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被發現資優。 試過考第一,又試過考第尾; 試過GPA有4.0,又試過公開試不合格; 試過3個月自修本來要讀1200小時的課程,又試過4年先完成本來3年的課程。 資優其實只是某些領域上有些少著數,偶爾有其他人意想不到的靈感。 我也要努力,也會失敗。 機緣巧合之下當了老師, 過去的經驗令我對異常醒目的學生有些了解, 也會對常常失敗的學生多些體諒。
標籤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United Airlines如何在一天內變成全球最討厭航空
這固然是問題,但背後涉及的多重失誤更是我認為最匪夷所思的事。
Overbooking不是第一次在地球發生。為什麼UA安排乘客登機後才會突然發現要額外四個座位來安置自己的staff呢? 對一間公司的operation來說,這是更大的問題。乘客來check-in時你不說overbooking, 登機時你也不說overbooking。好了,人人都坐好才迫人下機。 說到底overbooking不過是個藉口。
Staff的flying priority比乘客高也是聞所未聞的事。有說一些乘客得知那4個人是要趕著第二天工作的UA staff時,就質疑何不讓他們租車自行開往目的地? 我對這兩個城市的了解不多,不太清楚距離和所需時間,但解決問題的方法肯定多於一個。要是那4個人真的比乘客更重要,甚至是受上頭安插而必須馬上登上該航班,何不讓他們坐其他等級? Business class overbooked嗎? 難度連First class也overbooked?
UA處理與乘客的談判可謂毫無技巧可言。開價600美元,沒人理。好,800美元,有兩個人理。好,1000美元,沒人理,就自行抽簽,強迫就犯。每個人都有一個opportunity cost,1000美元大家不肯就犯,意味著出價太低。有非正式消息指,有乘客還價1600美元,職員不肯。如果真的是這樣,就更顯得UA毫無處理危機的智慧。明明自己一廂情願要求乘客下機,人家不肯就發爛,大條道理又叫警察又拉又趕又電擊。
最離奇的是,UA的CEO的信顯示他完全支持員工的做法; 同時,他的對外聲明只就所謂的"overbooking"道歉。那個導致乘客流血受傷,暴力有可能達電影2B級的動作竟然是他所說的"re-accommodate"。
他們為求讓自己的staff上機,利用暴力把一個已經登機的付費乘客趕下機,事後還毫無悔意。事件繼續會引發源源不絕有關UA如何對乘客,亞裔人士甚至老年人處理失當的討論。事件也讓很多人關注overbooking時乘客的應有權益。單是"volunteer"這個字,Merriam Webster官方公佈今天的搜尋次數比起平日上升1800%。
UA或者以為可以輕易把一切問題歸咎於一小撮沒有太多話事權的人身上,但這一天他們的惡行同時上了BBC, CNN, New York Times, TIME Magazine, The Guardian等等全球數之不盡的傳媒報章報刊網站的頭條,後果之大無法估計。
看來UA從今天起也不用再擔心"overbooking"了。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讓空間看起來較大的家居佈置
要讓居室整體上有空間感,我認為主要是以下4點:
1) 客廳的傢俱低於腰的高度
除了鋼琴之外,儘量選較矮的傢俱。牆要留白,如客廳傢俱已經不少就不宜掛畫,因為四面填滿的牆便讓人感受不到空間。
2) 燈的長度
如果單位樓底不特別高,例如8呎,就不宜用吊飾很長的燈,例如水晶燈。較為貼天花的燈飾會更適合,以便保持客廳上方的空間感。
3) 淺色牆
淺色例如米黃和米白可以增加空間感。如果平日有用開Powerpoint都知道,這樣的背景的另一個好處是可與幾乎任何顏色的傢俱物品配襯。
4) 雜物要分類收好
活用房間地台是一個好方法。如果有大量儲物需要,可以兩級地台代替睡床,兩個房間加起來的儲存量驚人。
以上幾點其實只不過是common sense,不過自己設計家居時又很容易忽略。
以下是一個我非常欣賞的香港設計師 --- 梁志天。他的設計很有趣,他的故事也很有趣。
這個是他少有的廣東話訪問,講他的事業和管理,比較factual:
另一個普通話的,由梁志天自己講簡約風設計,很有意思: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Never live in the present的香港教育
香港義務教育的局限,我個人覺得是缺乏靈活,而且考試主導。現在有了DSE,表面上選科有了更多選擇,但其實大多數的學校資源有限,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選修自己心儀的科目,而學校也沒可能提供所有DSE可以報考的科目,到頭來有些科目還是像以往被邊緣化。即使學生能夠大致按自己的興趣能力選科,最後能否繼續升大學又是未知之數。在香港讀書,就像在做一個合約員工,永遠說不定過幾年自己身在何方,高小不知道自己升那些中學,初中不知道將來高中唸甚麼,高中不知道將來讀甚麼做甚麼,甚至還存不存在這個系統裡。大多數的人都為了下一步走得好些,就在這一步花大量時間準備下一步,做很多事都好像是為滿足這個系統而做,為了外在評價而做。可是將來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所以有些人像我以前就試過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甚麼,也不明白為甚麼要常常應付小測大測統一測中期試期終試,還有平日的課堂為甚麼總是圍繞這些測考。
我個人認為香港教育是個重重關卡的遊戲,間接教育參加者順著遊戲規則為未來可能存在或不存在的胡蘿蔔而拼命地走。We just never learn to live in the present.
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生肖與星座
如果單純講生肖或者星座,我的家族就有很多巧合。我、我表妹、我表弟、我爸、我姨、我祖母的生肖完全一樣,但每年我都沒看到彼此間半點相似的地方。
也有人說星座準確,但性格和我南轅北轍的弟弟星座與我一樣,甚至生日日期也很接近。這我也沒看到任何可信的地方。
有人說年份和日期不同,結果就會不同。信不信由你,我有一個同學的出生年月日跟我完全一樣,雖然大家的性格和興趣有相似的地方,但事業家庭各樣都完全不同。
或者也有人說那是因為我同學和我的出生時間不同,我也無話可說了。
我相信每天同時間在不同地方出生的人很多,難度他們都有相同的命運嗎? 跟徐子淇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的女生,最後都會成為千億新抱嗎?
或者先天像出生年月日這樣東西對一個人有一定的影響,但我覺得後天栽培和個人選擇也許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香港教育的十萬個為什麼
幼稚園讀原來小學的課程,低小讀原來高小的課程,高小讀原來初中的課程,如此類推。到了大學,又要開始累績工作經驗整靚個resume,早在Year 2, 3甚至更早就開始盤算職場的事。
為什麼K2就要學加減乘除? K3就要學四位數加減?
為什麼朋友讀普通小學的十歲女兒要學Ancient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hydropower plant這些我初中才學的東西?
為什麼如果不好好利用大學時間多累積大firm的實戰經驗,畢業後就會很難做到真正需要大學學歷又能提供大學畢業待遇的工作?
我明白不同年代也有追求卓越,走得比其他人快的人,但為什麼我們現在好像沒有選擇? 是因為現在大部分的父母都受過良好教育,比以前的父母的期望更高? 是因為現在資料流通,以前的小眾現在成為大眾? 是因為課程要求比以前更多更深更頻繁成check住學生的表現? 是因為一旦學校像以前的某些學校一樣不太成績進取考試從不催谷,就會變得不受歡迎繼而被殺嗎? 是因為我們的制度迫使學校把教育當成一擅生意來做?
還是因為我們無端端把教育和前途連在一起?
還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成本太高,如果不在人生勝利組生活就會吃力?
很多還是,很多為什麼......
香港教育是一本沒有答案的十萬個為什麼。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愉快學習?
我讀中學時,有老師釘斬切鐵似的對我們說,「世界上並沒有愉快學習這回事。」
如果愉快 = 純觀感上的興奮刺激,過程中學生完全不用努力衝破一些挑戰,在如此著重績效的香港,可能確實沒有愉快學習這回事。
但如果愉快學習 = 參與對自己有意義的挑戰,那可能世界上真的有愉快學習這回事?
就像這樣?
https://www.facebook.com/uniladmag/videos/2229895623700151/?fref=nf
看著看著,讓我也很想上PE。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香港學校不教的事
大學裡,我們的課堂間中有些笑位,有時是我刻意製造,有時是很有急才的學生從座位嗌出來,有時是我們之間的互動,讓課堂保持dynamic。每個學生只要想到甚麼跟課題有關而有意思的事,甚至一個趣事,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主動說出來看看。
大學沒有特別教soft skills,我們都在實踐中學習。
主動和幽默感,其實可以教嗎? 如果我們在General Education搞一些像standup comedy這麼好玩但不計credit的東西,過程既要主動又要幽默,豈不一石二鳥?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揀選中學
久而久之,我在辦學團體、班級人數和會考成績發現了一些端倪。辦學團體與學校的會考成績有一定關係,每個機構大致上都有明顯路線。有些追求卓越,有些力爭上游,有些穩中求勝,有些有教無類等等,當然大機構管理的大量學校之間可以有很大分別。
在那個還有會考和A-level的年代,初高中的班級數目是6-6-6-4-4-2-2和5-5-5-5-5-2-2,都有不同的意思。前者有多重篩選,後者原班人馬由中一讀到中五,但不可不知的是,有些會考成績特別好的地區名校,其實是透過在不同階段篩走成績較遜的學生來換取100%會考合格率。這些本來在5個band的時代還是屬band 1學生的下場,如果沒有機會去外國升學,就是轉去還有剩餘學額的學校,收的大多數學生都是band 3-5。
有時在一些forum看到有人為子女選校,只關心間學校多數收多自哪個band的學生。Banding固然是一個重要指標,可以大約得知學校收生的學業水平。但選對了band, 另一件我覺得更重要的事,是了解學校到底想提供學生安心成長的環境,還是透過大量kick out學生,以「去除不良資產」的方式為學校創造「業績」,成為全港知名的地區名校。如果本身是精英中的精英,當然揀選後者也無不可,到了去無存菁的學校甚至可能遇強愈強。不過,對於一個沒有特異功能的學生,一個沒有不必要篩選的學習環境或者可以讓人真正安心成長。
以上說的是地區名校的事。傳統名校的優勝之處,當然不在中學簡介的那堆數字裡。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真亦假時假亦真
(圖片來源: https://www.pinterest.com/pin/57983913924731419)
昨晚看了Cable TV不經剪接的現場直播,醒來在TVB新聞看到剪接後截然不同的版本。是因為剪接嗎? 是因為拍攝角度嗎? 反正世間上不存在能把一切事情360度攝入鏡的方法,每個攝影機都有它的角度,每個人都有他看事情的角度。
以上這段文字先有英文,本來是我在fb的post,剛剛不小心把它譯壞了。我開始懂為甚麼龍應台出版中文書<<親愛的安德烈>>時,説她跟安德烈寫的英文信,只能重寫,不能翻譯。
The incident last night reminded me of a picture like this. The more I look at it, the more ambiguous it has become.
The live uncut broadcast on Cable TV last night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news on TVB today. And there's no way you can shoot everything from all angles. Each camera has its own angle. Each person has his own perspective.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TSA為何那麼毒?
聽上來,不就如教育局TSA小冊子(註1)上所指「不會影響學生升班或升學」嗎? 那TSA何來操練壓力呢?
仔細看這份以學校為target readers的TSA小冊子(註1),不易看出一些端倪。在學校應如何看待TSA數據的第3項,是「客觀檢視校內學生的強弱項及學校課程的成效」,換言之,是對學校做的appraisal,構成量度學校效能的外評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除非學校不緊張外評成績,否則TSA數據會是一個學校的著眼點; 至於如何make sure TSA數據好好睇睇,最直接莫過於讓學生熟習TSA題目。
我也有過疑問,既然TSA只是測試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那學生為什麼要練習TSA題目? 根據這個由教協進行的調查(註2) 顯示,TSA超越學生的基本能力,不操不識。此外,同一個調查指出TSA的達標率成為外評的指標,學校及全港各科達標率亦成為公開資料。
因此,TSA沒有直接影響學生,而是一層一層由教育局按TSA達標率評價學校開始,逐一與學校檢視TSA反映的「學生強弱項及學校課程成效」,繼而由學校向學生施行改善對策,經由夾在教育局和學生之間的學校在不斷地影響學生。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學校要跟教育局一齊癲呢?
TSA之所以比以前的學科測驗對學生有更切身的間接影響,不是因為評核本身,而是由上而下的學校管理制度。學科測驗的年代,學校有比較高的自主權,外評制度尚在實驗階段,由少數學校自願參與,所以學科測驗的數據只屬參考,採取對策與否,適隨尊便。
今天,所有接受政府資助的中小學都要接受外評,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而結果,如上述所講,是一個正式的appraisal, 對學校有一定影響。換句話說,TSA對學生是low stake, 但對學校就非常high stake,這就是它的微妙之處。
註1) http://www.bca.hkeaa.edu.hk/web/TSA/zh/pdf/tsa_hkeaa_leaflet_preview_chi.pdf
註2) http://www.legco.gov.hk/yr13-14/chinese/panels/ed/papers/ed0113cb4-298-1-c.pdf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英國學生不夠tough嗎?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麼?表面上是把中國的50人大班的教學方法移植到英國去,看看英國學生成績會不會因為這個中國教學法而提升。然而考好成績是英國學生最關心的事嗎?
節目我暫時只看了第一集頭15分鐘,基本上中國老師都強調成績怎麼達標,學習是為了考試,而考試需要的知識由老師傳授,要專心聽老師講,不許分心講話。如果老師學生的目標一致,都像中國老師講的那麼重視考試成績,本來是沒問題的,但從PE課看來,兩地的教育目的相距甚遠,所以節目"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根本放錯焦點,完全不是學生夠不夠tough的問題。如果英國學生受不了中國教學法,不一定因為他們不夠tough,可能是他們從不覺得要這樣準備考試。這樣的話,要那麼tough來做什麼?
節目裡師生之間的火花,源於彼此追求不同的教育目的,殊途不同歸。一個字講完: mismatch.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學校唔俾Call 999?
來大學教書之前,我曾經在一間有宗教背景的著名辦學團體轄下的學校教書。對於緊急時候的應變措施,我們大體上用常識判斷-----我是這樣以為的。但我也有過我急你不急的不愉快經歷。
那次不是學生,而是在教育室坐我旁邊的懷孕同事出現非常嚴重的腸抽筋情況,連站起來也成問題。我當時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St John's 可以call,只知道緊急求助就打999,於是在該同事同意下打了。未幾救傷車來了,學校的文員問誰打了999?她用責難的語氣問我們為什麼不打給St John's要打999。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每個人對「緊急」的定義都可以不同,這是凡事講指引的荒謬且危險之處。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個人資料管理
「教小學定中學呀?」
而當我說真話,大學,而香港又只有那幾間大學,下一句自然是:
「你教邊間大學呀?」
然後越講越深入。所以,我的職業永遠是「文職」,兩個字,完。
有些經紀窮追不捨的繼續猜,會計師? 建築師? 你猜到你厲害囉。
當然,人人都有當今起底神器--- Google,所以我也盡可能管理好自己的網上資料。不過,如果用我全名Chan Tai Man Tracy來找我,就已經可以看到我讀過的所有大學學歷。如果有選擇,我也想大學把我N年前做過的fyp刪除,也一併把我那些年入dean's list的網上紀錄刪掉...... 至於工作上的個人網頁,我連照片也沒放,名字只有first name和last name, 反正世界上有幾百個Tracy Chan,但最讓我困擾的莫過如department網頁上的單人照片,起底話咁易。
這些資料本來是為工作方便,但工作無端被帶到私人生活,我猜發明互聯網的人也始料不及。
所以我真的沒興趣把resume放上網。一來我只是個教育界的small potato,從來不用幻想有獵頭公司自動送上門,二來你永遠無法控制誰看到你的哪些資料,今時今日要公私分明也真不容易。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勝者為王
我們常常說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雖然失敗也是很好的學習經驗,但說了大半天,最終結果還是要成功。總不見人物傳記會寫一個最終很失敗的人。也許這樣的書根本沒market,也許... 也許我們說失敗是很好的經驗時,不過是堂皇冠冕的話,前設是最終取得成功。人物傳奇大多數都是這樣吧。
我不是against成功,基本上沒有人會against。只是有時候會覺得有一些失敗的故事也同樣值得注意。很多年前在壹週刊看過的一個專題,說一個本來無憂無慮過著un un 腳退休生活的富豪怎麼因為投資失誤 / 被誤導 (?) 而命運改寫。我覺得無論有錢沒錢,這些事也值得借鏡。
壹週刊 第 1013 期 - 炒ELN勁輸七千萬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功課從來一樣多
功課多彷彿是香港學校的特色。不過,那時我們的小學都是半日制。返上午校的,有一整個下午連晚上慢慢做,返下午校的可以做不完第二朝早些起來再做。現在的小學生返全日,功課量不減時間減。情況好像你一向返開朝7午1,吃過午飯後會OT 3、4小時到大約6點放工。後來老闆突然要你返朝7晚4,工作量不減,於是你繼續OT,晚飯後10點才可以放工。過了不久,老闆又引入一個叫TAS的appraisal,說不影響你的個人評級,但會間接影響公司,所以老闆明明說不要OT再OT,但你個manager經常要你做額外工作說是操fit你,等你個appraisal好好睇睇唔好影衰公司,於是你的工作越來越多,做到11點還未放工。
所以最初實行全日制,其實最應該調節功課量吧。話說回來,老師不也是受害者,時間少了,工作量倍增。德國的小學全都是半日制,水平不見得比香港低,其實香港的全日制到底是基於什麼理念實行的呢?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樓價的泡沫之謎
有很多泡沫之說,有的引述中原指數已經升破多少,接近1997時的升幅。
有說美國加息,樓價下調。
也有說大陸人減少投資香港物業,樓價不會再升。
三者各有道理,但都忽略了考慮新建樓宇的成本。有看港聞的都應該知道,由大約2010年開始,每次賣地,呎價都被搶至每平方呎超過1萬元,加上建築成本,所以新樓盤都有可觀的呎價。新樓盤的價格又會帶動其他現有樓盤價格,結果,現在市區逾10年樓齡的非豪宅呎價的大約$13,000中,到底有多少水分?
現在的樓價,不太像以往純由炒賣製造的泡沫。大概到經濟嚴重受創,比如傳說中的十年一個浩劫,呎價才會大幅下滑吧。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你不一定要同意。未來的樓價走勢沒人能夠完全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除非政府賤賣市區公屋,否則舊樓見少買少,重建後又建成呎價接近2萬元的「豪宅」,將來住市區,以舊樓林立的太子深水埗長沙灣一帶為例,住屋成本會越來越高。
突然想說這個話題,是因為一個澳洲來的年輕大學講師,也居然對我講起澳洲的樓價高企她難上車的問題。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贏在起跑線???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Starbucks的必然現象
學生的功課永遠改不完,沒有教書的人未必明白。打個譬如,你有10萬卡數未找,但你每個月收入只有2.4萬,你還要用1萬養家和養自己,有時還有突發事件,例如收到紅色炸蛋呀朋友生日呀,又花掉1千幾百。當你零娛樂還款每月1.4萬,餘數還是每日生息,結果沒完沒了。改功課,其實同一道理。時間每日都是24小時,有差不多一半時間備課上課、開會、看東西寫東西,有時還有突發事件要處理,結果第一樣要改的功課未完,第二樣又來......
早幾天要off campus開個會,因為交通問題早到了,就順路去Starbucks坐坐改改功課,期間有個"搭枱"的外國人問:
Why are Hong Kong teachers always marking?
這位兄台說每次去Starbucks都總會見到一兩個人在拿著紅筆改功課改測驗。他好想知道為什麼香港的老師這麼勤力。係囉,點解呢? 拿著綠筆的我也有同一個疑問。
Photo source: http://leading-learning.blogspot.hk/2013/03/educational-readings-privatisation-of.html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教書轉行
我暫時沒想過又轉行,但說起這個話題,我想到很多朋友的成功例子,主要分以下幾個範疇:
1)非教育相關 --- 一般是教書年資尚淺的朋友
a) perm位公務員
例如:EO, LO, prosecutor
這些朋友的特點:分析能力不錯,習慣跟規矩做事,仔細
b) 本科行業
商界為主,跟朋友的大學主修有關。
這樣做的朋友不多,因與由零開始差不多。反彈最大的例子有兩個,一是numerical skills非常好的朋友辭職去full time讀MBA,然後還未讀完就入了i bank做分析員。另一個會考成績很好大學讀science的朋友考入了medical school,從Year 1開始讀足5年後做了醫生。兩者都發展得不錯,前者說行業performance-based,所以有能力者後來居上是常見的事; 後者說行業論資排輩,後來者認為起步遲,發展的確比18歲讀醫的人慢得多,但也滿意現時的事業。
2)教育相關 ----- 教學經驗較多而有相關專門學歷和認證
a) EDB
我不知道具體情況,可google下curriculum officer之類看看。朋友說PGDE和學校經驗是必需的。
b) Training
有朋友進了出版社做teacher training,語言有關的居多。也有朋友教中學時兼讀博士學位,然後入大學教PGDE。
c) 開playgroup, 開補習社
最重要的是商業頭腦和跟家長打交道的手腕。小本經營的開始時像上門補習,靠口碑。本比較多而又能突圍而出的一是做國際學校 / IB有關的事, 一是做思維訓練 / drama和名校面試。
離開教育界而成功的朋友,都有一些共通的特點:他們清楚自己的長處,有策略的專心去做,沒有一個會打開classified post隨便求職。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好奇心
在人非常多人的車廂裡不能閱讀,就只好看看身邊的人,兩程地鐵遇上兩個很特別的小朋友和他們的母親。
有一個穿著跟kelly仔仔同一間幼稚園校服的小朋友蹦蹦跳地上車。吸引到我注意的,是小朋友的媽媽一路用讓人聽得很舒服的聲線跟小朋友玩問答遊戲。
媽「有咩嘢係擺入口凍凍地...」
小朋友「冰!」
媽「白色0既」
小朋友「雪糕!」
媽「0岩喇,係雲呢拿味架」
小朋友「哈哈哈...」
那位小朋友很有興趣不斷答,玩得不亦樂乎,而那位媽媽好像也很喜歡玩,有時還會輪到小朋友發問。兩人都是隨便想到甚麼就形容出來叫對方猜猜看。整個過程,媽媽都不會說「錯!」,只會給提示讓小朋友自己走回正確的方向。無論猜答案或者創作題目,小朋友都勇於嘗試。先不論教育效果,但可以肯定親子交流十足,比家長小朋友各自玩電話好得多。
當我以為父母只顧玩電話是很差的教育,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又一程地鐵,經過奧運站。期間有一個大約小一、小二的小朋友喜歡模仿車內廣播,特別是英文那一段。"The next station is Olympic",他跟著廣播重覆了一次,然後用天真無邪的聲線問媽咪: 「點解係Olympic0既?(勁強調個k音,讀了三次k音)...係c喎 」
媽「你好煩呀,乜你咁多事架?」
小朋友「......」
看著觀察力一流的小朋友一臉無奈,如果不是人太多,我幾乎有衝動去給他一個小朋友聽得明的答案。
這兩個小朋友好像在告訴我很多人本來對世界上的事都很好奇,只是我們後來的教育讓我們變得更有好奇心,或者變得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