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就地取材的小遊戲

星期日和契仔一家飲茶。飲到半途中我們玩。玩甚麼好呢? 忽然想起我帶了兩罐茶葉去,有一罐剛好飲完,就玩這個罐吧。

起初我叫契仔隨便擺些紙呀、筆呀、筆蓋呀入去搖呀搖,好像沙鎚一樣,他發現放不同的東西進去會搖出不同聲音。

後來我想到不如我們輪流放些東西進去互猜。不過他年紀太少,好像不太明白。沒關係,我們繼續放東西進去。契仔想把瓷造的筷子座放進去,我告訴他這個不可以,因為可能放進去搖就會爛,他明白。我於是給他一個硬幣,噹噹噹噹,好不熱鬧。

不過朋友的家人說好吵(^_^;;),於是我繼續給他較輕的物品,例如硬卡紙。放進去沒那麼吵,契仔自己都好滿意地表示: 細細聲。

我把硬卡紙抽起,搖一張很薄的紙,叫契仔聽,然後把薄的紙抽起,硬卡紙放回再搖,再叫他聽。

哪個較大聲? 他知道。

為甚麼這張紙 (我指著硬卡紙)會比較大聲?

契仔沒說不知道,他興致勃勃地說: "因為摺埋咗"。雖然他的答案不算完全正確,但眾人對他的觀察和反應嘖嘖稱奇。畢竟他才3歲。

有次我拿著兩包健力氏Winne the Pooh系列紙巾和他玩,告訴他前面和後面。
類似這樣,反轉是公仔的背影。

有時給他看背影讓他猜正面是誰,有時給他看正面讓他告訴我背影有甚麼 (例如尾巴、耳朵、粉紅色),有時故意在他面前收起一包Winnie the Pooh進右手外套衫袖,問他"紙巾去左邊?"

他笑,然後我從左手外套衫袖拿出一包Piglet紙巾,變一個很流但讓他很驚奇的"魔術"給他看。

有時我不想太動腦,就雙手握拳放在雙眼前面,然後張開些少從手指與手掌間的空隙偷看他。
類似這樣:

他也會學我,然後我就把空隙關上說我看不見他怎麼辦? 然後又開個空隙,說我又看見你啦! 聽上來很無聊吧,但原來3歲小朋友會覺得好玩。

也有時我不太想玩,就在倒水給他時說: 夠你就說"停!"。你說"停"我才會停。他明白我就開始倒水。倒水對他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刺激的遊戲,因為他要"睇水" (笑)。

基本上全都是這些無聊小遊戲,款式很多。

朋友問我為甚麼想到這麼多玩意,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很少需要帶玩具和他玩。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別人總是不明白的一心多用

今日怱忙趕返德文之際,遇到我的第一個德文老師。他在同一間德文學校教,以前好像有教過幼稚園的經驗。以前我們一班人很開心圍威喂地上堂,教的進度與現在另一個老師相差無幾(一樣正常地慢),不過我開始懷念那時彷彿在上幼稚園的日子了。

現在的老師人很nice,不過上課時像一個學生分心行為監測器。上課傾句計,叫名; 問其他人吃不吃糖,又叫名; 做listening exercise人人take notes但我喜歡依賴自己個腦,又叫名。信不信由你,我真的有認真在聽,我只不過喜歡同時間做很多東西。同一時間0答返粒糖、和同學閒談一兩句、看老師白板上寫的字、自己寫筆記、聽老師說的話,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有時還有時間幫電話叉一叉電和望一望街。

一口氣可以做這麼多事,只不過因為全部東西都很簡單。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課室管理的cul-de-sac

以前讀過課室管理,主要教老師要因時制宜,粗俗說句是要看準時間一啖砂糖一啖c。

(上集提要)大約個月前德文老師上課途中叫我個名,因為我上堂時太悶所以自己食糖又摟前後左右同學食糖; 我猜食糖本身無問題,但他可能覺得我應該要專心點。

今集又有新發展。話說今堂德文老師將一個簡單到爆炸的題目loop來loop去,練完句型又練對話,練完對話開練討論,途中我和旁邊的兩個同學覺得悶。為免又被叫名,我堅持了個多小時之後自己take個break去附近coffee shop快快手手買杯double espresso振一振奮精神。

10分鐘回來,那兩個本來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坐在幾乎天各一方的位置。搞甚麼呢? 再過15分鐘break我問他們。

他們一個在大學讀書,一個是中學老師,照理應該很懂玩上課這個遊戲; 原來她們覺得三覆被來來去去太悶,開始一起玩snapchat,然後德文老師就像香港的小學老師一樣迫她們分開坐。

其實我們想得閒傾下計得閒又想玩電話,我不是覺得沒問題。我跟德國朋友說了這件事,她說她以前公司培訓也有這樣的情景: 同是德國人的高層在培訓環節不斷跟其他人聊天,結果就被培訓人員像教訓小學生一樣當著全部人面前說了幾句語氣很重的話。朋友說高層默不作聲動也不動,如果換轉是她,老早就拍拍屁股開門走人了。

可能我由小學開始已經習慣了在學校上課歎慢板,老師把那些早就明白的東西重覆重覆又重覆,我以前偷偷地食粒糖,細細聲傾幾句計,望望窗外的青山白雲綠樹飛鳥,時間慢慢就過。

這個由於不同學習能力造成的死局,好像只要涉及subject knowledge teaching, 就無論德國還是香港的老師都沒有很多人能夠突破。

除非......

除非他們只把能力相若、興趣相近的人放在一起......

也有做法是讓能力不同的人互補不足,但如果不是芬蘭那種涉及多種能力的不分科教學,看來也難做到理想效果。

P.S. 我的德文堂當然也有可取之處,每次清晰無比又互動的文法解說是繼續去上課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把重複練習的時間減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