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小時候的英文

有一天同事說起少數的學生英文不好,我沒覺得太驚訝,因為我是過來人。學語文需要一個語言環境,讓人好好使用語言,而非單單吸收和理解語言知識,而那些學生,可能只是一直欠缺這樣的環境。

我讀中學之前一直在中文環境長大,讀的是一間不算特別受歡迎的中文小學,印象中小學的英文堂老師都莫名奇妙的用中文教。與其說是英文堂,叫它翻譯堂倒比較貼切,但當中不教授任何翻譯技巧。有一個小片段我到現在還記得:

在四年級某個教食物的英文堂,
老師問我: xxx, "Jam"0既中文係乜嘢?
我: ...
老師: (幾秒後) 你坐低啦,係果醬。

我家裡從來都叫jam做jam。就像我問你,喂,Microsoft word中文係咩? Presentation中文又係咩?

基本上整個小學階段就這樣譯來譯去,再加上做不完的文法練習。英文考試的成績多數是A,考的其實是記憶力和簡單的文法分析能力。聽和講就只有那一點點用慢到不得了兼誇張到不得了的語氣製成的錄音,或者是利用教科書上教過的有限詞彙去刻意做的對話。

然後有一天,10歲的我帶著一個有毛絨絨樹熊公仔的腰包坐地鐵,幾個外國人友善地跟我說話,可能他們是澳洲人吧。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們: 這個樹熊腰包是我叔叔從澳洲買給我的。

問題是,學校一般教cats, dogs那些,koala我聽都未聽過。腰包英文又是甚麼? 我還會uncle, buy, Australia, 但怎樣把它們串成一個有意思的句子?

那一刻,雖然我只是一個10歲的天真小孩,但我真心覺得自己的英文好廢。

不過,小時候不會英文,就真的如大人們所說的一樣"大個咗就會識",可能因為那時候的中學大部分都用英文授課。不管是真英文中學還是偽英文中學,課本、功課和考試總會是英文的。

我的英文,是後來讀中學時慢慢學會。中學的第一堂剛好是家政堂,老師說今堂教"Personal hygiene",但我連personal和hygiene這兩個字都不會。慢慢聽著聽著,發覺原來都很簡單。又有一次,測驗的題目是Suggest three ways to prevent tooth decay. 我想寫飯後嗽口,但嗽口的英文我不知道,勉強寫了"drink some water after meals"就算錯。數之不盡的英文說法,好像都在家政課學會,可能因為這一課比較生活化。較specific的詞彙,多數來自history, geography, science, maths等科目,而英文堂是個各科學到的整合起來的科目,探討怎樣能更準確更有技巧地運用這個語言。

如果一直留在中文環境,不知道我會不會永遠停留在那個連"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koala waist bag from Australia."都不會的階段。又或者,我會避重就輕,懂得把它說成"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from Australia"?

2 則留言:

Paul Sze 提到...

I belong to the 'A man and a pan' era, and all my English lessons in primary school were taught in Chinese. The first few months of secondary school were a tough time for me, since it was genuine EMI.

宇治金時 提到...

How did you overcome the challenge? Just like how people at that time learning how to swim? That if-you-don't-get-drown-you-should-be-okay kind of appro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