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為數學書增加一點都市氣息

每年都會有一陣子,常常和數學書為伍,客串一些跟數學書有關的事。儘管現在的數學書都很精美,內容編排上佷用心,我還是覺得有一些數學書可以寫得再有趣一點。

為什麼有些數學題沒有一種令人覺得fascinating的效果呢? 對於像我這樣很少從解答數學題得到很大樂趣的人來說,這或者跟數學書的舖排和選材有關。不少數學書的每一課都是「解說、例子、跟進練習、課後練習、總練習」。對於一個對數學沒有很熱血的學生,這就像學習、練習、練習、再練習。其實在引入正題之前,有沒有可能加插一些互動的元素呢? 例如一個跟本課有關的有趣、簡短又不太複雜的IQ題,或者一些十幾歲人會關心的生活片段,又或者要上youtube看一段相關影片。有些數學書的開頭會有短問題,但對我來說,那沒有一種令人好奇很想動腦去解答的衝動。有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問題,有一個context,或者會好過突然間解說「投擲硬幣」或者「玩樸克牌」背後的數學概念。

有些人會像我以前一樣,為了考公開試,夾硬練習、練習再練習。其實也沒問題,只不過我個人覺得題目其實可以問得有趣一點。有些題目不外乎是測驗成績、考試成績、投票結果、分組問答結果、分組排序... 以一個門外漢的身分來看,有些題目有時好難令人投入,更不用說產生學習興趣。看了幾十題都在說分數說成績說分組,好不容易遇到有一題寫購物,嘩! 精神晒。好,看看買甚麼.... 吓? 洋娃娃? 不是嘛... 轉買iPhone好不好? 不可以提及牌子的話,智能手機也好吧。非買「洋娃娃」不可嗎? 那麼買畢業公仔給今年大學畢業的家姐又怎麼樣呢?

Anyway, 我覺得數學書不用完全緊貼潮流(考慮到由完稿到出版的所需時間就知道沒可能),但可以多點都市氣息。對很喜歡計數的分析型人士,這些事或者很多餘,但像我這種本身對數字沒有很大感覺的人,這一點點的都市氣息和題目的故事性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