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同理心

開始學德文之後,好像讓我對自己的學生多了一些同理心。其實我本來也不是一個很harsh的老師,但代入學生角色之後,自己終於也試過漏做功課(功課在紙的背面我沒看到,哈),或者上次學完的東西今次已經忘記得一乾二淨。

上一堂我跟一個還在讀高中的醒目同學同一組,我們飛快地做完堂課,其他人還在忙。後來老師就給我們兩個發了每人一張紙,說要我們作文。好哇,反正我挺喜歡寫東西。

不到10分鐘我寫完了,感覺極爽,就馬上交給老師。

到了快要下課時,老師派了那個我已經寫好的worksheet給全班同學,原來是當天的功課。老師還解釋了功課的大概。

oh!這時候我才發現好像看漏了題目的一個線索。

課後我去問老師:

(德文)
我:我可以重寫剛才的作文嗎?
老師:為什麼?
我:因為我看錯題目了。題目說要寫x但我寫了x和y啦
老師:那你會得F
我:.......

這個老師很懂怎樣跟我開玩笑。

我也開始明白為什麼學生會介意成績,即使分數像這樣毫不重要。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isolation vs inclusion

以前在大學讀SEN的教育課程時,老師提到早年香港行isolation,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分流到特別的學校去。其實資優也是SEN的一種,但在香港好像沒有得到太多注意。近年沙田開了一個資優教育學苑,提供增潤課程,但看來不是給資優的主要教育,也好像不是以年為單位度身訂造的長遠課程。

究竟isolation還是inclusion好,我不知道。就知識汲取來說,或者isolation會大大增加效率。不過人總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無論智商多少、能力高低,最後總得在社會上佔一席位,面對大眾。當然inclusion也分階段,由頭到尾徹底地include隨時可以吧一個人逼瘋,就好像叫你現在去由小一開始讀十年小學一樣,不准跳級,上堂要留心聽講,每日要按指示一步一步做完所有你認為已經懂的功課等等,你能想像嗎?

可能因為我經常在Youtube找德文的影片來看,今日Youtube推荐了德國Spielgel tv一個介紹三個年代不同的高智商人士(9歲、10多歲和40多歲)的影片。



9歲的小妹妹有音樂天分,父母安排她讀班級人數相當少的私立學校。10多歲的少女升中那年遇到很大的學習問題,經常藉故不上學,直到她由中一跳級到中六,問題才能解決。兩人都好像不約而同的在isolation的環境。至於那個40多歲的先生,我只聽懂他做圖像測試時經常答對。我德文只學了年半,他和他妻子說的話我不太明白,或者一年後我再聽聽看吧。他說到shopping的事好像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