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小朋友教我玩遊戲

今日又去做義工。其實我已經因為排山倒海的學生功課搞到疲憊不堪,所以只準備了兩張紙,打算和小朋友玩扮一扮,猜一猜。主題是動物,那是他們學校最近教的topic。

第一張紙上有包括人的12種動物。
FO2%201%20I%20am%20track.gif

第二張紙上有自我介紹的問題和答案。
FO2%20Self%20Introduction.gif

都是我今天下午去google來次極速image search找出來的好東西。
來源: http://www.eltnews.com/columns/david_lisgo/kids/

工作紙的作者是個想法多多又有創意的人,不過我沒有完全按他的意思去做。

一開始,就跟小朋友說起動物的事。一提到我們會猜猜動物的聲音,他們就已經很雀躍。做法「本來」是這樣的:
小朋友從第一張紙自選一種動物,不要告訴其他人,然後輪流把動物模仿出來讓其他人猜。

不過很好動活潑的小朋友有好建議,他說不如先閉上眼睛,用手隨便在紙上面指。指中甚麼就扮甚麼,然後照樣由其他人猜。那是很好的idea呢! 不消二十分鐘,紙上的東西都給我們猜過說過很多遍,還有簡單的"Is it...?"和"Yes/No"。小朋友邊猜邊笑個不停,老鼠和鳥兒的聲音可真難分別呢! 兔子又甚麼聲音的呢?

正當我想結束競猜環節,進入自我介紹,小朋友意猶未盡,不斷的想我跟他們繼續猜。所以我們還猜了elephant, panda, crocodile, lion, tiger, shark, black bear... 幾乎是動物園的所有動物,甚至是已經絕種的dinosaur!

學了一大堆動物的單字,又怎樣運用呢? 我想了一個辦法。

小朋友先挑選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替它做個自我介紹,但跳過名字部分。觀眾負責與我一起發問,憑著提示猜猜動物,反正小朋友真的很喜歡任何涉及猜想的活動。

然後,小朋友又有ideas,他提議說他們的同學的自我介紹,然後叫我猜。我不認識他們的同學,沒辦法猜得出來,不過小朋友之間倒是猜得很開心。

我想出一個小遊戲,小朋友幫我想出多種玩法。有得玩,有得笑,還可以溫習單字和練習短句... 一石四鳥! 就是這樣簡單。我也很開心。不過,趕著放學就去做義工的代價是,課要在家備,學生功課要帶一大堆回家改,明天的勞動節要勞動了。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學校secrets

最近流行學校secrets的pages。最初看到一些很有趣的posts,是一些以前的學生寫他們自己學校的小趣事。例如一個以前讀St Paul Sec的學生,like了一個有關學生證的post:

「#197
記得好耐之前去唱K
“請出示學生證”
我攞左張綠色紙皮卡出黎(library card+student card)
個staff : ==!!!?!」



不說不知道原來她們的學生證是綠色紙皮一張。
還有耐人尋味的古怪校規:

"#443
Anyone remembers the rule that the diameters of watches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3.5cm? They really use a ruler to measure them. All those G-shocks and BabyGs were confisticated into plastic bags!"


連手表都規定尺寸!

這種有趣的小事情,是每間學校的小秘密的一部分。我好奇看了一下,有些學校的所謂secret,都是投訴這,投訴那。如果是中學生都還可以理解,但大學生若是不滿課程、自己的大學生活、教授導師同學,大可訴諸行動。大學表達個人言論的地方多的是。在網上的大學secrets留個言,除了個人發洩和得到其他人like下回應下之外,對事情有甚麼幫助呢?

淨係想呻下? 不如改做「學校complaints」算啦。

「點解宜家有D大學生人工咁低?」

帶著一大疊學生功課去starbucks改,旁邊兩位我推算是八十年代本地大學畢業的中年女士用離遠可以清楚聽得見的聲線談論今時今日的大學生。本來我在專心改功課,但她們忽然說起:

「點解宜家有D大學生人工咁低?」

其中一位說,她工作的地方,連文員都大學畢業。明明是以前中五畢業做的工作,現在大學畢業走去做,有甚麼辦法人工會好,她說。另一位甚至說找錯工作,就算再讀碩士都沒有用,工種跟本用不到自己的學識,長遠沒有發展。

做甚麼工作才可以好好「利用」大學畢業的資格呢? 如果是不讀法津、醫科等專業學科,有甚麼工作是非大學畢業不可,而閣下又有興趣和能力做的呢?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小朋友的數學問題

我很喜歡「研究」人的創意。我們都知道小朋友最有創意,可能因為他們未被這個社會的價值污染,不用太顧慮其他人的反應。我想起前幾天去做義工,小朋友隨便問我數學功課,然後又順便問了幾個問題:

1)  點解1之後是2,不是3?

她很快講完。我完全不知道她想問什麼,所以就笑笑口問她: 「其實你想問什麼呀?」
「即係呢... 」她一邊說著,一邊寫了1 2 3,然後在2打個交叉,繼續說:「1之後是3,不可以嗎?」

即時想到的,是四個字: 約定俗成。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但又不想對撲滅她對學習的熱情,而且數學,應該可以解釋的。

我學她寫了1和3。然後在1下面畫1個圈,3下面畫3個圈,又在它們之間寫2,又畫了2個圈。

首次, 1 畫多1個圈,就是2。2再畫多1個圈,就是3。那麼3之後是什麼?

下一步, 1畫多2個圈,就是3。3再畫多2個圈,就是5。之後又是什麼?

說到底都不過是一個數列,下一個是什麼,很視乎數字之間的關係。我沒有這樣說,但透過圖像,她大概會明白這一點。

2)  點解你咁快就知道答案是36? 你怎樣做到的?

作業上有一堆星。每行6粒,共有6行,所以當然一眼就看得出是36。我直接告訴她,我沒有數,也沒有加,只用了「乘數」。她用數的,很容易數錯,所以才會得出35這個答案。一年級的話,可以用加法,一行一行加起來就可以。但看著她6+6+6+6... 加到一半已經錯了,似乎不是好方法。那唯有先用數的,最多數多一次check下。

每個方法各有優劣。乘數當然快,但要先背好整個乘數表。

我由高小開始就完全沒有喜歡過數學,但答過這些小朋友的問題,又開始發現數學有趣之處。

我的未來怎樣走?

曾經,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做甚麼,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甚麼。甚麼九型人格、心理測驗、aptitude tests我都做過......

將來,我應該向哪一個方向發展? 讀什麼? 做什麼?
將來,我會變成一個出色的人嗎?
將來,我可以做自己有興趣又擅長的事嗎?
每一句,都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又一個問號。

今天下課,有學生罕見的問了一個跟課堂完全沒關係的問題,有關畢業。這是很奇怪的,因為她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很出色的人,是那種單看樣子已經感到她頭腦很敏捷,跟她閒聊就會知道她很優秀的那一種人。坦白說,她甚至有一個很好的外型。唯一要做的,只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也許因為我們有一個教人跟大隊去追求卓越的教育制度,什麼都要按標準按要求做,讓她看不到自己的優勝之處。將來的路,既沒標準又沒答案,要怎樣走,自己應該要最清楚。

這讓我想起Alice in the Wonderland裡一段我很喜歡的對話:

`Would you tell me, please, which way I ought to go from here?' Alice speaks to Cheshire Cat.
`That depends a good deal on where you want to get to,' said the Cat.
`I don't much care where--' said Alice.
`Then it doesn't matter which way you go,' said the Cat.
`--so long as I get somewhere,' Alice added as an explanation.

我愈來愈發現,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跟大隊走。他們跟著大隊讀小學,按父母的要求努力讀書讀校風好的中學,隨著同學一起考好試讀好書,然後得到一個不錯的成績又入大學,才赫然發現大學不是終點,只是開始。是時候離隊去找自己的路了。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指一指,說一說; 聞一聞,猜一猜

又去做義工。一進門,小男生很sweet地送我一個包,我當然叫他留來自己吃,但見他這麼堅持,就多謝他,先放在我的袋旁邊。

對小朋友們說: "I have a bread"。然後指著包,"bread",我說。

今天我們說說"I have...",以及重溫身體部分和味道。上個月學過ears, eyes, mouth, teeth這些。我說"I have eyes",然後我指著其中一個小朋友的耳朵,說"I have...",他就好神奇地明白我想他說"I have ears"。到另一個小朋友,我指著她的手,她就會說"I have hands"。當然某些情況,嚴格來說我應該說you,但不想一開始就搞得太複雜。

熱身過後我們做做簡單的工作紙,紙上有一個人的頭部大特寫,小朋友負責完成 I have _______________ 來說明圖像。這次還多了nose, mouth等只有一個的器官,加入"a"的概念。


第三部分有關味道。從家裡隨便帶來一些放在我袋裡一整天都不容易壞的生果,好像提子、梨,還有枇杷果。一邊拿出來一邊數著"one... two... three...",然後就發現小朋友會興致勃勃的跟著數,很有趣。每人分一些,好! 看看每人有些甚麼?

I have grapes!
I have a pear!

他們好像完全明白"I have..."到底是甚麼的一回事。

我就指著提子用最簡單的方法問, sweet?
那麼梨呢?
不知道。可以聞一聞,猜一猜。大概聞到香味吧。Sweet,有小朋友答。他們不知道枇杷果是什麼,那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嘗嘗,下次告訴我吧。

一般來說是sweet,但搞不好是sour的,哈~

臨走我問小男生其實是不是想吃這個包,他點點頭。包還他了,他高興地對我說"I have a bread"。哈,真可愛。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為什麼值得去做?

承朋友的厚愛,我開始兼教她十幾歲的兒子。小男生的天資聰穎,特別喜歡數理。學習presentation之際,我請他帶來化學書,向我分享一個他覺得很有意思的實驗。我們先看過一個介紹life saving bottles的ted talk其中的3分鐘,討論presentation的要素和優先次序,看過科學數理比賽時的poster presentations圖片,也讓他分析像我這樣的觀眾的需要(audience analysis),然後就讓他嘗試簡單present他帶來的實驗。

經過上幾次的1分鐘presentations挑戰,以及剛剛的討論,他的內容舖排很有系統,解釋也很清晰,十幾歲來說算是很不錯。不過,當我們說到實驗的重要性,小男生就顯得很猶豫。這一點我是明白的。我問他是不是他很少會想為什麼要做一個實驗,他說是,甚至是從來不用想這個問題。沒關係,從今天開始想想就是了。我給他一些方向,著他想了很多,也鼓勵他寫下一些他可以在presentation「補充」的個人見解。他寫好又說了一次,有紋有路。

不,其實不是「補充」,而是重點。為什麼這個實驗值得去做? 你的做法又有什麼可取之處?

香港的基礎教育好像是考試要考,老師要教,你就要好好唸,不要問太多為什麼。但實情是,當你踏出中學校門,當你開始設計自己的實驗/商業計劃,你就要問很多為什麼,去說服自己,去說服別人。

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有超大彈性的任務給小男生。他只須想一個engineering idea,也可以是發明,或者是一個結構,又或者是一個安全的實驗。請他下星期回來introduce自己的想法,包括背景資料/動機,重要性和創新的地方。

我強調說,你不是做來滿足我的要求,你是想一件有意思的東西來滿足自己學習科學數理的樂趣,同時借助語言能力去說服其他人了解/認同你的想法。然後,我看著他的雙眼發亮,一副很有興趣的樣子。實在太好了!

後記: 「為什麼值得做? 」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為了化繁為簡,重要性大致可分兩大類:
1) 協助人解決問題 (例如省時/節省成本/免去不想做的事)。例子是吸塵機械人,雖然效果並非人人滿意
2) 增加生活趣味,如下:
當然你又可以說是problem solving,好像鼓勵欠缺運動的都市人多行樓梯多運動。



不知道小男生想到什麼點子呢? 好期待啊~~~
 
在香港做老師,像這樣期待學生交功課的機會實在不多,而學生期待交功課的機會就更少。

這就是我嘗試給他這樣一個既confusing又challenging的任務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 小男生做完他自然就會明白了,用不著我去告訴他,嘿嘿。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教育商品化

我是真心喜歡現在的教書工作,也特別喜歡與學生交流。不過隨著教育商業化,其實有時做人也要有點保留。說得白些,是就算你有個心,學生不一定會欣賞。我在商業社會生存過,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客人的wants不一定是你覺得他所要的needs。把自己的看法強加諸人的身上,完全是自討苦吃。這一點我沒有異議。問題是,客人不用我教,但學生呢? 如果學生只是來學校接收網上隨時可以找到知識,又不用我教,那他們每天花一整天來學校做什麼?

其實我覺得很奇怪,來學習的明明是學生,但怎麼有些學校只要求學生接收知識? 只要求老師把課堂弄得很有趣去吸引學生呢? 學生的角色是什麼? 其實客人跟學生是兩碼子的事。你去吃飯,不用擁有做菜經驗,吃完就走。但學習很不同,不是接受服務這樣簡單,而需要學生去參與,去努力,甚至是克服困難。我不是說不好去要求老師,我的意思是不應該單方面只要求老師努力,學生也有責任去參與,使課堂變得互動有趣。互動(可以但)不一定是棟篤笑式講解令學生有興趣參與,也可以是有意思有深度的交流。有趣,也分很多層次。好好笑好好玩又充實的課堂當然最理想,但單單是好笑好玩客人開心,就是教育嗎?

商品化的教育,還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嗎? 在商業化的環境中,服務提供者,根本就沒有責任,也沒有權利教導客人。幸而我一直以來工作的地方,容許一點點的人性化,讓我不用淪為提供知識的customer service officer。看著一些學生的眼神,也很高興我的用心,還是會有人感受到的。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普通話唔易學

教書最正的地方,是每天都會遇到一、兩件笑料。每件都很微不足道,完全不是笑到你人都癲那一種,但一年二百多天加起來的力量又會讓人常常都很開心,如果你懂得欣賞這些擦身而過的小趣事。

這是今天的小小小笑位:

香港人: ni hai you mei you tang? (你還有沒有堂?)
普通話人: (爆) 你是說還有沒有「課」吧!

這讓我回想起讀大學時的一個表情常常很呆滯的tutor。有一次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竟然跟他聊起來,有一個普通話說得很普通的同學對他說:

「你跟X教授的感情很好呢!」

本來目光呆滯的tutor,忽然變得很敏捷地一本正經的回應說:

「你是說我們的關係很好吧(汗) 老師跟學生是沒有感情的。」

他突然而來的超快反應,簡直叫大家嘖嘖稱奇!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一個「教選修科老師不會和你講,教主科老師講左你唔信」既事實

轉載自朋友share他朋友寫的facebook note。我見好多人search我那篇DSE選科策略,其實講到策略,不如以下的一大堆數字實際。

DSE唔關我事,我快"立"完覺得幾勁幾make sense。有興趣不妨自己分析一下可信程度。

--------------------------------------------------------------------------------------------------------

一個「教選收科老師不會和你講,教主科老師講左你唔信」既事實
by Chu Tat Yeung Jack (Notes) on Tuesday, 26 March 2013 at 08:19


今年的中學文憑試提出了BEST5的計分方法,變成好似以前AL咁,CORE3322是不是名存實忙就唔知。但係我想講下,起而家依種有4個CORE的計算底下,無論你係計BEST5定BEST6,CORE能否上5依然係你是否穩陣上大學的關鍵,除非BEST5等同取消CORE。

以下的例子,均是以 ELECTIVE科目相同成績作比較:

在AL年代,大家都係以2+2來決定入大學 (第3個AL唔計住,簡化說明)
A學生係 AA+AA
B學生係 BB+AA,B學生只係輸左兩個GRADE

但在DSE年代,入大學變成左 4 + 1 (第二個ELECTIVE作用還是成疑)
A學生係 5555+5
B學生係 4444+5,B學生已經輸左4個GRADE
(在這裡用LV4 同 LV5去比較是因為,由LV4升LV5係一個好大的關卡,大家睇
考評數字就明,CORE的LV4 平均都有20幾個%到30幾%,下面有引述。
但一上到LV5,就只淨低中文8%(少左18%)、英文7.6%(少左16%)、數學12%(少左21%)、通識7.5%(少左27%。即係差不多有1/4到1/5的考生係卡左起LV4,上唔到LV5的。這情況變成CORE是否能夠上LV5成為能否再上大學的關鍵。)

重點是,在CORE科目內,所有人都是一齊比較的,即係你拎5**,其他人就注定係起你下面。但你在ELECTIVE有一個5**,其他考生同樣可以起其他ELECTIVE拎5**,打個和無輸贏。

再睇返考評數據,在4個CORE科目來講,LV4或以上的數字係
中文:26.3% (18747人)
英文:23.3% (16687人)
數學:33.8% (23968人)
通識:35.1% (25063人)

從依個數字來睇,四個主科係LV4或以上的考生,都已超出了JUPAS派發的學位數目。如果想再仔細去計算,當然可以計一計單是LV4的人數。但即使無計算,大家現在都已經明白,即使4個CORE都同時LV4,都不一定穩陣地在JUPAS 15000名額內。想像下,CORE仲要4下3下咁既人數一定遠超15000人。

因此,如果CORE不夠勁(無LV5),還要再從ELECTIVE 一科內追返4個GRADE?
這想法合理嗎?

下年真係想入大學,花時間起ELECTIVE由5*谷上5**,不如睇下點起英文補LV4的情況下,中數通突圍啦。(唔講英文的原因係.........面對傳統英中名校,真係好難突擊到。你睇下佢地的成績就知,有D學校係可以9X%學生英文係LV5或以上.......)

這個想法,係想提醒一D以為起計BEST5的情況下,兩個ELECTIVE 5**可以補救到 CORE只有3322就可以入大學的學生。

P.S. 今年考評局其實出左份數據,係講同時拎1,2,3,4,5個5**的人數,有心有時間既,可以去計下依到佔左幾多個大學學位,再睇下你自己既成績就估計到仲有幾多機會入大學。

出這份數據,完全係想點醒果D以為3322都仲有IVE讀的天真兒童。IVE上年都公佈了,HD平均收生係15分以上。除非你真係想讀完中六,再返去讀初中要求的中專課程,咁我都無野好講了。
 

邊走邊串字

三點幾走人,撞到同事有些少唔好意思咁,其實我唔係趕住去high tea,係去小學做義工。我根本未教過小學,但只是想盡一下綿力,幫下有需要的小朋友。話說我幫助的小朋友,串字方面都很弱。他們有用心學,但就是記不住。是嚴重到講完一分鐘連讀音都記不住那一種。

既然他們的老師很用心教,他們又用心學,即是可能方法未必完全配合他們的學習需要啦,例如坐定定抄抄寫寫讀讀未必適合他們,而小朋友一般都喜歡活動和變化,所以我們今日來個比較爆的串字方法,需要小朋友行來行去。那是我今天大清早攤在床上時忽然想到的。

英文活動裡面有一個叫running dictation的東西,是把同學分組,每組派一個代表出去記住黑板上貼著的字,然後跑回自己的組報告看到甚麼,由組員寫低。來回幾次,鬥快完成。活動特點是講求記憶力、速度和準確度,還可以讓不喜歡坐定定的人多走動,又可以學一下分工合作。

今天把這個活動借用一下,但為了鼓勵小朋友多參與多寫多想,我決定只準備白紙10張和blu tack。

一開始我問: 你地鍾唔鍾意畫畫架?
小朋友異口同聲說鍾意,good! 我們今日就畫畫。A4紙一撕兩半,每人一張。要串的字是衫褲鞋襪長裙短裙外套那些。

我又問: A老師上次說要學衫褲,不如我們先畫這兩樣。
一聲好! 很快就畫完。我就建議旁邊寫英文shirt和pants。當然要提示,一起串,慢慢寫。

寫好給各人一粒blu tack,貼出黑板。如是者畫畫寫寫行行貼貼,不消10分鐘,成功「誘騙」他們將全部字又寫又串了一次,但似乎沒有一個小朋友覺得是「溫習」,good!

下一步先給每人一張A4紙,畫一個穿著衫褲鞋襪的人。畫波鞋可以嗎? 間條裙又可以嗎? 他們愈來愈有興趣。

畫完之後,我們先一同看看黑板上小朋友的大作,一起看看讀讀。然後是活動時間了! 剛剛準備的A4人像,貼在教室很遠的另一方。任務是把正確英文名字寫在衣物上,來回次數不限,不鬥快,鬥準確。

結果發現,小朋友原來抄都會抄錯,但邊走邊串字是可行的方法,可以趕走小朋友的串字恐懼症。我們又不是測驗,當然裝著很好奇,鼓勵小朋友多走一次確認串法啦。有一兩個還是錯的,我讓他們再去黑板看清楚,回來改好又有一個剔!

整體上都寫對了,又會讀音,成功踏出串字的第一步。雖然要他們在完全沒有提示之下自行串寫是漫漫長路,但比坐定定寫有效得多了。

我自己是那種坐定定讀寫幾次就能記憶的人,串字是super easy job,直至做義工遇上他們,讓我大開眼界呢。有時事真的急也急不來,坐定定讀讀寫寫就是不湊效,任憑他們再用心寫。這個時候,就要搞些新意思。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讀書唔值錢?

今晚的鏗鏘集,講有關香港副學位教育問題。
路漫漫兮  2013-04-08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hkcc&d=2013-04-08&p=858&e=&m=episode


有受訪學生說,現在讀書唔值錢。其實我想講,不止是副學位,連大學學位,甚至是碩士博士也是如此。況且,大學之道也不是賺錢。古書都有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 總之沒有一句與收入有關。

辛苦讀完一個課程,學歷並沒有讓自己在找工作上有任何幫助,的確會令人有點氣餒,就像有人讀完大學畢業才發現,原來中學畢業後操fit自己體能考紀律部隊仲好過啦。對呀,所以書不是人讀我又去讀的。一般之言,學識比較多,工作機會和前途會比較好,但很視乎閣下讀甚麼科、那一科適不適合你讀、你有沒有用心去讀、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甚至是你懂不懂present自己、你的做事態度等等.... 可以繼續數到幾千個items那麼多,可見學歷只是其中一環。

那節目受訪學生又怎麼會覺得宜家讀書唔值錢呢。首先,以前大學/大專畢業的確讓人有更多向上流的機會。原因是甚麼? 我未讀過經濟,但都知道是跟供求有關。以前大學畢業人少,幾十年前是只佔適齡人口2%的稀有動物,更是精英中之精英。現在大學生的top2%的質素其實未必比以前遜色,甚至可能更出色,但現在UGC-funded的大學佔適齡人口的18%,加上top up degrees的學生就差不多有一半,還未計到外國大學求學的人數。人數急遽增加,質素自然跟幾十年前不能同日而語。然而,即使我們說現在大學畢業出路有多不好,大學裡top2%的高材生,尤其是唸專業學科以及global business的,畢業之後大有可能享受比得起幾十年前大學畢業生的良好待遇。所以,大學生本身的出路也是兩極化,原因是即使是同一間大學同一年畢業的人,表現各樣也可以很不一樣,因為差異不是幾十年前的2%,而是接近20%。單憑兩個數字粗淺的說,可以是10倍的差別。對於沒有做到top2%的人來說,前途是沒有guarantee的,只是拿到一張入場劵,而對於副學位學生,這是更漫長的路。

那麼高等教育的將來會是怎樣? 看看大學學位過剩的台灣,或者就會知道。<<教育應該不一樣>>的作者說,以往台灣很多科技學院不斷升格大學,結果造成技術人員不足,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又不足,唸一個學位都不如學一門手藝。反觀香港,副學士銜接政府資助大學的學額不足,於是有壓力要求政府考慮增加大學學額,那又是不是一條出路呢? 到時會不會變成大學畢業都不如現在副學位畢業?

我自己是支持讀到大學畢業的,而事實上這也是我的選擇。不過,每個人的需要不同,有些工作不要求學歷而要求口才或者技術,出路甚至比大學畢業的好。我只是不具備任何這些技術,而我做得比較好又喜歡做的事需要學歷配合才有發展,於是才會走上這條路。我個人覺得,完成基礎教育之後,讀書有可能是高風險行為。自己要走的路,最好自己決定好。

相關文章: 「入唔到UGC funded,仲讀唔讀大學好?」
http://used-to-be-gifted.blogspot.hk/2012/08/ugc-funded.html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文憑試死亡之卷

最近一集星期日檔案,主題是文憑試中文卷。我是屬於A-level的舊制時代,我以為過了這麼多年,讀書會很不同。看過這一集星期日檔案,發覺其實現在的人也是為了一個考試而去讀書。而且,壓力有可能更大。

我的年代,會考有設範文,讀熟去考就有很大機會合格。現在的中文不講求經典,只講求能力,是捨classics而重proficiency的外語學習方式,就像考聽寫讀講的IELTS和TOEFL,以及日本語和韓語能力測試。這都算了,我最不明白的是,為什麼2級就合格,但入大學的最低要求是3級? 那是意味著2級都不算合格嗎?

A-level年代,香港大學一般要求英文最少D級,科大商學院的英文最低要求是C級,但那只是個別大學或者個別學系的附加要求。如果成績優異但英文不小心只考個E,還可以選擇其他大學或者其他學系。DSE制度要求中英都要最少3級,其實是很奇怪的,完全不明用意。

節目中提到去年的DSE成績,中文科2級或以上有接近80%,但3級或以上就只有50%,難怪有考生會擔心選修科成績再好也入不到大學,也難怪這麼多人走去補習已經讀了十多年的中英文。

如果我走去考DSE中英文,不知道會考到甚麼成績呢? 哈哈,搞不好連大學最低入學要求的3級也沒有,就像我不會做某九龍塘名校小學一年級的數學入學試題一樣。雖然我一直都很會考試,但如果我生於這個年代,也很難有百分百「合格」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