kit kit kit kit地笑。
他們來之前,我還隨便買了一本叫「立體勞作可愛動物」的東西,玩到累時可以做些靜態活動。這本書附有硬卡圖案,只要沿虛線慢慢撕開,簡單摺疊和黏貼就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立體動物。才40hkd居然可以做25隻那麼多。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帶一隻自己做的動物回家。
做完動物,還可以砌東西。好玩的lego一般都很大一盒很佔位置,所以就買了丹麥製造的另一款叫mystery maker的東西。它不像lego那樣限制你只能砌0度、90度或者180度,可以自由調較任何角度隨心所欲地砌。
最後我開了自己的鋼琴給他們玩,打開給他們看看鋼琴裡面的運作,還讓他們「點歌」:他們先唱給我聽,我聽完彈給他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舞。
這一年大家都不能去旅行,造就很多跟朋友的小朋友玩的機會。最近在認真考慮要不要讀個幼兒教育文憑,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跟小朋友認真地玩的天賦。
教playgroup可能比教大學生更好玩?
我小時候的年代就已經物質過剩,所以現在送禮物給小朋友非常困難。當然你可以隨便買些大部分小朋友都喜歡的禮物,有時候我也是這樣。這樣比較「安全」。
最近要買小禮物給朋友一個什麼都不缺的小朋友,絞盡腦汁,因為我很想他收到禮物會開心。我只知道5歲的他喜歡恐龍🦕,也喜歡拼圖。
經過他父母的探子回報之後,大致掌握了他現時擁有的恐龍東西。接著就去日本Amazon看看,因為香港的實體玩具店可以買到的絕大部分恐龍玩具他都有,無謂浪費時間。
想不到日本Amazon沒有合意的,後來我在一個本地大型購物平台買了兩顆玩具恐龍蛋,裡面各有一個4D恐龍模型。
送禮物當日我懷著不知道小朋友會不會喜歡的忐忑心情,帶著一個籃,裡面裝了那兩顆恐龍蛋。我一邊fing fing下那個籃一邊走進他們家,小朋友就問我裡面是什麼。
我:恐龍蛋!!!!
小朋友:(雙眼發光)係真架?
我:你自己開黎睇下吖。我地可以一齊砌隻恐龍bb出黎架~
就這樣,任務完成。我們還玩了一個類似easter egg hunt的東西,輪流把恐龍蛋藏起來要對方找。恐龍蛋當然是假了,但我們可以用小朋友最厲害的想像力把它變活。
剛剛去看了「聽見歌再唱」這套台灣電影。對我來說最吸引的是音樂。當然,電影裡面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很新鮮,劇情也很感人。本來快要廢校的小學裡,排球隊的導師突然要開一個合唱團,還要在三個月之內去參加比賽,大家可能覺得都是那種廢校重生電影吧?會不會讓你想起很多年前的法國電影Les Choristes? 其實這套有關台灣原住民小朋友的電影比我想像中豐富很多呢。
113分鐘轉眼之間就過。因為我看的是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的特備節目,看完還有黃修平導演主持的座談會,讓現場觀眾(特別是小朋友)跟遠在台灣「聽見歌再唱」的楊智麟導演對話。
這首歌在謝幕時再出現,很久沒有試過那麼享受電影放完時的音樂。
我阿媽很喜歡send那些什麼「成功人士必做的10件事」給我。
先不爭論什麼是「成功」。如果你去問覺得自己不成功的人,有可能他們的習慣跟成功人士一樣,大家都早起,大家都有吃早餐的習慣......
這些文章的普遍問題是,勉強把correlation等同causation。前者是剛好同時發生的事,後者是因果關係。
以1000名每年收入USD$1M的人全部都有早起和吃早餐的習慣為例,那些成功文章會說有錢人都早起,都吃早餐,你要有錢就要早起要吃早餐。
早起、吃早餐是一些健康生活習慣,但不一定是致富關鍵。
搞得懂correlation跟causation的分別,對過濾沒用資訊幫助很大。
當然我不會長篇大論跟我阿媽理論。隨便給個👌 可以省掉很多麻煩。有些連標題都錯得離譜的,唯有已讀不回。某來源的東西已讀不回得多,她也會慢慢學精。
大家在求學過程中,有沒有試過被老師兜個大圈話?
我自己就試過無數次。無論是講中文、英文、日文還是德文的老師都試過。
中文跟英文的多到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日文和德文的完全一樣,基本上每一堂課最初的10-15分鐘是複習,我不想複習,就習慣遲10分鐘才去上課。雖然這樣做有違日本和德國文化,但可以避開同一個文法無限loop,大大提高學習樂趣。終於有一天,日文在教「~てすみません」,德文在教”Tut mir leid. Ich war...”,兩者意思都是「不好意思/ 對不起,我...」。於是我順理成章被擺上台。
日文老師問如果我上課遲到了,用這個句型應該怎樣跟老師說?
居然在全班同學面前這樣問我。
我說「遅れて、すみません。」(我遲到了,對不起)
然後日文老師滿意地微笑了。
到德文老師那邊,忘了過程是怎樣,總之我說了”Tut mir leid. Ich war im Stau” (對不起,我剛才塞車)。
今天,終於到韓文老師了。
話說之前4、5月工作壓力大到不行,自然就沒有閒情複習,連看都不想看,學過的也不太記得。大家有沒有試過累到只想懶懶散散像蛋黃哥一樣攤在sofa?
總之4、5月累得要斷片。
那時候學過的包括should的用法,一點都不記得。於是今天韓文老師又說了一次,是”야 돼요”。
唉,明明就學過,但真的斷片了。
然後韓文老師寫了 “I should study hard”,問我韓文怎樣說。
😂😂😂😂😂 你們說他的手法是不是很高明?
我就轉channel用英文跟他說”now you make me say it huh?” 🤪
然後他露出一個像😏很得意的表情,馬上多加了一個字,變成:
“I should study Korean hard.”,
叫我用韓文說出來。
한국어를 열심히 공부해야 돼요. (要用心唸韓文。)大家有發現我故意省略了主語嗎?😆
好搞笑。大嬸我好像一下子回到15歲。
其實這樣兜個大圈好,還是兜口兜面直接說比較好呢?唸中學的時候,通常成績比較突出的科目,老師就傾向這樣兜一個大圈讓你自己覺悟。
6月看了特別多電影🎬 因為天氣炎熱,放假待在室內的時間比較多。
最不推薦的是一票難求的「東歐影像」,原因是拍攝手法單一。雖然是蘇聯解體後東歐街上人們難得的生活片段,但接近兩個小時都由右至左拍攝,沒對白沒主角,除了看景色就只有看等車的人,真的悶出鳥來。這是那個成功引我上吊的電影簡介: https://hkmovie6.com/movie/c4c6a3e0-209f-459b-9ae9-612335b7779f
最推薦的電影有三套,各有特色。
Luca是非常適合大人和幼齡小朋友一起去戲院看的Pixar電影。情節跟其他Pixar電影有別,份外簡單。坐在我身旁的6歲和3歲契仔只問了「點解佢會變色?」、「佢媽媽喺邊?」和「佢坐火車去邊?」一共三個問題,你知道小朋友在戲院問問題很難搞。本來發問是一件好事,但不斷問問問就會打擾場內其他的人。這個電影也很適合只想去輕鬆一下,給大腦放空的成年人。
如果跟年紀大一些的小朋友看,迪士尼主理的「黑白魔后」或者比Luca更適合。雖然跟我一起去看的朋友說情節太簡單,但我覺得還好。
另一套今天才看的電影有驚喜,是鄭中基主演的「遺愛」。電影分成幾個段落,段落之間有連接,也把遺漏在社會邊緣的人遇到的困境,還有四周的人的dilemma細膩描繪。跟很多電影一樣,情節有不合理的部分,但個人覺得主角配角都演得出色,電影有觸動不少到我的部分。情節比較sad,要注意⚠️
其他我這個月看過覺得不錯的電影還有「軍情諜報」、「波斯密語」和重影的「花樣年華」。
不知道大家又喜歡看哪些電影?
剛剛從signal收到一個沒有名字的喪禮請柬,即時大吃一驚。我馬上回覆”oh no“,醒目的朋友隨即回覆”Not me. Just wanna check the words with you”。
嚇得我!!!!!
我自小很喜歡寫東西,雖然寫得不是特別好(大家都看得出啦),但因為很有興趣寫作,從中學開始就有很多同學喜歡問我意見。這樣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
所以那個喪禮請柬,原來是朋友為她的朋友寫的。
請柬真正的主人,是八十後。以香港的平均壽命計算,人生走了一半也沒有,就突然劃下永遠的休止符。
大家都知道我不特別熱愛生命,生活也很隨意,但即使像我這樣,仍然很難想像生命快要結束。即使我經常笑說自己是「大嬸」,也接受朋友的小朋友叫我「姨姨」,但死亡,好像還是離我這個年紀很遠。
但原來不是。
最近學到兩個關於鐵質吸收的重要因素,想跟大家分享:
1)茶和咖啡會阻礙鐵質吸收,相信大家應該知道,但原來高鈣飲品都會阻礙鐵質吸收
2)含鐵質的植物跟含維他命C的蔬果一起進食,可以促進鐵質吸收
無啦啦寫個跟教育毫無關係的post,是因為我發覺這些東西太重要了。最近因為山大的工作壓力,頭髮在瘋狂立即變白又得,逐漸變白亦得,得左!遇到這種情況,自然會吃黑芝麻、首烏粉那些,而我竟然聰明到把它們混進以高鈣作招徠的鈣思寶裡!
最近跟朋友講起這個頭髮問題,朋友給我看了這個很詳細的單張,也給大家看: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woman/30069.html
營養學我懂得的接近零。如果大家有甚麼好東西,也請多多指導我啊😃
念大學的時候,曾經教過一個外語入門課程,對象都是18歲以上,全部10多人的年紀都比我大。
外語入門免不了要學數字。大人本來有數字概念,不用像教幼稚園一樣,只要讓他們成功配對數字和外語發音,任務就完成。
當時用過幾個活動,給學生們應用數字。既然都是成年人,活動就要貼近成人生活的需要。不過大家也可以改良一下用來跟小朋友玩。
(一)不搶答的限時遊戲
學生分3-4人一組,每組獲發幾頁各種機構的電話號碼☎️ 和用來書寫答案的A3紙。
我會用廣東話講出一個情境,例如「我自己受傷🤕️需要救護車送去醫院」,然後他們就要限時內找出所需電話號碼,寫上A3紙上。
接著每一組要全部組員一起念出答案。因為我想全部人都有練習機會,所以不搶答,輪流用外語說出正確答案就可以。為了保持刺激,作答次序由我決定,每一題次序不一樣。
原來要全組每個人一齊都答對並不容易,是個講求合作的遊戲。
(二)bingo
道具是12元店買的bingo紙,每個人一張。一般來說是由我用外語讀出數字,每個人仔細聽好,如果數字剛好跟bingo卡上的一樣就可以打洞。洞洞連成一線就贏。
為了讓學生多些練習機會,我們加入互動元素。如果他們有想要的數字,可以用外語大聲唸出,唸對的我會重複。
那一次我隨便去買了幾包M&S的零食,bingo的可以出來選一包。因為都是成年人,不需要太講究營養和班上有沒有人食物過敏。如果教中小學,這一點就要小心。
以上兩個活動,稍微改變一下就可以跟一群小朋友玩。第一個不一定是電話號碼,也可以是一幅很大的地圖上面有不同的東西,例如你用image search “map sightseeing spots kids”,就可以找到一堆。我覺得比較適合10歲之前很喜歡猜東西的小朋友。
有時候去餐廳飯菜未到,我也會跟3歲和6歲的契仔玩,例如:
我:俾d嘢你估下。喺呢間餐廳入面,啡色嘅,好熱嘅。
契仔:茶!!
我:啱喇!
我:再俾你估。係一個人黎嘅,佢著綠色衫,黑色褲
契仔:係邊個呀?(四圍觀察)等我睇下先~
我:呢個人你都識嘅(註:其實係契仔自己)
契仔:係邊個呀?我見唔到嘅?
我:你睇下我地幾個有無人著綠色衫黑色褲?
契仔:係唔係我?😂😂😂
我:係呀😂😂😂
如此類推。也可以跟小朋友輪流出題。
又去了契仔家跟他玩。
上星期五我們玩「射波」。有一期「兒童的科學」有一個彈弓裝置(有興趣可以搜尋「兒童的科學129」),附有三個輕飄飄的波。契仔還另外準備了一個有很多間隔的盒子。
我們的任務是,輪流用彈弓把波射進盒子裡,每人有30秒,時限裡可以發射無限次。
盒子的間隔有大有小,射進大的有200分,小的有1000分。很好玩的遊戲,講求策略,也需要一些運氣。
因為契仔跟我是面對面坐的,玩著玩著,就發覺很多時那些球都會射到我那邊去了。
於是我就建議,你的球過了我這邊,如果在空中飛過了盒子,在落地之前給我抓住,我就有100分啦~
就這樣,遊戲馬上變得更刺激。
真的很好玩,大家有興趣不妨試試。
Side view是這樣的,大家看得明白嗎?這時候「小朋友」負責發射,我負責抓。到我發射時,盒子跟彈弓的位置和方向互換即可。
我. 盒子. 彈弓. 小朋友
最近去過兩個朋友的家跟他們3-7歲的小朋友玩。隨便想了幾個遊戲,小朋友都很喜歡。道具簡單,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趁炎炎夏日在家試一試。
1. 有危就有機拋波遊戲
道具:大約20個又小又輕的東西(我契仔用Pokemon小型figures),兩個小盒子,倒數計時器
主持人先坐著,把一個盒子放在地上,一個拿在手上。遊戲玩家要把20個小東西在限時45秒之內拋進盒子裡。地上的盒子不動,每拋中一個得一分。手上的盒子可以隨主持人心情隨便上下左右亂動,唯一不可以反轉把裡面的東西刻意拋出來,每拋中一個10分。
限時之內拋不進盒子的小東西可以撿回再拋,直至計時器響鬧。
我跟契仔輪流做主持人,玩了不知多少次。每次都是他負責計算分數,有時隨便把分數加碼到5分和25分考考他,趁機誇誇他加數加得很快。
2. 歌詞改寫遊戲
另一個朋友的小朋友比較喜歡音樂,英文也很好。我在他們家隨便彈了首A whole new world,她們很喜歡,還叫我再彈一次給她們唱,於是我就跟她們這樣玩:
A Whole New World開始的歌詞是
I can show you the world,
Shining shimmering splendid.
我們就先想像一個畫面,然後把歌詞改成那個畫面,例如:
I can show you the doll,
Pink and purple and rainbow.
3. Stop and walk
朋友的其中一個女兒只有三歲,很喜歡走來走去,我們就玩一些適合她年紀的遊戲。
遊戲非常簡單:
當我說walk,她可以隨便到處走。我說stop,她就停一停。如是者walk... walk.... walk... stop! walk... stop... walk...
其實我不知道為什麼她覺得很刺激 🤷♀️ 不過喜歡就好。
席上另一個同學說,這位三歲小朋友讓她想起龍向榮和他的兒子。二十年前鏗鏘集訪問他們一家,龍向榮太太表示,他們兩父子去大型家品店就會到處敲那些「煲煲撐撐」,搞到她很不好意思,笑說要扮不認識他們。是這個節目:
如果喜歡音樂,特別是敲擊樂,別錯過這個節目啊。
那個小學同學聚會過了幾天,我突然想起一個迦納郵局職員用蓋印和吹口哨造成的有趣音樂。馬上發給小學同學,給她的敲擊樂發燒友小朋友聽,才三歲的他居然聽到著迷。我覺得這些迦納郵局職員很厲害,竟然可以寓工作於娛樂,光用印章就奏出這麼好聽的敲擊樂,大家喜歡嗎?
如果有興趣知道他們的「演奏原理」,不妨在Youtube搜尋”West Africa Ghana post office”。
我現在的學生2000年後才出生,應該大多不知道四大天王了。最近有個年紀比我大十多年的同事講起以前喜歡黎天王。實不相瞞,我也喜歡過他,特別是唸小學的時候,那個年代四大天王總會喜歡一個。
聽說90年代黎天王在韓國和日本很紅,是因為oppa般的暖男形象嗎?還是因為當年香港的廣東話流行曲大多是日本流行曲的cover?
槇原敬之的失戀歌「もう恋なんてしない」
變成黎天王的情歌「我的親愛」。
谷村新司的「最後のI love you」
變成「夏日傾情」。
槇原敬之的「三人」
變成「傻痴痴」。
早幾年鄭融在演唱會唱「傻痴痴」唱得很好聽,特別喜歡她的音色。
香港作曲家的出品,我以前喜歡這首:
古倩敏作曲的「藍色街燈」
網上教學已經一年多,很疲累。不是身體上的疲勞,而是搞盡腦汁的精神疲勞。
去年開始時,只要在合適的timing問對的問題,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回應,就可以輕易得到很不錯的反應。
一年後,我們仍然在Zoom。超過特定人數的課還有某些種類的課沒有mixed mode learning,我的是其中之一。
雖然我的課堂的參與程度仍然相對很高,但很難再有突破,很難再有開始時對網課的新鮮感。我覺得難以想出新的互動,也好像沒法突破身在不同空間造成的隔膜。
我想起還在唸中學時,有時老師用powerpoint或者visualiser,就有新鮮感。
後來到我開始教書時,安排學生用iPad或者facebook參加課堂活動,就有新鮮感。
每個新的媒體好像只能帶來短暫的新鮮感。
雖然我認為課堂的主體是內容不是媒體,但在媒體不能改變的前提下,怎樣才能有新鮮感?
這次應朋友要求帶契仔來我家練琴,只有我們兩個。我問他最喜歡彈哪幾首,喜歡的不如先彈。這樣比較開心。
彈到第四首是這一首:
大家覺得是不是很生動很愉快?
我在遠處坐在sofa聽,可能因為這首節奏比較快,沒有足夠時間給他慢慢看譜,很多左手的chords都彈錯呢。所以我終於過去跟他說「你覺不覺得這裡跟這裡,你剛才彈出來的好像有些奇怪?」
正要指導他慢慢「數」出對的音,忽然間我想起來其實我自己不是一個一個音慢慢「數」出來的,而是懂得chords的組合。
所以我決定用半分鐘,用小朋友聽懂的語言介紹一些作曲原理給他。
大致是這樣:
我:作曲家作呢首歌嗰時,有d chords係會經常用,例如CEG(我彈出來),你覺得好唔好聽?(我想避免用”consonance”呢個詞彙)
契仔:好聽
我:CEG係咪開頭呢度都有?
契仔:係
我:如果我咁呢(之後我彈左CDG),你聽下,係咪好似有d奇怪?呢個係撞音(我唔想講 “dissonance”咁深奧)
契仔:係。(指住FG)咁呢度係咪都係撞音?(佢彈左FG出黎)
我:(有如教育電視裡面經常彈出彈入嘅家姐)你問得好好,呢兩個本來係撞音,不過其實仲有其他音,個chord係呢個(我彈左個dominant 7th GBDF),你聽下,係咪都好聽?
契仔:係
我:你見唔見到今次個chord 嘅G唔喺最低?有時d作曲家鍾意咁樣,可以調轉d次序嘅,放G喺上面
之後他覺得這些作曲原理好像很有趣,我就趁機鼓勵他不如再彈一次,一邊聽聽自己彈出來的chords怎麼樣。
他自動試了兩次,就已經聽到彈得不對的地方,自行修正,也留意到那些chords的patterns了。最後一次彈的全對。
這個突然想到的方法效果好像還不錯。
P.S. 後來我回想CDG好像不是dissonant chord,應該是suspended chord(??)讀書時學過的八級樂理好像已經全都忘掉。
讀書時看過有一本講一個鋼琴家的書叫”Keep playing”,書名很有意思,既是彈,又是玩。很適合用來形容今天晚上讀小學一年級契仔來我家彈鋼琴的樂趣。
吃飯前他順便在我家練琴。契仔媽媽邊一起數拍子,邊指出彈錯的地方,然後突然交託給我接力。
!!!??
你會怎樣陪一個只學了彈鋼琴幾個月的六歲小孩?
這是他要彈的其中一首歌:
這是教堂鐘聲的旋律,所以當契仔左手把C一直hold住忘了放開,其實跟鐘聲相似,大家聽聽:
是不是回音很大?聽上去是不是第二三四五個音起的時候,第一個好像還在迴響?
所以還在彈的時候,他不斷無視休止符,我也沒有即時糾正他。
彈完了,我指著左手的休止符問:
「你知道這些符號出現時,你的左手要做什麼?」
「休息」,他回答。
「對的👍 你剛才忘了休息呢。」
然後我彈了一次給他聽,還給他看上面第二個影片,讓他感受大鐘的聲音效果(教堂鐘聲找不到Whittington,只有旋律完全不同的Westminster)。
最後,我們還用了pedal,模仿大鐘在回音下的旋律🎶
平日他每首歌只彈一次,今晚他竟然自動一口氣彈了3次,到快要吃飯還要繼續彈。如果每一首歌都可以像這樣碰巧激發他的好奇心,說不定練習可能也會變成樂趣呢?
Keep playing 🎹
昨天日本的新聞有「Corona中退」這個標題,指的是大學生因為Covid19導致家庭經濟惡化而需要退學的情況。新聞顯示全日本有超過1000人。
香港的新聞好像未見這種標題。是因為香港的大學以政府資助為主,對遲繳學費有寬限期間,還是其實我們未有關注學生的經濟問題?疫症開始不久,我教的大學已經有校內籌款,從而為有經濟需要的學生撥款,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其他大學也有相應措施。上面日本的新聞還說當地有專門為打算退學的學生設立的相談熱線,雖然不知道成效,而且比起講電話,我印象中的大學生好像比較喜歡打字或者面對面溝通,但總算聊勝於無。
上個月看到英國Channel 4報道當地大學的一些國際學生,因為疫情擴散失去兼職機會,自己的祖家也有經濟問題。他們在食物銀行接受訪問時表示,大學對他們不聞不問,他們即使到了房租付不起一天只能吃一餐的窘迫地步,甚至問大學能否把已繳一年的學費先退還部分,但大學除了回覆學費不能退回,完全沒有提供任何物資或者財務上的實際支援。
到底就讀香港政府資助和私立大學的本地和國際學生,也有沒有遇到這些問題呢?如果有,你和我又可以為他們做些甚麼?
一向都喜歡買鮮花回家插,就慢慢悟出保存鮮花的良方。不外乎每天換水,清洗花莖上滑溜溜的物質,隔3、4天稍稍修剪花莖。每天這樣做,鮮花一般可以放大約10天。
為什麼這樣做可以延長鮮花的壽命?其實我不知道。
最近朋友傳來科學館教授鮮花的保鮮方法,原來還有加白醋 / 漂白水(注意⚠️白醋不可以跟漂白水混合使用)和糖這個方法,前者抑制細菌生長,後者提供養分,有興趣不妨看看。新年快到,年花如果能夠保持狀態多放幾天感覺很不錯吧。 https://www.facebook.com/315920051811671/posts/4968149779921985/?d=n
我今天試了加白醋、糖各兩茶匙,不過我家的是黑糖,水變得黃黃的好搞笑,不知道跟砂糖的功能有沒有分別。
除了加醋加糖,我還是會繼續修剪和清洗花莖。為什麼實驗沒有這些額外步驟?可能是因為修剪和清洗花莖很難有絕對標準?
自從開始學韓文之後,忽然有很多機會反思自己女性的身分。可能因為一直住在香港,而且我自己的家庭對待男女沒有太大分別,我的朋友之間無論男女都有數學極好方向極佳的人,所以除了生理上的不同,我不覺得男女有太大分別。
直到開始學韓文,多了時間了解韓國文化,特別是階級觀念,才發現原來男女的身分可以分別這麼大。我懂得的英文詞彙超過20,000,可是父權主義patriarchy 這個英文字還是第一次從韓文老師口中聽到。即使香港社會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父權」,我過往幾十年的人生中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概念,甚至沒有人跟我談論過(嚴格來說有一次,是初中上life education時討論類似「男性主導社會」的議題,但那時年紀太少不太明白深層意義),更不用說強調它的重要性。
我的結論是,香港社會有男女分工的概念,但這裡也有很多alternatives。非常普遍的家庭傭工、鐘點、外食文化等等,讓女性可以一定程度上不用被定位在家。一年多前看「82年生的金智英」這套電影,感覺好像在看粵語殘片。情節我看得明白,但完全不能代入,也完全沒有共鳴。可能因為我的職場特殊,也沒有生兒育女。
不知道其他人看這套電影又有什麼感覺。
疫情關係,最近都沒有探望年事已高的長輩們。突然想到不如趁新年前網購一些瑤柱、罐裝鮑魚、紅蔘、Earl Grey茶、中藥暖貼之類的東西給她們。
其實我不太清楚老人家需要什麼,所以落單前先打個電話問。先問廚藝了得的阿嫲。
我:我買一罐6粒嘅鮑魚同大粒瑤柱俾你好唔好呀?
嫲:好!
我:你仲想要d咩?
嫲:無喇。d鮑魚不如你返黎一齊食~
紅蔘、英國茶就送打扮優雅、不擅煮食的外婆。
然後就像阿媽教仔一樣教她們收貨,因為她們很少網購經驗。疫情關係,只須通知送貨員放門口,避免接觸。送來的紙箱用消毒紙巾輕抹,處理完貨品要用肥皂洗手。
買東西給老人家需要選她們一定在家的時間。雖然她們好像一直賦閒在家,但她們真的會「心掛掛」地坐在家中等送貨。為免這樣,通常我會避開她們去買餸或者外出散步的時間,選必定留在家中吃晚飯看電視的6-9pm時段,而且有排未到她們上床睡覺的時間。
收貨之後她們就打電話跟我一起拆箱點貨,對老人家來說是一個好像Kinder出奇蛋的神奇活動。因為要買滿一定金額才有免費送貨,有時候我會多買一些小東西,例如中藥暖貼、阿嫲愛吃的炸魚皮、阿婆愛吃的廚師牌香腸,她們會很開心。最爆炸的那一次買了一雙神奇地一穿就合身的球鞋給阿嫲,又買了shocking pink的指甲油和底油給外婆,她們都非常高興!!
一向都有看YouTube一個叫「解密工作室」的channel,最初是因為Youtube的推薦。負責這個channel的Youtuber今次跟記者和臨床心理學家合作,分析一個美國的奇案。這個有心理問題的成年人假扮小朋友被收養的案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201/UFC62K7PHZFHTOUTIWM6ETEKPI/
我幾年前在美國的新聞節目看過,但上面的訪談中,臨床心理學家講述的一個有關腦前葉和腦核的研究我更有興趣。他講到一位教授到美國的監獄去做腦掃瞄,發現監獄裡的殺人犯大多腦前葉和腦杏仁核收縮,活躍程度明顯較低,引致缺乏情緒管理和同理心。最有趣的是,後來那位教授自己也做了腦掃瞄,發現自己的腦也像殺人犯!那為什麼他最終沒有變成衝動而缺乏同理心的罪犯呢?臨床心理學家表示,這牽涉到後天影響。以上片段中臨床心理學家也提到家長育兒時要注意的事,還有一些解決方案,說得很好。
之後我嘗試去找有關那個研究的消息,其中The Guardian的報導很詳盡: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3/may/12/how-to-spot-a-murderers-brain
上面的訪問和報導已經解釋得很好,我想我不用說。大家如果有興趣,不妨花20分鐘看看本地報章訪問和英國報章的報導。
我喜歡收納東西但不擅長打掃,總覺得自己擦完的地板還是沒有別人擦完那種乾爽的感覺,所以打掃這件事就一直交託給家務助理。以往每天回辦公室,現在每天work from home,就有機會碰面。
家務助理的另一個工作需要用英文,昨天有機會聽她說起有些東西不會表達,我就整理好中英對照傳送給她。
基於她的英文能力不算很高,有些地方我用了冒號,下面一個一個項目列出,讓她可以輕輕鬆鬆填上簡單資料,任務就完成。
想不到她非常欣賞這個設計,還說起自己的閱讀困難。礙於私隱,這裡不多說,不過聽罷讓我明白原來有些人的求學過程真的滿途荊棘。
我想起以前教副學士,偶爾需要學生閱讀一個大約1000字的case。有次我看到有個學生看得很吃力,路過就隨口問她是不是很累,她又隨口答我說,一頁紙上面的字密密麻麻,看得很辛苦。下一次我把case分成幾部份,各部分之間加些space,看來沒那麼大壓迫感。
這件事本來我已經忘記了,最近那個學生在social media 提起,原來這麼小的事情當時對她幫助很大。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什麼是SEN。
於是當家務助理想要一個hard copy,我就順便問她:
每段之間加些空位好不好?印單面好不好?
她都說好。原來這些小事情就已經可以幫助像她一樣有閱讀困難的人。
你記不記得上一次拿起一支筆寫張卡送給人是多久之前的事?
之前要在一個台灣網站買珍珠奶茶玻璃吸管,就順便買了一大堆東西,包括速遞送到30分鐘內已經給我吃完的無糖愛文芒果乾。吃著吃著,竟然看到收據上有店家的手寫訊息。手寫啊!還寫了一大段呢!
收到是開心的,難怪很多人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可能你會說那是營商手法,我也不管了,自己覺得開心就好。
所以當我把台灣烏龍茶寄給三個人,我也分別手寫了三張卡給他們。一個要寫日文,另外兩個寫英文,因為他們互相認識,也喜歡寫instagram story,需要度身訂做三個不同的內容(笑)
雖然我的字體有點醜,也沒有噓寒問暖,但是也希望他們會感受到我小小的心意~
你最好的朋友是誰?很多人都說是中學同學。
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十一歲那年認識的中學同學。當我們未成為好朋友之前,她是一個非常講邏輯、做事仔細、收納整齊、不愛寫字、讀書不用花太大力氣就成績超好的女生。另一邊廂,那時我是一個做事講求快捷、東西隨意放、不愛細節、讀書不用花太大力氣就成績中上的女生。當時我們的共同點就只有不花很多時間讀書,有時間做無聊事情。一起做了很多大人看來無聊但少女覺得有趣的事,留下無數快樂的回憶。
就算是今天,我們還是有一種互補的作用。
她不愛寫字,所以她兩個女兒的入學portfolio由我策劃,仔細研究每間心儀的學校,按她提供的內容配合每間學校獨立撰寫,風格似乎不合的我會叫她跟先生商量,並挑選一些有用的學校資料、訪問、文件、書籍、影片介紹她跟先生看。準備功夫跟寫一篇學術文章差不多。至於我家裡很多涉及數字的事情,多數交她管理,因為她很多事情比我精明得多。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有什麼優點,問你最好的朋友就會馬上知道。
你有沒有小時候聽過的歌,一直記得旋律但從來不知道歌名?
我還是很小的時候,有個親戚鋼琴了得,教過我middle C, D, E, F, G, A, B,還有簡單的手指擺位,兩個拇指放middle C的那一種。印象中教了2、3次。
於是我開始在家彈玩具電子琴,平日聽到什麼就彈什麼。有一首歌印象特別深刻,到現在還記得整個旋律🎶
可是,我一直不知道那是什麼歌。
今天終於在一個韓文訪問偶然聽到,原來是1988年首爾(當時叫漢城)奧運的主題曲!!!!!你知道嗎,發現這首歌的一刻我心情真的興奮到一個點!
雖然我小時候彈的只是單音,但沒有琴譜,沒有人教,到底是怎樣把整個旋律彈出來的呢?
小時候不覺得是什麼,現在回想起來反而覺得有點神奇。
隔了幾分鐘嘗試用中文search,居然找到當時的廣東話版本。一邊聽,回憶就一邊像洪水一樣衝出來,心情好激動啊!!!以前字懂得很少聽不明白歌詞,但那個旋律要到我有腦退化才會忘記。
大家有聽過嗎?無論韓文·英文版還是廣東話版,video下面的留言都有人說是最好的奧運主題曲。有興趣聽聽看吧~
我開始對原版的韓文歌詞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