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成功人士的教育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成功人士的教育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資優爸爸如何教導愛打機的資優兒子

上網成癮或者沉迷打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早至我以前讀中學時自己都試過。

當連我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像上網太多時,我問過兩個我信賴的老師怎麼辦。一個老師叫我收埋上網線,另一個叫我別把電腦放書桌上。總之就是遠離誘惑,可是最終都失敗收場。在那段不長不短的日子裡,學校成績一落千丈,學校老師不斷投訴,不過也因為天天去chatroom,學了數之不盡的地道英文用語,還學會做網頁,義務幫一個私人機構做了一個。

我父母沒太大反應,任由我繼續過上網多過讀書的日子。

如果換轉是你,你又會怎樣做?

昨天在fb看到經濟日報的文章,講一個資優爸爸遇上兒子沉迷打機時的反應,很有趣。節錄幾句如下:


「你打機?可以呀,但不要只流於玩玩玩,那樣很低層次。你應該思考下點解這隻 Game 咁好玩,或者怎樣營運一隻 Game才對。」


全文在此: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08358/IQ%20140%E7%9A%84%E6%B8%AF%E5%A4%A7%E6%95%99%E6%8E%88%E5%8F%A6%E9%A1%9E%E8%82%B2%E5%85%92%E6%B3%95%20%20%20%20%20%E7%94%A8%E6%89%93%E6%A9%9F%E5%BC%95%E7%99%BC%E5%85%92%E5%AD%90%E6%80%9D%E8%80%83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活用身體語言事半功倍

小時候家人總會提醒我們腰要挺直,整個人不要縮作一團。我一直以為只是為了骨骼健康或者要給人好的印象,原來背後有很大學問。

到底怎樣的身體語言可以讓我們發言時更有台型? 說起來自己感到更有自信? 其他人聽起來更覺可靠?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兼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說,活用有power的身體語言可以大大提升個人表現。這樣說好像很玄,不如花20分鐘聽她現身說法?

一邊看一邊回想自己平日教書時的身體語言,竟然全都是high power positions,特別是站著的姿勢。當然我絕對不會把雙腳放在桌上或者把腳分得很開,well, 如果我是男人或者我會。最奇怪的是,雙手按著桌子頭向上望也居然算是high power?

很久沒正正經經坐下來聽一個這麼長的TED Talk。或者她所說的都只不過在重新演繹一些你和我早已知道的事,但我認為值得一看,尤其最後5分鐘,很有感染力。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應對技巧

學習應對技巧的其中一個方法,是看自己有興趣的人接受訪問。今期我對麥明詩有興趣,因為她説話既圓滑又不官腔,答案千變萬化,與徐子淇有得揮。

與教育有關的,有這一段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ZCGeKumEE

麥説起自己小時候接受過智力測試,結果是資優,但她同時強調"很大部分是後天--父母的培養和後天很多的努力"。憑她之後的提出的具體例子, 可以看出完全不是空口講白話。她説父母很有方法,先是訓練她的專注力,然後是自律學習等。

被問自己的強項,她說最有天份的是考試。眾所周知,她在會考得10A的佳績,然而她又主動提起在Cambridge讀書時的挑戰和自己曾經考車2次。

當主持人問及她是否的補習收費900元一小時,她沒否認,但笑説"都有,每個階段都不同"。

整體來説,她的對答不卑不亢,沒有刻意貶低自己,而她那溫和略帶不穩的語氣,配合較慢的語速和相當多的笑容,讓她顯得一點都不囂張。她也許有不足之處,但以23歲來說,這樣的對答已經很不錯了。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頗為成功的讀書實驗

上星期提到,我隨意選了一門整個學期不斷突擊測驗的課。測驗之多,到了讓人完全無法忽視的地步,唯有讀讀看。那本教科書愈讀感覺愈不對勁,完全不得要領。

於是我決定請高人指點,心目中馬上有一個合適人選。

朋友A是專業試輕鬆一剔過的外科醫生,溫習過千頁書都完全難不到他,我猜他一定有些讀教科書秘技。想不到他說沒有,但在我的試意請求之下,他透露要自己做summary。再追問如何做,原來是看完書之後,憑記憶去把summary寫出來。那天一整個下午,我都在很努力的讀呀讀,間呀間,滿心等待完成一課可以寫summary的一天。結果,summary還未寫成,就讀到頭昏腦漲。

那天晚上去了朋友B的家吃晚飯,她弟弟很會讀書,是另一個專業的醫生,正好跟我讀的科目有直接關係。吃飯前我們聊起最近忙甚麼,我就向他提起我在上的課,順便向他請他一下讀教科書的方法。我剛好帶著書,他翻了幾翻,問我測驗形式和時間,又問我這科主要讀些甚麼,時間有多少,之後我問,如果他是我,拿著這樣的書他會怎麼讀?

他很禮貌地說每個人的讀書方法都不一樣,但我還是想聽聽他的。如果大部分的人智力都差不多,我想分別可能就在讀書策略吧。於是他開始說,第一次他會只看,甚麼都不做,也不用間書,重理解,包括圖表上的所有資料。看明白了,下一步可以間書也可以記憶重點。順便問他寫summary好不好,他說視乎那本書本身寫得夠不夠清楚,清楚就不用。

結合兩個朋友提供的策略,發覺第一次讀書時不記憶不整理,要求望文生義,真的可以集中火力理解,到第二次讀可以事半功倍。最後為了加深記憶,做了一個summary,但我很懶沒寫只開個錄音app自己講一次。讀書時間沒有增加,但效率大大提升。我想這種策略用來讀資料性的chem, bio, geog, psychology, history都可以。

後來的測驗,不用說,當然是a piece of cake,哈! 感激我的朋友和朋友弟弟慷慨提供非常個人化的讀書策略。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這是少數跟香港時下潮流唱反調的文章。有趣有趣。我不知道作者所說的有多對,想像力對才華不同的人有多重要,但她的觀點放在香港,就算是特別。
 
看完這篇文章,我或許要感謝我有一個頗為自由放任的成長環境,讓我變了一個成年人,還有異常的想像力。說真的,想像力不會讓你賺很多錢,但就可以增添生活情趣。有時還可以幫自己和別人解圍。
 
----------------------------------------------------------------------------------
 
作者 | 世界時事雜誌 – 6小時前




圖片:Getty Images

從填鴨式教育到十項全能培育,亞洲學生的學業水平──尤其數理成績確實亮眼,令我們更加相信亞洲教育模式確實比西方強。今日,亞洲經濟凌駕歐美之上,更加令部分西方人士相信,亞洲教育能培育出更具競爭力的下一代。

除了較早前英國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向亞洲教育借鏡,美國近年的教育也漸漸亞洲化,在一些亞洲族裔比例較高的地區,教育體系正面臨衝擊。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市外圍地區,一向是韓裔和越南裔的聚居地,加上過去十年大量的中國和印度移民湧入,在部分亞裔集中地區,人數已經有與白人平分秋色之勢。移民第一代多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各式補習班應運而生,除了引入在亞洲受歡迎的公文(KUMON)課程外,中文學校也附設各種數理和公開試補習班,韓國人開設的各式公開試準備班也其門如市,而這些校外補習班的第一關是要應付小學二年級的智商測驗。

美國大部分州郡的校區都設有天才中心(Gift and Talent Center),原意是要為天才兒童提供學習上的特殊需要,因為這些孩子在學習模式和心理上的不同需求。智商測驗是其中一項篩選參考,但並非界定天才兒童的唯一準則,而父母可以因應子女的需要選擇是否將子女送入天才中心。許多亞洲父母卻視進入天才中心為教育目標,積極培訓子女應考智商測驗,但有些考取高分的小孩最後仍被拒於天才中心之外,部分家長不惜拿種族歧視作護身符,與教育當局對薄公堂。在美國,法庭上一個成功個案往往能改變社會生態,這種案例的增加令教育當局不得不軟化,以智商測驗作為主要的評估準則,而天才中心也改名為高等程度學術課程(Advanced Academic Program)。

大華盛頓地區一所曾經是全國排名第一的重點高中,近年亞裔學生的比例不斷升高,但排名卻日漸下降。排名下降並不代表亞裔學生的學術水平較差,或者智商較低,相反,這些亞裔學生的學術水平和智商確實超班,問題是高中排名往往以該校考入知名大學和科系的學生人數作標準,而知名大學在收取學生時,創意和個人特色有時會凌駕學術成績之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加重要。」一個資優學生要在學科上獲取高分,可以靠用功達成,但創意和人格是無法塑造的,必須從小給予適當的環境讓孩子自行開創,這是天才中心的原意,但亞洲移民改變了這個生態。

今日在美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不再只是亞洲家長的座右銘,白人父母也把子女送進補習班,拚命要子女挑戰更高學術水平的不再只是亞洲族裔,許多白人家長也感受到壓力和危機,為了保持子女日後的競爭力,亞洲模式成為其中一個可行的辦法。當部分亞洲家長將子女送往歐美希望他們可以接受優質教育的同時,歐美不少家長正把子女推入亞洲模式中。到底學習的起跑點應該設在哪裡?哪一種教育模式才能該孩子快樂自由的成長?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準則。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生態與自然生態一樣,當多樣化日漸消失,面對的會是一個充滿危機的未來。

黎育莊 自由撰稿人
美國華盛頓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相信自己

潛水個多月,家人病情雖然嚴重,但暫時轉趨穩定,讓我鬆一口氣。

今日放榜,對我來說已經是歷史久遠的事了。有一個我教過的學生,在facebook post了聖心書院的一個secret,令人看了很有感覺。

我係聖心的一個小薯仔,從小到大都是呆頭呆腦,Slow learner一個。記得讀聖心小學P.1時,一句英文也聽不懂,全班考尾三。當時的班主任對我媽媽說:「你個女留係聖心都讀唔掂嫁啦,將來最多只可攞B,無可能攞A,不如早D轉校啦! 」後來我P.4開始開竅,由全班考3X跳到第8,P.6更已成績表無C的好成績下入SHCC。

到我F.4時,因為想讀醫科,明明文科勁D,轉數麻麻,我都入咗全級最勁的理科班。第一次數學測驗失手,物理同附加數學係上學期得C同D。教我數學的班主任老師同我傾計時,話我係呢班連Top 50%都攞唔到。

可能由小到大都被人睇不起,所以好想係公開考試證明我的能力,我加倍努力,由F.4暑假開始準備。恰巧屋企樓上裝修,迫使我每一日都落LIB 操Past paper. 這種...非人生活之所以能維持成個暑假,可能就是靠那不想再被人小覤的心

過了一個暑假的努力,奇蹟出現了! 在無補習的情況下,f.5第一次附加數學測驗竟然滿分!(雖然不太難,班裡有好幾個人都攞滿分),物理由C>A, 附加數學D> A, 數學MC 由錯十多題變錯少過5題… … 這些Grade 由f.5 上學期一直keep 到公開考試。我記得在放榜那日,我拿著成績表和媽媽相擁而哭:我終於證明到那些老師是錯的…

現在回想返都覺得自己很傻,讀書係自己的事,不是為別人而讀,也不應受人影響。從前講過這些話的老師們,我想他們連我是誰也不記得,怎會在意自己的一句話曾傷透了一個小薯仔的心?不過我衷心感謝他們,若沒有他們從前的”激將”,怎會有今天的我?

愛迪生那句「成功的決竅就是一分天才加上99分努力」並非天方夜譚,只要聖心人努力,你我隨時都可成為佢活生生的例子。

不知有無老師睇到這裡,不過我都想同你地講:學生不是data, 無trend可以睇,只要你用心教,他們可以有千百個可能!
 有時盲目相信一個人,也不是好事。我覺得最好的做法,是不用盲目稱讚,也不要打擊一個人的自信,只需要適當地給予嘗試的機會。正如以上所說,有時一個人的成就,是無法準確預測的。至於小時候被label為資優的小朋友,長大了也不一定每一個都出色。要達致成功的因素很多,有時也需要借助外力,正如Monster University的劇情。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讀書專心就好?

從小到大,老師常常叫我專心,我的家人常常叫我放鬆,完全令人無所適從,但也造就了很多動腦的機會。就算專心,其實也講求方法,不是一味叫自己的小朋友「專心D」,或者勉強坐在書桌前幾個鐘就代表有效率。

效率很多時會隨時間直線下降,經過自己的多年試驗,發現
大約「超集中X分鐘+立即放鬆X/4分鐘 」 的效果就最理想。

例如專心45分鐘,休息15分鐘。實際效果,當然因人而異,也要按事件的質量和緊急程度把時間調節一下,但重點,是需要加入cool down的時間,才可以令頭腦一直保持較佳狀態。

--------

老師的假期功課,就是批改學生的功課。40多份,暫時打算分星期六、日各改一些。從下午二時開始一直改改改,兩小時看完10份。隨意在youtube找鍾嘉欣陪我休息,



之前在電視聽過幾次這首歌都沒有甚麼感覺,但今日覺得chorus部分很有感染力。一時興起,打開鋼琴彈了幾次。有興趣彈又像我一樣很懶不想配chord的話,可以在這裡download琴譜。
http://www.klafmann.com/?p=341

雖然只有頭兩頁,但你都知流行曲很多都是不斷重覆的啦,把其中的段落重覆一下,有興趣自己加個結尾,就是完整的一首歌。

好,輕鬆完,第二回合又開始。完成又可以出去玩~yeah!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DBS的新校長

朋友在FB貼了有關他母校新校長的報導。本來完全不關我事,但看到貼文上的個人評語,就好奇看了一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1/18063800

校長有由富入窮的經驗,於是他說: 「所以我現在會好緊張校工呀、一些草根、無能力defend自己的同事的感受,因為我自己經歷過。」單是這種經歷,就可以想像他的待人接物可能有別於上一任校長。

但最令我有感覺的,是他說到對學生期望的這一番話:

「你要推他們往多遠,他們就會往多遠,千萬不要遷就他們。你說你要去那邊,不要告訴他們你想去月球,要告訴他們你要往火星,他們就會替你找個可以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這跟我的成長幾乎是相反的。從來沒有人對我有很高的期望,總是做到幾多得幾多,隨我喜歡。因為這種自由的成長經歷,我發覺自己會下意識遷就學生,給他們空間。其實這樣好不好呢? 當然,我的學生都不是小朋友。不過,有時我也覺得學生可以做到的,其實不止我的要求。

要「推」學生到一個很遠的目標嗎?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概念。要怎樣「推」才好呢?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成功要素 (3)

有一個很神奇的朋友。他的英文很差,但常派往世界各地工作,包括亞洲多個城市和美國。他也不會中文,香港,只是他云云眾多projects的一個中途站。

這位朋友的語言能力雖然不太好,但他的工作要經常見客講英文。他是怎樣突破語言障礙的? 我好奇一問。

朋友答道,

簡潔、明白客人需要。



我問: 簡潔到甚麼程度?

文法要簡單,內容以keywords為主,用字可省即省。

再問: 怎樣快速知道客人需要?

要細心聆聽,特別是客人的著眼點和疑慮,要鑑貌辨色。
不過,反應不宜過快,要讓對方慢慢講,享受和你說話。


這些技巧,或者在教學上用途不大。考試不會考,老師不會教,要學也不容易。下課之後,同事應對,私人應酬,卻會大派用場。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與其跟潮流選科擇業,不如重新認識自己

朋友介紹之下,接受了MBTI測試。就像九型人格那些性向測試,不過MBTI的分類更細緻,也有職業導向。

原來,我屬於只佔人口1%的稀有品種,
適合涉及複雜思考、直覺、創意,同時需要對他人的感覺有敏銳反應的有意義服務作業。看來教書也頗為適合我?

細看職業配對。第一位,竟然是神職人員!?
第二位,是我現在的工作。有趣的是,第二、三、四、五、七、八、十位的相關學科,都曾經在我的選科志願上出現過。
1. Clergy / Religious Work
2. Teachers
3. Medical Doctors / Dentists
4. Alternative Health Care Practitioners
5. Psychologists
6. Psychiatrists
7. Counselors and Social Workers
8. Musicians and Artists
9. Photographers
10. Child Care /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至於為什麼我對出類拔萃的人特別有興趣,寫來寫去都是別人脫穎而出的方法,原來也有解畫。如果將來有機會,我真的很想客串做升學就業的工作,因為助人解升學疑難、訂立成功計劃一直是我感興趣的事。分析這樣說:
You put a lot of energy into identifying the best system for getting things done, and constantly define and re-define the priorities in your life.

小至考好個試,大至擇業選科,我都有一種莫名奇妙的興趣。至於我自己,也是這樣一邊計劃,一邊一步一步朝著自己的夢想進發 (當然還有漫漫長路,現在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薯仔)。



最後,連極度善忘的我為何會被理解為很整齊,都有解釋。原因是,骨子裡原來我是很有系統很整齊的! 竟然是這樣!? 哈哈
You place great importance on havings things orderly and systematic in their outer world.
 
------------

MBTI真的挺準確。坊間有不少專業的收費測試,也可以試試網上的這一個免費測試。
http://www.apesk.com/mbti/dati.asp

對於準備選科又不太瞭解自己的人,或者可以作個參考。當然,也得配合自己的科目組合、能力和成績。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成功要素 (2)

星期二檔案昨天的我今天的我
(↑ 連接至土豆網上的星期二檔案影片)

曾經在星期二檔案看過一個有關學習障礙的故事。主人翁天生口吃,有讀寫障礙,中英文成績低落,卻能夠排除萬難考入大學醫學院,最後成為醫生。他,是精神科醫生丁鍚全。

有機會再接觸這段影片,注意到丁醫生的朋友提到他成功的關鍵:

「丁鍚全唔算好叻,但係就好識得搵適合自己0既路」

提到由零關始到拿取公開比賽冠軍的運動經驗,丁醫生自己指出是不斷苦練的成果,而且自己有不認輸的性格。

他直言,「冇理由唔得。如果努力左都唔得都冇辦法啦,咁但係你未試過,又點知自己唔得呢?」

成功要素


看這段片,純粹因為好奇。
謝霆鋒的廣東話我們聽得多,英文還是第一次。

就算像謝霆鋒這樣的人,連續聽他講一小時,其實也會悶。
看到一半,他提出了兩個很好的points。
1) Do you want to be successful? Be honest with yourself.
2) What do you love most? Ask yourself - I don't think anyone can tell you that.

這兩點,與Steven Jobs以下說的有相似之處。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擔天望地的學生其實好留心?

教育學的課堂上,有說學生的學習方式。
Visual learners喜歡邊聽邊寫筆記,不寫不看不痛快。
Kinesthetic learners喜歡身體力行,坐著聽看不明白。
Tactile learners喜歡邊看邊用手指指著,不指會迷失。
Auditory learners一聽就明白,不好閱讀也不愛圖表。

我是visual learner,喜歡用highlighters間間間,又會把文字化為一個個圖表,上課時總會望著老師/黑板,自記做筆記,一副「好學生」模樣。

我一向以為這是「好學生」的寫照,直至最近與一個當了醫生的朋友短聚。
朋友的讀書成績很好,也是好學生,但他說他唸中學時經常擔天望地。
有時會看著課室裡的東西一邊專心聽老師講解,一邊自己思考。
從老師的角度看,大多數會覺得這個學生分明是在發呆。
朋友就說自己很留心。

聽著聽著,我想起我的學生,有一個每次上課都拓著頭呆望書桌。
所以這一堂我特別注意她,
發現她原來真的在留心聽,偶爾還會寫簡單的筆記呢。

擔天望地原來都可以很留心,將來真的要小心觀察。

事實證明每一個人都有一套適合自已的「正確」學習方法。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小朋友的路上智慧

今早在花園道塞車,在傾斜的道面等等等,相當納悶。
此時我乘的小巴後方傳來一把清脆的小朋友聲音,大約六、七歲吧。
她不斷爸爸點解點解點解,我聽到爸爸細細聲耐心解說。

我袋裡的書己經全本看完,唯有聽聽小朋友同爸爸對話解解悶。

妹妹: (大大聲) 點解架車唔郁呀?
爸爸: (細細聲) 因為前面d車未行囉
妹妹: 咁點解前面d車唔行呀?
爸爸: 因為宜家塞車
妹妹: 塞車係咩呀?
爸爸: 塞車係好多車停晒0係條路度冇辦法行
妹妹: 咁點解塞車呀?
爸爸: 可能前面有意外
妹妹: 意外係咩呀?
爸爸: 例如有一架車撞到前面架車
妹妹: 咁開慢d,小心d咪得囉

妹妹口齒伶俐,最後一句很有意思。
爸爸晨早七點都咁好耐性,超讚!
因為好多時只會聽到d父母同小朋友講唔知、唔好問咁多、你講完未、你好嘈
呢個爸爸不但止好有耐性答完3次"點解"同兩次"係咩呀",
之後仲好好耐性同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咁一齊講故事,真係要讚好!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A+父母成就快樂孩子入牛津>>

偶然在雜誌看到這本書名,作者走的路線跟虎媽好像有點不同。
雜誌還有作者寫的文章,上面的作者介紹這樣寫:
「...給孩子高度自由,並順性引發孩子好奇心與責任感,成功令他們自動自覺學習,愉快考入名牌學校。」

第一、二句是cause,第三句是過程,第四句是結果,"so the prince and the princess live happily ever after",大團圓結局。其實我最有興趣知道作者幾位出色的子女投身社會之後,會變成怎樣?

我當然覺得他們入讀牛津大學好叻,一定有很多過人之處,而入讀如此國際級的名校定能令人眼界大開。我只是好奇,為甚麼坊間的書都以"入讀"名校招徠? 是因為要贏在起跑點嗎?

我相信這本書有一定參考價值,我只是想不明白這些書名為甚麼會千篇一律把起點變成終點。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虎媽其實並不壞

先旨聲明,「不壞」並不等於「非常好」。看一個人,我傾向欣賞別人的長處,對學生如是,對朋友如是。

虎媽這個人和她的教育理念,其實也有可取之處。虎媽「成功」的關鍵,她偏偏沒有著意提及的,是她本人的教育背景和家庭資源。她本身也在學術界有相當成就,除了對女兒有很高要求,她也一直這樣要求自己。我看到很多人都像"Don't do what I do, do what I say",叫自己的子女完成自己的夢,但虎媽做到「身教」。

「身教」已經不容易,她還要為女兒找最好的老師,讓她們入讀很好的學校。以大女兒入讀的高中為例,一年學費折合港元就已經要二十多萬。我不知道讀高中幾年一百萬這個數目對她來說會不會只是一個小數目,但我知道有些父母會寧願把錢留給自己將來養老。她把最好的留給子女,就算說不上是犧牲,也須要取捨。


後記: 偶然在網上看到Amy Chua的訪問,她提到"Nothing is fun unless you are good at it",並指出這大概是"message of the book" (5:15~)。某程度上我也覺得對,想想我們經常喜歡做的事,又有多少是自己毫不擅長的呢?

"Good"這個抽象詞,當然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定義。我不覺得這個世界只有"good"和"bad",黑與白之間也有漸次的灰。就算是表現未如理想的學生,也值得老師去盡力讓他們看到自己進步,一點一滴去累積這種"good feeling"。當年我也渴望有這樣的物理老師,不要只給我幾個大交叉和一個令人洩氣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