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Growing u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Growing u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名人的死亡體驗

今日去看了朋友介紹Art Center的Pao's Galleries裡面一個叫"Famous Death"的Media Art。場內正中放了兩個我不知道正式名稱的銀色金屬盒子,尾端各有一個可以打開的蓋,我估計是醫院裡存放大體的設備。

這個看似恐怖的東西是一個荷蘭藝術家的作品,讓人進去盒子裡嗅到、聽到一個人死亡前的經歷。這次展出有Vincent Van Gogh和Princess Diana兩個選擇。眾所周知Van Gogh開槍自殺身亡,聽起來比較恐怖,我朋友上星期介紹我時也這樣說,所以我選了後者。

隨著滾軸的推動,躺著的我手拿著工作人員給的緊急手掣進入了一個狹小而漆黑的空間裡。該張開眼還是閉上眼呢? 後來發現在黑暗之中根本沒分別。

聽著自己的一呼一吸,慢慢進入Princess Diana身在巴黎的環境裡。

一開始聽到高根鞋走路的聲音,可能是Princess Diana的? 現場還有很多交通的聲音,開關車門的聲音,行車的聲音。車行了一會兒,忽然「呯!」的一聲,同時一下震動,然後是雜亂無章的聲音,講法文的聲音(我只聽到"s'il vou plait"),擔架床推上救護車的聲音,醫護人員搶救的聲音,在氧氣罩裡呼吸的聲音,醫院的聲音,醫生最後搶救的聲音......

忽然,一、片、寂、靜。

我不太明白死亡是甚麼的一回事,但這個應該是一個once in a lifetime的體驗。我想以後也不會有走進停屍間設備裡「玩」的機會吧。 到我將來老了,應該會覺得今天的自己很瘋狂很傻。

--------
聽說Van Gogh的比較精采,有興趣可以在這裡體驗下:
Pao's Galleries, 5/F Hong Kong Art Center, Wan Chai (展出至28/3/2017)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小孩身上看到的文化差異

友人說起一件國際學校的小趣事。午餐時間到了,那天吃的東西需要用到筷子。

話說一個小一的班上有個金髮碧眼的女生不會用筷子。坐在旁邊的日本人同學二話不說就示範用筷子的方法,還耐心解釋。小女生經過多番嘗試,總算成功把食物送入口裡。小男生滿意地笑了一笑,還鼓勵她說"You can do it!"

坐在另一邊的意大利同學看到小女生吃得這麼勉強,就對她說: 「你張開口,我餵你」。

於是小女生不用筷子了,全程張開口等著小男生餵她。

意大利人和日本人的孩子果然是不同的 (誤?)。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英國同事和我所學的英文

和英國同事去一個conference做了個joint presentation。在機上,我們都在看些消閒書,因為根本不喜歡看電視。我看的書,同事說他初中時也看過。說到小時候看的書,雖然大家的成長背景南轅北轍,他唸世界聞名的英國public school,我唸香港的屋邨band 1學校,但想不到我們都在13歲那年看了Sophie's World。

於是就聊起小時候怎樣學英文。

這本以故事形式寫成的哲學入本書,主角Sophie剛好也是13歲,書裡的文字理論上13歲可以看懂。理論還理論,這本書那時我看得很吃力,因為13歲那年,我學校還在教gerund, infinitives, 書是Oxford Junior English Book II,課文都是"dumbed down"的文章,較為「深奧」的字都被除掉。那時候學校有個Extensive reading scheme鼓勵我們借一些簡化版的經典來看,像David Copperfield, Hard times這些,幾乎沒可能看得明原著。

13歲那一年,我的同事也讀了很多經典,先是Shakespeare的Julius Caesar,他說裡面有很多good speeches,後來還有Hamlet, Romeo and Juliet等等。

過了幾年,我讀完了那幾本Oxford Junior English學到一些英文基礎之後,在一個偶然之下開始在公共圖書館隨便看很多雜誌,先是Architectural Design,後來是Seventeen和Harvard Business Review。因為覺得好玩,所以看了數以百計的MBA business cases。還因為自己的詞彙很少,買了好像是Guy Wellman寫的Word Builder學了很多字。這些東西和學校教的英文,當時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鴻溝,現在看來,是authenticity吧。那時候我知道很多英文的說法和文化都來自文學作品,但望著圖書館一字排開的書架,不知從何入手。

那一年,我同事在他的public school繼續在課堂上很有系統地讀了很多英國文學作品,還讀了Latin。

到了A-level,那兩年的課程是Use of English,固名思義是日常的英文應用。除了字數較多詞彙較深以外,與我一直在學校學的那種不太authentic的英文分別不大。最意想不到的,是學校揀選了那本我早幾年憑興趣自己讀完的Word Builder做textbook。每天都在做千篇一律的英文past paper,所以我唯有靜靜地起革命,間中在堂上看看電影劇本,花了極多時間看Titantic的對白。不是因為它的長度,而是因為當中upper class和lower class,男和女,熟人和陌生人的對話用詞的差異很有趣。後來長大了,才知道那些不同的字有不同的語源,包括Latin, Greek, French, Anglo-Saxon,當中意思一樣的字用起來各有不同意味。

那一年,我同事在學校讀了很多Latin, Greek和Old English的經典,直接學到choice of words的藝術。那時他的作文堂是one-to-one tutoring,由Oxbridge畢業的老師教授,每星期要看很多background reading和寫essay,寫好就帶去和老師討論。

那一年,我在學校寫的是議論文,有一個scenario. Do you agree? Why? 那種。老師用error correction的方法改文,而我沒甚麼error。後來偶然間發現一個改善寫作的更好辨法,是投稿去young post。登出來的稿,與我原先寫的在用詞和構句有明顯分別。學校老師的改文時間短且數量過多,沒可能細緻改,就算改完也可能是很basic的error free level,而報章editor編輯後的文章是publishable,是另一個層次。 當然有些老師或者可以做到這個境界,但我讀的學校很遺憾不是這樣。

其實在今日之前,我從不知道同事undergraduate讀的大學甚至中學,但一直都感受到他的英文別幟一格。

準備我們的joint presentation期間,我發現自己的英文很實用,我同事的英文很優雅,也有一種讓人會心微笑的幽默。

可能我在吹毛求疵,可能以從未留學來說我的英文已經相當好,但有時候真的很希望自己的英文不要那麼「實用」,真的希望香港程度較好的學校不要只教用來應付最低需要的「實用」英文。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群育學校初體驗

偶然認識到群育學校,經過一輪網上搜尋,發現商台訪問幾間群育學校師生的錄音,裡面提到社會人士去學校做義工,跟學生交談和分享個人經驗。然後,幾個電郵就把我帶到其中一間學校去。

一進學校,我如常禮貌地向門口的職員道名來歷,完全不用登記,當然也沒有訪客證,職員反而和顏悅色地提醒我路滑要小心。未幾就看見寫著「歡迎」的擺設,再走就到了門口。再次向接待處的職員道明來歷,這裡無論對任何人就任何事說「唔該」,都會換來一句態度誠懇的「唔駛客氣」。

這次未開始我的義工經歷,是互相認識的面談,就像我以前去一些弱勢學校做義工的前奏一樣。也對,無端端讓一個陌生人在學校與學生接觸,當然要瞭解對方的動機和為人。這次講了很久,好像超過一小時,過程相當愉快。

說到為甚麼想來這裡做義工,我主要想分享自己的才藝興趣,讓這裡的學生接觸到學制以外的東西,如果有興趣將來可以繼續學,說不定能擁有一個未必需要大學畢業也有發揮的專長。當然這是超級終極目標,可能只有極少的人達到,但短期來說,有機會接觸一下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對學生本身也有好處。

特別想向成長路上迂迴曲折的學生分享,另一個原因,是我從來也不是那些長輩眼中的乖學生。只是非常幸運,每次碰釘,無論大小,都會很快被原諒,因此也減省了走冤枉路的麻煩。根據經驗,長相比較善良,擅於說話,態度比較好的,學生時代比較容易被原諒,有時反而還會換來很多給我指點迷津的伯樂。樣貌無法改變,但說話應對和眼神態度絕對可以掌握。我無可能完全明白這裡每個學生的事情,也不打算披露太多過往經歷試圖引起共鳴,但無論如何,教授我的才藝興趣之餘,我會利用自己的行動直接說明態度可以扭轉命運。有好的態度不是要討好任何人; 自私一些講句,好的態度、積極的反應對自己百利而無一害。

這一點,似乎與我感受到學校員工對訪客、對學生的良好態度互相呼應。

講就無敵,但這裡的學生們跟我平日教的學生截然不同,我會被他們耍返轉頭嗎?

拭目以待。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其實已經擁有很多

看到近日的多宗學生輕生新聞,覺得很不舒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我不知道他們的問題在哪裡, 而我也同意有些問題根本沒有解決辦法,但或者我們每個人,包括我自己,都要學會別只看到自己做不到的事,多欣賞一切我們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偶然遇到完全沒有解決辦法的問題時,會翻翻子騖的《海闊天空-一位血友病者的生命札記》,驚覺原來曾經有人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掙扎求存。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2649718

這種經歷不限於上世紀,甚至有一個九十後的女生也寫過一本《有一種禮物叫痛苦 — — 90後少女的抗癌故事》,訴說自己樂觀面對身體突變的生活點滴。
http://www.hkreadingcity.net/library/book/content.phtml?isbn=9789881409416

我18歲那年,也曾經想過自殺。那時上學根本是活受罪,而且當時覺得好像全世界沒有人明白我的困難。有天我補完習回到家,萬念俱灰,就突然想起不如乾脆結束生命。

我躺下來想了又想,想到一個完美的結束方法。正打算行動之際,忽然家人對我說,
今晚整咗你最鍾意食0既xx(我忘了是甚麼), 快D嚟食啦!

我不是特別喜歡吃,但短短一句說話,把我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往後的這些時間,到現在都一直活得很好。

其實我們做這麼多事情,都只不過想自己活得更好。如果沒有讓自己活得更好,可能要再一次檢視自己所擁有的,找一些自己的方向,按自己的節奏開發一個Plan B出來,讓自己好好活下去。

以上是我的深情演譯,可能下面呢個超爽快既post更加適合年青人,特別最後一句:
「或者你之後順風順水呢!家陣就收自己皮,蝕晒啦!」
全文: http://alexxbb.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3076024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Out of the comfort zone

最近有個強調自己不是blue blood的舊學生去了一間傳統名校教書,同事多是該校舊生,學生也不容易駕馭,讓我想起自己最初入大學教書時。

第一年,我覺得我的同事都有資格做我的老師,有些學生懂得比我更多。開課前,新同事的簡介就好像世界名校大集會,只有我一個人由小學至研究院都在這小城讀書。我教的學生,有少部分是那19%裡的真正精英,大部分都從傳統名校/外國中學/國際學校畢業進來。

Self-doubt時,我對我爸說: 都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會請我。
我爸輕描淡寫地說: 你一定有你的過人之處。

教著教著,果真發現了一些。

過了一陣子,又覺得自己的知識好像很不夠。
我爸對我說: 你永遠也不會覺得夠,慢慢來。

永遠也不會覺得夠,這倒是真的。除非你一直安於現狀,否則
When you get better, the game gets bigger.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越話越唔聽

去看了「那一天我們會飛」,是九龍華仁的校園,有一段時間常常經過那裡,原來裡面是這樣子。遠看只會留意到那座新建的大樓,從來我不知道裡面會有綠色的舊建築。

這堵綠色的牆,讓我想起預科時讀的學校。現在已沒有預科,在我們會考的年代,有些學生會因為各種原因轉去另外一間學校升學。我也由女校去了男女校。

電影裡那些直接指令學生的老師,讓我想起那間我讀過的男女校。在那兒,我曾經變了「問題學生」,在最後的成績表上,老師給了"does not take school rules seriously"的評語,我差點帶著一個缺點走出學校。

在我讀過的女校,老師很少會說你不可以怎樣怎樣。學生做了犯規的事,老師會觀察,然後問:「你知不知道這樣做不對?」老師會稍等學生反應,而學生多是明知故犯,然後老師會再問:「為什麼要這樣做?」過程中學生有思考和發言的機會。

後來去了另一間學校,是另一種文化。老師傾向下放指令。不知怎的,越是不准,越想去做。可能那個年紀的人都有些少反叛心理。

聽說華仁的校風很自由,所以透過電影在華仁的綠牆下看到那麼prescriptive的對白,會覺得格格不入。

我之所以在教育界做了那麼多年,純粹因為我沒有活在綠牆之下。好幸運每次都遇上一定程度上讓我思考,讓我發言的環境。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我的作用只是打打氣

我和八十多歲的祖母感情很好,知道她入了醫院,就馬上去看她。

一去到,祖母在閉目養神。我在她耳邊輕輕叫她,當我們的眼神相交,她就對著我笑。我摸摸她額頭,看看燒退了沒有,雖然我其實不太懂得發燒該是怎樣的溫度。

祖母說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昨天一直在發抖。我說是發燒把身體的熱量發散出去,體內熱能不夠所以就發抖發冷,燒退了就慢慢不抖了。說得真的一樣,雖然我的醫學知識是零,隨便用common sense說來哄哄她,讓她感覺安心。

我見她腿屈著,像business class乘客的睡姿,顯然不太舒服。建議她向上移高一點,說好我數1、2、3數到3就一齊發力,但我顯然得把聲,我的力量很少,主要是祖母自己推自己上去。

我見她打了drip,不過沒有鹽水滴下來。Again, 我的醫學知識是零,只會請護士來幫忙看看。

我的最大貢獻,可能是去7-11買些日用品和必要時請護士過來。

我的主要作用,可能只是打氣。一切都得由祖母你自己加油。過幾天我們要幫你慶祝82歲生日架。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小時候的英文

有一天同事說起少數的學生英文不好,我沒覺得太驚訝,因為我是過來人。學語文需要一個語言環境,讓人好好使用語言,而非單單吸收和理解語言知識,而那些學生,可能只是一直欠缺這樣的環境。

我讀中學之前一直在中文環境長大,讀的是一間不算特別受歡迎的中文小學,印象中小學的英文堂老師都莫名奇妙的用中文教。與其說是英文堂,叫它翻譯堂倒比較貼切,但當中不教授任何翻譯技巧。有一個小片段我到現在還記得:

在四年級某個教食物的英文堂,
老師問我: xxx, "Jam"0既中文係乜嘢?
我: ...
老師: (幾秒後) 你坐低啦,係果醬。

我家裡從來都叫jam做jam。就像我問你,喂,Microsoft word中文係咩? Presentation中文又係咩?

基本上整個小學階段就這樣譯來譯去,再加上做不完的文法練習。英文考試的成績多數是A,考的其實是記憶力和簡單的文法分析能力。聽和講就只有那一點點用慢到不得了兼誇張到不得了的語氣製成的錄音,或者是利用教科書上教過的有限詞彙去刻意做的對話。

然後有一天,10歲的我帶著一個有毛絨絨樹熊公仔的腰包坐地鐵,幾個外國人友善地跟我說話,可能他們是澳洲人吧。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們: 這個樹熊腰包是我叔叔從澳洲買給我的。

問題是,學校一般教cats, dogs那些,koala我聽都未聽過。腰包英文又是甚麼? 我還會uncle, buy, Australia, 但怎樣把它們串成一個有意思的句子?

那一刻,雖然我只是一個10歲的天真小孩,但我真心覺得自己的英文好廢。

不過,小時候不會英文,就真的如大人們所說的一樣"大個咗就會識",可能因為那時候的中學大部分都用英文授課。不管是真英文中學還是偽英文中學,課本、功課和考試總會是英文的。

我的英文,是後來讀中學時慢慢學會。中學的第一堂剛好是家政堂,老師說今堂教"Personal hygiene",但我連personal和hygiene這兩個字都不會。慢慢聽著聽著,發覺原來都很簡單。又有一次,測驗的題目是Suggest three ways to prevent tooth decay. 我想寫飯後嗽口,但嗽口的英文我不知道,勉強寫了"drink some water after meals"就算錯。數之不盡的英文說法,好像都在家政課學會,可能因為這一課比較生活化。較specific的詞彙,多數來自history, geography, science, maths等科目,而英文堂是個各科學到的整合起來的科目,探討怎樣能更準確更有技巧地運用這個語言。

如果一直留在中文環境,不知道我會不會永遠停留在那個連"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koala waist bag from Australia."都不會的階段。又或者,我會避重就輕,懂得把它說成"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from Australia"?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Band 5學生的成醫之路

與中學時代去British Council學英文的朋友一聚,有人最近以嘉賓身分回到母校參加畢業禮,於是說起一個當年的驚人內幕。那時我們班上有一個很古怪但很有趣的同學,他常常把手縮入T shirt裡,被老師叫他stupid boy。我們分組坐,坐在隔離枱,只知道這個同學讀一間遠近馳名的band 5學校,那時的學校還有5個bands。後來下課後我們常常一大班人一起吃飯,他樂於和我們分享學校的驚人見聞。例如下課鐘聲一響,同學就會衝出課室,連goodbye也不說一聲,完全當老師透明。更恐怖的是,那校偷偷吸煙的人很多,後來學校索性把男厠厠格的門全部拆掉! 還有卧底警員來學校調查黑社會滲入校園,以及順便幫同學拿東西隨時會變販毒的故事...... 讓我們這些入世未深的普通學生聽得目瞪口呆。

中學畢業後,他成為該校入到三大的唯一學生,進入醫學院讀書。

是甚麼讓他從龍蛇混集的地方突圍而出呢? 過了這麼多年我們都很八卦很想知道。

這就要從我們的British Council課程說起。那時我們分組坐,同學之間的交流很多,他就認識了一個讀名校的女生。老土得有點兒像歲月神偷的情節,但又真有其事。

為了讓他追到名校女生,那時我們一大堆人相約到女生的家裡玩。女生的爸爸是一名成功人士,有次一起吃飯我們說起夢想,問我們十年後想做甚麼。我們拋出很多很多的乜師物師,或者天馬行空的想法,唯獨是其中一個朋友不發一言。

原來他回家後認真去想這個問題,愈想就愈覺得自己不能夠讓女生幸福。最後他立志讀醫,可是總是被人潑冷水。有人甚至說「Band 5考第一又如何? 讀醫? 考幾科E你就或者得!」

結果他prove them all wrong,從中四就開始選理科,然後中六就盡量選他拿手的計數學科,最後像童話一樣考入醫學院,畢業後順利成為醫生,還與那個名校女生結了婚。

朋友在母校的畢業禮說了這件事,笑說不是要鼓勵師弟妹拍拖,而是希望他們不要看輕自己,要多了解自己在校內校外的長處加以發揮。

我不是要為任何學校說好話,更不是說環境就不重要,只是既然改變不了現時的環境,就不如改變自已,說不定就可以改變自己將來身處的環境。

PS以上故事獲朋友同意記載在這裡。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真暑假

工作、搬家、旅行之後,這裡荒廢了好久。

本來想走上來寫一些自幼讀國際學校、香港土生土長卻不諳中文的人長大之後的求職故事,可是我好懶啊怎麼辦。

老師問我有沒有specific plan for the rest of the summer,除了工作我沒特別想起什麼。小時候的暑假好簡單,我把家裏收到的暑期活動單張全部打開研究一番,隨便找兩三樣自己有興趣的參加。暑期作業一早做完,沒去興趣班時,電視像放題一樣汁都撈埋,玩具任玩。

有點懷念小時候的真暑假。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時勢造英雄

有人說要"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我非常同意。

買樓買股這些不在話下,讀書,也講timing。最近讀教育課程要看看課程設計,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到自幼患有讀寫障礙的丁錫全醫生(詳見成功要素

如果丁醫生生於2000年後,還能成為醫生嗎?我的初步想法是不可能。

丁醫生曾在訪問表示,自己的數學較強。當年學能測驗,考中文和數學。數學是丁醫生的強項,而中文,與數學一樣是多項選擇題,不用寫字。當年不知道有沒有校內呈分試,但banding仍主要以學能測驗決定。換到今天,banding全由校內試決定,題類不限於多項選擇題。與丁醫生當年數學和中文能力相約的讀寫障礙的學童,能否用文字取得相等的佳績,是一個疑問。

如果不能像丁醫生一樣進入band 1的英文中學,除非家裏提供出國讀書的機會,否則進入醫學院的機會微乎其微。即使能照辦煮碗先進入英文中學打好英文基礎,然後轉到中文中學用中文考公開試,AL和DSE也是兩種不同的玩法。

AL年代,可選全計數科目作為主科,各科的比重都是AS程度的中英文的兩倍。語文科目相對次要。到了現在,DSE的主科中英數通識四科裡面只有一科不是文字科目。四科皆是必修的同時,很多大學只看一至兩個選修科的成績,變成難以用選修科來追回必修科的成績。如果中英通識成績都沒有5,莫講話醫學院,就算能否入大學也是疑問。

所以我的結論是,了解自己當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掌握時機,把自己放在有利位置。香港的基礎教育好像不太適合數學能力高有讀寫困難的人,如果真的要在香港發展,讀完書回來也未遲......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上世紀的「少女時代」

韓風未盛之前,我的少女時代,都是SPEED。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3265
看完這篇文章,中學時的片段一湧而出。也許每一個年代,都有自己的「少女時代」。

現在流行學韓文,有一個英文老師的兒子說,如果不是DSE要考英文,很多人讀的不是英文而是韓文了。我的「少女時代」流行讀日文,就算平日再緊張學校成績的人,暑假也總會去讀個暑期日文班,方便聽歌打機看日劇遊日。

那時喜歡的日本歌手多到不得了,其中有她們。那時候連學校老師也說聽過她們的歌:

近年她們復出,讓我嚇了一跳。我印象中的Speed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少女時代」,但寬子樣貌成熟,繪理子略現疲態,只有多香子和仁繪能夠保持昔日風采。

Oh, 原來我的少女時代,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時間過得真快。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名校小學band 3學生

讀書時教琴,有機會接觸一些讀名校的小學生和幼稚園生。他們今天都繼續在名校讀書。有一個例外,讓我至今難忘。

那是一個反應好快的小朋友,第一堂全部東西都是一教就懂,讓人眼前一亮。如是者每次她都輕而易舉地完成所有事情,但感覺她不曾練習。

她的創造力好強,有時會用低音型造緊張刺激的氣氛,然後繪影繪聲的說大白鯊怎樣出現。

她的精力無窮,觀察力強,有時一見面就突然在地上扮spider man爬給我看,而她的確模仿得好像。也有時候她一見面就用舌頭模仿琵琶的聲音給我聽,又真的好像琵琶。

可是每次遇到不是馬上可以做到的事,她都跟我說自己好怕困難。開始時她會嘗試,但她不會反覆不斷嘗試。

有時候她會把爸媽吵架的事告訴我,感覺她有一些壓力,情緒也受到一點點的影響。

後來當樂曲變得越來越難,那一教就懂的奇蹟就再沒有出現過。我還是依舊鼓勵她努力,但還是從來沒聽過她去練習。

我於是找她的媽媽說說,希望不要浪費人才。她分明是個腦筋好靈活的孩子嘛。想不到媽媽跟我說了一整個小時,似乎學校老師也給她不少壓力,什麼方法都試過,就是沒辦法讓孩子用心把事情做好。

最後,她琴學了很多年才2級。完成小學後,離開讀了6年的名校和一齊成長的朋友,自己一個人去了同區的band 3中學。

每次看到缺乏耐性的聰明小朋友都讓我想起她。不知道她現在怎麼樣?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資優的盲點?

對於自己擅長的事,早已習慣輕而易舉地取得好成績。尤其是要求不高的課程,靠臨時應變就能表現出眾也很平常。

或者早已習慣取得好成績,所以當要求不高的事也做不出好成績,就會好失望。理性來說,對我毫無影響的成績我本應該完全不要理會。可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就像一隻小狗一樣,每當你拋一條骨頭出去,我就會出力跑去接,儘管我本來需要一條啖啖肉香噴噴的火腿。骨頭接不接得住,明明與我無關。

我想起在〈去問李光耀〉一書讀過他說的一句話,意思大約是:如果我要理會每一個人對我的評價,我隨時會捱出一個病。

80/20,我本來是明白的。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What's your dream?

去看了「五個小孩的校長」,一個非常有heart的電影。知道有這套電影,只因為有日手痕走上YouTube search古天樂,而他和楊千嬅剛好是電影的男女主角。老遠跑去九龍灣展貿中心去看,因為它暫時只有星期六日每天放映一場,我怕不去看會錯過電影。結果,散場後竟然遇上導演、編導和演員的分享,實在驚喜。

電影裡的元素很多,我在毫無防備之下感動到不停地哭,我想這跟導演本人的風格不無關係,與去年上映一樣感動人心的「爭氣」對比少了一份理性。也許這種感性也源自校長那不問回報的非理性選擇吧。好久沒有這樣不停不停地哭,讓我想起Les Miserables,但訊息是勵志的,結果是完滿的。

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校長說自己學校的資源不足,設備也不太好,對方說: 他們擁有最好的,是你。因為校長很有心。這讓我想起近年教育界採用的appraisal,包含各種各樣的指標,量度學校老師學生的增值指數,用數字去紀錄各種效能。如果一個人的心對教育是最重要的話,不免讓我覺得what truly counts cannot always be counted.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校長叫小朋友問家長他們的夢想是什麼。飽受滄桑的大人起初對問題都無動於衷,耍手擰頭說自己沒有夢想,甚至認為老師不該教小朋友「發夢」。如今在香港說夢想,可能真是一種奢侈。我同事問學生,他們的ideal life是怎樣,大部分人都說一些工作的事, which is fine,但有一個學生的答案惹來旁邊歐洲來的exchange students側目。他說:earn enough money and retire。其實這也是一些人的目標,但二十出頭還未工作的少年的夢想是退休,未免太先知先覺了一點。

你的夢想又是什麼?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心靈的大掃除

第一次在這樣的場合致辭。面對著千多人,我用自己日漸生疏的外語,訴說對我的mentor,也是我中學時代網友的懷念。我以為只有廣東話和英文才會有觸動心靈的感覺,但原來用頗為有限的詞彙,一個不算熟悉的語言,也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一邊說,一邊就浮現出一幕又一幕的回憶。

在我之前,有家人、親人、朋友和學生先後致辭,在organ的低聲伴奏之下,大家都顯得相當平靜。唯獨到我,也許因為我獨特的外國人腔,也許因為我直接而有限的詞彙,居然把很多人接二連三的弄哭了,最後把自己也弄哭了,一發不可收拾。本來我說英文就好,那就可以利用語言的靈巧,用較為洽當的詞彙把所思所感呈現出來。一旦利用沒有像廣東話和英文一樣純熟的外語,事情就變得直截了當,開心就開心,傷心就傷心,難過就難過,像小朋友的世界一樣黑白分明。難怪小朋友開心的時候比誰都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會歇斯底里地哭。

我把很多在場人士都給弄哭了,那真的如牧師所說,讓大家都進入自己的inner room,讓情感流露洗滌心靈嗎?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擺脫級數的束縛

級數,只是一個很general的參考指標。如果要無拘無束的盡情去學好一件事,我指達到比較罕見/少見的境界,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眼光。

這是今天和一個非常出色的朋友提及outliers的結論。

說具體一點,以學鋼琴為例,大多數人都是忠於級數,一級就彈一級的歌,但有時我會質疑級數是否可靠。貝多芬莫扎特的年代有細分一到八甚至演奏級數嗎?我不是說勉強自己去做好明顯能力未到的事,但有時看似有趣的東西,就算困難一點,試試又何妨?重點是你自己提起興趣嘗試,而不是你老師or你阿媽威迫利誘你去越級挑戰。

成功了,其實感覺超爽。失敗的話,nothing to lose,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是好的。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偶像

今年才過了兩個月,居然發生兩單意外,一大一小,麻煩程度爆燈,扭轉我對能力的看法。如果能力的一環是智力,而一般人又覺得智力較好成就較佳,我只可以說,有些事根本不能智取。

有人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話倒是真的。我的教書工作是頗為需要智取的事,大部分再古怪的事情都可以憑口才和感覺應付得來。我只須淡淡定大大方方腦轉得快口講得慢,很多事就可以迎刃而解。說到底,我的工作都算是可以智取的事。

走出學校真正過一個人的生活,就要面對形形式式的人。朋友可以選擇,親戚也是有智慧的人,但社會上就是有你好聲好氣他無動於衷的人。智力,其實只不過是人生的其實一環。它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

或許,我該慶幸我有個讓我舒舒服服凡事智取的生活環境。還有見義勇為幫我運用適當方法勇猛地解決問題的家人。

其實我在說甚麼呢? 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一刻我相當仰慕隨時火氣十足又有壓迫感的人。嗯,偶像。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點樣關心人先好?

爸爸離開我之後,睡得很不好,心情也低落。教授叫我不如得閒寫下野,他說"Maybe jot down you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When they are at one with you, you might feel better"。

好,就試試看。

其實我也算幸運,剛好這個時候有些少時間安頓心情,又有很多親戚陪著我處理事情,為我勞心勞力,朋友又說隨時可以找他們,一個電話即日就可以見面,同事也在工作上給我一些少少的特別安排。讓我有安全感,有時間好好恢復,迎接新學年。

過程中,也讓我學會了一件事。有心地很好但不常聯絡的朋友在晚上10時多傳來訊息,問我爸怎麼樣。我忍著淚簡單回應"He's with God "。對方的反應竟然是, "When?"。

也有朋友在爸爸離開當天剛好有事情想找我,我如常簡單回答後,告訴對方我爸爸走了。換來又是"When?"這個問題。隨便回應了一句之後,就把電話反一反轉,然後對方傳來一連串像連珠炮發的短息。當我吃完飯看看電話時,發現原來還有一個missed call。

要關心別人得宜,其實要視乎對方的需要。安慰別人不是警署落口供,時間地點詳情都不重要,用心聆聽就好。如果彼此的關係本來就不深,說話就更要簡潔,一句"保重"就已足夠。

最怕人問"Is everything OK?"。Everything是指什麼? OK又代表什麼? 說Yes又不是,說No又要人擔心,真是一個很令人相當困擾的問題。

我想起那一晚在爸爸的病房過夜陪伴的一件小事。話說到了半夜,同房的一個行動不方便的阿伯想拉窗簾,我便走到他床邊問他要不要幫忙。他"唔該"我但不用我幫。我走回爸爸的床邊,只見他拿出自己的柺杖,用力一撥,窗簾隨即合上。

讓人自助,也是一種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