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學生comment我的comment

自從變成online learning之後,我就開始用網上系統經comment把feedback發給每個學生。想不到有幾個人看完我的comment,在系統寫了comment回應。

老實說這個學期有一個課程我教得沒什麼把握,一來不算是我的專長,二來對著聯合國一樣的不同學生,部分學生不露面,讓我更不知道他們的需要和真正想法。

好不容易學期終於快要完了(呼~~)

就在這時候,有幾個學生comment我給他們的comment。想不到有的說他們學到很多,有的喜歡課堂氣氛,有的看到我指出他們在這門課的強項覺得很開心。

分數我給了,也沒有考試,grades都已經塵埃落定,其實他們已經沒什麼理由去討好我。

當我猶豫會不會教得不太好,突然收到這些comments實在驚喜。

我覺得無論學生還是老師,員工還是老闆,子女還是父母,也不過希望自己做的事有人欣賞吧。即使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還是會希望其他人不只看到瑕疵,還會看到自己的優點。

我還是有點門外漢班門弄斧的感覺,懂得越多就反而越覺得自己無知,不過這個學期盡了力,總算無驚無險又過關。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兩個人溝通的小技巧


最近因為Youtube推薦,看了日韓/港韓情侶的影片。本來只是娛樂,看著看著,就發現很多溝通的小技巧。

這些跟韓國男生拍拖的女生的soft skills看來都很強。具體是什麼?

兩方面。視覺效果(例如化妝、穿著、笑容)和聽覺效果(例如聲線、笑聲、對答)。

個案1: 女生突然將長髮剪短
10:10開始,男生先是錯愕,然後稍稍不滿,但女生的回應很有趣,也很懂得用笑聲,也成功轉移注意到妝容。你看完這幾分鐘就會馬上明白。


個案2: 女生跟男友的媽媽撒嬌
6:25開始,本來還以為這位外表有點硬朗的女生不是撒嬌型,不過她跟男友的媽媽看來相處得很好。電話對話只有聲音,她的語速恰到好處,總是讓對方慢慢講完自己才講,而且說的話都是為對方著想,例如叫男友媽媽也注重身體,回到香港會買禮物給她,還說「我愛你」等等,最後搞到連男友有點吃醋的樣子,也跟媽媽說「我愛你」。最後男友媽媽的反應超搞笑!


個案3: 聲音像小女孩的在美日本會計師
最後是這個日本典型的撒嬌女生。這次她買了一輛BMW送給自己的男朋友。心理學裡有一個讓人討好的技巧是”exceed the expectations”,重點是做一些對方需要/喜歡的事,而且超越對方的期望。大如送一輛BMW,小如弄一個男友完全不用幫忙的午餐,這位女生都駕馭得遊刃有餘,就算懂不懂日文都不難感受到她的深厚功力。


我寫了這麼多你可能覺得我看得很認真吧。其實沒有啦,早上賴床時看的。我看東西都比較仔細而已,特別是情感表達方面。總覺得自己有可能是敏感性人格,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敏感性人格的特徵呢?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It’s all about luck?

跟朋友講起運氣。「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到底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這樣,那麼人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有時候會覺得努力跟最終表現好像沒有直接關係。畫一個matrix出來,一邊是「努力」、「天賦」、「考試運」,另一邊是「有」、「沒有」。

是不是因為「努力」是人們唯一可以掌握的因素,人才這麼努力?

看得太多努力沒有回報的學生,所以有感而發。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小說與音樂

幾星期前想了解多些有關韓文的半語和敬語,去Google找到一篇文章,是我喜歡的清脆利落style。好奇click入去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竟然有小說!

是一個叫「當首爾仍是叫漢城的那些年」的小說,於是我就由一篇blog變了看長篇小說。

作者是一個見識很廣,自12歲留學美國的香港、加塔隆尼亞混血兒,透過他的視線看的東西都很有趣。大家都知道我最近對韓國文化有興趣,小說背景就在韓國,而且這個自傳式小說實在美好得讓人難以形容。最喜歡這一篇,尤其開飛機的那一段,夢幻和甜蜜得很不真實,但原來是真人真事:

至於結局,其實沒有那麼美好。順著作者的介紹,我最近聽了這些不屬於我年代的傷心情歌。

1)留給最愛的說話
我去Youtube聽了80年代的原版,連女歌手的名字也沒聽過。不過我覺得另一個氣量不夠但聲線甜美的版本很好,有一點氣質美女的柔弱感覺:


2)천년의 사랑 (意思是「千年之戀」, 曾經被阿信翻唱成「死了都要愛」)

這個我喜歡原唱者的live。



三幾天連續看完整個小說,聽了這些悲傷的歌,然後就去聽聽「早霸王」平衡一下心理。特別欣賞森美的說話技巧。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只買不看

最近幾個月居然培養了只買書不看書的畸形習慣。窗台上、地毯上、茶几上、床邊、書房桌上都放著很多過去半年從書店、英國日本台灣網絡上買回來的書。

我還以為自己很喜歡看書。

最近總是提不起勁看書。只看Youtube。甚至只看recommended videos。

在hk的生活很累。

給大家看看有趣的轉角樓。下次外出可以抬頭看看,跟地下的行人路對比一下。台灣和澳門也有連樑柱的「騎樓」,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轉角樓呢?我猜地震活躍的地方就可能沒有吧?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跟韓文老師講韓國學校教育

之前看過一些校園主題的韓國電影,跟香港完全不一樣。碰巧我最近在學一些比較的文法,就跟韓文老師(用英文😆)聊了一些韓國學校的事。

在我唸中小學的時候,香港已經禁止學校體罰。我唸的小學在我P1前幾年才創校,很多老師都很年輕,沒有所謂的學校傳統。印象中只有一個移民回流的代課老師看我們什麼都不順眼,P3那年經常用一些灰色地帶裡的東西來罰我們,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有一次她罰我們全班跪在自己的桌子下。我們又傻傻的聽她吩咐照做!!!??除了這次代課的幾個月,其餘時間其實真的沒什麼。沒有打人,也沒有破口大罵,P6之前頂多是罰企。

相比之下,韓國就誇張得很。聽上去好像歷史書上古代的私塾那麼嚴格!!

我的韓文老師90年代至2000年末唸中小學,他說小學很少被打,反而初中和高中老師打得好兇,甚至在他18歲那時高中的老師還經常因為”small things”而打他。

我真的不明白,十幾歲的人已經有獨立思考,明明就可以用講的。既然可以好好說為什麼還要動手?而且讀中學的男生已經牛高馬大,難道老師不怕學生還手?韓文老師說,並不是每個人講都會聽,有時候家長還會叫老師多打一些。

我聽罷真的一團問號。家長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跟自己的兒女有仇嗎?

“They want their kids to be a good person”韓國老師說。

“I have never been hit by any teacher but I’m a good person” 我這樣回他。

韓文老師突然無話可說。

我不是說施行體罰的人就是evil,但那是”make somebody a good person”的唯一做法嗎?

這幾年有機會跟在伊拉克、烏茲別克、韓國和法國教書的新朋友聊教育。有時候我在想,我小時候上課那麼喜歡跟同學說話,大一點的時候經常自己決定不交某些功課不去某些補課,再大一點沈迷上網經常遲到,所有學校的東西自己簽名,有時候也讓我中學的老師束手無策,他們就花時間跟我好好聊一聊。

如果我的年代不是禁止體罰,他們是不是會採取省時又簡單的方法「處置」我,那我上學的時間還會那麼快樂嗎?

我對韓文老師說,”Luckily I wasn’t in Korea”。他聽罷居然說, “They will hit you with a stick”。韓文老師看來是把”will”和”would have”搞混了。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裝修與人口遷移

最近我附近的裝修工程真的多得誇張。以前幾年下來只遇過兩次裝修。也許因為屋齡不太大,不一定要大裝,也可能因為多是租盤,租客一個接一個,每次新住戶的遷入遷出都多數沒有很大聲浪。今年卻幾乎每個月都有裝修。

先是去年底到今年初,本來在我大廈出入的外籍人士住戶忽然跑得所餘無幾。那時候本地住戶還沒有什麼動靜。

到了最近幾個月,連本地住戶也開始有明顯的人口流動。中小學的學期一完,我樓上幾層樓一共有八個單位裝修。doremifasolatido八個輪流吵。突然很多人賣樓,也有很多租盤出現。

夏天之後靜了一陣子。最近我家附近又有很多人搬走,裝修接二連三。這幾個星期試過好幾次在我網上授課之前半小時突然鑽得地動山搖。有一次我前一晚失眠了,早上人還躺在床上,隔壁就鑽到很激烈,就像80年代的那首歌,「七級半地震,砂粒會亂噴」(我改了歌詞)

也不止我這裡,有時候網上授課時,學生那邊也有裝修的聲音。

種種跡象顯示,香港好像在重現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不過21世紀資訊流通一些,很多人對外地的職場、生活方式、稅制和社會環境有較多認識,甚至找了工作才過去,就少了某些八九十年代移民人士的幻想和衝動。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的語言習慣

學日文時已經學過敬語,還以為韓文大同小異。語法上的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只不過我沒想過跟大我三兩年的人說話都需要用敬語,而且每逢對話中提到長輩,例如公公婆婆爺爺嫲嫲,動詞都需要用更高階的敬語。

韓文跟日文一樣,一般對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工作上認識的人用敬語,視乎彼此關係決定用那個級數的敬語。如果是年紀相若的朋友,說日文時可以直接不同敬語,可是韓文要先問准對方,否則擅自說半語(非敬語)會被視為無禮。

有一次韓文堂下課時,不知道為什麼老師對我說”감사합니다 “(「多謝」的敬語)。我想回應一句’me too’。

「我」是저,’too’是도,所以就口快快說了”저도”。

想不到老師他反應很大,馬上反問“ 저도 뭐?” (me too什麼?)

老師後來解釋說,句尾必須加上”요”這個敬語的結尾,像” 저도요”,才是完整的敬語句子,否則就像在說半語,有點無禮。

學了這些,我發覺之前用的語言交換app裡的那些很快就問人拿照片拿電話的怪人,通常都是一開始「三九唔識七」就用半語,完全違反正常韓文的語言習慣。明明完全是陌生人,卻要裝熟。另一種人用較高階的敬語,搞到好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一頭霧水,不過這些人通常好像都是學歷比較好的人,包括那個在美國唸博士的韓國人。

今天我特別留意自己上課時講的語言。英文真的沒有什麼敬語半語,講到某些話題還可以講下笑。不知道韓國的教授、講師授課時會用怎樣的語言?說笑也要講敬語嗎?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語言交換app

Download了一個語言交換app,本來打算練習韓文。據說市面上有很多掛羊頭賣狗肉的app,掛名語言交換,實情是約會之類。上星期看到有個台灣Youtuber介紹一個純語言交換app,就好奇試試。

台灣YouTuber說,要小心問你拿照片,拿電話,還有沒講幾句就要Kakao talk(類似Line的通訊app)的人。結果,第一個send message給我的男人沒講了幾句就竟然問我拿照片。難得的是,其他十個八個跟我對話的人都算很正常。

語言交換的人一般都很喜歡找native speakers來練習,但是想學廣東話的韓國人少之又少。最後變了交換英文、日文和德文。我用只學兩年半的德文跟韓國人交換韓文,你說好不好笑?神奇在對方不介意,還對我的學習方法很有興趣。

玩了一星期,很開心。

一星期過後開始覺得無聊,我也沒那麼多時間,乾脆把app刪了。還在聯絡的,是那個跟我一樣沒有時間玩app 的在美韓國PhD學生。他拿了我的email address,就是那個要跟我交換德文的人。世事有時就是這麼有趣。

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試試這個叫Tandem的app,不過真的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