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教書七年了。到現在還是很喜歡教書的感覺,可能因為我很幸運,找到的工作不會懲罰效率高的人。除了上課和會議有固定時間地點之外,很多時候都有自由讓我自行把工作儘可能編排在自己最有效率的時間做。這不像我小時候,上課時一旦極速完成堂課沒事可做,反而會換來老師給我更多的題目。也沒辦法,那時候一班人數那麼多,實在難以照顧每個人的獨特需要,而且上課時間固定,做好了弄懂了也不能跟大家say個bye「走先」。
這個經驗讓我喜歡思考怎樣幫學生add value 。意思是我不是只教完我要教的東西,還要課前課時課後花時間做needs analysis, 讓不同的學生上我的堂都「學到野」。
講很容易,實踐上來往往又是另一回事。
第一年教書,我很用心把概念講解清楚。教書不是隨便進去課室講書這麼簡單,站在幾十個學生面前,才發現有數十個微小但重要的考慮:我要說的內容重點、問的問題、真問還是設問、用甚麼例子、幾多個例子、我站哪裡望著哪裡、怎樣讓學生真正感覺我的存在(而不是我有我講他們有他們聽然後零交流)、我的音量眼神動作、需要預先印甚麼帶甚麼去上課,還有時間分配等等,原來只是想把把書講清楚那麼費力,更不用說要把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那是更高層次的事。SFQ的結果很極端,一是說我的堂boring,一是說我well prepared。讀完我的課程,學生需要參加一個專業考試,居然破天荒有100%pass,所以管理層也再沒有理會我那曾經跌破70%的SFQ結果。過半數學生明顯對我的課堂沒興趣,但讀完我的筆記和功課評語考到好成績,又忽然覺得我好。我就覺得他們大部分人只借用了我的考試技巧,沒有明白這些策略成功的原因。
第二年教書,我很用心設計很多互動環節讓學生參與,課堂變有趣了,學生逐漸明白事情背後的原理,但考試合格率反而沒有100%。其實教學為了讓人真正掌握知識,還是只求通過考試?當然,我也明白兩者兼得就最好。
後來我去了教能力超群的學生,一開始常常有「怎麼學生好像比我厲害」的感覺。慢慢發覺這也沒問題,他們畢業後都會找到很好的工作,他們之中有些是社會裡真正的精英。
教著教著,發現我既不要像第一年一樣教學生變成另一個我,也不要像第二年一樣教毫無方向的人用他們自己的方法摸索。
近年嘗試做的,是借用學生豐富的意見交流,利用我自己的看法和經驗和學生一齊摸索。有時只需要精準的提問/反駁,帶學生去另一個層次討論;有時要補充我的看法;有時要鼓勵他們多開發新方法。
七年過去了,學到的只是一件簡單的事:想我所想,說我所說的同時,不忘即時掌握學生的需要,讓他們每一堂都有得著。
越寫越像teaching philosophy。其實寫這個有幾十個「我」字的短文,不是要證明給甚麼人看我的方法,而是留給未來的自己,看我幾年後我還有沒有進步。也許有一天,我再沒太大的興趣教書,進去課室講完就算,不再有太大的job satisfaction,到時拿這個出來看看或者有用。
你這幾年又進步了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