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From good to great

教書的其中一樣有趣的事,是扶助很有潛質的學生獲取他們應有的表現。有些人明明能力很好,但成績總是普普通通。我的其中一個技能,是教這些人由good或者average變成great。最近一連接見一些這樣的學生,每個見了一兩次。有一個我幾乎不記得了,但今天收到他的電郵,subject是"Thank you"。

我想起第一次見他。樣子不特別聰明,但說話層次分明,表達能力很好。仔細傾談之後,發現他像一隻undervalued的股票,有一種未能發揮的實力。這裡不說牽涉學生的詳情,總之我跟他討論和分析了一些他從未察覺到的策略,著他自行跟進。對領悟力很高的人,最宜長話短說,拋磚引玉。

如是者過了一兩個月,今天他送來一個的電郵: Dear...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for all the valuable efforts which you have contributed during the...

老實說,他的英文好怪,像機構寫給員工的嘉許信,但我還是打從心底好開心,是興奮 + 滿足感 + 高興 + 安慰 的混合體。如果把他的表現量化,以0和100為最低及最高表現,他由本來的60,一下子躍升至100。而我做過的事,只不過是頗為有心機地了解他要去的地方,稍稍向他導航,向他指一指方向。

現階段我只覺得好好玩,但凡有潛質又有意提升自己的人,經過一兩次面談,都有明顯進步。不過我暫時還未找到過往指導他們時的共通點。我會繼續發掘,如果將來有機會的話,真的很有興趣研究下怎樣幫underachievers變成high achievers的。既有意義,又夠刺激。

擺脫級數的束縛

級數,只是一個很general的參考指標。如果要無拘無束的盡情去學好一件事,我指達到比較罕見/少見的境界,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眼光。

這是今天和一個非常出色的朋友提及outliers的結論。

說具體一點,以學鋼琴為例,大多數人都是忠於級數,一級就彈一級的歌,但有時我會質疑級數是否可靠。貝多芬莫扎特的年代有細分一到八甚至演奏級數嗎?我不是說勉強自己去做好明顯能力未到的事,但有時看似有趣的東西,就算困難一點,試試又何妨?重點是你自己提起興趣嘗試,而不是你老師or你阿媽威迫利誘你去越級挑戰。

成功了,其實感覺超爽。失敗的話,nothing to lose,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是好的。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出生率上升

去上教育課程,不時會聽到一些在中學教書的同學提起某年出生率上升,學生人數回升云云。他們說的是聽聞2018年中一入學人數上升。

他們的意思是,出生率回升,即代表學生人數上升?

我想想看,適齡入讀中一的學生大約是12歲,那2018年的中一入學率,似乎跟2006年的出生率有關。不過,如果說出生率和學生人數有直接的cause and effect關係,出生率回升導致學生人數上升,我們必需假設那一年出生的人都選擇2018年入讀本地中學。

問題是,2006年在香港出生的,又是什麼人呢?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他們都在香港升中學嗎?

不知道星期二檔案還是新聞透視,有一輯訪問那些在深圳讀"港藉學生班"的學童,是擁有香港居留權的雙非。他們可透過該校參加香港中學統一派位,但每年只有大約一半會這樣做,其餘選擇留在深圳讀中學。到了2018年,這些當年佔了香港出生人數差不多一半的人,會選擇在那裡讀中學,仍然是個謎。

聽著兩位同學談得眉飛色舞,我不好意思打擾。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我是老師,又是學生

小時候看過區樂民醫生寫的《我是醫生 又是學生》。原來一邊做老師一邊做學生,同樣有趣。

遇上一個教學風格與我極為相似的老師,我開始明白當我的學生的難處。雖然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教學方法,但某程度上可以讓我以學生的角度感受一下課堂的優點和缺點。正如田北辰在窮富翁大作戰裡說過,他讀很多書,看過無數的顧問報告,開過很多會,但從來沒有這麼真切地明白貧窮。他認為分別就在於親身體驗。

這個學期讀兩個課程,一個有如應試教學式的密集測驗考試溫書做功課,另一個剛好老師的風格跟自己相似,讓我完全代入學生的角色,重新檢視自己。有時我覺得我比自己的學生更學生,真的。不瞞你說,喜歡測驗考試的那一位老師,竟然在Week 1時,清清楚楚的跟大家說,上堂時電腦只可以用來take notes,電話也只可以用來take notes,絕對不要給他看到fb。配合一個堅定無比的語氣,臉上不帶絲毫笑容,讓我一度以為自己上primary school而不是graduate school。唔... 其實我已經沒向學生說這些事了。我曾經有幾次這樣的經驗:有學生在每個人都閱讀書上資料時盯著電話不放。我不動聲色的偷看了一眼,原來他在用電話很認真地查字典。

早幾天我忘了print notes,手上又沒有tablet,唯有開個電話download份notes啦。還在log in個system,眼尾就feel到老師在暗暗的注視著我。阿老師,你不認得這個你每星期都要用幾次的platform嗎?...... 我心想。我像個被老師發現上堂玩電話的中學生一樣,順手把電話放入袋算啦。考慮到我既沒時間吃lunch又未吃dinner,省回力氣懶得解釋。其實我只不過想開份lecture notes出來看看。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又測驗

在讀一個課程,短短不夠三個月居然有5次突擊測驗、1次考試、1篇文要寫。這樣密集的評核模式完全正中我的死穴。我有一刻,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在讀......小學。 

平生最怕被人勒得緊一緊,逼著按照指定的進度每一堂課後都要讀指定的幾十頁書,每一堂之前都要好好溫書準備測驗。因為工作本來就忙,加上每週要準備測驗,完全是讓人幾乎窒息的流程。 我不知道這又跟資優有沒有關,但總之有些朋友也是不約而同的討厭這種極度管制,甚至說得上是霸道的評核。其實Week 1就告訴我final week要交什麼就好,paper,期末考試悉隨尊便,總之就是不要管我怎樣做,什麼時候做,也不要每堂都測驗。Just leave me alone.

我覺得大學以上的教育不是要只教會牢記明白書上的每一個細節和詞彙,因為這些層次很低,不值得耗盡精神去做,反正我又不是讀醫。反而,接近拋磚引玉的方式,向學生介紹一些概念,更能引發學生自行發掘更多,應用所學。因為exploration很需要時間和空間。

Don't get me wrong. 我不是不喜歡整個課程。內容有趣,教授也非常好,只是這樣的control真的讓人吃不消。開心溫測驗 ,唔開心溫測驗,落雨溫測驗,好天溫測驗,幾乎是海港城買鞋廣告式的compulsive behavior。

Sigh.

小學時測驗我從來打天才波,因為溫不溫分別不太大。中學測驗每個學期一次,時間自己安排。大學從沒測驗。這次都算是一個「驚」喜,可以時光倒流一樣感受一下小學生被督促讀書的感覺。

問題是,如果空餘時間都用來準備考試測驗,除了考試考的內容,我到底又學會了什麼?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自學

今天我的老師山長水遠走來和我吃午餐,忽然聊起自學。如果硬要說資優人士比一般人的學習能力高,我想重點不是誰比較聰明,而是我認識的資優朋友都擅長自學。只要有基本閱讀和理解能力,世界上很多的事其實都可以自學。

雖然我自己也是老師,但有些情況我覺得自學比較好,包括時間嚴重不足、課堂很少互動、同學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等。自學正好可以偷些零碎的時間,按自己的狀態學多學少,非常靈活。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自學了數之不盡的事。如果全部都要去學校學,不忙死也會悶死。當然,只靠一個人自己閉關學習並非最有效,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有一個具有相關知識的朋友可以偶然問問是可以大大加強學習效果的。除非想學的事太冷門,否則今天通訊發達,要找個朋友問一兩個簡單問題其實並不難。

話雖如此,這些年來我自己在不斷去唸這唸那,其實為什麼要邊工作邊唸書那麼辛苦呢? 原因簡單不過。自學雖然有它的好處,但學習結果無法直接又簡單的用客觀方法展現出來,不像唸個degree考個全A那麼讓人一看就懂。另外,學習過程會認識到同一行業的人,是一個information的重要來源。先不說交什麼朋友擴闊人脈什麼的,單是聽聽別人的經驗和見聞也很值得。當然,到我放工累到不行直接想跳上床睡覺時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我早二十年出生,我可能大學畢業就以後不再讀以年為單位的課程了。唸唸有趣的短期課程,看看書,到處走走,花時間和有趣的人交談。有了基本學歷之後,有時我覺得這些東西比讀什麼學歷課程都重要。我們在不斷進修,有時只不過因為基本學歷在不斷眨值,而不斷進修的同時,新的學歷又永遠追不上通賬。如果不是這樣,我大概不會放工又趕去上學,午餐都未吃就要skip晚餐趕去終身學習。至少我從沒因為要自學甚麼,搞到連飯都沒時間吃。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追「星」

我家的電視根本是一個裝飾品,已經不記得有多久沒看電視了。除了完全沒時間,其實沒什麼興趣,直到———出現了「來自星星的你」。這樣追韓劇還是第一次。

一到二十一集,竟然一星期看完!途中每天如常上班,晚上如常上學,抱著大堆大堆的學生功課回家改,有時候抱著大堆大堆的reading來做功課。其實我本來就好忙,加上韓劇,只是把本來的狀態由睏變成超睏,再附送一個國寶級的黑眼圈!

之所以啀眼訓都要看星星,完全因為故事真的寫得很好。每當我看到開始以為自己猜到劇情,就有個驚嚇位,或者驚喜,完全是集愛情懸疑科幻於一身,高潮迭起!看完一集馬上就好想看下一集、下下集甚至下下下集...

結尾也好有深度,不是那些灰姑娘跟王子從此隨隨便便就過著幸福的生活,或者羅密歐與茱麗葉那麼悲慘。

不過看韓劇有時候好煩,非坐定定盯住字幕不可,不像看美國劇集一樣可以走來走去邊做其他的事。如果再有像星星那麼好看的韓劇,那可能真的會的起心肝去學學韓文呢。其實,我昨天已經心血來潮順手把韓文書買回來了,但我真的好忙。改不完的學生功課,做不完的自己的功課,噢,還有下星期有個由第一課考到第十幾課一共幾百頁書的考試 (暈)。

說來奇怪,用改功課溫書的休息時間看星星,反而事半功倍。信不信由你!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普教中

普教中已經是過去十年的教育話題。我是廣教中的產物,本來對普教中沒什麼好說,反正我有小學開始一直用學外語一樣的方法,只是一星期上幾堂普通話。中文是中文,普通話是普通話,從來河水不犯井水。

直至幾年前心血來潮走去考普通話水平測試,上了個備試班,於是我對普通話學中文有一個新的看法。

我一直以為,用普通話讀中文,普通話就會學得很流利,同時由於廣東話是每天在用的母語,廣普兩語可以一樣學得好。經過個人實驗,發現只用普通話學過的字,如果平日少見,是會完全不懂廣東話發音。為了考水平測試,一口氣背了很多不常見的字,結果看小說時,有些字居然只會普通話而不會廣東話!老實說,普通話居然取代我學了那麼多年的廣東話輕易入侵我的生活,這是頗震撼的。可以預見的是,從小接受普教中的小朋友,很有可能將來都不能完全用廣東話思考。至少閱讀時會傾向用普通話吧,因為他們不一定懂得很多字的廣東話發音。

由此推想,很多年之後,會流行普教數?又或者普教中史嗎?其實也有一部分的學校實施普通話教學了,不止中文,是除了英文的所有科都用普通話教。

我以前做過跟數學書有關的兼職,邊做邊發現香港的中文版數學書其實都以本地的中文語感寫成,普通話說不通。有時候會邊寫邊想,以後我們的書還會有這些地方語言特色嗎?

Well, 我的那個水平測試,其實就是為了十年後如果普通話變成非學不可而「學定」,趁我現在還有強勁的記憶力。所以怪獸家長的心理,我多多少少明白,不過小孩沒反抗能力。而我,考試如果讀得悶,那本可惡的啡皮書隨手一丟,睡覺去也,完全不用跟誰解釋。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偶像

今年才過了兩個月,居然發生兩單意外,一大一小,麻煩程度爆燈,扭轉我對能力的看法。如果能力的一環是智力,而一般人又覺得智力較好成就較佳,我只可以說,有些事根本不能智取。

有人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話倒是真的。我的教書工作是頗為需要智取的事,大部分再古怪的事情都可以憑口才和感覺應付得來。我只須淡淡定大大方方腦轉得快口講得慢,很多事就可以迎刃而解。說到底,我的工作都算是可以智取的事。

走出學校真正過一個人的生活,就要面對形形式式的人。朋友可以選擇,親戚也是有智慧的人,但社會上就是有你好聲好氣他無動於衷的人。智力,其實只不過是人生的其實一環。它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

或許,我該慶幸我有個讓我舒舒服服凡事智取的生活環境。還有見義勇為幫我運用適當方法勇猛地解決問題的家人。

其實我在說甚麼呢? 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一刻我相當仰慕隨時火氣十足又有壓迫感的人。嗯,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