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網上學習與身體健康

看完標題,相信大家已經大概知道我想講甚麼。

最近看到不少朋友的子女網上開學,我不知道你對網上教學有甚麼看法。今日主要想說兩件事:

頸椎健康、視力保護

一、頸椎健康

無論你自己 / 你的子女用的是desktop還是notebook computer,如果像我以前一樣姿勢不正確,都會對頸椎造成很大壓力。我寫這個post的原因,是我中學時長時間用錯誤的姿勢用電腦,直到現在,還有頸椎問題,所以我特別希望其他人注意。

ok,長話短說。

1)電腦螢幕高度

你有沒有發現,用電腦特別是notebook時螢幕一般比你的視線低?用一會兒問題或者不大,每天上課幾小時的話,最好把電腦墊高。

高到甚麼程度?

直至你/你子女坐直腰板前望就是螢幕為止。在辦公室的電腦我用書墊高,家裡的notebook用notebook stand。為什麼notebook不用書墊高?等一下再解釋。

高度這一點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可以image  search “notebook height posture”。頭幾張圖已經解釋得很清楚。

2) 電腦螢幕與眼睛的距離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用電腦上live lessons的經驗,通常一邊放同學的webcam images,另一邊放老師share出來的slide。如果你沒有用兩個螢幕 / 你的螢幕不算太大,就算minimize webcam images,可以看到slide的空間其實也很有限。網上學習有時候需要on screen reading,也要打字,就會就很容易不知不覺向前傾。

回到為甚麼不只用書墊高laptop這個點,原因是單單提高螢幕水平並不足夠,還需要同時調教角度遠近。因為laptop的keyboard很佔位置,不像tablet可以近距離看,要on screen reading就很容易頭向前傾,對頸椎造成壓力。我也有學生用電腦參與,用tablet閱讀。

沒有tablet只有notebook可以用怎樣做? 

最簡單是買一個活動支架。搜尋”Computer stand”已經可以找到很多不同款式,但個人不建議只能水平上升的支架(原因參考上一段)。

Desktop的話,用書墊高,然後推前推後至合適位置即可。

調節電腦高度和距離之後,你可能要像我一樣買個wireless mouse和wireless keyboard,否則手放升高的電腦上打字和用flat point,會漸漸對手腕 / 手肘/ 肩膀關節造成巨大壓力。Desktop就當然不需要。


二、視力保護

例如:

多久要休息?怎樣休息(離開房間de-tech?望遠處?閉目養神?睡覺?做eye care massage和全身的伸展運動?)

要不要試試不直接看電腦,用projector投射去牆壁?(我試過,真的比較不傷眼睛,但有點兒影響我在家看電影的樂趣。工作、娛樂好像分開比較好。)

電腦螢幕是否太光太暗?

房間是否光線充足?是否需要加坐檯燈?坐檯燈的光線是否太集中一個地方 / 太散 / 直照眼睛?


其他:

椅背是否有足夠承托?椅子高度是否合適?長時間坐是否舒適?腳可否放桌子下(如果「頂腳」,就需要身體前傾,對頸椎壓力很大)桌子是否有足夠空間放電腦、書、文具和水?


竟然差不多寫了一個半小時。

希望大家覺得有參考價值。Stay healthy!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溜冰場的回憶


你以前讀書時有沒有去溜冰?記不記得那種在溜冰場的清涼感覺?場內放著高音清晰低音強勁的本地流行曲?

每次聽到這些歌,就會很想溜冰 ⛸️

已經很多年沒去過,放在家中的溜冰鞋因為存放方法錯誤,開始龜裂脫皮 😢 

很懷念那個對溜冰著迷的時期。

雖然我的運動神經非常差勁,學了四年才二級,但那種在溜冰場上滑過有一陣風的爽快,還有跟朋友邊hea溜邊聊天的輕鬆,一起jump一起land的樂趣,到我八十歲應該還會記得。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教小學 (完結篇)


人生第一次做班主任,就是這一次。

二年級讓當時的我非常頭痛,因為班主任每天要處理很多班務,我這個新手久不久就會遇到意料之外的事。

到了上課的最後一天,班主任課終於沒有東西要收要派,沒有宣佈,於是我揀選了’The man, the boy and the donkey’ 的故事準備講給他們聽。雖然我有時候對他們訓話、督促,甚至是責罵,但其實我當時比較覺得是自己不懂課堂管理,而不是他們故意丟三落四。難得他們沒有討厭我,還常常突然畫一幅畫送給我。

從fb找了其中一些「出土文物」給大家看看。在他們的角度,我看來不太兇,還掛著笑臉。

説回那個故事,其實在一本從公共圖書館借來的小學教學法的英文書看到。那本書的大部分教學方法都不適合用來教大班,但其中一個講故事活動看來很有趣。

我預先把角色填了色,黏在硬卡紙上,讓人物可以輪流「騎」在騾子上,作為道具。到了那天的班主任課,本來有點聲音的課堂,隨著我說我今天要講故事,再拿出道具來,就突然變得鴉雀無聲,三十多雙眼睛看著我的角色看得入神。故意說得緊張的地方,他們幾十個人張開口。故意裝糊塗的地方,他們聽了哈哈大笑。故意加插數學概念的地方,他們眼仔碌碌地認真計算。故事說完了,每個人都很開心。

接著輪到他們各自填色,做一份自選色彩配搭的道具,可以帶回家跟家人一起剪貼,還可以講故事給他們聽。填色沒分對錯,經過每個人身邊,我都可以完全忘記標準答案,盡情稱讚他們。直到現在,有一個情境仍然歷歷在目。

有個平日讓我大傷腦筋的男同學,認真地填色。當我稱讚他顏色填得很好看的那一刻,他抬起頭看著我,那種天真無邪的笑容我平日從來沒在他身上看過,讓我很驚訝。同時,也很感概,為什麼平日都好像都沒有機會跟他們多做一些完全沒有對錯、沒有分數的事,到了最後一天才有這個匆匆的機會。我當時在想,「求學不是求分數」是不是一個笑話來的?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教小學 (三)

你有沒有試過「好聲好氣」跟小朋友說話,他們就是不聽,你大聲發惡,他們才如夢初醒?

對著那班小二,我一直需要很shouty,但我其實很討厭自己要這樣做。那時候我才剛踏出中學校門,很不喜歡經常罵人的老師(即使對象通常不是我),但我竟然變成了他們?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我一開始沒有讓那班小朋友清楚「所有」的規則。小朋友就像「美國人」,你沒說不可以做的事,他們就假設可以做。例如在車上你覺得小朋友騷擾到其他乘客,叫他們安靜,下一秒他們閉上嘴,但身體就開始扭來扭去,因為你沒有說身體不可以動(是我在車上看過的真人真事。那個媽媽然後就很兇的叫他兒子「坐好!!!」,質問他「癲夠未」),其實他可能只是一直坐著很悶,不能發出聲音就動動身體。況且他們只是幾歲的小朋友,不是三十幾歲的受薪下屬,很難一次過就做妥你吩咐的全部事情,更不一定明白抽象概念。

例如「坐好!」,我們大人大概知道是怎樣。小孩子呢?

原來要跟他們說

「眼睛看著老師。

屁股貼著椅子。

背貼椅背。

腳放地上。」

才夠清楚,而且每句要有適當停頓,確認他們有沒有跟住指示做,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事。

我想起我現在的德文老師,她剛來香港教我們時,每次要我們過去教室的另一邊,都這樣說:「請站起來。」當我們都站起來了,想著她到底想我們站起來做什麼呢?她就接著說:「過來白板前面。」

有時候我們有用 iPad 的課堂活動,要結束時她又會說:

「活動完成了。

我們把iPad 關掉。

放在桌上還給我。

我們接下來做下一個活動。」

那是B2的成人德文班,不是給小朋友的入門課程。看來她以前在德國是教小學生的吧?🤔

如果要準確向小朋友傳話,真的需要說得完全沒有歧異又簡單。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教小學(二)

六年級是我當時最喜歡教的班級,因為那班學生反應很快,頭腦也很好,也很自律。班上只有20人。

我可以完全集中教學。教這班六年級學生的最大好處,是不需要直接講解很多東西,只需要引導他們自行詮釋主題。解題變成遊戲,由他們各自提出不同的方法,一起討論。他們的反應不錯,都很積極回答問題,也有發問。

我們也沒有太大代溝,上課時彼此都很有樂趣,下課後在學校裡,我也跟他們分享中學的事。那一班是唯一一班我教得算是「合格」,沒有像其他年級的問題。

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教一、二年級那麼吃力,教那一班六年級卻有如「順水推舟」。現在想起來,教學能力其實分好幾方面,例如:

1)課室管理 + 領導才能

2)教學技巧

3)學科知識

在這個六年級的教室裡,重要性的排列是 3, 2 > 1,而其他班級是 1, 2 > 3。那時候不懂,只覺得自己完全不是當老師的材料。

教完這個月,我就把大學選科系統裡中文大學教育系的選項,從比較前的位置直接掉去最後。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教小學 (一)

n年前考完A-level的暑假,除了跟同學一起去旅行,我還做了兩個全職工作。其中一個是在小學教書一個月,教一年級、二年級和六年級數學。

一年級學生特別可愛,他們的求知慾旺盛,甚麼都想學,甚麼都想知道。他們也會崇拜老師,以為老師甚麼都會。上課時他們不斷「老師!老師!老師」的叫我。感覺其實是奇怪的,我當時才踏出校門不久。

我教過他們老師說話時他們不要一起說話,問問題前要先舉手,輪流問,我一個一個回答他們,可是當三十多人都同時要發問,而老師我人就只有一個,就會應接不暇。有時會有很心急的小朋友衝出來問我問題。他們不是搗蛋,也不是attention seeking,是真正想知道有關數學的事。

這讓我很為難,因為我覺得求知慾強是一件很好的事。其實我當時已經覺得低小不應該行大班有如lecture的教學方式,大約10-15人最好。人數少才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充裕時間發言,讓老師好好照顧學生各自不同的需要。

那時候我從同事那裡學到一些課堂管理技巧,但仍然不太成功,始終我當時無論教學經驗還是人生經驗都太少。

即使我嘗試「管理」我的課堂,小一的小朋友繼續喜歡不停問我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我自己覺得小朋友問很多問題這件事根本不是問題,反而問題是出在課堂設計沒有大量時間給學生討論、思考和發問,而且課室裡面人也太多。為什麼要制止小朋友發問,然後等到他們中學時,又要鼓勵他們發問?我當時有這個疑問🤔️

那是我第一次教小學,如無意外,也是最後一次。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時光倒流二十年

日韓文化好像真的很不一樣。我記得大學唸一個選修的日文課時,我們很喜歡上課嚼口香糖,特別是上早堂還沒有完全睡醒時。日本人教授跟我們說,她個人覺得沒所謂,但以後如果要去日本的大學唸書,上課千萬不要嚼口香糖,飲食也可免則免。

至於稱呼老師,也只能叫老師做老師,不可以說「你」,更不可以叫名字。

例如:

英文可以說 “What do you think?”

日文只能說 「先生はどう思いますでしょうか。」

很重的階級意識,日文稱之為「上下関係」。除了個別用字,當然也有一整個敬語的系統,內裏還細分不同的禮貌程度,也有用於自己的謙讓語。


到了今天的韓文堂,雖然我仍然未懂得說韓文,但已經感受到韓文老師對老師與學生的上下關係很重視,也可能因為他完全不知道我的年齡和職業。不知不覺間,我跟他的對答,讓我好像坐上了時光機,返回很久以前一樣。

一般來說,無論我去上課或者我的學生來上我的課,都可以隨便喝酒精以外的任何飲品。我平日上韓文堂習慣喝水,今天有一杯放著不喝就會變暖的凍檸茶,又戳檸檬又倒糖水動作很大,所以先問了一下 ‘Do you mind if I drink this during the lesson?’,問完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奇怪,但韓文老師很自然的回答說可以。他也不說「當然可以」。

因為我的進度比他預期的快,他再沒有像第一、二堂課一樣給我很大壓力,也沒有逼我不斷重複練習,可是我覺得上課時仍然是top down的。

韓文老師課後留給我的評語也很特別,其中一句是說我現在已經有能力看懂差不多所有韓文Hangul,對我引以為傲。我覺得好像已經八百年沒有人說他們對我引以為傲了 。

講另一個語言,特別是日文和韓文,好像讓我變了另一個人,好像「你的名字」裡面的身分轉換一樣。也沒有好不好,只是有點不習慣。


用除法來算乘數

之前教朋友的兒子做乘數,其中有些是x 5的題目。他問為什麼我可以算得那麼快。

原因很簡單:我用了除法。

為什麼乘數要用除法?

以64 x 5為例,x5的一般算法4x5要進位,然後要加上6x5的結果,非常麻煩。

我是直接除2,小數點移一個位。

即 64/2 = 32,答案是320。完!

那我問你,198808 x 5 = ?

不出3秒就算完對吧?

朋友兒子問:為什麼是除2?

因為5 = 10/2

同樣,除5也可以用乘法計算。

就是這麼簡單。還有很多有趣的計算方法,可以搜尋看看,不過我覺得自己想出來比較有樂趣。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做子女最好的聽眾

我的電話裡面其中一個群組很特別,有兩個中學畢業後不常見面的中學同學,常常講些家庭雜碎,特別是育兒。奇怪的是,三個人裡面只有我一個沒有小孩,但我們總是聊得很投契。

最近同學A講起兒子學音樂。因為學的是打鼓,香港的家庭環境不容易有可以打鼓的空間,她就負責帶兒子去練習,陪陪他。

有時候他的兒子問:「你覺得我打成點?」
(「你覺得我打得怎麼樣?」—- 昨天好奇看看這個我完全不顧讀者興趣而寫的blog的統計數據,發現原來有來自台灣。)

朋友坦然她對打鼓一竅不通,不過兒子想知道她的看法,就對兒子說:「幾好丫,跟得唔錯。」

其實我覺得她有注意聽拍子,已經不錯。不過她刻意跟我們分享這件事,可能想聽聽我們的意見,那我也說說看。

我建議直接坦白說自己不太懂,然後鼓勵兒子跟他分享最精彩,或者覺得自己打得最好的部分。這樣做,可以有機會變成有深度的交流。

為什麼我會這樣建議呢?

其實我小時候也學過音樂,我是喜歡彈不喜歡練的那種人,所以表現力ok,技巧不太好。不過無論我彈成怎樣,甚至錯漏百出,總會有人說我彈得很好。

你有沒有試過做一件事,自己覺得效果強差人意,但旁邊完全不懂的人不停說你好棒?

我明白那是善意的鼓勵,但那種很空洞的讚美,一句起兩句止,完全沒機會發展親子之間的交流,其實挺可惜的。

我認為,如果子女學了一些你完全不懂的事,例如打鼓,而他們又很想聽聽你的看法,不妨考慮這樣說:

「我當然覺得你打得好好,你自己又覺得點?」
(「我當然覺得你打得很好,你自己覺得怎麼樣?」)

🥳 Twoset violin -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ian moms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韓國文化再體驗

今天又上了韓文。上回提要,我遇上一個很chur的韓文老師。在他的高壓課堂管理之下,我覺得自己好像總是不能達到他的要求。下課後,就自動波找了一些解決方法。

最後,我用了3 x 1hr把全部Hangul記住了,關鍵是選對方法。Quizlet對我而言是最好的方法,既有多種互動,也會track progress,不像Youtube或者flash cards只有單方面輸入。其實我在上一個貼文分享出來的Youtube video和flash cards,在下一個階段還是有用的。不是用來學習,用來鞏固所學。

今天我就像一個小學生一樣,帶著一點點緊張的心情去上網上的課。一開始韓文老師很規律地叫我逐行逐行唸Hangul的發音,一個一個仔細聽我的發音。因為我真的花了時間記憶,就唸得很順,老師也很滿意,看著他的表情越來越輕鬆。唸到一半,我反建議他隨便打個字來測試我,他也樂於接受。結果似乎超出他的預期,皆大歡喜。

後來我學了更多的搭配原則。因為學得很快,老師變得越來越encouraging,還跟我說笑,跟上一次上課時判若兩人。到了下課時間,還跟我說了’Good work in this lesson!’ (很特別的稱讚方式。一般人多數會說’good job’, ‘well done’之類,很少指明是‘this lesson’這麼具體)

是一個很有方法,懂得把學生的潛能激發出來的老師。如果他遇上膽怯退縮的學生,不知道會怎樣?

突然覺得這跟我小學時的學習經歷還蠻像的。就是老師一開始要求很多,最快達標而且學習態度良好的人就會獲得越來越多自由。這一點,無論韓國還是香港好像都一樣。跟以前小學不同的,是我選了一對一,就沒有進度緩慢影響士氣的問題。

目前還不知道新學期有沒有時間再學下去。會不會像德文一樣,大約兩年就能忽然聽懂電視節目的大概意思呢?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很satisfying。

不過除了好玩之外,其實我不知道學那麼多語言來做甚麼。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韓國文化初體驗

最近開始用一對一的方式學韓文。選韓文的原因,說出來你可能覺得匪夷所思。

最近隨便看了韓國人拍的貓影片,那個主人經常像阿媽一樣跟自己的貓說話,聽著聽著,我也開始好像她的貓兒們有些聽得懂。如果你也喜歡貓,可能也會覺得有趣。幾星期前開始看,現在我連貓的名字也可以全部記住😸 最喜歡Lulu和DD。

突然對韓文有興趣的第二天,我就上網找了一個曾經在南韓的小學教書的韓文老師,主要因為他有語言學的背景。

如是者上了兩堂,兩節之間只有三天,其實沒有太多時間follow up就上了下一堂。前天就是第二堂,我還在學韓國的書寫系統Hangul。

老師是個友善而盡責的人,我也認真學,但想不到竟然有這樣的對話:

(一)

韓文老師:Did you study after the last lesson?

我:(答yes就最穩陣,但我覺得講事實也沒什麼大不了)not really (配合少少少少少微笑)

韓文老師:(少少微笑) hey! You should have studied! 

(二)

我:Can you show me how it sounds first?

韓文老師: No, you try first

(我try了,不過是錯的)

韓文老師:ok, repeat after me

(我repeat了)

韓文老師:Say it one more time

我:Why? Did I get it wrong? 

韓文老師:Practice makes perfect. Say it one more time now

(三)

韓文老師:Now I give you a test. Can you figure out the word combinations yourself?

我:Oh, I can’t remember what the first one is 

韓文老師:You only learnt it 5 minutes ago!

我:Can I skip the first one?

韓文老師:Don’t give up so quickly! Try harder.

對於韓國的學習文化,或者是對於我的韓文老師,複習、鍛鍊、耐力都好像特別重要。他的說話方式有一點壓迫感,雖然我已經是成年人,仍然讓我有一種非要按照他的指示做不可的錯覺。不知道是不是韓國的小學老師比較習慣這樣說話?

問過熟悉韓國並通曉韓文的朋友,她說韓國教育真的很chur,這種對話在小學很普遍,但是她在韓國上的韓文班和韓文小組從來未出現過我這種情況,她說有可能老師習慣管小學生,一時未適應教大人  

不過因為老師很chur,所以我這幾天都有溫習😂😂

我在網上找到的一些學習資源:

1. Hangul pdf flash cards: http://learn-hangul.com/

2. 解釋Hangul發音很清楚的影片: https://youtu.be/WqGfsp2EY9U

3. Hangul計時配對遊戲,適合初步掌握後玩: https://aminoapps.com/c/korean--school/page/blog/hangul-hangeul-test/ERpW_bGdFPuwa0lG4oppYrNGNnXdLxbelwq?playQuiz=2&_gl=1*grep03*_ga*YW1wLV95RlVWUWhXSnNzakhWbEdVejVMQXlPXy1Ha1EyTm9QTzdodlhYOE1NWmd1bENLbVZudlV2aWxDTlU5dE9WamQ.

4. 個人覺得最有用的是Quizlet上的練習,有MC,也有自己輸入文字的題目: https://quizlet.com/de/393554068/hangul-flash-cards/?i=1a2kte&x=1jqY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背景音樂

我自小就很喜歡聽音樂,對揀選背景音樂很有興趣。還在讀書時,我的其中一個freelance job是替商場和外國的店鋪揀選音樂。這個工作最大的難處是,不可以純粹考慮個人喜好,要切合商場的定位、客源、空間感和不同角落的光線等原素。至於為外國的商舖揀選音樂就更難,找我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客源以亞洲人為主,想客人聽得心情好,增加逗留在店鋪的時間,並且提高消費意欲。不過,純粹考慮亞洲客人的喜好也不行,必須符合公司路線、商品種類、店內外環境和整體印象,而最重要的是,那些音樂也要商戶自己接受。換言之,是亞洲客人喜歡,外國商戶也沒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最近留在家的時間很多,這個星期我揀選了這些pop music。也想跟大家分享。

開展新一天的音樂:

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音樂,拿著一杯咖啡也好、茶也好,有點去了咖啡店的感覺。

1. Ed Sheeran - shape of love
歌詞完全不討好,只喜歡它的編曲。

2. Yonezu Kenshi - Lemon
第一次聽就很喜歡的歌。如果在樓底高而空間感很足的地方聽,就更有味道。

3. Ohara Sakurako - hitomi
這是日本高校棒球賽的打氣歌,如果了解歌詞,聽了就更有力量。這個是原唱者的版本,但只有半首。

4. Camila Cabello - Havana
一般人可能晚上跳舞時才聽的歌。我覺得很有動感,喜歡早上聽。

5. Max Giesinger - 80 Millionen
一首我剛學德文時同學介紹我聽的歌,那時候完全聽不懂也覺得很好聽。

6. 鍾一憲, 麥貝夷 - 勾手指尾
跟以上五首截然不同的一首情歌,很喜歡兩人在chorus部分交織一起的聲音。這兩位歌手的聲音很配,聽聞是真的情侶。

專心工作時的音樂:
Okinawa style cafe music


Nishiomotejima style cafe music

用bossa nova風格演奏的沖繩和西表島音樂。是不可以坐著專心聽的音樂,適合工作或閱讀時放在背景。如果喜歡這種風格,youtube有些jazz cafe music也不錯。

覺得疲累時聽的輕音樂:

1. Kokia - Watashi wa utau kotori desu

2. Kawashima Ai - Tenshitachi no melody

3. Elkie - 歌名看不懂😂 (剛剛學會Hangul,如果沒唸錯的話,是maeuleumdeuryeoyo,不過完全不知道意思,感覺好像在唸Harry Potter的咒語)
其實我沒有聽kpop,只是有次在Mira’s Garden看到Elkie的訪問,知道她是韓國女團CLC裡的香港人成員,就好奇聽聽她的歌。這首歌的高音,音色很好,特別是第一次chorus部分。

4. 梅艷芳 - 似水流年

5. 馮曦妤 - 如果... 陽光
這位歌手的高音很有穿透力,絕對不是隨便加大echo就能做到的效果。聽上去有一種effortless的感覺 — 就像法國人的自然妝容,是下了功夫後展現出來的effortlessness。有點可惜的是,她唱英文歌時,好像沒有注意長音和短音的分別,例如: deep, this, kiss, gift,還有些vowels她發了其他音,例如: make, hope,也有一些尾音不全,例如: side, smile, feel, world。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她那天使一樣的聲音。

這五首歌的風格有很多相似的方,除了似水流年之外,全都是高音特別出色。我不知道這樣說你明不明白,但有時聽這些高音音色很清澈的音樂,自己的頭裡面好像會有共鳴的感覺。我小時候這樣跟我的父母說,他們聽到一頭霧水,反而覺得我莫名其妙。後來上過一個有關choir的課程,指揮告訴我們,頭部真的會有共鳴,特別是自己唱的時候。

如果你的反應不像小時候我的父母一樣,你也可以感受這些個部分看看:
#2 Kawashima Ai - Tenshitachi no melody 4:00-4:25
#5 馮曦妤 - 如果... 陽光 0:00-1:00

我之所以揀選以上的音樂,就是喜歡這種共鳴的感覺,疲倦時可以幫助身體放鬆。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習得無助感

教育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習得無助感」,英文是learned helplessness。第一次接觸這個詞彙,我只有16歲。那年我轉了去另一間學校讀書,表面上是討厭上學,實際上是對改變現狀感到無力。那時候我不愛讀學校的書,反而一口氣看了過百上千有關教育的書,當中很多講另類教育(但我當時不知道「另類教育」這個名目,也不完全知道這些學校能脫離傳統教育束搏的原因)。英國的Summerhill School,台灣的森林學校等等,我都很嚮往,特別是某日去圖書館隨手翻到,大塚千野寫的《我的夏山日記》。這本書雖然比較舊,但寫的時候她十幾歲,剛好跟我差不多,所以感受特別深。

長話短說,什麼是習得無助感?

無助感一般的成因是持續不斷失敗,即使嘗試改變現狀,往往徒勞無功,士氣大受打擊。經過不斷的循環,當事人就會慢慢「習得無助」,認定自己沒能力,最後直接放棄。

最近一浪接一浪的新聞,都讓人徬徨無助。密度多得使人有一種「俾我抖下得唔得呀」的感覺。這樣是不是要大眾都習得無助感呢?

Further reading: What is learned helplessness?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5355#what-i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