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A very good read

最近好想重讀這本書,由英國退休法官Lord Tom Bingham撰寫,文字淺白易讀且只有174頁的The Rule of Law.

與其按個人感覺繼續爭論下去,倒不如停一停,讀一讀何謂法治。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Never live in the present的香港教育

我的專業其實不是教育學,但當我還是一個中學生,就看過所有在1995年後在港台英美出版有關教育的書,特別是homeschooling和alternative schools。台灣的森林小學、英國的Summerhill School,我都曾經很嚮往,因為當時覺得我讀的學校比較像一間工廠,每天早會上課下課,讀一些我沒太大興趣的科目,每天被告知要為將來好好準備應試。那時我很認真地研究homeschooling的方法,看了全部有關這個topic的書和網頁,想好離開香港日校教育的整盤計劃,打算退學在家自學; 最後,卻因為當年的HKALE只許學校考生/已考過HKALE的自修生報名而無疾而終。

香港義務教育的局限,我個人覺得是缺乏靈活,而且考試主導。現在有了DSE,表面上選科有了更多選擇,但其實大多數的學校資源有限,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選修自己心儀的科目,而學校也沒可能提供所有DSE可以報考的科目,到頭來有些科目還是像以往被邊緣化。即使學生能夠大致按自己的興趣能力選科,最後能否繼續升大學又是未知之數。在香港讀書,就像在做一個合約員工,永遠說不定過幾年自己身在何方,高小不知道自己升那些中學,初中不知道將來高中唸甚麼,高中不知道將來讀甚麼做甚麼,甚至還存不存在這個系統裡。大多數的人都為了下一步走得好些,就在這一步花大量時間準備下一步,做很多事都好像是為滿足這個系統而做,為了外在評價而做。可是將來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所以有些人像我以前就試過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甚麼,也不明白為甚麼要常常應付小測大測統一測中期試期終試,還有平日的課堂為甚麼總是圍繞這些測考。

我個人認為香港教育是個重重關卡的遊戲,間接教育參加者順著遊戲規則為未來可能存在或不存在的胡蘿蔔而拼命地走。We just never learn to live in the present.

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生肖與星座

新年期間,電視台總會請堪輿學家講講生肖運情。我由小學就有這個疑問: 我全級同學絕大部分都同一個生肖,我們不也有不同的運勢嗎? 如果本命年會行衰運,難度我們全級中一都要一起留級嗎?

如果單純講生肖或者星座,我的家族就有很多巧合。我、我表妹、我表弟、我爸、我姨、我祖母的生肖完全一樣,但每年我都沒看到彼此間半點相似的地方。

也有人說星座準確,但性格和我南轅北轍的弟弟星座與我一樣,甚至生日日期也很接近。這我也沒看到任何可信的地方。

有人說年份和日期不同,結果就會不同。信不信由你,我有一個同學的出生年月日跟我完全一樣,雖然大家的性格和興趣有相似的地方,但事業家庭各樣都完全不同。

或者也有人說那是因為我同學和我的出生時間不同,我也無話可說了。

我相信每天同時間在不同地方出生的人很多,難度他們都有相同的命運嗎? 跟徐子淇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的女生,最後都會成為千億新抱嗎?

或者先天像出生年月日這樣東西對一個人有一定的影響,但我覺得後天栽培和個人選擇也許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