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ount my blessing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ount my blessing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Irony

我很喜歡irony,也很喜歡紀錄朋友對我說的ironic說話。這些東西好像英國人和德國人都很在行。

之前去德國時,我跟德國朋友說起n年前我初學法文時,有次去旅行我用我的BB程度法文寫了很多旅遊時的事,錯漏百出,現在讀起來像本笑話.....

我: 可能我應該用德文寫寫看,過幾年再看應該會笑死
友: 你想寫什麼?
我: 可能寫寫今天去River Rhine吧...
友: River德文是什麼?
我: (一時語塞) 呃...... 我不知道呢(爆笑)。River德文是什麼?
友: Fluss
我: (嘗試跟著讀) Fluuuuus
友: Fluss. 發音很短的。

那個"What's river in German?"的問題真的很好,完美擊中要害。

開車經過River Rhine時,又發生了另一件事。話說朋友指著河邊的山對我說"Wineyard",我不知道是什麼,就以為是酒莊之類的東西,因為山腳剛有一些小屋。

到了城堡,我們登上可以眺望對面山的高樓。那裡有個牌用德文寫著"Do not throw things from here",同時我好興奮看到對面很高的山上有田地。

我: 看! 那裡有很多田,不知道都種什麼的呢?
友: (ironically) 葡萄。我幾小時前就告訴你啦! 你不是現在才明白吧?

哦, 原來朋友錯讀成"wineyard"的東西,根本就是"vineyard"。怎麼我現在才明白呢?

我: 哈! 我現在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沒專心聽講的小學生,幸好你不會把我掉到前面的河裡去
友: Well, 我剛才告訴過你這裡不能高空擲物吧!

徹底被完美KO了兩次,是非常罕見的事。

我很喜歡這種對話,因為像這樣接二連三被「抽稱」的機會其實很少。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黑暗歷史

上星期某個風和日麗的一天去了德國Buchenwald集中營,外面的好天氣與裡面沉重的氣氛反差很大。經過入口鐵閘進去,閘上寫著Jedem das seine,德國朋友告訴我意思是"everyone gets what he deserves",感覺更為諷刺。朋友順帶告訴我,她去波蘭的Auschwitz集中營參觀時,居然看見很多亞洲人在開心自拍,完全讓人無言。

過了閘口,我們踏著在德國普通不過,而我平日在日本神社才會接觸到的碎石路。潛意識讓我想起在日本京都的輕鬆,但如今身處的卻是一個成千上萬無辜生命被虐殺的集中營,尤其在crematorium旁經過時心情更為複雜。

走進那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設計的crematorium裡,簡單無話可說。從底層入口的空間、由底層至地面的屍體自動運輸設備,以至地面一字排開的火化設施,展現的是一套經過精密設計的全盤計劃。在場有幾十個德國中學生,專心地聽著講解。有人說德國現今的歷史教育做得很好,我並不瞭解,但至少比香港一些學校(幸好不是全部學校)強行把歷史和社會經濟甚至是中國歷史東拼西湊成通識的好,至少讓學習的人可以一氣呵成地順著時序專注學習歷史。

其實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等等,也很值得學一學。為什麼革命會變成迫害,文化的革命會變成殺戮文化?

也許如果我們的教育讓學生認真審視歷史,思考歷史,就不會有今年某政府部門部分成員以猶太人被迫害來描述自己這麼無知了。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死黨

有一個我教的課程add drop period較長,最近才完。add drop後一天,來了個牛仔褲破破爛爛,腳踏Crocs且上課不停un腳un到鞋都甩的學生。

上課時,他不停按電話,比億萬股票上落的人還忙。討論時間,他對同學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但只要仔細聽內容,會發現見解獨到,表達也佳。我不太喜歡他的行為,但我會讚賞他的分析。

下課後很多人走出來發問,搞足15分鐘才能踏出課室,一走出去就發現兩個剛才班上的學生在等我。

What's up?

兩個男生說,剛剛上課不好意思。

好端端的不好意思甚麼?

不好意思朋友第一次來上課態度這樣,希望我不要不開心。他們一直都是同學,這個人從小就是這副德性。

真奇怪,學生本人不在,反而是死黨來了兩個。

真替那位學生高興,居然有兩個這麼好的朋友小事情替自己未雨綢繆。

老實說,我不認同他的一些行為,但喜歡他的發言,而且他是高能力的一類人。

死黨卻說,擔心他會破壞課堂氣氛。

那是我的工作,我會設法讓每一個高能力的學生都有發揮,得到滿足感。這樣還能帶動其他同學。

說到最後,死黨甚至說他有提醒過同學上課坐姿要改善。

有你們這樣好的朋友,我真替他高興。
有你們這樣細心的學生,我也覺得高興。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偶然

這陣子把學生的essay print了出來帶回家慢慢改,有機會把平時沒多留意的學生全名看過一遍。放在最上的名字很眼熟,跟我讀書時教過的小朋友一樣。

讀我的這個課程的學生大都是Year 2,算起來跟那時教過的小朋友差不多。到底這個與我舊學生同名同姓的學生長成怎樣,因為星期才見面一次,居然印象模糊。

好奇心驅使下,我走去facebook打了她的全名。按了enter, 結果出來了!

哦,原來是這個女生。看著她的profile picture, 突然想起她上星期做presentation時的聲線,又好像與那些年教過的天真小孩有幾分相像。再看看她的中學,居然是我讀過的中學。然後小學呢,噢,沒有寫。再往下看,有一欄寫著她的小學,不就是我舊學生當時讀的小學嗎!!?

看到這裡,已經興奮到極點。看來是她了!

第二天,剛好那個學生與我有個單獨對話的機會。講完正經事之後,我們有了以下極奇唐突的對話:

我: 你有在______住過嗎?
她: (大惑不解地) 有
我: XX花園?
她: (頗為驚訝地) 是
我: 你有學過鋼琴?
她: 有
我: 大約X年前,我教琴,有一個全名與你一樣的學生......

她看看我,我看看她,相認了。

芸芸人海中,在同一間大學同一個學系同一個時間她選上了我的課程。很難相信在我面前亭亭玉立的女生,原來是多年前我教過那個天真瀾漫的小朋友。更難相信的是,多年後她又再做我的學生。

後來人開始多,同學見我們這麼興奮,問她甚麼事。大家知道我曾經是她的鋼琴老師之後,都說神奇。真的呢,簡直是個活生生的奇跡! 那種既真實又夢幻的感覺,可能只有我們兩個才會明白。

-----

想起那個年代很流行幾米題為「向左走向右走」的作品,還有以下電影副歌: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小小趣

未到上課時間,有時會聽到學生聊天。今日有件小事,讓我在課室的角落偷笑了一下,回到office甚至現在想起還是覺得有趣。

朋友坐在一起是正常不過的事。今天有6個經常坐在一起的學生,碰巧5個穿了黑色。ABCDE同學正討論究竟F同學會不會也穿黑色?

F進來,即時成為眾人焦點。

同學A: 如果你都著黑色我地就全部同色喇。(同學F穿了灰色)
同學F: 我係淺黑色。
同學ABCDE: (異口同聲地) 黑色點淺呀?
同學B: 係囉,我都買咗架全新0既二手車
(大家正在load機之際......)
同學C: (即時反應) 嘩,你架淺黑色0既全新二手車好靚喎!
(結果ABCDEF一齊狂笑)

缺乏現場感可能沒有很好笑。最難得的地方是幾個人又合拍轉數又快,連旁人都能輕易感受到他們的樂趣。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慢D

從小到大,身邊不難聽到催促的聲音。「快D快D!」。外國朋友來香港,進了茶餐廳,差點沒被那3分鐘上齊庵烈、多士、米粉、咖啡的效率嚇壞。速度可能是我們的賣點。

身為香港的一員,連坐車也講究速度。小巴沒等最後一位乘客坐下就開車,你最好訓練下平衡力。巴士如果不是把握時間先從上層先走到下層,隨時來不及下車。地鐵doo聲大過天,關門時間一到,儘管你還有半個身位才踏進列車,大腦還是會指揮你走快兩步以免被夾。連截的士也要一眼關七,尤其本來不該上車的雙黃線地帶或者交通燈後,先跳上車關好門才說去哪兒。自己開車就更要在香港既繁忙車速又快的路上馳騁。

我們的速度都是這樣被訓練出來。

然後昨晚我去坐了電車,下車時已經慢了兩拍,八達通還要沒有反應。我荒荒張張的打開銀包盡快把八達通拿出來拍,只聽到司機慢條斯理的依起扒牙微笑著對我說: 「慢D啦,唔駛急」。

「慢D」,有生以來第一次有人這樣對我說  Interesting.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鼓勵的作用

最近完成了一個本來沒需要讀的教育課程,還拿了非常好的成績,讓我在一個畢業生都坐在台下的畢業禮有個機會往台上走走。如果沒有這位教授的鼓勵,整個故事的結局就要改寫了。

這位教授我在讀碩士時就已經認識,偶然一次的下午茶短聚,他問起我課程讀成怎麼樣,成績是不是很滿意。我像機關搶掃射似的告訴他那個幾乎每堂測驗還有最後一堂要考試兼且課程完結兩星期內要交5000字essay的恐佈課程,最後還只得B。還有另一個我會給「十個趣」的課程,也只得B+。Distinction似乎與我無緣。

然後教授很有長輩風範的無端端叫我"Listen",把distinction的分界線告訴了我,還和我計計數,餘下大約都A-其實已經達標。老實說,這個"listen"讓我嚇一嚇,因為已經忘了有多久沒有人用這種由上而下的語氣鼓勵我,完全做到sharp, short, shock的效果,但當然我指是好的效果讓我有好的感覺。

從此之後,我就帶著患得患失(這個成語好像這樣用OK???) 的心情朝著平均A-出發。一個學期過了,全是A range,向目標又近了一步,於是就更輕鬆。又過了一個學期,又得到A range的成績。

對於某些學生,老師的角色可能是把他們的潛能激發出來。可能像DBS的校長一樣: 「不要告訴他們你想去月球,要告訴他們你要往火星,他們就會替你找個可以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註1) 也可以是這位教授溫柔但有型的提示。

"Without any doubt, you were the reason why I could be up there on the stage today."道謝後我不忘向教授補充說。當我的身份變回學生,往往有很多讓我既感恩又奇妙的體驗。

註1: 品味蘋果:男拔隔代校長父子情
鄭基恩接棒 帶學生上火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1/18063800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被問到離開教育界的原因怎麼辦?

有朋友離開教育界,打算轉戰NGO。尚在求職階段,他提到如果被問為什麼離開教育界,還有為什麼經常轉工,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我的best friend出名是解難專家,當然問問她意見,給朋友一個參考也好。不消幾秒,另一邊傳來答案: 教書,大家都知教本地中小學無限OT,都唔係咩筍工,離職有幾奇。宜家合約制為主,年年續約,轉工是好普遍的事。

她續說,首先自己唔好怯,唔好心虛。怯,就會輸一世。

我覺得她的想法很有意思,特別想share給因為各種需要暫時離開教育界的朋友,但願他們都有這種思維和自信。當然,她說的是現時教育界的現象; 真正回答面試問題時,就要把重點放在自己如何well qualified for申請職位,而離職原因就避重就輕啦。面試不過是一個產品推廣活動,要消費者覺得產品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決定購買。那個產品,是你。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老師大敵

老師大敵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咳。

潛水這麼久,因為開學沒幾天就開始咳。病情隨著上課時間表時好時壞,最後唯有帶盒喉糖帶瓶暖水去上課,老師總不能上課不說話。

以前試過有不算嚴重的聲帶問題,所以今次學精了,沒事不要勉強force一些聲音出來,否則只會越搞越咳越咳越喉嚨痛。也感謝我普遍對學習認真的學生,當大家得知我的頑咳,全部找較前的位置坐下,讓我用可能是我最溫柔的聲音說話。幾乎是林志玲的音量,遺憾的是我沒她那sexy的高音,也當然沒那獨特的抑揚頓挫。

本來細細聲上課對病情至好不過,但偏偏我喜歡講到起勁時本能似的放大自己把聲。說真的,林志玲的聲音實在與我那討論主導的課堂不太匹配。這林志玲的開始,加上沅小儀的powerful ending,讓這咳的病情比女人的心思還要反覆。

直到有天放工時鼻水狂流,失控地咳,就不得不幫襯醫生。得藥幾包,咳水一支,還有收據和我不需要的病假紙。功勞最大的,是病假一天。沒說話,沒工作,沒想事情,過了昏迷一樣的一天。然後也沒有痊癒,又用林志玲的音量上了幾天課,突然好了。

病假以外最功不可沒的,可能是我那些讓我放心用林志玲音量上課的學生。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星期一早堂

如果有選擇,我不會選星期一早堂。

今天還要碰上交通意外大塞車,三線變一線。完全像入了一個沙漏,跟左右各方100輛車爭相從那每次只容許1輛車走過的細小裂縫逃走出來。本來想好好定一定神lun一lunPowerPoint的大計完全泡湯。幸好上課前15分鐘就到大學,要拿著手袋箭步去上課還是第一次。

一推門想著還不如等一下blank了個projector screen去快「立」一下今天的PowerPoint slides,反正非新鮮人一般喜歡時間預得比較緊張甚至遲到5-10分鐘。同時,我的眼前就出現了黑壓壓的一大堆學生。

跟今天早上系統顯示的學生人數一樣,不多不少,每一個都準時上課前10分鐘以上來到。而且這一堂順暢到不得了,幾乎每個人都在討論有很多貢獻。

下課時,我繼續平日的習慣多謝學生有見地的分享,同時感謝他們集體準時,竟換來幾乎全部學生的微笑。是開心的笑,滿足的笑,還是想跟我說「再過多幾個weeks你就知!」?????XD

無論如何,這個經驗完全改變了我對星期一早堂的看法。一開始真的沒想過會一直教書,可能就是這些一個接一個的開心小事情讓我留了下來。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課堂管理

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教freshmen,Year 1的第一個sem總是有些「小朋友」,有時會讓我以為自己在教中學。

平日我多數教final year學生,奉行lassie faire的管理態度,但對著freshmen,好像先小人後君子會安全些。

其實我本來對rules真的沒太大興趣,不過有些學生又真的好誇張。之前去讀個教育課程,同學是已經工作的成年人,教授還是忍不住在第一堂對著幾個同學說「不要玩手機」。我的rules也不算太專制吧:

1. 準時開始,準時完結,有時還可以講完快閃大家好。

太多人遲到的話,重要的事需要講完又講,沒完沒了,你和你的同學會非常無癮。

2. 大學時間表常常喜歡蠶食午飯時間,我們都明白,但不要吃香噴噴、脆卜卜或者有汁的食物。

大家會好易分心,包括我。

3. 想whatsapp朋友或者打電話或者有其他需要,可以隨便自己出去take個short break,break完記得回來。

我也想給你較好的participation mark。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教育界也以貌取人?

之前從未看過沒有爛gag的「毛記電視」片段。他們平日總是用二次創作惡搞TVB,今次卻讓我百感交集。

大約5分鐘的短片中,主人翁說起自己出生缺氧,導致面容變得與一般人不一樣。長大後即使智力與常人一樣,考取了大學學位和教育文憑資格,找我們覺得不算強調外表的教師工作,仍然處處碰壁。最後他做著跟教育沒有太大關係的工作,堅持自力更生,在網上平臺賣筆,fb page叫「海星的文具」。有興趣不妨支持下,或者讓更多人認識「海星的文具」,原來社會上有很多人沒有我們幸運。

 星期三港案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星期三港案》 5/8 天生醜的我
http://tvmost.com.hk/201508041101_video_wedreport_mrwong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大學畢業生

以前讀過一個特殊學習需要(SEN)教學的課程,但其實大學裡幾乎沒有多少個SEN學生。不知道是不是他們還未到大學這關已經給篩選掉了。

今個星期的鏗鏘集的主題,主要是圍繞SEN大學生的求職遭遇。他們好不容易考進大學,入學時屢獲讚賞,畢業時卻要面對物競天擇的處境接受比一般人更嚴苛的考驗,連自理能力也受到質疑。然後我看看自己,想起以前讀書時學校有一個禱文,其中一部分是:
Thank you..... (不太記得中間) for eyes to see, for ears to hear...

那時候在morning prayer拿著prayer book直接唸,沒有太大的感覺,只是想視力聽力不過是基本生存技能,也沒什麼特別。今天看到困難比我更大的人,反而讓我覺得面前的挑戰微不足道。

節目重溫:
鏗鏘集 — 掌聲背後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hkcc&d=2015-04-13&p=858&e=302097&m=episode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教交換生的挑戰

現在的工作做了幾年,還是第一次教exchange students。突然一口氣來了幾個來自LSE的英國人,我的課堂無疑因為他們獨特的見解生色不少,同時也提升了授課難度。

也許因為彼此所受過的教育和成長環境不同,這幾個交換生比大多數的本地中學和國際學校畢業的香港學生都主動和健談,發言既有清晰脈絡又有經過思考的豐富內容,配合他們的native英文水準,更進一步讓少數連英文也說得不太流暢的學生給邊緣化,有時讓我擔心某些比較文靜被動的本地學生會不會放棄參與,到刻意鼓勵一些表達能力沒有很好的學生發言時,又會擔心這幾個交換生會不會覺得沒學到什麼知識。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交換生都那麼厲害,但事實上,即使是國際學校畢業的學生和本地中學畢業的學生之間,在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兩方也普遍存在頗大的差異。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突破表達、思考和組織能力的差異從而讓各方都有進步。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幾個交換生發言後,因為內容表達完滿,其他學生不容易提意見。到我提出一些問題,慢慢就變成交換生和我的討論,其他人像看show。本來也沒問題,但我想多些學生參與討論,但到某些同學說的比較粗淺,有些學生就會走神甚至不自覺地發呆。

這個post寫得好亂,因為我沒辦法搞清楚問題的癥結所在。好像語言、文化、思辯、學識等等什麼都有(暈)。當然,這對我來說是新的、有趣的經驗 ——如果我應付得來。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觸動心靈

17歲之後,再沒有看過心靈雞湯之類打正旗號要讓人感動的文章。也可能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歷多了,很多所謂感動人的文章,只要看了開首一段,就不難完全猜到全部的內容。可是最近因為台灣的空難,偶然看到有關台灣綜藝節目主持人黑人的事,卻又發現這位幾乎是完美情人的陽光藝人,原來也有他耐人尋味的故事。

范范說「每次有空難事件發生時,就會看到你緊緊望著電視螢幕,盯著畫面上死傷人數名單不斷更新的數字,還有罹難者的姓名,久久不發一語…我知道,你在想爸爸,我也知道,你為什麼要把兒子取名飛飛翔翔~沒有辦法抹去你的喪父之痛,但願能陪伴你,守護我們的家,榮耀你在天上飛翔的父親~」原來黑人曾經是空難家屬。在沒父沒母的影響下,少年期的黑人差點半隻腳踏進監獄,如果不是因為有爺爺給他這樣的一段經歷......

黑人陳建州的故事http://www.walei.tw/program/action/show_article.php?article_no=2513

長大之後都老在看著重分析的東西,好久沒看過這種能觸動心靈的文章了。好 · 感 · 動 。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發呆也有實際作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專心想事情時,如果其他人突然發問跟我想的無關,就算再簡單的問題有時好像還是無法應付。

有一次我在計算很多東西,同時在攪盡腦汁分析幾個好困難的scenario。有人突然問「A定B?」,我居然答「好」。

也有時候邊走路邊想事情,同事從後面不斷叫我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他們說「越叫越走」。

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像我這樣的hang機怪事。好像電腦被一個要運用好多ram的程式霸佔著,其他跟這個超級程式沒關的東西會全被拖慢。

常常聽到有人會勸孩子做事專心點,但我反而覺得太容易專心一件事情上不一定好,有multitasking的能力其實是福氣。有說資優人士與一般人的最大分別是concentration,但要是做任何事都馬上專心,不但會偶爾hang機,身體也會很累。

一個人的腦袋可以是資優,但身體就不會因為資優就送多條ram,體力support不到個腦是常有的事。所以有時我會讓自己進入sleep mode發呆,尤其自己去放工去上課時。別看我好像發呆,又常常食糖,我真的在認真聽,發呆&補充糖分是避免太專心太累的不二法門。no kidding.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SFQ結果與上堂時間之謎

上個學期的SFQ結果好有趣。三個內容一樣的course, 三班同major且能力接近的學生, 三班人數幾乎一樣的學生。主要分別是,上課時間。

10:30堂和12:00堂的結果非常consistent,所有項目的人均結果差異不超過5%,都是拋離mean一大截的靚numbers。至於9:00堂,結果居然比前兩者差一大截幾乎跌破mean。雖然這些結果對我沒什麼關係,但還是覺得好奇。

有一道問題有關我的解說是否清晰。10:30和12:00是全班一致給最高分。9:00是很多最高分,然後有些散落在mid point和mid point之上的位置。

這到底是巧合嗎?時間是與SFQ結果是causal嗎?還是correlation呢?

如果不嚴格講求邏輯,也撇除量化分析方法純粹憑感覺隨便亂說的話,我會覺得都是早堂的錯。學生睡眠不足,沒吃早餐,轉不走又非讀不可,自然沒睡夠吃飽再來上堂那麼好。幸好我根本不用解釋SFQ結果,否則我如果我有guts搬出這些gut feelings,老闆會怎麼想? 嘿嘿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快到聖誕

每年差不多這個時間,我都有一個頗為old school的習慣,是寫聖誕卡。正式來說是聖誕卡,不過叫感謝卡又好像比較貼切。

一般來說都是手寫,希望有些personal touch,雖然我的字體認真麻麻。中文字像小學生,英文字像中學生。至於message,每個人收到的都不同,從來不會為寫而寫,反而想借機寫一些感謝和祝福的說話給一年以來給我很多啟發的人,特別是不常有機會見面的。

聽說送聖誕卡的潮流由英國王室掀起,最初只是一張簡單寫著"Merry Christmas"的卡片,後來發展到全民普及,越見精美。我沒有王室那麼繁忙那麼尊貴,如果時間許可,沒什麼事比跳出一張聖誕卡直接面對面更有personal touch吧。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學校沒有特別教但又很重要的problem solving

昨天在工作上發生讓人極度不快的事,我想大部分人在那種情況都會破口大罵,拂袖而去。我當時肯定已經怒火中燒,但想到如果忽然間一走了之,理虧的反而是我,只好盡量若無其事的繼續做我的事。這種百毒不侵的性格,對工作很管用,始終不管是哪個行業,老細都想下屬幫手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問題。慢慢練成這種絕技,要多謝十幾歲時認識的小男朋友。

雖然那時大家都十幾歲,但他不僅讀書成績優異,解決問題也有一手。很多我搞不好的事他都有能力教我搞定。他今天能成為一個日理萬機的jet setter,穿梭於不同文化的工作間,絕對不是一個偶然。

當我們還是十幾歲時,有一次他很仔細地教我分析和解決問題:

1) 是什麼問題? 是怎樣產生的問題?

2) 我可不可以change?

2a) 可以。有什麼方法? 怎樣執行? 有沒有Plan B?

2b) 不可以。要adapt。要以行動adapt? 還是只須調整非常不快的情緒?

道理簡單不過,一是改變現況,一是改變自己。今次我採用的是2b,調整情緒去適應現況。做人當然不是一味靠忍,但爆也要講方法講場合講對象講時機,才能達致好的效果,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我認識的人當中,有兩個problem solving特別厲害。中學時代的小男友由父親傳授,另一個在中學時透過參加童軍自己領悟得來。而我,好幸運遇上這兩個肯傾囊相授的朋友,因而坐享其城。這麼有用的soft skills,為什麼學校都好像沒有教?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My Mentor

上個學期上一個教育課程,老師說到很多資優人士都有一個mentor。一路上,我其實有很多很多人給我很好的意見,有數之不盡的mentors,但說到小時候的一個關鍵性的mentor,是一個我中學時代由random chat認識的網友。那時候的網絡世界比較單純,而且尚未如現在普及,到處都是IT人士和高等教育界別人士,大概因為有規模的大學都會提供免費上網。有一段時間,我極討厭上學,每天花很多時間上網,就隨便認識了這位time zone跟我很接近的網友。

由於是random,聊了一段時間才知道對方原來比我年長三十多年。他自稱是數學老師,有時候我physics不明白他會嘗試為我解答,但多數我都是糊裡糊塗。有時候在學校有不高興的事,他又會給我簡潔又理性的分析。簡單來說他像一個很有才學又理智的前輩,還會在無論誰都認為我沒出息的時候告訴我有多聰明有多麼好的潛質,鼓勵我好好開發自己的潛能。有時候他會告訴我很多他以前在Cambridge求學時的往事,又會跟我討論很多哲學性的事,我都當故事來聽,因為誰他不知道大家在虛擬世界說的話到底有多真。如是者過了很多年,到了大學時旅行順路去約這個網友吃餐飯。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他真的不是一名數學老師,而是一位在當地最有名的大學裡赫赫有名的數學教授!

這位在我最脆弱最無助的時候random遇上的網友,最後成了我的好朋友。由中學直到大學,直到投身社會。前幾天我們還在facetime,他還笑說當年真的沒看錯,我的確很有潛質,未來甚至會有比現在更好的發展。想不到隔天早上,他忽然悄悄地在睡夢中離開了這個世界。What a shock!這是一種就算哭乾眼淚或者看盡世界經典還是無法理解的事。對他而言,也許輕鬆地合上眼睛就離開,還留下數之不盡榮譽,未嘗不是一件壞事。

感激您多年來的支持和啟發,rest in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