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課堂管理

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教freshmen,Year 1的第一個sem總是有些「小朋友」,有時會讓我以為自己在教中學。

平日我多數教final year學生,奉行lassie faire的管理態度,但對著freshmen,好像先小人後君子會安全些。

其實我本來對rules真的沒太大興趣,不過有些學生又真的好誇張。之前去讀個教育課程,同學是已經工作的成年人,教授還是忍不住在第一堂對著幾個同學說「不要玩手機」。我的rules也不算太專制吧:

1. 準時開始,準時完結,有時還可以講完快閃大家好。

太多人遲到的話,重要的事需要講完又講,沒完沒了,你和你的同學會非常無癮。

2. 大學時間表常常喜歡蠶食午飯時間,我們都明白,但不要吃香噴噴、脆卜卜或者有汁的食物。

大家會好易分心,包括我。

3. 想whatsapp朋友或者打電話或者有其他需要,可以隨便自己出去take個short break,break完記得回來。

我也想給你較好的participation mark。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英國學生不夠tough嗎?

看了BBC的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官方網站,附video),是一個很有創意卻又好像很random的教育實驗,邀請了5個在中國內地重點中學教書的老師去英國一間文法中學教書。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麼?表面上是把中國的50人大班的教學方法移植到英國去,看看英國學生成績會不會因為這個中國教學法而提升。然而考好成績是英國學生最關心的事嗎?

節目我暫時只看了第一集頭15分鐘,基本上中國老師都強調成績怎麼達標,學習是為了考試,而考試需要的知識由老師傳授,要專心聽老師講,不許分心講話。如果老師學生的目標一致,都像中國老師講的那麼重視考試成績,本來是沒問題的,但從PE課看來,兩地的教育目的相距甚遠,所以節目"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根本放錯焦點,完全不是學生夠不夠tough的問題。如果英國學生受不了中國教學法,不一定因為他們不夠tough,可能是他們從不覺得要這樣準備考試。這樣的話,要那麼tough來做什麼?

節目裡師生之間的火花,源於彼此追求不同的教育目的,殊途不同歸。一個字講完: mismatch.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自由校風下的有趣學生

上星期跟朋友一齊出席學校90/95周年紀念的homecoming籌款音樂會。去音樂會之前,我對這兩間男校的認識,就只有朋友們說起當年課堂上的搗蛋事件,還有林智中教授出版的《自由之路》一書,讓我覺得他們校風好像很自由。

學生老師家長校友的錄影分享穿插在音樂會的不同時段,基本上每一個學生都說學校給他們很多自由,也有家長說中一的兒子沒什麼功課,比小學更輕鬆。音樂會片段裡學生都從不同角度說出學校不同的好處,特別是自由,與林教授在書中提起學生都很喜歡學校,連EDB的外評人員曾極力要學生指出學校不足的地方也只是徒勞無功。可能這就是歸屬感。有一個學生在影片說:「我阿媽成日話我唔返屋企,其實....... 華仁咪係我屋企囉」,引來全場爆笑,也切合「華仁是我家」的主題。

整晚主要是華仁的舊生和學生表演,中間有陳美齡,壓軸有李克勤,負責音樂的樂團和choir學生差不多全晚坐在台上。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陳美齡唱歌時,後排的學生在靜靜地起革命。忽然翻起一個接一個的人浪。觀眾玩人浪是常有的事,表演者在台上玩人浪讓人耳目一新,既能自娛又能助慶。


(場內不可拍攝,照片capture自網上影片)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教育界也以貌取人?

之前從未看過沒有爛gag的「毛記電視」片段。他們平日總是用二次創作惡搞TVB,今次卻讓我百感交集。

大約5分鐘的短片中,主人翁說起自己出生缺氧,導致面容變得與一般人不一樣。長大後即使智力與常人一樣,考取了大學學位和教育文憑資格,找我們覺得不算強調外表的教師工作,仍然處處碰壁。最後他做著跟教育沒有太大關係的工作,堅持自力更生,在網上平臺賣筆,fb page叫「海星的文具」。有興趣不妨支持下,或者讓更多人認識「海星的文具」,原來社會上有很多人沒有我們幸運。

 星期三港案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星期三港案》 5/8 天生醜的我
http://tvmost.com.hk/201508041101_video_wedreport_mr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