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被發現資優。 試過考第一,又試過考第尾; 試過GPA有4.0,又試過公開試不合格; 試過3個月自修本來要讀1200小時的課程,又試過4年先完成本來3年的課程。 資優其實只是某些領域上有些少著數,偶爾有其他人意想不到的靈感。 我也要努力,也會失敗。 機緣巧合之下當了老師, 過去的經驗令我對異常醒目的學生有些了解, 也會對常常失敗的學生多些體諒。
標籤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別人總是不明白的一心多用
現在的老師人很nice,不過上課時像一個學生分心行為監測器。上課傾句計,叫名; 問其他人吃不吃糖,又叫名; 做listening exercise人人take notes但我喜歡依賴自己個腦,又叫名。信不信由你,我真的有認真在聽,我只不過喜歡同時間做很多東西。同一時間0答返粒糖、和同學閒談一兩句、看老師白板上寫的字、自己寫筆記、聽老師說的話,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有時還有時間幫電話叉一叉電和望一望街。
一口氣可以做這麼多事,只不過因為全部東西都很簡單。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課室管理的cul-de-sac
(上集提要)大約個月前德文老師上課途中叫我個名,因為我上堂時太悶所以自己食糖又摟前後左右同學食糖; 我猜食糖本身無問題,但他可能覺得我應該要專心點。
今集又有新發展。話說今堂德文老師將一個簡單到爆炸的題目loop來loop去,練完句型又練對話,練完對話開練討論,途中我和旁邊的兩個同學覺得悶。為免又被叫名,我堅持了個多小時之後自己take個break去附近coffee shop快快手手買杯double espresso振一振奮精神。
10分鐘回來,那兩個本來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坐在幾乎天各一方的位置。搞甚麼呢? 再過15分鐘break我問他們。
他們一個在大學讀書,一個是中學老師,照理應該很懂玩上課這個遊戲; 原來她們覺得三覆被來來去去太悶,開始一起玩snapchat,然後德文老師就像香港的小學老師一樣迫她們分開坐。
其實我們想得閒傾下計得閒又想玩電話,我不是覺得沒問題。我跟德國朋友說了這件事,她說她以前公司培訓也有這樣的情景: 同是德國人的高層在培訓環節不斷跟其他人聊天,結果就被培訓人員像教訓小學生一樣當著全部人面前說了幾句語氣很重的話。朋友說高層默不作聲動也不動,如果換轉是她,老早就拍拍屁股開門走人了。
可能我由小學開始已經習慣了在學校上課歎慢板,老師把那些早就明白的東西重覆重覆又重覆,我以前偷偷地食粒糖,細細聲傾幾句計,望望窗外的青山白雲綠樹飛鳥,時間慢慢就過。
這個由於不同學習能力造成的死局,好像只要涉及subject knowledge teaching, 就無論德國還是香港的老師都沒有很多人能夠突破。
除非......
除非他們只把能力相若、興趣相近的人放在一起......
也有做法是讓能力不同的人互補不足,但如果不是芬蘭那種涉及多種能力的不分科教學,看來也難做到理想效果。
P.S. 我的德文堂當然也有可取之處,每次清晰無比又互動的文法解說是繼續去上課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把重複練習的時間減少就好了…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今日去上外語課,主題是職業 。大家為了私隱,都喜歡隨便在書上找個奇奇怪怪的工作說成自己的。上次我老作自己是機師,今次本來說自己是烘焙師,不過上到中段要開始學說工作內容,所以索性說自己是老師。忽然外語老師找我來做示範,問完職業就連珠爆發地問,
做老師有甚麼好處?
工作最不好的地方是甚麼?
眾多job duties之中最重要的是甚麼?
我用我只學了幾個月、詞彙極為有限的外語夾著英文很快一一回答。
同學語帶懷疑地說:你不會是老師吧?
一般老師是甚麼模樣,我不清楚。別人看不出我做甚麼工作,不緊要。我的職場容許形形式式的人盡情發揮,這我清楚也覺緊要。
有一個經典面試題目是: if you were a color, what color would you be?
我讀Year 3時去見工,我後來的老闆也像九唔搭八似的問我: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那其實是一本求職經典的書名,不過這不太重要。
"I'm white, (which is) made of a variety of colors. Depending on where I am, what I need to do, who I am with... ",記憶中我這樣回答。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奇怪的興趣
Full press conference of Dr. David Dao --- represented by his lawyers and daughter
從小學開始就有這個興趣。
所以小時候被大人問yes or no時,我有時會答「我不知道。我沒足夠資料答你。」
一直好欣賞思考細密說話滴水不漏而又沒耍太極的人,更欣賞有這種工作能力而私底下很有幽默感的人。後者我不知道,但這位Dr David Dao的代表律師的發言很好看,特別問答環節。
平日不知道要付多少錢才可以接觸的人,今天我們在YouTube隨便輸入些關鍵字就垂手可得。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語境
一星期後,我在calendar學會了星期一至日、十一月、十二月、一月,在fb學會相片、"like"、comment、"with"、notify,在WhatsApp學會type, attach, video, 在contact list學會mobile phone、home,在youtube 學會network, once more, views, subscribe,還在桌面學會calendar、計數機等等等等數以百計的字。
最好的學外語方法,我個人認為是immersion,透過長年累月浸淫在語境之內,所以也有人說語言是"浸"返來的。當然最好是自己直接身在該國,但現在科技垂手可得,也可以借助身邊的科技自行製造一個語境。
我不是第一次用這個方法,很久以前學另一個外語,也把自己的MSN messenger, email等全部設成自己學的外語。每天看著用著這些詞彙,自然就會慢慢記得,犯不著刻意去背月份星期。
另外YouTube有很好的資源,我現在儘量抽時間每天聽30-45分鐘,authentic和inauthentic material的比例是2:8。Inauthentic material指的是特別為語言學習者設計的材料,速度和用字會有分別。現在我看的附有外語英語平行字幕,因為我才學了個半月,水平其實比外國的BB還要低; Authentic material是給一般人看的東西,現階段純為娛樂,要長期金精火眼看著英文字幕。將來當我學得更多之後,authentic materials的比例會不斷提高,因為學語言的最終目標是可以正常地與其他人溝通。
閱讀當然也是個好方法,不過以我現在的bb level,難度要找給bb看的繪本來讀讀麼?以前學另一個外語,試過學了兩年開始看小學程度的推理短篇小說,這個再學下去再想想。
我覺得要學好一個語言,課堂以外同樣重要。如果只把課本上的東西讀得滾瓜爛熟,到生活上真正用起來就有很大限制。
語境是要讓自己應用所學,同時吸收新的表達手法和語言習慣。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樣學,我一直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學好我的幾個語言。很期待將來可以用我正在學的外語來跟其他人溝通。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書,全都都係書
其實,看書既可以是一種享受,又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梳化旁有借來的一大堆消閒書和一些工作有關的書,適合不顧儀態地curl up with a book,試過你就明白有多爽。尤其沉甸甸的幾百頁硬皮書,這樣看沒那麼費勁。
窗台上有雜誌,也有化妝技術出神入化幾近整容效果的日本人氣blogger砂糖Ruki寫的化妝書,有時喜歡一個人坐在窗台梳化邊看街景邊看雜誌邊呷杯熱茶。有時也會你有你看書我有我看書,一起坐在香港獨有長到可以碌保齡的窗台上曬日光,中間放兩杯涼透心的香檳一同暢飲。
書房包羅萬有,穿越不同時空,跨越不同國境,由Dr Ray半個醫生on call中至老子道德經,1984至日本文學都有,還有一些已經不再看懂的法文書。
睡房是best sellers的天地,像boutique的櫥窗,展示著每次去書店的收穫,經常煥然一新。
廚房也有各國的烹飪書,最好用的要說是莫文蔚父母寫給她的那本書名怪怪的「給莫文蔚的嫁妝 ― 幸福安家湯水」。常常用神看書看文件看東看西,滋潤下也好。
書,一屋都是,是生活的一部分。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 也資優
一個可一不可再的機會。
選擇一,要告別充滿活力、樂趣和自由的校園,重拾走慢一點隨時被淘汰的刺激,每天來一點新意。
選擇二,有時要忘記錢可以帶來的各種便利和exclusivity,繼續過很平凡但簡單而快樂的日子。
兩難。
去歐洲放了個超長假,想了又想。
很高興告訴大家,我選擇繼續做老師。差一點,這個blog就要改名甚至執笠了。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敏感
敏感,有時可以適時避開麻煩和陷阱,有時卻讓人知道太多、太多。
今天收到一個由數個各有不同weighting計算得來的數字,這個數字本來對我毫不重要,但看到數字的那一刻,就看到裡頭隱藏著的荒謬計算。
本來一笑置之,隨手一按delete,眼不見為乾淨,這道理我明白,但當這個不合理得像白痴的數字與我有半點關係,就讓我無名火起。
難怪有人說「難得糊塗」。I can't agree more.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教書七年
這個經驗讓我喜歡思考怎樣幫學生add value 。意思是我不是只教完我要教的東西,還要課前課時課後花時間做needs analysis, 讓不同的學生上我的堂都「學到野」。
講很容易,實踐上來往往又是另一回事。
第一年教書,我很用心把概念講解清楚。教書不是隨便進去課室講書這麼簡單,站在幾十個學生面前,才發現有數十個微小但重要的考慮:我要說的內容重點、問的問題、真問還是設問、用甚麼例子、幾多個例子、我站哪裡望著哪裡、怎樣讓學生真正感覺我的存在(而不是我有我講他們有他們聽然後零交流)、我的音量眼神動作、需要預先印甚麼帶甚麼去上課,還有時間分配等等,原來只是想把把書講清楚那麼費力,更不用說要把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那是更高層次的事。SFQ的結果很極端,一是說我的堂boring,一是說我well prepared。讀完我的課程,學生需要參加一個專業考試,居然破天荒有100%pass,所以管理層也再沒有理會我那曾經跌破70%的SFQ結果。過半數學生明顯對我的課堂沒興趣,但讀完我的筆記和功課評語考到好成績,又忽然覺得我好。我就覺得他們大部分人只借用了我的考試技巧,沒有明白這些策略成功的原因。
第二年教書,我很用心設計很多互動環節讓學生參與,課堂變有趣了,學生逐漸明白事情背後的原理,但考試合格率反而沒有100%。其實教學為了讓人真正掌握知識,還是只求通過考試?當然,我也明白兩者兼得就最好。
後來我去了教能力超群的學生,一開始常常有「怎麼學生好像比我厲害」的感覺。慢慢發覺這也沒問題,他們畢業後都會找到很好的工作,他們之中有些是社會裡真正的精英。
教著教著,發現我既不要像第一年一樣教學生變成另一個我,也不要像第二年一樣教毫無方向的人用他們自己的方法摸索。
近年嘗試做的,是借用學生豐富的意見交流,利用我自己的看法和經驗和學生一齊摸索。有時只需要精準的提問/反駁,帶學生去另一個層次討論;有時要補充我的看法;有時要鼓勵他們多開發新方法。
七年過去了,學到的只是一件簡單的事:想我所想,說我所說的同時,不忘即時掌握學生的需要,讓他們每一堂都有得著。
越寫越像teaching philosophy。其實寫這個有幾十個「我」字的短文,不是要證明給甚麼人看我的方法,而是留給未來的自己,看我幾年後我還有沒有進步。也許有一天,我再沒太大的興趣教書,進去課室講完就算,不再有太大的job satisfaction,到時拿這個出來看看或者有用。
你這幾年又進步了在哪裡?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副學士講座不會告訴你的事
副學士我沒讀過,但教過,也講過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的所謂升學講座。以下各點請大家好好想想,自行判斷準確性:
1. 所有課程資料會強調成功例子,例如某某學生怎樣從公開試失守最後讀完副學士升上某大學,甚至是三大某搶手科目。你要知道這些不是大部分人的最終出路,能升上UGC-funded的學位課程大約是同年畢業生的5-15%(視乎你讀的學院和學系等等)。要成為這5-15%的一份子,你要有較好的成績,多數是GPA有3.5或以上。按照B+ = 3.3, A-=3.7的算法,平均成績要高於B+,而且non-jupas的interview要in得好,絕對不是宣傳單張那堂上樓梯般簡單的升學階梯。
2. 有講座會告訴你他們絕大部分的畢業生都能升大學。他們說的大學不是#1所指的UGC-funded degree programmes。試想想,每年才那不足20%學生可以升讀UGC-funded的大學課程,又怎麼會有位給那麼多副學位畢業生升讀呢?如果過半數的副學位畢業生都可以升這些不足20%DSE學生爭崩頭才能入的課程,還會有那麼多人去考DSE嗎?
那些學院所謂畢業生升讀的「大學學位課程」,很大程度包括大學自資課程(self-financed programmes)和銜接學位課程(top-up degree programmes)。前者有好幾間本身有開設UGC-funded degree programmes的大學都有開辦,但其中一間大學的self-financed degree programmes聽說甚至不在本部上課,要走去老遠的學院,而且在選修課程方面和住宿等等也有諸多限制,直接影響校園生活(這方面有多重要就見人見智了)。所以,就算開設副學士的開院的升學資料顯示有很多人可以入有開設UGC funded degree programmes的大學,那些數字裡有多少真正是UGC-funded, 有多少是self-financed,通常不會分開顯示。當然,self-financed degree programmes可能是一個萬一入不到UGC-funded degree programmes時的折衷之選,因為至少大學畢業證書與UGC-funded degree programmes無異,直接由所屬大學頒發。我這裡寫得很累贅,把每種課程的名稱都全寫,是希望盡量不要引起任何歧異。
由於我只教過UGC-funded degree, 所以top-up degree programmes、self-financed degree programmes與UGC-funded programmes之間的分別,請多搜集多方資料自行判斷。
3. 我以前有太多讀完副學位才發現自己「原來想做護士」的學生。她們讀完與護理學無關的課程想讀nursing degree,但人家要相關學歷。讀完一個asso又再讀一個nursing higher dip嗎?那到不如一開始就報nursing high dip。如果你符合報副學士的資格,就可以看看nursing high dip的申請要求,大多要求公開試biology合格。以我所知,有些公立醫院和好幾間私家醫院都有開辦登記護士課程,不一定要幫襯學院。不過也請注意,聽說登記護士的入讀年期較長,得到的是登記護士資格,而完成nursing high dip和degree經過實習合格可獲得註冊護士資格,但由於我的專長不是nursing,請自行參看每個課程的入學要求、所需年期、課程結構及實習、畢業時頒發的資格以及醫管局等官方機構的資料。如對醫護界有興趣而成績未如理想,還可以看看HA開的抽血員課程,雖然工作可能比較單一。聽說私人機構開的抽血員課程不被公立醫院承認,有興趣的請自行了解多些,多花幾千事少,浪費時間事大。
如對政府紀律團隊有興趣,也可以考慮直接投考例如消防員,聽說連副學位也不用,可上公務員招聘網站看看。另外還有一個Student Air Traffic Controller,學習負責指揮飛機升降,表面上也是只須DSE學歷,聽說考的人大學畢業又有碩士畢業又有,但如果自問方向感好、對數字敏銳精確,可以用英文清晰應對和發出指示,也不是完全沒機會 ---- 這個只是一個例子,我個point是政府內外根本有很多工作沒有要求要大學畢業,如果自問某些方面有特異功能,不妨多花時間發掘適合你的工作,看看有沒有機會只需DSE level / 副學位就讓你發揮所長,也請不要只看三幾天的招聘,因為有些職位會於每年的特定時間才post出來。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很多一般人大學畢業才去申請的工作,從來就沒有要求要大學畢業,而中學畢業就去申請,機會可能較低,但不等於零。
4. 如果好有興趣升UGC-funded的大學課程,請先看看大學裡是否有你報讀的副學位的相關課程。由A副學士畢業後轉去B學位課程不是絕對不可能,但機會很低。聽過Asso engineering畢業去讀surveying degree programme,或者Asso Japanese studies畢業讀International Business Japan Studies,從來沒聽過有人成功轉去無理啦更的科。可能有,恕我孤陋寡聞沒聽過。
5. 要從副學士升讀神科如醫科、法律和Gbus是不太可能的事。如果你志在這些神科,而不幸在DSE失手,重考DSE (主科失手) / 去外國讀一兩個學期在當地考取較好成績回來報non-jupas(中文失手)可能是較好的選擇。
花整整一小時寫這篇blog,是希望大家去聽所謂升學講座要保持清醒,時刻透過不同的渠道查證。提供副學位課程的學院絕大多數自負盈虧,升學講座的講者有自己的立場...... 已經說得這麼白,你自己想想。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不知不覺做了健腦訓練?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上興趣班
鋼琴學到高級有什麼用呢?長大了還能夠維持高水準見得下人的,就只有三四級程度的Sonatina。然而,鑑賞音樂的能力不會因為再不練琴而離我而去。
學溜冰又有什麼用呢?以前我阿媽常常質疑學溜冰沒用。沒錯我已經幾年沒溜過冰,但昨天在一個地板白色的商場不小心踩到一灘水,就本能一樣用溜冰堂學過的方法平衡過來,有驚無險。那時學jumps還學過跌倒時避免重傷的方法,也許有一天到我變成老人家時,會覺得這些小技巧很實用。
學過的東西不管是鋼琴溜冰還是非洲鼓珠心算圍棋什麼的,到頭來還是有用。只不過是不是要一次過上三五七八十個興趣班呢?這我覺得就要看小朋友的性格了。像我這麼懶的人,還是每次集中火力學好一樣,每一樣學上幾年就好了。
我的三種樂器兩種運動兩種外語就是這樣學出來的。同時報讀多個興趣班也不一定就代表會學不好,只是比較辛苦,興趣班加上全日制上學隨時比上班更忙碌。I don't know about you, 但我就比較需要一些空間看看書想想開心的事,偶爾做一些看似沒有即時好處的事。
況且,即使人的大腦潛能無限,體力還是有限,需要生理和精神上的休息。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判詞、劇本、傳記
有興趣可看看法官麥機智就許仕仁一案的判詞全文:
https://www.scmp.com/sites/default/files/uploads/2014/12/23/hccc98_2013.pdf
內容不在此評論,但我特別喜歡看判詞裡的邏輯和文采,可能看再多的英文教科書也比不上這些。當然我只是覺得好看,好想欣賞下。
要了解一個名人,傳記是不錯的,特別是比較幾個不同作者寫同一個人的事。小時候愛看傳記,現在覺得Wikipedia也很好看,雖然不清楚寫的到底有多真實,但勝在夠方便夠updated。
至於劇本,一般篇幅很長,已經很少看了。但劇本真的挺不錯,可以避免由始至終都再香港學英文的我變成一本walking book,有些少flexibility。當然最初也是覺得好玩才看 ---- 我讀中學時曾經極度流行Titanic,不知道同學從哪裡找來劇本,於是三小時的電影劇本看了又看,從三等艙到頭等艙的英文一覽無遺。
好,繼續看判詞。現在internet方便到暈,這些曾經要經好轉折的途徑才能到手的東西,都變得唾手可得。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感性消費
我看了不夠一分鐘就看中了一對黑色的鞋。黑色不常穿,也不管了,不夠一分鐘試完就打算直接付錢。與此同時,店員居然開始向我推銷鞋油。
鞋油? 好像中學沒參加制服團體之後就從來沒用過啦,但我只說了「沒興趣」。買鞋時我是relaxed mood,甚少動腦,也不想動腦,但店員這樣落力向我推銷:
「小姐,沒用開鞋油唔緊要架,呢隻鞋油好易用,好多客人買左黑鞋都鐘意買埋鞋油架」
(well, 人地鐘意係人地既事丫,關我咩事呢我心諗)
見我沒反應,店員再加多兩錢肉緊,玩埋期間限定:
「呢隻鞋油一向好好賣架,不過遲d唔出架喇,啱用快d買返支試下丫,包你話好用架」
(一直都咁好賣又以後唔再出咁得意?你都係想我幫你清埋d倉底貨啫係咪?)
為免破壞我的shopping mood,我給她一個無敵的答案:
「唔喇,我好懶既從來唔會用呢d」
呢個答案,對於任何太煩而又我唔想多解釋既野都適用。而事實,有時真的是我懶,有時,只是我覺得你唔make sense又懶得同你拗等你以為自己好有point咁囉。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愈忙愈無聊
進入mid-term改大量學生功課兼要教evening course的非常時期,我在堂上的爛gag愈來愈多,和朋友的對話愈來愈無聊。也許,這是我的先天保護機制。笑一笑,世界更美妙。
堂上很多的爛gag,其實都是無心之失。例如:
我: So the key to this can be concluded in one word...
我: self awareness
學生: HAHAHAHAHAHAHAHAHAHA!
這時我才如夢初醒...
我: (九秒九反應過來) It's hyphenated (笑)
學生: HAHAHAHAHAHAHAHHAHAHA!
真是無聊到爆,但在響徹整個課室的笑聲之中,我也受到渲染。從教學得到的滿足感,一部分來自這些共鳴。
另一種,是吃飯時坐車時給朋友發的whatsapp messages。
Me: Need to race against the clock again. Sigh~
Friend: Remove the battery
Me: Too many late nights this week. I need a break. (+ a picture showing my 豉椒炒排骨lunch)
Friend: 吞pork?
Me: Yumchaing. Robert Go here is so nice
Friend: What?
Me: 蘿蔔糕
Friend: Oh, I like Albert Yip
笑,完全沒任何實際作用,今個週末要改完的50幾份essays不會隨著笑聲突然消失(如果會都幾驚),但愈忙就愈無聊。或者是,愈忙就愈需要無聊。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Disclose or not?
「隨你喜歡呀」我說。
如果你不認識Mensa,只要google一下就會發現,它的入會要求是通過智力測驗,大約達top 2%的程度。我覺得學生時候透露一下也無所謂,但學生反問:有人說不用寫,因為是不是天賦優越,別人可以判斷得到。如果別人見面後不覺得怎麼樣,那寫了,搞不好有反效果。
說的也是。
世界上的事錯綜複雜,離開學校之後,考的不僅是智力。如果一味標榜自己IQ test成績如何如何,而出色的就只有這一項,未免讓人想起幾年前曾經引起社會一時關注的「果汁茶」。他不是資優,但面試時來來去去都只能強調自己名校畢業成績好,也不過跟大晒IQ test一樣紙上談兵。
找工作我不會輕易透露智力的事。至於平時,就隨緣吧。有時候讓我覺得像別人做confession的感覺,雖然智力高本身也不是什麼壞事。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轉行教書
最近有個朋友問過我轉行教書好不好,又剛好看到有幾個search"轉行教書"來到這裡,那麼我也說說我的想法吧。
要衡量轉行教書好不好,通常要先想想這個問題: 現在的工作/作業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搞到想走?
如果答案是 (1-3都是我聽過的答案)1. 工作時間太長,想多些時間陪家人
那麼你還是不要來教書了。原因不用我多講,你一search"教師工時長"就會明白,有4510個搜尋結果。如果是中小學職位,沒有接受過教學訓練的新老師還要放工抽時間去進修個教育文憑呢。
2. 公司常常cut人,要經常找定工作兩手準備,想找比較穩定的工作
中小學的話,除非你找到常額職位,否則很多老師其實也是每年要準備找工作的。詳情可search"funding位"。
3. 覺得現在的工作很無聊,自己有點兒overqualified想做些需要大學程度的工作拿取較為合理的人工
如果只是想做需要大學程度的工作,那沒問題,教書真的需要最少大學畢業,但學校不一定能夠提供你心目中"需要大學程度工作"的人工。現在供過於求,不少新入職沒pgde的人只能做TA或者support teacher又或者associate teacher (名稱多到不得了,都是比正式老師較低的職位)
如果現在的工作沒甚麼不好,我一般都不會特別鼓勵人去教書,始終義務教育已經接近飽和,當然如果你打算自己開間playgroup或者進軍國際學校就另計。還是想教書的話,可以進一步考慮自身條件。學校至少分大中小不同程度,同一個程度的學校也按成績、辦學風格、宗教等又分很多種。如果有意轉行教書,不妨想想哪一類學校需要你? 成績進取的學校或者想聘請本身公開試成績優秀的老師。校風稍遜的可能想聘請有領導才能能管理好學生又得讓學生信服但成績不一定要很出眾的老師。名校可能想請本身也是名校出身,或者從外國回來的老師等等。以上幾個只是例子,我隨便說說的,詳細要看每一間學校的獨特需要。你的offer愈接近對方的needs,成數就愈高。
最後,有一個專欄文章: 工作給了你甚麼,我覺得很好,適合各行各業想轉工的人。轉工前要三思,否則隨時由一個trap踩入另一個更深的trap。 文章連結: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2723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厭惡性功課
那時候我還未看過歐洲那些美侖美煥的mosaic,當年又不是專科專教,美勞老師隨時上一堂教體育,丟下一句今堂要做撕貼畫,眾人就乖乖的拿起不同顏色的紙又撕又貼。直至後來去歐洲看到mosaic之前,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無聊的事,要人把紙撕開又拼合,是吃飽飯太閒沒事做麼?
雖然是厭惡性功課,但低小學生多數都沒有guts去罷做罷交。我在家裡繼續無奈地做那份功課時,突然想到一個輕鬆又有趣的辦法。
方法是這樣的: 先在畫紙上畫出outline,在某個同色的位置塗上膠水。然後重點是拿著兩面都著色的顏色紙在塗滿膠水的位置上用剪刀隨便剪,任由紙碎隨意掉在膠水上,直至填滿為止。等一個位置乾了,又在另一個位置重覆同一個步驟。塗塗剪剪,大功告成!
那時最怕被老師罰重做,因為重做通常老師會加送一頓責罵和寫手冊告訴家人。每當其他同學在訴苦,說那個撕貼畫怎麼難搞,怎麼不想做,我都忍著沒有我的輕鬆剪貼秘密說出來。那時我才8歲,但不知怎的想到如果同學都跟我風把撕貼畫變成剪貼畫,不跟指示的人變多,老師收貨的機會就愈小。最後,我那幅全班唯一的剪貼畫順利過關了!
早前去看過Gaudi的作品,如果小時候也看過,懂得欣賞不同花紋的拼湊,利用顏色的深淺和不同的物料反映光暗的比例,再配合顏色和空隙造成不同的視覺變化,說不定會有興趣去用心做一幅非常精美的撕貼畫。
剪貼畫其實也好笑,站在problem solving角度來看,也算省時又創新。不知道那時候怎麼想出來的呢?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IQ Test和學校考試
早幾天和老師吃飯之際,我終於突然間解開為什麼我以往的數學成績總是這麼爛之謎。所謂爛,當然不是指不合格,但比起其他科表現總是不好。就算做完past paper,也只能在公開試得個C。
我一向都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我聰明,但我的數學成績一直都這麼爛。而且明明IQ Test也有數學元素,我的表現也沒有特別差。直至前幾天,好像終於真相大白。
IQ Test的題目都短小精幹,幾秒就可以解讀,幾乎不用想就可以得出答案。學校的數學題目往往長篇大論,最少有20-30個字,還附上一大堆掩人耳目的資料。光是整理資料,就好像把我的RAM全數用掉,不用說還要選擇適當的公式應用出來。其實世界上有沒有數學閱讀困難症這個病? 因為我小時候對著一堆數學資料,間中有應接不暇的感覺,那時候數學成績ABC都有。我猜C可能是因為某些topics有很多數據呀什麼一大堆的要處理,A是因為題目簡單沒幾個字,像IQ Test可以用反射動作一樣極速解答。
回想起小學時代就可憐。得到C的下場,是被大人們大條道理說我這樣那樣不對。通常都說是偷懶,因為上次明明是A嘛,不是偷懶是什麼。其實問題不如他們想的那麼簡單,就算是同一個學科,都有讀得比較拿手和讀得吃力的topics,完全不能一概而論。可是他們多數不會大講究到底問題的成因在哪裡,總之成績表一出,就指著那個黑白分明的總分來作他們的interpretation。過程不免比較上幾次考試的成績,又拿我和其他同學比較一番。幸好我是個頗為"識做"的小朋友,事後會自己走去書店買本補充來自行spoonfeed一番,如果下次還是沒有考好,他們也無話可說。
長大後得了數學恐懼症,但奇怪的是後來找工作每次做的aptitude test數學那部分都出奇的順利。一來題目都想IQ Test一樣精簡,二來aptitude test都不用公式只用加減乘除,三來可以用計數機甚至excel,變相減輕我腦裡的RAM的負擔。Anyway, 我對數學,是徹底的沒興趣了,除非奇蹟出現。
我偶然會做與數學書有關的工作。如果有機會寫數學題目給像我這樣"處理數學資訊失調症"(這個term是我隨便寫的)的人,我大概會把題目寫得短一些,減少在題目裡不斷轉換subject,還會盡量加插一張有助理解題目的圖,說不定結果會很不一樣。
以下列某瘋狂小一數學入學試題為例:
詩詩有糖10粒,爸爸話用2張糖紙可換一粒糖,最後詩詩總共可以食到幾多粒糖?
如果這樣寫,會不會較簡單?
詩詩有10粒糖,她可以用2張糖紙換1粒糖。詩詩最多共有幾多粒糖?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被考起
阿婆問我怎麼知道這家粥店。我該怎麼跟她解釋其實我先去open rice打個「粥」字再search附近餐廳,然後用google map上的GPS route finder走來的呢?
我說「上網搵架」,阿婆馬上明白!阿婆用好羨慕既眼神望住我話「宜家d後生真係叻,上網學咁多野」。我叫阿婆學,其實一學就識。阿婆笑到露出一隻金牙(!),擺明一副「我會去學就奇」的樣子。
阿婆問:其實d後生成日低頭望住個電話係做啲咩架?
其實,有時我都唔知。坐係屋企sofa玩一陣電話,一抬頭原來已經幾小時。
食完粥去7仔買喉糖。A款有2.5毫克某active ingredient,而B款有0.25mg另一款active ingredient, 但又講明沒A款的active ingredient。毫克跟mg,究竟哪個比較多?7仔的店員很好的主動問我要不要幫忙。他會知道毫克和mg哪個份量比較多嗎?如果我真的問,他會不會以為我是瘋子?
馬上whatsapp醫生朋友和另一個專做醫學翻譯的朋友,都沒反應,可能7點真的太早。我記得有另一個單位叫微克,比毫克小,那會是mg的中文嗎?我見A款有獨特配方,而我初步估計毫克比較大,就買0.25毫克那一款啦。
回到家,朋友說毫克=mg,而且那兩個active ingredients都差不多 (我暈)
其實我該google一下mg和毫克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