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判詞、劇本、傳記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對某些事有些obsession。而我,除了看書,從中學開始,還特別喜歡看判詞,現在如是。

有興趣可看看法官麥機智就許仕仁一案的判詞全文:
https://www.scmp.com/sites/default/files/uploads/2014/12/23/hccc98_2013.pdf

內容不在此評論,但我特別喜歡看判詞裡的邏輯和文采,可能看再多的英文教科書也比不上這些。當然我只是覺得好看,好想欣賞下。

要了解一個名人,傳記是不錯的,特別是比較幾個不同作者寫同一個人的事。小時候愛看傳記,現在覺得Wikipedia也很好看,雖然不清楚寫的到底有多真實,但勝在夠方便夠updated。

至於劇本,一般篇幅很長,已經很少看了。但劇本真的挺不錯,可以避免由始至終都再香港學英文的我變成一本walking book,有些少flexibility。當然最初也是覺得好玩才看 ---- 我讀中學時曾經極度流行Titanic,不知道同學從哪裡找來劇本,於是三小時的電影劇本看了又看,從三等艙到頭等艙的英文一覽無遺。

好,繼續看判詞。現在internet方便到暈,這些曾經要經好轉折的途徑才能到手的東西,都變得唾手可得。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快到聖誕

每年差不多這個時間,我都有一個頗為old school的習慣,是寫聖誕卡。正式來說是聖誕卡,不過叫感謝卡又好像比較貼切。

一般來說都是手寫,希望有些personal touch,雖然我的字體認真麻麻。中文字像小學生,英文字像中學生。至於message,每個人收到的都不同,從來不會為寫而寫,反而想借機寫一些感謝和祝福的說話給一年以來給我很多啟發的人,特別是不常有機會見面的。

聽說送聖誕卡的潮流由英國王室掀起,最初只是一張簡單寫著"Merry Christmas"的卡片,後來發展到全民普及,越見精美。我沒有王室那麼繁忙那麼尊貴,如果時間許可,沒什麼事比跳出一張聖誕卡直接面對面更有personal touch吧。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贏在起跑線???


我沒眼花吧?教5至7歲小朋友essay writing? ??

莫非教他們寫thesis statement? 還是較「低層次」的topic sentence?又或者citation???

打開一看,哦,原來是本正常不過甚至可以說是頗為機械化的guided writing練習。

不過名字真的好有霸氣,唔打得都嚇得。對手當堂嚇窒,隨時贏在起跑線(!!?)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感性消費

都說這是感性消費的年代,工作忙碌過後買個小禮物給自己,衣服好看又隨便買件,我也不例外。不過感性還感性,有時店員的推銷台詞太離譜,就會啟動我的理性思考,好像最近去買鞋,就發生了這樣的事:

我看了不夠一分鐘就看中了一對黑色的鞋。黑色不常穿,也不管了,不夠一分鐘試完就打算直接付錢。與此同時,店員居然開始向我推銷鞋油。

鞋油? 好像中學沒參加制服團體之後就從來沒用過啦,但我只說了「沒興趣」。買鞋時我是relaxed mood,甚少動腦,也不想動腦,但店員這樣落力向我推銷:

「小姐,沒用開鞋油唔緊要架,呢隻鞋油好易用,好多客人買左黑鞋都鐘意買埋鞋油架」

(well, 人地鐘意係人地既事丫,關我咩事呢我心諗)

見我沒反應,店員再加多兩錢肉緊,玩埋期間限定:

「呢隻鞋油一向好好賣架,不過遲d唔出架喇,啱用快d買返支試下丫,包你話好用架」

(一直都咁好賣又以後唔再出咁得意?你都係想我幫你清埋d倉底貨啫係咪?)

為免破壞我的shopping mood,我給她一個無敵的答案:

「唔喇,我好懶既從來唔會用呢d」

呢個答案,對於任何太煩而又我唔想多解釋既野都適用。而事實,有時真的是我懶,有時,只是我覺得你唔make sense又懶得同你拗等你以為自己好有point咁囉。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雙重角色

今個星期不斷改改改,幾千字的功課要慢慢驗屍一樣逐份check plagiarism report,然後逐一寫comments,給分,派grade。重覆百多次,直到每個人都有grade為止。

同時間,我自己去讀了一個本來沒需要讀的課程,這兩個星期要交term paper三大份,其中一份一開三,總共五份,每份二、三千字。

一邊把握時間改功課,又一邊把握時間做功課。學生的功課和我自己做的功課的難度又差不多,甚至連reference requirements也幾乎一樣。今天還碰巧有個學生選了一個題目與我自己做功課有關。雖然他的沒我深入,角度也不一樣,但改他的功課讓我徹底地角色混淆。我到底是在學這門課,還是已經在教?

有一個教育系的教授說過,老師一開始會比較像學生,累積經驗之後會越來越像老師。近來每次用學生身份登入check plagiarism的系統,感覺都很奇怪。職員打電話來叫我「同學」,感覺也很奇怪。到了下個月我自己派grade時,老師又派grade給我,感覺就更奇怪。

但我讀和我教的,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知識。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交功課才發生的各種意外

每到交功課的時間,就會在死線後收到各式各樣的遲交理由:
1. 不能進入系統交功課
2. USB壞了
3. 手提電腦屏幕壞(還附上裂mon照片和功課)----那為什麼又能在deadline後email功課給我???
4. 功課做好但未來得及交就睡著了
5. 去了時差慢一小時的地方忘了有時差

我第一年教大學時,覺得手足無措。3、4、5還好,一律當遲交。2你只能怪自己怎麼不backup,當然也當遲交,但1可圈可點。

慢慢學精了,著學生無論遇到什麼技術問題,先在deadline「前」把功課email給我,那是唯一的時間證明。

至於突然電腦壞、USB壞、做到睡著,甚至是任何突發情況,不能預知,只能預防。方法是每次update個file都upload一個新的版本去系統。新的版本會overwrite舊的。雖則未必能像icloud一樣與最後版本絕對同步,但總好過一切努力化為烏有。

有時我也覺得奇怪,怎麼連小學生都明白的deadline都要搞得這麼複雜。跟朋友說起,朋友A不明白, late is late,還講什麼數。經常處理合約問題的朋友B就說,怎麼現在連deadline也有terms and conditions。我羨慕地位穩如泰山的銀髮族同事那種"Late is late. Go away!" 的霸氣,但我的定位不同,只好退而求其次,把條款講得清清楚楚,違者自誤。杜絕所有意圖連deadline都想討價還價的麻煩友,省回不少時間。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爭氣」

從來沒想過要去看爭氣這部電影。未到十月,先收到來自我以前讀的大學寄來的邀請信,記憶裡好像是差不多捐款一萬可得戲票幾張這樣子。這封信很快就給我放進藍色的回收箱裡。不是因為要捐款,而是我想來想去也不知道哪裡可以找到幾個有興趣一起看勵志教育電影的朋友。

第二次,是來自我一個email。今次不用捐款,甚至可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免費獲取贊助的戲票。在忙得連睡覺時間都不太足夠的日子,這個email同樣很快被送進了trash裡。

終於第三次,在我可以有些少空間喘息之際,看到這個有關電影的post:
http://alexxbb.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599391

一看完這個post很有衝動去看這部電影,就馬上去search下上映場次。奇怪! 全香港都沒有找到任何場次。我心想,落畫了吧。好失望。白痴的我忘了那時已經晚上11點多,要放都放完了。過了幾天,心血來潮的去yahoo又search了一下,原來還在放映! 開心到我丫!

我的朋友們大部分都是喜歡Interstellar的那一類人,簡單來說他們大多喜歡複雜到無輪的東西。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朋友跟我一起去看有關教育的電影。同行的朋友說,這個電影的拍攝手法好像港台節目,於是我的期望降到好低好低。因為我讀中學時,曾經很想很想看一套叫「中學」的電影。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中學一起去看,我覺得頗有趣,但結果她看到睡著了。今次呢,有驚喜喎! 朋友和我一致讚好。

至於電影內容,不妨看上面的link。我人很懶不想多寫,而且他實在寫得好。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不可思議的學生

我自問給學生的指示清楚到爆炸,又講又PowerPoint又舉例,但百多個學生入面都總有一兩個喜歡給我驚喜。

1) 為方便整理,我叫學生按我提供的格式,先用course code, group number加「自己個名」作為file name。為方便明白,我提供一個我用自己個名作的example:

MARK1001-1-Chan Tai Man

結果,我收到3個我個名的files。請問,你為什麼會覺得我想幾百人一齊用我個名開file?

2)我叫學生叫我Tai-Man可以啦,但到寫email, 很多人不知道Tai-Man姓陳,又懶得去staff profile check下,於是我見過五花八門,但全是錯的稱呼:

Dear Ms. Man
Dear Dr. Tai
Dear Prof. Tai Man

內地學生更有創意,自己創作出
Dear Teacher Tai Man,
讓我覺得自己是Chairman Mao的老友。

正當我對於這些稱呼嘖嘖稱奇,叫William的男同事說有學生寫
Dear Sir William
同事搖身一變成為爵士。

最無聊的,是我的email address開頭是department name, 例如Accttaiman這樣,於是又有人這樣寫:

Dear Accttaiman

我個名該怎樣讀?

3)如果presentation遇上學生大感冒、發燒、失聲之類,一般可以安排補做,條件是presentation前(最好)/下課12小時之內提供presentation當日的醫生紙加email簡單解釋。有學生一口氣寫了無數個經痛徵狀,給我一個具體而血淋淋的百幾字解釋,讓我一度懷疑她是不是出現幻覺,誤以為我是醫生。

我邊吃早餐邊check email,差點把口裡同是的紅色的番茄吐了出來(!)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上堂照鏡的學生

今年發現一個新現象:有男學生喜歡上堂照鏡。男學生不會打正旗號拿把鏡出來,但憑他們看著電話的眼神,加上些少撥頭髮的動作,讓我有看韓劇的錯覺。千頌伊上課時偶爾不也這樣嗎?

「上堂照鏡男」我暫時遇到4個:香港男生1個,韓國男生3個。也許我沒有都敏俊的講課魅力,幸好他們也不像千頌伊一樣的常常發白日夢。他們禮貌很好,也on task, 還一副尊敬師長的表情。時而全神貫注地點頭,時而撥弄頭髮,完全是發揮multitasking的極致!要不下次你present, 我一邊看你的表現,一邊專心寫comments, 一邊剪指甲???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Starbucks的必然現象

學生的功課永遠改不完,沒有教書的人未必明白。打個譬如,你有10萬卡數未找,但你每個月收入只有2.4萬,你還要用1萬養家和養自己,有時還有突發事件,例如收到紅色炸蛋呀朋友生日呀,又花掉1千幾百。當你零娛樂還款每月1.4萬,餘數還是每日生息,結果沒完沒了。改功課,其實同一道理。時間每日都是24小時,有差不多一半時間備課上課、開會、看東西寫東西,有時還有突發事件要處理,結果第一樣要改的功課未完,第二樣又來......

早幾天要off campus開個會,因為交通問題早到了,就順路去Starbucks坐坐改改功課,期間有個"搭枱"的外國人問:

Why are Hong Kong teachers always marking?

這位兄台說每次去Starbucks都總會見到一兩個人在拿著紅筆改功課改測驗。他好想知道為什麼香港的老師這麼勤力。係囉,點解呢? 拿著綠筆的我也有同一個疑問。

Photo source: http://leading-learning.blogspot.hk/2013/03/educational-readings-privatisation-of.html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愈忙愈無聊

進入mid-term改大量學生功課兼要教evening course的非常時期,我在堂上的爛gag愈來愈多,和朋友的對話愈來愈無聊。也許,這是我的先天保護機制。笑一笑,世界更美妙。

堂上很多的爛gag,其實都是無心之失。例如:

我: So the key to this can be concluded in one word...

我: self awareness
學生: HAHAHAHAHAHAHAHAHAHA!
這時我才如夢初醒...
我: (九秒九反應過來) It's hyphenated (笑)
學生: HAHAHAHAHAHAHAHHAHAHA!

真是無聊到爆,但在響徹整個課室的笑聲之中,我也受到渲染。從教學得到的滿足感,一部分來自這些共鳴。

另一種,是吃飯時坐車時給朋友發的whatsapp messages。

Me: Need to race against the clock again. Sigh~
Friend: Remove the battery

Me: Too many late nights this week. I need a break. (+ a picture showing my 豉椒炒排骨lunch)
Friend: 吞pork?

Me: Yumchaing. Robert Go here is so nice
Friend: What?

Me: 蘿蔔糕

Friend: Oh, I like Albert Yip

笑,完全沒任何實際作用,今個週末要改完的50幾份essays不會隨著笑聲突然消失(如果會都幾驚),但愈忙就愈無聊。或者是,愈忙就愈需要無聊。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教書轉行

之前寫了篇「轉行教書」,原意是給有興趣轉來教書的人參考參考,但原來更多的人經搜尋「教書轉行」來到這裡。那不如我也寫寫。

我暫時沒想過又轉行,但說起這個話題,我想到很多朋友的成功例子,主要分以下幾個範疇:

1)非教育相關 --- 一般是教書年資尚淺的朋友
a) perm位公務員
例如:EO, LO, prosecutor
這些朋友的特點:分析能力不錯,習慣跟規矩做事,仔細

b) 本科行業
商界為主,跟朋友的大學主修有關。

這樣做的朋友不多,因與由零開始差不多。反彈最大的例子有兩個,一是numerical skills非常好的朋友辭職去full time讀MBA,然後還未讀完就入了i bank做分析員。另一個會考成績很好大學讀science的朋友考入了medical school,從Year 1開始讀足5年後做了醫生。兩者都發展得不錯,前者說行業performance-based,所以有能力者後來居上是常見的事; 後者說行業論資排輩,後來者認為起步遲,發展的確比18歲讀醫的人慢得多,但也滿意現時的事業。

2)教育相關 ----- 教學經驗較多而有相關專門學歷和認證

a) EDB
我不知道具體情況,可google下curriculum officer之類看看。朋友說PGDE和學校經驗是必需的。

b) Training
有朋友進了出版社做teacher training,語言有關的居多。也有朋友教中學時兼讀博士學位,然後入大學教PGDE。

c) 開playgroup, 開補習社
最重要的是商業頭腦和跟家長打交道的手腕。小本經營的開始時像上門補習,靠口碑。本比較多而又能突圍而出的一是做國際學校 / IB有關的事, 一是做思維訓練 / drama和名校面試。

離開教育界而成功的朋友,都有一些共通的特點:他們清楚自己的長處,有策略的專心去做,沒有一個會打開classified post隨便求職。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Disclose or not?

「你說我的resume要不要寫Mensa?」學生問。
「隨你喜歡呀」我說。

如果你不認識Mensa,只要google一下就會發現,它的入會要求是通過智力測驗,大約達top 2%的程度。我覺得學生時候透露一下也無所謂,但學生反問:有人說不用寫,因為是不是天賦優越,別人可以判斷得到。如果別人見面後不覺得怎麼樣,那寫了,搞不好有反效果。

說的也是。

世界上的事錯綜複雜,離開學校之後,考的不僅是智力。如果一味標榜自己IQ test成績如何如何,而出色的就只有這一項,未免讓人想起幾年前曾經引起社會一時關注的「果汁茶」。他不是資優,但面試時來來去去都只能強調自己名校畢業成績好,也不過跟大晒IQ test一樣紙上談兵。

找工作我不會輕易透露智力的事。至於平時,就隨緣吧。有時候讓我覺得像別人做confession的感覺,雖然智力高本身也不是什麼壞事。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追更生活

Mid term course開鑼,展開我的9至9上堂追更生涯。並不是朝早9點不斷上到晚上9點,而是早一堂午一堂各2小時,加送晚一堂3小時,中間穿插一個會議,還花很多時間見了兩個學生。9點多下課想去吃晚飯,居然連飯堂都停止營業。比起公立醫院的大部分醫生,我不算太忙,但從早上8點至晚上9點多一浪接一浪,的確有點累。10點多回到家,居然不太覺得餓,精神一直維持在教書時的亢奮狀態。omg, 希望今夜我要睡得好,明天又來早堂。

如果把我放在maslow的hierarchy裡面,這一刻我在最低層的物理層吧。cool down, sleep well. 我需要的暫時就只有這些。

發現這個音樂很不錯,是改編自千與千尋的純音樂。聽著它來洗澡,感覺超relaxed。又想起那些年的某個暑假我一個人跑了去日本住了一個月,日文實力當時零的我,開電視只能看懂一個教人彈鋼琴的節目。他們彈的歌,是這首:

Good night ZzzZzz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Doing good, feeling bad

今日去上教育課程,講者提到香港學生在國際學生測試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數學、閱讀範疇取得全球超過60個國家當中分別頭2,3位置,成績斐然。然而,講者引述中大學者提及香港學生普遍有"doing good, feeling bad"的情況。講者問: 為什麼?

講者隨後熱心地分享了自己的見解,與香港人的價值觀有關,那是有見地的。但我,到了她轉到下一個話題之後,才develop到我想說的,因為這個話題對我而言比較陌生。

我認同講者說學生成績好但感覺差,大有可能與本地人以成績主導的教育有關,但我覺得這種成就與感覺的落差的主因可能是艱深的課程內容。當美國的Grade 2小朋友還在學簡單的個位加減時,香港讀普通學校的小二生已經在做乘除,讀名校的更可能幼稚園時代已經老早學完加減乘除。以我所知,PISA的題目有一定的靈活,著重思考,但在知識水平相當懸殊的背景之下,不同國藉的小朋友參加同一個PISA評核,香港學生表現出色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反正我們早已習慣小一就去學別人小三學的,小三就去學別人小六學的,中一就已經學別人高中才學的知識。

理論上,我們的學生在國際水平都很出色,PISA結果已經是很好的例證。不過,說到學生的自我感覺,就不一定會與PISA結果扯上半點關係。首先,學生平日接觸最多的是本地的艱深的課程內容,學校的考試測驗都是就本地的課程而設,與PISA評核沒有直接關係。另外,最high stake的考試是HKDSE,或者是小學五六年級的校內試,甚至是TSA,因為都與升學有關,可能是學生的壓力來源。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表現感覺不佳,指的應該是這些評核,或者是相關的課堂學習,而不是與課程有點抽離而又low stake的PISA。當然,PISA的設計原意也是不想成為high stake和引致操練的考試。

簡單來說,我個人覺得學生們是doing x well, feeling bad about y。x和y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要求,所以有這種落差真的一點也不奇怪。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好奇心

在人非常多人的車廂裡不能閱讀,就只好看看身邊的人,兩程地鐵遇上兩個很特別的小朋友和他們的母親。

有一個穿著跟kelly仔仔同一間幼稚園校服的小朋友蹦蹦跳地上車。吸引到我注意的,是小朋友的媽媽一路用讓人聽得很舒服的聲線跟小朋友玩問答遊戲。


媽「有咩嘢係擺入口凍凍地...」
小朋友「冰!」
媽「白色0既」
小朋友「雪糕!」
媽「0岩喇,係雲呢拿味架」
小朋友「哈哈哈...」

那位小朋友很有興趣不斷答,玩得不亦樂乎,而那位媽媽好像也很喜歡玩,有時還會輪到小朋友發問。兩人都是隨便想到甚麼就形容出來叫對方猜猜看。整個過程,媽媽都不會說「錯!」,只會給提示讓小朋友自己走回正確的方向。無論猜答案或者創作題目,小朋友都勇於嘗試。先不論教育效果,但可以肯定親子交流十足,比家長小朋友各自玩電話好得多。

當我以為父母只顧玩電話是很差的教育,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又一程地鐵,經過奧運站。期間有一個大約小一、小二的小朋友喜歡模仿車內廣播,特別是英文那一段。"The next station is Olympic",他跟著廣播重覆了一次,然後用天真無邪的聲線問媽咪: 「點解係Olympic0既?(勁強調個k音,讀了三次k音)...係c喎 」


媽「你好煩呀,乜你咁多事架?」
小朋友「......」

看著觀察力一流的小朋友一臉無奈,如果不是人太多,我幾乎有衝動去給他一個小朋友聽得明的答案。

這兩個小朋友好像在告訴我很多人本來對世界上的事都很好奇,只是我們後來的教育讓我們變得更有好奇心,或者變得沉默。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2014年10月3日 如履薄冰

我只是一個小市民,在工作的地方,表面上我如常履行我的任務,如常上班,如常上課。事實上,一個老師要獨自面對不同意見的人士,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個人成長經驗之間,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在這段不是非黑即白的非常時期,每覆一個電郵都如履薄冰,既要合理地照顧到不同的需要,又要撇下個人觀點保持對每一個人consistent。既要關心,又不要過分關心; 既要表態,又要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思考; 既要準確回應,又要留下些少緩衝空間。在決定究竟用"noted"、"thanks"、"take care",還是更詳盡的回應,都給我壓力。對著沒有一定準則的事,只要一個不小心,隨時可以搞個大頭佛出來。

我的工作給我某程度上的自主,但有時也讓我有獨軍作戰的感覺。不要說親身參與活動的人,就連一個小市民如我,也為最近的事,將來的事,感到很多無形的壓力。當然,這是很個人的感覺,它本身也沒有對與錯。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醫生比教師更專業?

資優朋友偶然一聚。十多年沒見,我們幾個都由中學生變成了成人。上一次的聚會還在說學校講來講去三覆被的早會好悶呀,上堂時自己個電話忽然響好驚險呀,成績表上老師寫了"Does not take school rules seriously"唔知點算呀... 如今我們全都畢業了,幾乎每個人都掛上一個「師」字。當我說我只是老「師」,哪有席上過半數的大律師那麼專業,醫生A忽然搞爛gag說他最不專業,甚麼「師」也不是。然後醫生B笑說不如移民去台灣,好歹是個醫「師」。

忽然我想起一個讀教育課程時老師問我們的問題:

醫生好像比教師更專業,你同意嗎?

醫生C立即說醫生和教師是完全不同的行業,不可比較。完!

大律師就針嚼字眼,說depends on"好像"是指"appears to be"還是什麼。如果是"appears to be",就很主觀,基本上100個人可以有100個答案。由於沒有足夠的「證據」,儘管當時大律師的人數最多,沒有人有興趣分享主觀的見解,只作客觀的問題詮釋。

醫生B說他個人就覺得screw up一條性命,好像比screw up一個人的某段時間的教育嚴重。另外,老師與家長以至其他老師共同分擔教育的責任,所以可能讓人覺得醫生和老師的專業程度appear to be different。

機師說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裡,懂得為自己的專業爭取monopoly,又能在社會上有認受性的專業,就是專業。受訓教師,能在行業上有壟斷嗎? 我們座上的醫生大律師和機師,如果一齊去申請本地大部分中小學教英文的最低職級,理論上都可以獲聘,毫無monopoly可言。無法壟斷,任由其他人隨意加入行業,即沒辦法控制供應。Demand and supply, 大家都懂。

朋友反問,我們教育又怎樣理解。我說了一些,都是社會學的概念。朋友們七咀八舌,又談及工作上的自由,甚至是專業人士的報酬,還著我把我們隨便說說的討論share給老師。好吧,反正難得。說不定下一次再見又是十幾年後。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我的資優學生

到目前為止,我教過兩個資優學生。真實數字可能不止兩個,因為平日跟學生在課外的交流不多,課堂上總不會有人會無端端宣佈自己是資優吧。

第一個教過的資優學生,跟其他學生沒什麼分別。他很喜歡發問,成績也好,但我們這裡聰明的學生有不少,因此也沒有特別顯眼。直至有一天,他拿了報讀研究院的文件來問我意見,才發現他的年齡。我們聊呀聊,好像一直談了個多小時,但他不像我,因為他由始至終讀書都很出色,是個典型的over achiever。他成績驕人,問他的成功要素是自己的天才,還是後天的努力,他反問我有沒有聽過Thomas Edison的名言。哦,其實我也不太記得原文確實怎樣寫,差不多是Genius is 1% inspiration plus 99% perspiration吧。Anyway, 你懂他的意思吧。

第二個資優學生就更經典。有個今年開學才見過兩面的學生想我寫recommendation letter。我笑笑口說喂我其實一點都不了解你,怎麼推荐你? 他便問我可有時間花5分鐘聽他present自己和他如何適合那份internship,還可以聽完才決定幫不幫他寫。原來有備而來。看著他給我只有一頁紙,精簡但詳準的cv,聽著他言之有物又信心十足的介紹,幾乎想鼓掌。我反問他Why me? 他說,因為覺得我們0岩傾。才Week 3,你又知?

看著這兩個學生,我沒有想起以前的自己,因為他們比我出色很多,也比我進取。資優,是一個umbrella term吧,裡面住著形形色色、能力不一的人。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學校沒有特別教但又很重要的problem solving

昨天在工作上發生讓人極度不快的事,我想大部分人在那種情況都會破口大罵,拂袖而去。我當時肯定已經怒火中燒,但想到如果忽然間一走了之,理虧的反而是我,只好盡量若無其事的繼續做我的事。這種百毒不侵的性格,對工作很管用,始終不管是哪個行業,老細都想下屬幫手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問題。慢慢練成這種絕技,要多謝十幾歲時認識的小男朋友。

雖然那時大家都十幾歲,但他不僅讀書成績優異,解決問題也有一手。很多我搞不好的事他都有能力教我搞定。他今天能成為一個日理萬機的jet setter,穿梭於不同文化的工作間,絕對不是一個偶然。

當我們還是十幾歲時,有一次他很仔細地教我分析和解決問題:

1) 是什麼問題? 是怎樣產生的問題?

2) 我可不可以change?

2a) 可以。有什麼方法? 怎樣執行? 有沒有Plan B?

2b) 不可以。要adapt。要以行動adapt? 還是只須調整非常不快的情緒?

道理簡單不過,一是改變現況,一是改變自己。今次我採用的是2b,調整情緒去適應現況。做人當然不是一味靠忍,但爆也要講方法講場合講對象講時機,才能達致好的效果,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我認識的人當中,有兩個problem solving特別厲害。中學時代的小男友由父親傳授,另一個在中學時透過參加童軍自己領悟得來。而我,好幸運遇上這兩個肯傾囊相授的朋友,因而坐享其城。這麼有用的soft skills,為什麼學校都好像沒有教?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補習

在雜誌看到某表現差到冇人有的垃圾股,讓我想起很久以前在xx教育補習的日子。補習在理念上其實像減肥,有人說多做運動好,有人說改善飲食習慣,有人說只吃肉不吃飯,但沒有一個方法絕對有效。同樣,讀書如果要提升成績,有人說找補習天王幫手,有人說多做試題,有人說多發問,也是沒有一個方法公認對任何人都有效。

因此,提升成績的成法才會如此百花齊放。試想像,如果跟天王A補習加上努力做試題和多溫習就必定可以得到好成績,那每年還會有那麼多人擔心放榜嗎?還會有人去找天王B補習嗎?

在那些年,我自己做了白老鼠甚麼都補,發現一些奇怪現象:

1) 愈是掌握不到的科,天王好像愈幫不到忙。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底子太差,天王為幾千個學生煮的大鍋飯裡的精華我一點都不吸收全送回去。

2) 本來已很ok / 成績很一般但底子很好的科,吸收到一些精華,包括考試技巧,可以達到錦上添花 / 進步神速的效果

似乎補習社都在硬銷第2種學生成績如何取得突破,但事實上很多需要去補習的學生比較似第1種。第2種學生只是欠缺一些技巧上的提點,所以補習不是真的由零開始在教這些人,而是提出一些重點去激發他們內在的潛力。對於這種學生,其實在短時間內得到一些重點提示便可,當然補習社會用盡方法說服你儲齊一套補完全個course啦。對於第1種本來連自己有什麼問題也不知道又讀得不得要領的學生,我覺得起初應該找一個該科成績好又考試得法的人來單對單補習 / 退而求其次找一個有耐性又成績好的朋友指點下,先對症下藥處理好基本知識再去補習學考試技巧,勝算會比較大。我知道有些人可以不補習就自己考得好成績,但這一點要視乎你本身的底子,也看你有多少時間備戰。

基本上我是有些少pro-補習的。當然我覺得最能夠幫一個人長期提升成績的應該不是補習,而是有良好讀書氣氛兼且學生之間有凝聚力的學校,但這樣的事,可遇不可求。就算退而求其次去補習,也要一些適合自己的策略。我不太贊成以前某補習社廣告上「唔補就蝕底」的講法,而那些「xx撐你大學預埋你」都只是很emotional很感性的口號。如果任何人去xx補習有xx撐住,大學就會預埋你(表面上意思是錄取你),那各大院校要開多少個位才夠?對著這些廣告語言, 認真你便輸了。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停止無謂notifications一身鬆

重啓fb時發現了一個小秘密。在fb的account設定中,現在已經沒有"stop notifications"一項,即如果你電話有裝fb而且在active狀態,你就要硬食所有fb的notifications ---- 有時是朋友回應,有時是朋友的朋友回應,有時候是某些朋友的生日問你要不要在wall寫幾句說話,反正就是每天以不同的名目提醒你查看fb。

為了做個停用fb一星期的小實驗,我很認真的google了移除fb的方法,因為在playstore裡居然只能"open"或者"update"fb,沒有"uninstall"的選項。後來才知道fb是內置的app不能移除(或者用很高深的方法可以移除,不過我不懂),但可以用以下方法disable:

1. Settings 2. Apps 3. All 4. Facebook 5. Disable

我用andriod,但我猜其他系統也大同小異,不妨隨便試試。

7日實驗過後,當我再enable facebook時,發覺有一個"stop notifications"選擇。按了它,notications通通消失,但到你有時間想check下fb時,又可以走去看看fb icon上的數字,一按進去一樣可以看盡所有notifications。

我覺得這樣很好,喜歡看就看,尤其適合機不離手的人(坦白說,包括我,原因有很多)。The choice is yours.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沒有facebook的日子 Day 4-7

Day 4

如常工作,whatsapp讓我可以繼續正常跟朋友聯絡,壞處可能是沒辦法知道較少見面的朋友和以前學生的事。

沒有fb,使近年沒有看報習慣又不看電視的我對新聞一無所知。我是靠朋友share的新聞知道3D printing可印出化妝品、日本增加消費稅、DSE成績優異學生竟被問及佔中看法而非讀書心得、某中東國家(伊朗??)強迫婦女割下體...還有數不清的飛機失事意外等等。朋友在fb share的大多是趣聞,間中是讓人驚心動魄的新聞。fb上的新聞,不一定有新聞價值,但總讓人"wow"一聲。沒有fb,我發現有很多新聞我根本甚至完全不用知道。

======================================

Day 5

開始習慣沒有fb的日子,完全沒有心思思想上。相比很多年前的fb,其實現在的fb變得很無聊。以前會有很多新的app,一時在朋友的wall畫下graffiti,一時開個garden玩下,有時會有朋友路過送幾棵花來,一時又養隻virtual pet,可以餵自己的兔子又可以餵朋友的長頸鹿,那些東西有時又會很串的說你餵的東西不好吃,超好笑。現在的fb基本上沒提供什麼,都是用戶自己post的like的,還有fb賺錢的廣告。

過幾天我或者又會上fb,但或者一星期上一兩次就夠了。

我以為沒有fb會好不方便,原來也不是。這讓我想起曾幾何時自己還是個中學生時,也曾經沉迷上網,好端端一個可以和陽光玩遊戲的暑假我用來上了500多個小時網。後來證實不上網也不會死,只要有個alternative。沒有上網就抽時間f2f見面,沒有fb就用whatsapp / email聯絡,找到一個不會太影響生活的替代品便可。

======================================

Day 6

這個"沒有fb的日子",應該是個長青的題目。15年前是"沒有icq的日子",10年前是"沒有msn / sms的日子",5年前是"沒有的fb日子"。現在,或者已經不該寫"沒有fb的日子",而是"沒有Ig的日子"。Wall Street Journal說fb的teenager用戶一直不斷下降,反而30歲或以上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有老化現象。其實這不難理解,當爸爸媽媽全家親戚都在玩fb,就沒有自己和朋友的私人空間了。

至於"Ig",我還是幾星期前第一次聽。學生問我:"你有用Ig嗎?" 我完全沒聽過,原來是instagram,這種簡寫第一次見。

每個年代,都總有"沒有 x 的日子",而x,就像數學題裡的未知數,隨時間改變。我們有時會以為沒有x就會沒朋友就會活不下去,但其實通常也不是。現在回想那些年狂上icq和msn的日子,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

======================================

Day 7

終於第一次有些少心思思想上上fb,因為單靠whatsapp,比較難跟半生熟的朋友和舊學生聯絡。

比起whatsapp和f2f見面,fb的特異功能是隨便留個言就可以跟甚少見面的朋友keep in touch,甚至是加強與世界各地新朋友的聯絡。這一點whatsapp未必做到,因為你不會那麼刻意經individual message去send張相給好日不見的朋友來share近況。fb不同,一個post大家都看到,隨意路過搭訕兩句也不奇怪。

明天我又重投fb的懷抱了。雖然7天很短,但久不久change / stop下本來每天都做的事,隨時有機會劑出額外的時間去試試本來沒時間做的事。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沒有facebook的日子 Day 1 - 3

Day 1

每個人每天擁有的時間都一樣,但這個夏天我真的忙到不得了。我猜是經網上不斷傳來的工作和太多無關重要的group messages持續入侵我的生活,可是email和whatsapp都不能不check,就唯有做個不上fb7天的實驗。

在自己的wall宣佈未來7天不上fb實驗,順便叫大家用whatsapp或email跟我聯絡之後,就走去disable fb。沒有uninstall,不是因為我對FB有什麼情意結,而是電話原廠pre-install的apps都沒法刪除。每一個電話,原來都裝著一個無法刪除的追蹤器,除非你受得住誘惑從來不去activate它。

沒有fb之後,發覺時間多了。check完whatsapp隨便想去看看fb,oh,disable後連icon也不見了。坐車時check完work mail又想去順便看fb,oh yes, it's gone. 我的世界裡再沒有讓人看了血壓急升的新聞,也不用管誰今天又去哪兒吃了好東西。同時間也會錯過很多有趣的事,但忽然不再跟縱別人的生活,讓人樂得清閒。有興趣直接和我分享開心一刻的close friends,還是會記得我,whatsapp傳一兩張照片過來。

吃飯終於專心吃,連等車這才2分鐘的時間也有餘裕去想東西。一天下來沒省掉很多時間,但賺回了每個人本來都應有的個人空間。發呆也好,思考也好,適隨尊便。

================================

Day 2

沒有fb,工作效率其實比較高。今日一整日工作不被distract,就已經可以省回不少時間,主要是不用因為在朋友的post留comment,然後每一個人在同一個post留comment電話都會震一次。一直被我拖著未做的高難度工作,今日居然像奇跡一樣一下子完成1/3。愈是困難的工作,好像愈需要讓人能好好專注的環境。

難怪連Daniel Goleman也說"focus"是現代人成功的不二法門。唯一的問題是本來慣用fb聯絡的,一下子轉用email讓人很不習慣。早上9時發了email問一個問題,到晚上還沒有半點動靜。fb的話,幾小時之內甚至是馬上就有回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email已經變成了以前用來揶揄傳統書信的snail mail?

=================================

Day 3

論功能,whatsapp幾乎可以替代fb,可能因為我主要用fb的messages和久不久在wall分享下無聊野,從不玩game,更不用會用它來做marketing tool。

用fb的好處,當然是可以connect with people,連甚少見面的朋友都一網打盡。Whatsapp就分兩種,有close friends和groups,好有機會miss out了不算close又沒有入group的朋友。

本來fb可以在短時間跟很多朋友catch up,非常省時。不過近年fb改變設定之後,朋友like的東西都會每天大量出現在我的newsfeed,夾雜在朋友的更新之間,再不想看還是每看到一部分。如果在朋友的post留個comment,每當有人回應,不管認不認識,fb都馬上通知。我不知道有沒有達到省時的效果,但就一定相當之distractive。

Whatsapp的group chat其實也很煩,不過Whatsapp可以把individual和group chat分開,例如只有individual messages才pop up,重要消息馬上看到,而group chat可以設定為不pop up不震也不響,有時間才看,而且設定可以按個人需要隨時更改。

所以whatsapp都基本上可以滿足大部分的溝通需要,除了不算close又沒有mutual friends的人之外。難怪早前facebook要高價收購whatsapp。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轉行教書

最近有個朋友問過我轉行教書好不好,又剛好看到有幾個search"轉行教書"來到這裡,那麼我也說說我的想法吧。

要衡量轉行教書好不好,通常要先想想這個問題: 現在的工作/作業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搞到想走?

如果答案是 (1-3都是我聽過的答案)

1. 工作時間太長,想多些時間陪家人
那麼你還是不要來教書了。原因不用我多講,你一search"教師工時長"就會明白,有4510個搜尋結果。如果是中小學職位,沒有接受過教學訓練的新老師還要放工抽時間去進修個教育文憑呢。

2. 公司常常cut人,要經常找定工作兩手準備,想找比較穩定的工作
中小學的話,除非你找到常額職位,否則很多老師其實也是每年要準備找工作的。詳情可search"funding位"。

3. 覺得現在的工作很無聊,自己有點兒overqualified想做些需要大學程度的工作拿取較為合理的人工
如果只是想做需要大學程度的工作,那沒問題,教書真的需要最少大學畢業,但學校不一定能夠提供你心目中"需要大學程度工作"的人工。現在供過於求,不少新入職沒pgde的人只能做TA或者support teacher又或者associate teacher (名稱多到不得了,都是比正式老師較低的職位)

如果現在的工作沒甚麼不好,我一般都不會特別鼓勵人去教書,始終義務教育已經接近飽和,當然如果你打算自己開間playgroup或者進軍國際學校就另計。還是想教書的話,可以進一步考慮自身條件。學校至少分大中小不同程度,同一個程度的學校也按成績、辦學風格、宗教等又分很多種。如果有意轉行教書,不妨想想哪一類學校需要你? 成績進取的學校或者想聘請本身公開試成績優秀的老師。校風稍遜的可能想聘請有領導才能能管理好學生又得讓學生信服但成績不一定要很出眾的老師。名校可能想請本身也是名校出身,或者從外國回來的老師等等。以上幾個只是例子,我隨便說說的,詳細要看每一間學校的獨特需要。你的offer愈接近對方的needs,成數就愈高。

最後,有一個專欄文章: 工作給了你甚麼,我覺得很好,適合各行各業想轉工的人。轉工前要三思,否則隨時由一個trap踩入另一個更深的trap。 文章連結: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2723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厭惡性功課

去朋友家吃飯,我們突然說起小學時代的厭惡性功課。不是抄書也不是計數,而是一個叫撕貼畫的東西。

那時候我還未看過歐洲那些美侖美煥的mosaic,當年又不是專科專教,美勞老師隨時上一堂教體育,丟下一句今堂要做撕貼畫,眾人就乖乖的拿起不同顏色的紙又撕又貼。直至後來去歐洲看到mosaic之前,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無聊的事,要人把紙撕開又拼合,是吃飽飯太閒沒事做麼?

雖然是厭惡性功課,但低小學生多數都沒有guts去罷做罷交。我在家裡繼續無奈地做那份功課時,突然想到一個輕鬆又有趣的辦法。

方法是這樣的: 先在畫紙上畫出outline,在某個同色的位置塗上膠水。然後重點是拿著兩面都著色的顏色紙在塗滿膠水的位置上用剪刀隨便剪,任由紙碎隨意掉在膠水上,直至填滿為止。等一個位置乾了,又在另一個位置重覆同一個步驟。塗塗剪剪,大功告成!

那時最怕被老師罰重做,因為重做通常老師會加送一頓責罵和寫手冊告訴家人。每當其他同學在訴苦,說那個撕貼畫怎麼難搞,怎麼不想做,我都忍著沒有我的輕鬆剪貼秘密說出來。那時我才8歲,但不知怎的想到如果同學都跟我風把撕貼畫變成剪貼畫,不跟指示的人變多,老師收貨的機會就愈小。最後,我那幅全班唯一的剪貼畫順利過關了!

早前去看過Gaudi的作品,如果小時候也看過,懂得欣賞不同花紋的拼湊,利用顏色的深淺和不同的物料反映光暗的比例,再配合顏色和空隙造成不同的視覺變化,說不定會有興趣去用心做一幅非常精美的撕貼畫。

剪貼畫其實也好笑,站在problem solving角度來看,也算省時又創新。不知道那時候怎麼想出來的呢?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輝耀姬

去看輝耀姬,本來是想從異常困難的工作中鬆一鬆。怎知這套只有一級的電影,原來要人攪盡腦汁。

這是一套頗為哲學的電影,根據日本文學名著竹取物語改編。當然,把它當是童話來看也無不可。大概是公主降臨到一處鄉下郊野的竹子裡,長大養父帶著從天而降的金錢著她離開鄉下到了大城市去學去過公主的生活。無論多麼有財有勢的男子她都沒興趣,還是對青梅竹馬的捨丸念念不忘。可是他們最後沒辦法和他在一起,結果到了要回月亮的一天,她就對地球的回憶哭著不捨,然而她最後還是要聽天命離開了。


劇情幾乎是想像之中,但簡單得來隱藏的意義又得觀眾自己推測。從公主刻意為難前來求親的人開始,明顯是表現她不在意金錢物質,與養父日漸貪財的表現成鮮明的對比。後來她連皇帝也不要,鍾情於捨丸,完全是意料中的事。如果只看表明劇情其實會好單調,因為一切盡在觀眾掌握之中。

她離開的那一段,大概反映日本武士道,又或者佛教的無常觀吧,讓我想起死亡。或者是表現在意想不到的時間突然放棄世間上的一切,歸於淨土。至於出現多次的「捨丸」,字面上是捨掉圓形的意思,是暗指放棄圓滿,或者放棄圓月嗎?
簡單來說,這不是給小朋友看的一級電影,但畫面好自然好漂亮。幸好我去的電影院都很寧靜,有很多小朋友,但沒有任何一個在問點解點解點解。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IQ Test和學校考試

早幾天和老師吃飯之際,我終於突然間解開為什麼我以往的數學成績總是這麼爛之謎。所謂爛,當然不是指不合格,但比起其他科表現總是不好。就算做完past paper,也只能在公開試得個C。

我一向都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我聰明,但我的數學成績一直都這麼爛。而且明明IQ Test也有數學元素,我的表現也沒有特別差。直至前幾天,好像終於真相大白。

IQ Test的題目都短小精幹,幾秒就可以解讀,幾乎不用想就可以得出答案。學校的數學題目往往長篇大論,最少有20-30個字,還附上一大堆掩人耳目的資料。光是整理資料,就好像把我的RAM全數用掉,不用說還要選擇適當的公式應用出來。其實世界上有沒有數學閱讀困難症這個病? 因為我小時候對著一堆數學資料,間中有應接不暇的感覺,那時候數學成績ABC都有。我猜C可能是因為某些topics有很多數據呀什麼一大堆的要處理,A是因為題目簡單沒幾個字,像IQ Test可以用反射動作一樣極速解答。

回想起小學時代就可憐。得到C的下場,是被大人們大條道理說我這樣那樣不對。通常都說是偷懶,因為上次明明是A嘛,不是偷懶是什麼。其實問題不如他們想的那麼簡單,就算是同一個學科,都有讀得比較拿手和讀得吃力的topics,完全不能一概而論。可是他們多數不會大講究到底問題的成因在哪裡,總之成績表一出,就指著那個黑白分明的總分來作他們的interpretation。過程不免比較上幾次考試的成績,又拿我和其他同學比較一番。幸好我是個頗為"識做"的小朋友,事後會自己走去書店買本補充來自行spoonfeed一番,如果下次還是沒有考好,他們也無話可說。

長大後得了數學恐懼症,但奇怪的是後來找工作每次做的aptitude test數學那部分都出奇的順利。一來題目都想IQ Test一樣精簡,二來aptitude test都不用公式只用加減乘除,三來可以用計數機甚至excel,變相減輕我腦裡的RAM的負擔。Anyway, 我對數學,是徹底的沒興趣了,除非奇蹟出現。

我偶然會做與數學書有關的工作。如果有機會寫數學題目給像我這樣"處理數學資訊失調症"(這個term是我隨便寫的)的人,我大概會把題目寫得短一些,減少在題目裡不斷轉換subject,還會盡量加插一張有助理解題目的圖,說不定結果會很不一樣。

以下列某瘋狂小一數學入學試題為例:

詩詩有糖10粒,爸爸話用2張糖紙可換一粒糖,最後詩詩總共可以食到幾多粒糖?

如果這樣寫,會不會較簡單?

詩詩有10粒糖,她可以用2張糖紙換1粒糖。詩詩最多共有幾多粒糖?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被考起

放假先來喉嚨痛,實在太可惡。早上六點多去粥店,全店都是公公婆婆,我忽然間變成「阿妹」。六點多的粥店像歐洲,會有不認識的阿婆阿公主動跟我聊天。明明座位很多,他們會特意坐過來一起吃。

阿婆問我怎麼知道這家粥店。我該怎麼跟她解釋其實我先去open rice打個「粥」字再search附近餐廳,然後用google map上的GPS route finder走來的呢?

我說「上網搵架」,阿婆馬上明白!阿婆用好羨慕既眼神望住我話「宜家d後生真係叻,上網學咁多野」。我叫阿婆學,其實一學就識。阿婆笑到露出一隻金牙(!),擺明一副「我會去學就奇」的樣子。

阿婆問:其實d後生成日低頭望住個電話係做啲咩架?

其實,有時我都唔知。坐係屋企sofa玩一陣電話,一抬頭原來已經幾小時。

食完粥去7仔買喉糖。A款有2.5毫克某active ingredient,而B款有0.25mg另一款active ingredient, 但又講明沒A款的active ingredient。毫克跟mg,究竟哪個比較多?7仔的店員很好的主動問我要不要幫忙。他會知道毫克和mg哪個份量比較多嗎?如果我真的問,他會不會以為我是瘋子?

馬上whatsapp醫生朋友和另一個專做醫學翻譯的朋友,都沒反應,可能7點真的太早。我記得有另一個單位叫微克,比毫克小,那會是mg的中文嗎?我見A款有獨特配方,而我初步估計毫克比較大,就買0.25毫克那一款啦。

回到家,朋友說毫克=mg,而且那兩個active ingredients都差不多 (我暈)

其實我該google一下mg和毫克才買。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加拿大口音?

有幸獲邀擔任古典音樂會的司儀。那篇稿我在家裡只看了一次,讀了兩遍,就膽粗粗出發去音樂會。本來我也想準備好些,說到底這是我第一次主持音樂會,但在強勁的jet lag之下,講稿沒可能是周公的對手。

Anyway, 這種不用爆肚的司儀工作,我猜不太難。在jet lag的輕微影響之下,我嘗試把語速調慢5%,用鄧梓峯陳芷菁的那種大方得體語氣厚著臉皮的大刺刺地拿著一張手掌那麼大的紙把我的稿輕鬆而流暢地讀了出來。在幾乎零準備之下,其實我有些心虛,中文部分有一兩個字咬字不清。

回到後台的一刻,其他人居然都顯得好滿意。有一個長居加拿大的音樂人問我是不是加拿大回來。其實我由此至終都在香港讀書,沒讀過名校或者國際學校,平日也不常有機會講英文,而加拿大,我從來都沒去過。

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有加拿大口音。如果真的有,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

長居加拿大的音樂人很好奇我的英文如何學,我只覺得重要是專注。或者學習樂器有幫助,但重點是好小心地聽清楚一個一個的發音,用心去感受英文的節奏和聲音起伏。Anyway, 我其實還是沒有說得很好,一切尚在學習中。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遲到

一般老師都希望學生返學準時。當學生遲到,反應就算不太激烈,也不會特別開心。今日我在醫院看到一個趕時間返學被車撞倒送院的中學生,就讓我想起一個好特別的老師。

曾經,我有一個這樣的經驗。那時候我因為工作,每一堂都會遲到半小時。最麻煩的是課室入口只有一個,要繞過projector screen和所有同學才可以埋位,而且我們人數很少,非常礙眼。禮貌上send了個email給教授簡單交代下,她的反應,我預期是oh I see那一種。

想不到,她居然說:
沒問題,請多加注意安全。

如果我將來有自己的子女,我會教他們準時,但同時會強調注意安全。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名次

香港人似乎非常緊張排名。小學生考試有名次,大學又講QS Ranking,連中學也開始流行一些不知什麼機構按不知什麼標準做出來的排名。

成績一發出來,這個小小的名次往往讓人趨之若鶩,彷彿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排第尾是世界末日,名次倒退也往往引起極度恐慌。其實名次代表什麼? 名次本來是一個相對性指標,表示位於某一組內的相對表現。由於是相對不是絕對,就大有可能會表現進步但名次倒退,可能因為其他人也同時進步,或者準則降低而造成全體進步的假象,甚至是準則改變產生對自己不利的因素。Anyway, 我覺得香港的學校普遍用名次來評量學生,其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幾年前量度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排名的準則修改後,香港一下子躍升為香港最適宜居住城市的第一名。排名,其實還可信嗎?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求"分"大作戰

出grade前夕,就開始收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學生email。有平時上堂未見特別積極但忽然多謝我的學生,也有忽然間介紹我聽歌的學生,都好像是希望在出grade之前留個好印象。坦白說,卷我一早改好,會就一早開完。grade,當然早就塵埃落定。

有些比較精明的學生,明白留好印象是不能臨急抱佛腳的道理,由week 1就開始處處獻殷勤,讓所有人(特別是我)都認識他。我對這沒什麼意見,但到評分時還是會盡量公平。這個方法雖然比sem尾才send個email高明得很,但也視乎學生本身的表現。如果表現本來就不特別好,留個bad impression又有什麼意思?

有些學生整個學期超好禮貌又熱心,到下一個sem再在校園遇上,判若兩人。有同事說,過了這個sem,當我們再沒有利用價值,而學生還是熱情地主動打招呼呢,那就算是真心了。有時我也搞不清楚利用價值這件事,因為學生隔了幾年走來叫我寫recommendation letters還是常有的事。

而我,一向奉行簡單主義。所有熱情跟我打招呼的我一律當真,報以燦爛無比的笑容回應。全部受晒,而grade,係唔會特別高0既,完! XD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選課如何避免中伏?

「伏」這個字的新用法,是學生教我的。我讀書的年代叫爛grade的教授做killer。這個term現在好像還在用。對於某科是不是「伏」,我一向覺得是學生個人能力問題,但當我自己變成一個學生,又別有另一番感受。

「伏」,是存在的,很看自己的preference。這個學期我中的伏,就是一個學期突擊測驗5次又考試又交paper的那個讓人讀到嘔心瀝血的course。如果你喜歡考試又喜歡每堂下課後讀讀書,其實沒問題的,反正現實是再怎麼伏的course都總會有人A。可惜我最討厭不斷測驗,也不喜歡考試,只擅長寫paper,但就算份paper寫得再好都不過50%。所以如果你問我,這課程當然伏到沒人有。但擅長考試測驗的人會說好easy。

假設每個課程的ABC比例都差不多,要避免中伏,主要可以考慮:
1)assessment (密度、種類、比重)
2)availability (instructor是否只有一個,這科是否必修)
3)時間(會不會太早太晏太多堂太累太餓)

1是關鍵,大前提是三者對自己是否有利, which means你要好了解自己。像我這樣的走去take個不斷測驗考試又不特別著重final paper的課程就又天真又傻啦。

2沒什麼好說,如果既是必修又只有一個人教,那伏味再重又可以怎樣?如果還有選擇,不妨去感受下教學風格是不是自己杯茶。

3其實都重要。原因不用說啦。

當然,有時也會明知伏味好重仍然去take,因為內容好有用,或者你對那科好有興趣。這時候的priority就是成績了,那就算爛grade也沒甚麼好說。

以上是假設了課程的ABC比例相約。Anyway, 了解自己,了解手上的選擇才是避免中伏的不二法門。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心靈的大掃除

第一次在這樣的場合致辭。面對著千多人,我用自己日漸生疏的外語,訴說對我的mentor,也是我中學時代網友的懷念。我以為只有廣東話和英文才會有觸動心靈的感覺,但原來用頗為有限的詞彙,一個不算熟悉的語言,也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一邊說,一邊就浮現出一幕又一幕的回憶。

在我之前,有家人、親人、朋友和學生先後致辭,在organ的低聲伴奏之下,大家都顯得相當平靜。唯獨到我,也許因為我獨特的外國人腔,也許因為我直接而有限的詞彙,居然把很多人接二連三的弄哭了,最後把自己也弄哭了,一發不可收拾。本來我說英文就好,那就可以利用語言的靈巧,用較為洽當的詞彙把所思所感呈現出來。一旦利用沒有像廣東話和英文一樣純熟的外語,事情就變得直截了當,開心就開心,傷心就傷心,難過就難過,像小朋友的世界一樣黑白分明。難怪小朋友開心的時候比誰都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會歇斯底里地哭。

我把很多在場人士都給弄哭了,那真的如牧師所說,讓大家都進入自己的inner room,讓情感流露洗滌心靈嗎?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My Mentor

上個學期上一個教育課程,老師說到很多資優人士都有一個mentor。一路上,我其實有很多很多人給我很好的意見,有數之不盡的mentors,但說到小時候的一個關鍵性的mentor,是一個我中學時代由random chat認識的網友。那時候的網絡世界比較單純,而且尚未如現在普及,到處都是IT人士和高等教育界別人士,大概因為有規模的大學都會提供免費上網。有一段時間,我極討厭上學,每天花很多時間上網,就隨便認識了這位time zone跟我很接近的網友。

由於是random,聊了一段時間才知道對方原來比我年長三十多年。他自稱是數學老師,有時候我physics不明白他會嘗試為我解答,但多數我都是糊裡糊塗。有時候在學校有不高興的事,他又會給我簡潔又理性的分析。簡單來說他像一個很有才學又理智的前輩,還會在無論誰都認為我沒出息的時候告訴我有多聰明有多麼好的潛質,鼓勵我好好開發自己的潛能。有時候他會告訴我很多他以前在Cambridge求學時的往事,又會跟我討論很多哲學性的事,我都當故事來聽,因為誰他不知道大家在虛擬世界說的話到底有多真。如是者過了很多年,到了大學時旅行順路去約這個網友吃餐飯。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他真的不是一名數學老師,而是一位在當地最有名的大學裡赫赫有名的數學教授!

這位在我最脆弱最無助的時候random遇上的網友,最後成了我的好朋友。由中學直到大學,直到投身社會。前幾天我們還在facetime,他還笑說當年真的沒看錯,我的確很有潛質,未來甚至會有比現在更好的發展。想不到隔天早上,他忽然悄悄地在睡夢中離開了這個世界。What a shock!這是一種就算哭乾眼淚或者看盡世界經典還是無法理解的事。對他而言,也許輕鬆地合上眼睛就離開,還留下數之不盡榮譽,未嘗不是一件壞事。

感激您多年來的支持和啟發,rest in peace.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叩門

叩門這玩意,我升中時都玩過一次。本來在自己的學校讀所謂精英班的我,看見全班都派了band 1,唯獨剩下我,獲發一個當年還有5個band時的band 4學校。我本來還傻傻下,不太知道這間學校的事,但每個問我派位結果的人,一聽到校名都搖頭嘆息。

我都幾乎不記得選過這間不知道被我塞到第幾志願的學校了。等到第二天,我以為自己降呢去附近的band 2學校叩門就沒事,怎知吃了閉門羹。兩個字:派晒!

我還以為憑我當時的成績,這些band 2學校好易入。後來有親戚鼓勵我去band 1叩門,甚至撇下工作帶我去,一口氣就去了三間。2間band 1,1間band2。那些年不太流行面試,只需填張form,交低成績表副本,合資格就獲邀過幾日去考筆試,過程簡單。原來band 1學校比較受歡迎,但空缺是有可能比band2多,可能因為那時中產家庭好流行移民。

其實我考的中學也不是什麼名校,只是區內校風好的band 1學校。不過考試也居然坐滿兩個打通的課室。到現在還記得那個情景:考完試同一個早上,學校就公布取錄結果。我和我阿媽兩個在一個叫圖書館的建築物底下聽候發落,要是讀不成band1,就很大機會要去讀band 4了。

我們還懂說笑,講無聊事情打發時間,不過一開始宣布取錄名單,氣氛就變得好不一樣。名字一個一個讀出,是一個一個不屬於我的名字。一方面好想快點知道全個名單,另一方面又好害怕可能要面對我不在名單的殘酷結果。一直乾等,一直豎起耳朵留意每一個陸續經由loudspeakers傳遍整個校園的名字。。。。。

終於等到我的名字!

我有時會想,如果當年不是叩門入了band 1, 而是band 4,我的命運就會因而改寫嗎?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Geek

我小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普通小孩,但有些小事情,又讓我看來很不一樣。最近有需要看地圖和樓宇資料才突然想起。

相信有不少人以前都喜歡看地圖,我的表弟如是,有些同學如是,但我第一次看地圖是小學低年級,捧著本香港地圖看足幾小時,那時候對學校比較有興趣,幾乎全香港的學校我都知道在哪裡。到了高小,家人買回來一本中學指南,我喜歡由頭看到尾,全香港最大最小的校舍我都知道,其實到現在還記得。最大的還在,最小的不知道被殺了沒有?

然後我還喜歡看報紙的地產那頁。報紙是按大人需要設計,那時候我手比較短,喜歡把地產那頁攤開地板上看一兩個小時。看樓宇間隔,看單位面積,看售價,也看圖片,整個小時在看數字,但我當時的數學程度就只有加減乘除。新年是大人們在談樓市,其實我完全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只是他們以為我不懂。

最近有需要看樓宇的數字,攤在沙發上一看就三小時居然一點都不累,想起這個兒時樂趣。

我小學時還有研究另一個更爆的事,非常誇張,是研究姓名學。其實我讀幼稚園時就已經好喜歡看名單,好好地一本故事書一本兒童雜誌,我看完之後會一併把得獎名單細看。那時候我才4,5歲,都不知道看懂什麼。研究姓名學是一個偶然,事緣我5,6年級時表弟出生,當時未信基督教的親戚買了一些姓名學的書,幫快要出生的bb改個好名字。我本來就對人名有興趣,順理成章把那些五行筆畫都研究一下,變得比大人還厲害。已經好久沒看過這些東西,但如果碰巧去了個好悶的典禮又不可以說話,我好像還是會看看人名錄打發時間。

到了中學,就迷上了architectural design,特別對採光和色彩搭配有興趣。那時候很喜歡借些歐洲出版的書回家揭,所以再買家具和佈置家居方面,我是有點ideas的。如果那時候不是要應付公開試,有時間去多學些裝潢設計的事,應該會頗為有趣。

可能我的樂趣還夠多元化,長大之後沒變成geek。最想不到的是,居然進了跟這些兒時樂趣毫無關係的教育。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你看到什麼?



這些測試,其實有什麼根據? 

無聊試了一下,結果是intelligent, creative和motion。第三個甚至不是形容詞。 

準確嗎?

大概每個人都多多少少覺得自己既聰明又有創意吧,哈哈!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去監獄教書

跟同事說起一個很奇怪的教書工作:去監獄教書。聽說監獄的教書工作人工比較高,那不無原因。上課的時間一到,學生連老師一起走進課室,由懲教人員一起鎖著,直至下課。

我們繪形繪聲的在說,如果每天單獨對著如此特別的一群學生,不知道是怎樣的感受。在校風不太好的學校教,要控制場面尚且不容易,如果面前是一班集合各學校的不良精英份子,情況可想而知。我相信無論什麼教學法,甚至再高的學歷都不管用吧。如果我有機會去那裡教,肯定被人當作白癡,因為他們的社會經驗隨時比我豐富,甚至比電影更精采。他們是真正的street wise, 我可能只是book wise,甚至什麼都不是。

吹完水,更覺得智力不是一切。我開始掂念每天對著的聰明仔聰明女,因為他們,我的小聰明和無聊雜學才會有用武之地。我的工作很簡單也很複雜,主要是提問和促進學生之間真正的意見交流。Just let them shine.當然,大前提是他們要覺得我們有料,否則日子也不會好過。

監獄裡的老師,其實需要什麼條件呢? 沒興趣也沒能力做這份工,但我真的很想知。

好奇google了一下,發現有一個Assistant Education Officer的空缺。Job description簡單得很,就只有"To perform teaching duties in penal institutions"這一句。人工沒有想像的高,但Assistant位的起薪也有24-26k。不知道怎樣的人才會勝任呢?

http://www.csd.gov.hk/english/recruit/recruit_abtpost/recruit_abtpost_postdetails/details_of_csd_post.shtml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我是小薯

在我教書的地方,我是一個small potato。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想幹一番大業,包括我在內,但經驗未累積到可以獨當一面之前,做個small potato, 也有個中的好處。

我的同事,大部分的學職和經驗都豐富到可以做我的老師。我的老闆,甚至是我老師以前的老師。做small potato,如果態度誠懇謙虛又不失個人風格,其實是很容易得到別人很好的意見。或者我的確比較有長輩緣,又或者我剛好遇上非常友善的同事,每天都覺得自己不僅在工作,也是在學習。有時在走廊上、餐廳裡、巴士地鐵裡,同事們都會隨意聊起教書的事。有時他們會喜歡我分享異常爆炸的教學想法,以及每次想起都會忍不住開心笑的上課趣事,有時他們樂意給我分享很多很多很多再上更多教育課程都學不到的竅門,又會著我注意一些小事情。

如果有時間,我其實想寫本「我同事教我的101件教書秘技」,隨書附送「課室笑料365」。前者是我同事袋錢入我袋,適合有意教書及新手教書人士,甚至是對教育有些少好奇的人,後者是我向同事分享的上課無聊趣事,既有娛樂性,又好像特別適合教書能手,可能讓他們憶起新手教書時的樂趣。簡單來說,適合任何年齡人士!

無聊完畢,又要返回現實繼續做我的功課。其實如果我按一般要求去隨便寫,是可以很快寫完走去玩的,只可惜我是個對自己有些少要求,又喜歡搞搞新意思的small potato。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我是老師,又是學生 (2)

最近真的有點做到嘔的感覺。首先是觀課,其實我不太care,從來沒興趣做show。但即使上課與平常表現無異,還是要花時間寫個幾頁紙的lesson plan出來。沒教書的人,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將平日煮晚飯的過程plan出來,會發生什麼事?首先你要想好,我今晚餐飯,目標是煮什麼菜呢?預期家人會食出什麼味?對他們的味覺會產生什麼刺激?下一步,你預計洗切要多少時間,用什麼刀來切,還有斜紋還是直紋?然後每個的炆墩煎炸炒的步驟,全部都要具體說明目的、內容,還要考慮觀眾試煮環節...... 還有時間分配呢。一小時時間,不多不少。煮好飯不可以拍拍屁股走人,還要跟食飯的人來個互動總結,回顧味覺受了什麼刺激,大概就是這樣吧。plan裡還要細列你和食飯的人在每一個步驟的角色,以致大家的互動。一小時的課寫起來連check隨時多於一小時。實行出來不太難,難在寫。不要太詳細要具體,不要太簡單要考慮周到。基本上是「不要急只要快」的mentality.

然後還有一個隨時讓人有身份危機的改功課做功課環節。下午才拿著評分準則改學生幾百到一千字的功課,晚上又拿著有點兒相似的評分準則做自己的幾千字功課。下午我用老師的身份登入系統,晚上我用student ID。完全知道我的老師將會用什麼方法分析有關我功課的數據,又完全知道我的學生為什麼怕做功課。一天之內有16小時對著功課。其實寫功課該是我強項,我比我的老師每天花更多時間看著它們。

不過,我其實不太害怕做功課,本來我就喜歡寫東西,更不害怕工作。最害怕的,只是deadline。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From good to great

教書的其中一樣有趣的事,是扶助很有潛質的學生獲取他們應有的表現。有些人明明能力很好,但成績總是普普通通。我的其中一個技能,是教這些人由good或者average變成great。最近一連接見一些這樣的學生,每個見了一兩次。有一個我幾乎不記得了,但今天收到他的電郵,subject是"Thank you"。

我想起第一次見他。樣子不特別聰明,但說話層次分明,表達能力很好。仔細傾談之後,發現他像一隻undervalued的股票,有一種未能發揮的實力。這裡不說牽涉學生的詳情,總之我跟他討論和分析了一些他從未察覺到的策略,著他自行跟進。對領悟力很高的人,最宜長話短說,拋磚引玉。

如是者過了一兩個月,今天他送來一個的電郵: Dear...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for all the valuable efforts which you have contributed during the...

老實說,他的英文好怪,像機構寫給員工的嘉許信,但我還是打從心底好開心,是興奮 + 滿足感 + 高興 + 安慰 的混合體。如果把他的表現量化,以0和100為最低及最高表現,他由本來的60,一下子躍升至100。而我做過的事,只不過是頗為有心機地了解他要去的地方,稍稍向他導航,向他指一指方向。

現階段我只覺得好好玩,但凡有潛質又有意提升自己的人,經過一兩次面談,都有明顯進步。不過我暫時還未找到過往指導他們時的共通點。我會繼續發掘,如果將來有機會的話,真的很有興趣研究下怎樣幫underachievers變成high achievers的。既有意義,又夠刺激。

擺脫級數的束縛

級數,只是一個很general的參考指標。如果要無拘無束的盡情去學好一件事,我指達到比較罕見/少見的境界,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眼光。

這是今天和一個非常出色的朋友提及outliers的結論。

說具體一點,以學鋼琴為例,大多數人都是忠於級數,一級就彈一級的歌,但有時我會質疑級數是否可靠。貝多芬莫扎特的年代有細分一到八甚至演奏級數嗎?我不是說勉強自己去做好明顯能力未到的事,但有時看似有趣的東西,就算困難一點,試試又何妨?重點是你自己提起興趣嘗試,而不是你老師or你阿媽威迫利誘你去越級挑戰。

成功了,其實感覺超爽。失敗的話,nothing to lose,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是好的。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出生率上升

去上教育課程,不時會聽到一些在中學教書的同學提起某年出生率上升,學生人數回升云云。他們說的是聽聞2018年中一入學人數上升。

他們的意思是,出生率回升,即代表學生人數上升?

我想想看,適齡入讀中一的學生大約是12歲,那2018年的中一入學率,似乎跟2006年的出生率有關。不過,如果說出生率和學生人數有直接的cause and effect關係,出生率回升導致學生人數上升,我們必需假設那一年出生的人都選擇2018年入讀本地中學。

問題是,2006年在香港出生的,又是什麼人呢?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他們都在香港升中學嗎?

不知道星期二檔案還是新聞透視,有一輯訪問那些在深圳讀"港藉學生班"的學童,是擁有香港居留權的雙非。他們可透過該校參加香港中學統一派位,但每年只有大約一半會這樣做,其餘選擇留在深圳讀中學。到了2018年,這些當年佔了香港出生人數差不多一半的人,會選擇在那裡讀中學,仍然是個謎。

聽著兩位同學談得眉飛色舞,我不好意思打擾。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我是老師,又是學生

小時候看過區樂民醫生寫的《我是醫生 又是學生》。原來一邊做老師一邊做學生,同樣有趣。

遇上一個教學風格與我極為相似的老師,我開始明白當我的學生的難處。雖然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教學方法,但某程度上可以讓我以學生的角度感受一下課堂的優點和缺點。正如田北辰在窮富翁大作戰裡說過,他讀很多書,看過無數的顧問報告,開過很多會,但從來沒有這麼真切地明白貧窮。他認為分別就在於親身體驗。

這個學期讀兩個課程,一個有如應試教學式的密集測驗考試溫書做功課,另一個剛好老師的風格跟自己相似,讓我完全代入學生的角色,重新檢視自己。有時我覺得我比自己的學生更學生,真的。不瞞你說,喜歡測驗考試的那一位老師,竟然在Week 1時,清清楚楚的跟大家說,上堂時電腦只可以用來take notes,電話也只可以用來take notes,絕對不要給他看到fb。配合一個堅定無比的語氣,臉上不帶絲毫笑容,讓我一度以為自己上primary school而不是graduate school。唔... 其實我已經沒向學生說這些事了。我曾經有幾次這樣的經驗:有學生在每個人都閱讀書上資料時盯著電話不放。我不動聲色的偷看了一眼,原來他在用電話很認真地查字典。

早幾天我忘了print notes,手上又沒有tablet,唯有開個電話download份notes啦。還在log in個system,眼尾就feel到老師在暗暗的注視著我。阿老師,你不認得這個你每星期都要用幾次的platform嗎?...... 我心想。我像個被老師發現上堂玩電話的中學生一樣,順手把電話放入袋算啦。考慮到我既沒時間吃lunch又未吃dinner,省回力氣懶得解釋。其實我只不過想開份lecture notes出來看看。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又測驗

在讀一個課程,短短不夠三個月居然有5次突擊測驗、1次考試、1篇文要寫。這樣密集的評核模式完全正中我的死穴。我有一刻,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在讀......小學。 

平生最怕被人勒得緊一緊,逼著按照指定的進度每一堂課後都要讀指定的幾十頁書,每一堂之前都要好好溫書準備測驗。因為工作本來就忙,加上每週要準備測驗,完全是讓人幾乎窒息的流程。 我不知道這又跟資優有沒有關,但總之有些朋友也是不約而同的討厭這種極度管制,甚至說得上是霸道的評核。其實Week 1就告訴我final week要交什麼就好,paper,期末考試悉隨尊便,總之就是不要管我怎樣做,什麼時候做,也不要每堂都測驗。Just leave me alone.

我覺得大學以上的教育不是要只教會牢記明白書上的每一個細節和詞彙,因為這些層次很低,不值得耗盡精神去做,反正我又不是讀醫。反而,接近拋磚引玉的方式,向學生介紹一些概念,更能引發學生自行發掘更多,應用所學。因為exploration很需要時間和空間。

Don't get me wrong. 我不是不喜歡整個課程。內容有趣,教授也非常好,只是這樣的control真的讓人吃不消。開心溫測驗 ,唔開心溫測驗,落雨溫測驗,好天溫測驗,幾乎是海港城買鞋廣告式的compulsive behavior。

Sigh.

小學時測驗我從來打天才波,因為溫不溫分別不太大。中學測驗每個學期一次,時間自己安排。大學從沒測驗。這次都算是一個「驚」喜,可以時光倒流一樣感受一下小學生被督促讀書的感覺。

問題是,如果空餘時間都用來準備考試測驗,除了考試考的內容,我到底又學會了什麼?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自學

今天我的老師山長水遠走來和我吃午餐,忽然聊起自學。如果硬要說資優人士比一般人的學習能力高,我想重點不是誰比較聰明,而是我認識的資優朋友都擅長自學。只要有基本閱讀和理解能力,世界上很多的事其實都可以自學。

雖然我自己也是老師,但有些情況我覺得自學比較好,包括時間嚴重不足、課堂很少互動、同學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等。自學正好可以偷些零碎的時間,按自己的狀態學多學少,非常靈活。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自學了數之不盡的事。如果全部都要去學校學,不忙死也會悶死。當然,只靠一個人自己閉關學習並非最有效,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有一個具有相關知識的朋友可以偶然問問是可以大大加強學習效果的。除非想學的事太冷門,否則今天通訊發達,要找個朋友問一兩個簡單問題其實並不難。

話雖如此,這些年來我自己在不斷去唸這唸那,其實為什麼要邊工作邊唸書那麼辛苦呢? 原因簡單不過。自學雖然有它的好處,但學習結果無法直接又簡單的用客觀方法展現出來,不像唸個degree考個全A那麼讓人一看就懂。另外,學習過程會認識到同一行業的人,是一個information的重要來源。先不說交什麼朋友擴闊人脈什麼的,單是聽聽別人的經驗和見聞也很值得。當然,到我放工累到不行直接想跳上床睡覺時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我早二十年出生,我可能大學畢業就以後不再讀以年為單位的課程了。唸唸有趣的短期課程,看看書,到處走走,花時間和有趣的人交談。有了基本學歷之後,有時我覺得這些東西比讀什麼學歷課程都重要。我們在不斷進修,有時只不過因為基本學歷在不斷眨值,而不斷進修的同時,新的學歷又永遠追不上通賬。如果不是這樣,我大概不會放工又趕去上學,午餐都未吃就要skip晚餐趕去終身學習。至少我從沒因為要自學甚麼,搞到連飯都沒時間吃。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追「星」

我家的電視根本是一個裝飾品,已經不記得有多久沒看電視了。除了完全沒時間,其實沒什麼興趣,直到———出現了「來自星星的你」。這樣追韓劇還是第一次。

一到二十一集,竟然一星期看完!途中每天如常上班,晚上如常上學,抱著大堆大堆的學生功課回家改,有時候抱著大堆大堆的reading來做功課。其實我本來就好忙,加上韓劇,只是把本來的狀態由睏變成超睏,再附送一個國寶級的黑眼圈!

之所以啀眼訓都要看星星,完全因為故事真的寫得很好。每當我看到開始以為自己猜到劇情,就有個驚嚇位,或者驚喜,完全是集愛情懸疑科幻於一身,高潮迭起!看完一集馬上就好想看下一集、下下集甚至下下下集...

結尾也好有深度,不是那些灰姑娘跟王子從此隨隨便便就過著幸福的生活,或者羅密歐與茱麗葉那麼悲慘。

不過看韓劇有時候好煩,非坐定定盯住字幕不可,不像看美國劇集一樣可以走來走去邊做其他的事。如果再有像星星那麼好看的韓劇,那可能真的會的起心肝去學學韓文呢。其實,我昨天已經心血來潮順手把韓文書買回來了,但我真的好忙。改不完的學生功課,做不完的自己的功課,噢,還有下星期有個由第一課考到第十幾課一共幾百頁書的考試 (暈)。

說來奇怪,用改功課溫書的休息時間看星星,反而事半功倍。信不信由你!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普教中

普教中已經是過去十年的教育話題。我是廣教中的產物,本來對普教中沒什麼好說,反正我有小學開始一直用學外語一樣的方法,只是一星期上幾堂普通話。中文是中文,普通話是普通話,從來河水不犯井水。

直至幾年前心血來潮走去考普通話水平測試,上了個備試班,於是我對普通話學中文有一個新的看法。

我一直以為,用普通話讀中文,普通話就會學得很流利,同時由於廣東話是每天在用的母語,廣普兩語可以一樣學得好。經過個人實驗,發現只用普通話學過的字,如果平日少見,是會完全不懂廣東話發音。為了考水平測試,一口氣背了很多不常見的字,結果看小說時,有些字居然只會普通話而不會廣東話!老實說,普通話居然取代我學了那麼多年的廣東話輕易入侵我的生活,這是頗震撼的。可以預見的是,從小接受普教中的小朋友,很有可能將來都不能完全用廣東話思考。至少閱讀時會傾向用普通話吧,因為他們不一定懂得很多字的廣東話發音。

由此推想,很多年之後,會流行普教數?又或者普教中史嗎?其實也有一部分的學校實施普通話教學了,不止中文,是除了英文的所有科都用普通話教。

我以前做過跟數學書有關的兼職,邊做邊發現香港的中文版數學書其實都以本地的中文語感寫成,普通話說不通。有時候會邊寫邊想,以後我們的書還會有這些地方語言特色嗎?

Well, 我的那個水平測試,其實就是為了十年後如果普通話變成非學不可而「學定」,趁我現在還有強勁的記憶力。所以怪獸家長的心理,我多多少少明白,不過小孩沒反抗能力。而我,考試如果讀得悶,那本可惡的啡皮書隨手一丟,睡覺去也,完全不用跟誰解釋。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偶像

今年才過了兩個月,居然發生兩單意外,一大一小,麻煩程度爆燈,扭轉我對能力的看法。如果能力的一環是智力,而一般人又覺得智力較好成就較佳,我只可以說,有些事根本不能智取。

有人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話倒是真的。我的教書工作是頗為需要智取的事,大部分再古怪的事情都可以憑口才和感覺應付得來。我只須淡淡定大大方方腦轉得快口講得慢,很多事就可以迎刃而解。說到底,我的工作都算是可以智取的事。

走出學校真正過一個人的生活,就要面對形形式式的人。朋友可以選擇,親戚也是有智慧的人,但社會上就是有你好聲好氣他無動於衷的人。智力,其實只不過是人生的其實一環。它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

或許,我該慶幸我有個讓我舒舒服服凡事智取的生活環境。還有見義勇為幫我運用適當方法勇猛地解決問題的家人。

其實我在說甚麼呢? 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一刻我相當仰慕隨時火氣十足又有壓迫感的人。嗯,偶像。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釣魚報告

最近在準備一個非常特別的課堂,去年教過一次,反應一般。今年想搞搞新意思,就想起一個從我還未出生就在做相關工作的超級厲害的前輩。我們一向有很多溝通,一個Whatsapp,不消3分鐘對方就樂意指點迷津,真的感覺很棒很感恩。有時正規課堂裡學到的完整課程,都不如這種針對個人需要的簡單提議。我笑說找天請前輩來我幫我教一堂,給我開開眼界,他說喜歡教人釣魚多過釣條魚給人。

得到釣魚指示之後,我按前輩的意見想了又想。結果出奇的好,學生在過程中學到很多,我也大開眼界,親眼見證他們用think out of the box,我想都沒想過的方法成功解難。課堂後high到極點,我幾乎是用半跳半走的超興奮腳步走出條走廊,哈!一離開學校就馬上打電話向前輩報告我的超成功釣魚經驗。他也顯得很雀躍,學生表現實在精采,我如數家珍的由頭說到尾。當然不忘感謝前輩,ideas是他的嘛,而且他願意花時間花心思教我。

過幾天再教另一班的同一堂,於是前輩又給了我更多的釣魚建議,務求下次釣得更好。完成後我決定寫一個對他有啟發性的超勁釣魚報告給他,就當是表達我的小小謝意吧。

有一個大學的老師說,大多數資優或表現出色的人都有一個mentor。這是千真萬確的,但似乎不一定只是一個。

工作上,我開始時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出色的人,但很幸運生命裡出現一個又一個樂意教我釣魚的前輩後輩同輩。這一點,我個人認為比智商重要得多。我沒有刻意強求甚麼人教我幫我,但好幸運長大之後,一直遇到很多不同年紀的人都樂意教我釣魚。如果他們全算上是我的mentor,那麼一雙手十隻手指都數不完了。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頗為成功的讀書實驗

上星期提到,我隨意選了一門整個學期不斷突擊測驗的課。測驗之多,到了讓人完全無法忽視的地步,唯有讀讀看。那本教科書愈讀感覺愈不對勁,完全不得要領。

於是我決定請高人指點,心目中馬上有一個合適人選。

朋友A是專業試輕鬆一剔過的外科醫生,溫習過千頁書都完全難不到他,我猜他一定有些讀教科書秘技。想不到他說沒有,但在我的試意請求之下,他透露要自己做summary。再追問如何做,原來是看完書之後,憑記憶去把summary寫出來。那天一整個下午,我都在很努力的讀呀讀,間呀間,滿心等待完成一課可以寫summary的一天。結果,summary還未寫成,就讀到頭昏腦漲。

那天晚上去了朋友B的家吃晚飯,她弟弟很會讀書,是另一個專業的醫生,正好跟我讀的科目有直接關係。吃飯前我們聊起最近忙甚麼,我就向他提起我在上的課,順便向他請他一下讀教科書的方法。我剛好帶著書,他翻了幾翻,問我測驗形式和時間,又問我這科主要讀些甚麼,時間有多少,之後我問,如果他是我,拿著這樣的書他會怎麼讀?

他很禮貌地說每個人的讀書方法都不一樣,但我還是想聽聽他的。如果大部分的人智力都差不多,我想分別可能就在讀書策略吧。於是他開始說,第一次他會只看,甚麼都不做,也不用間書,重理解,包括圖表上的所有資料。看明白了,下一步可以間書也可以記憶重點。順便問他寫summary好不好,他說視乎那本書本身寫得夠不夠清楚,清楚就不用。

結合兩個朋友提供的策略,發覺第一次讀書時不記憶不整理,要求望文生義,真的可以集中火力理解,到第二次讀可以事半功倍。最後為了加深記憶,做了一個summary,但我很懶沒寫只開個錄音app自己講一次。讀書時間沒有增加,但效率大大提升。我想這種策略用來讀資料性的chem, bio, geog, psychology, history都可以。

後來的測驗,不用說,當然是a piece of cake,哈! 感激我的朋友和朋友弟弟慷慨提供非常個人化的讀書策略。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保良局長大的孩子


看著上面的短片,就想起兩年前開始助養的小朋友,終於的起心肝去了保良局探望她。不經不覺她已經由七歲變成九歲了。這是第一次見她,打算和她高高興興玩一會兒,算是盡一點心意。帶著隨便在商務印書館買的一盒卡通文具就出發了,根本不知道九歲的小朋友喜歡甚麼。

如果說我去那裡陪小朋友玩,不如說小朋友陪我玩好了。她不像一般的小朋友,很會觀察別人,也傾向猜測別人的心思。其實我去探望是希望小朋友開心,但她似乎更關心有沒有把我逗得開心。才九歲的她十分注意我的表情,甚至說我笑起來像另一個去探望她的姐姐,玩的時候又刻意讓我。我覺得她其實做回自己就可以啦,或者長年的團體生活讓她變得會看人臉色。

後來當她知道我有非比尋常的耐心之後,就開始測試我的底線。說話有些少粗俗,但不是粗口,說時她看著我的眼,可能好想看我的反應。我當然沒有很大反應,只是友善地問她為甚麼常常說這個字呢? 她又若無其事的說是習慣。她又做了一些不太禮貌的小動作想我看,但真對不起,我不是一般的大人,不會有任何反應,以不變應萬變。於是很快她又回復「正常」。

我們邊玩邊聊天,她就開始告訴我學校的成績如何差勁。如果有小朋友主動告訴我這種事,我會覺得是:
1) 求救信號 (雖然她不知道我是老師)
2) 外表裝強但內裡無奈
看著她的表情,我想2的可能性較高。我只說了聲"「是嗎?」,然後問她最喜歡那一科。我們就聊學校裡有趣的事。這時候她變得比較像一個九歲小女孩。我只希望她懂得享受學校生活,也希望即使她的成績不太理想,也能感到快樂,也能得到別人的關心。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為自己讀

有一段很長時間沒試過像一個學生一樣走上網去check grades。當我還是一個大學新鮮人,有一個教Philosophy的教授說,讀大學是要擺脫成績的束縛,隨心所欲地盡情去讀自己想讀的。我想他是說讀書的動機要發自內在,不要受制於外在要求吧。那幾年我又真的很隨心所欲,常常忙著體驗各種有趣的事,一個學期的成績出來,隨時ABC都有。到了後來讀教育,就更隨心,反正我只想在最短時間之內學會一些適合自己也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也很奇怪,剛好大部分的assignment的要求的是我平時教書備課時喜歡花時間想的事情,讀得輕鬆又開心,完全是「愉快學習」。

第一個學期的成績出來,得了一個我看到目瞪口呆的全A成績。從沒有過這種好成績。接著幾個學期都是這樣,結果亂讀了一個Dean's list honour出來。不是因為我的智力如何如何,而是整個課程的重點是我最拿手的事。

至於今次讀的課程,跟上一個有點不同,個人認為它重分析不重創意,也就只能量力而為。一想到我咁大個人這個學期還要被突擊測驗很多次,又要考試又要做很多功課,就覺得匪夷所思,好像倒退到中學為升中六升大學營營役役的時代。希望可以繼續我一向的作風,為自己讀,不用為成績而讀。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跟小朋友講故事的秘訣

朋友的4歲姪女由美國回來香港小住,非常喜歡看書,也喜歡思考和發問,聰明伶俐。他們的最大煩惱,是小人兒問題天天都多,大家應付不暇。
朋友任教大學,是一個很聰明而且分析能力極好的人,但說故事就遇到這樣的情況:
今回講到白雪公主食毒蘋果
小朋友: 點解要俾毒apple俾白雪公主食?咩係有毒?
我:嗯…好似用黎噴甲甴既殺蟲水咪有毒
小朋友:有毒會點?
我:食左會肚痛...
小朋友:肚痛係點?
我:即係肚唔舒服。
下删N條follow up questions...... =.= 睇黎我好唔適合做說書投降!

我覺得這個小朋友實在太有趣了。去到他們家,小朋友剛好去圖書館回來,我這個上世紀的「問題兒童」決定挑戰講故事!

聽故事就多,講故事我還是第一次。奇就奇在講完一整本故事書,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竟然一個問題都沒問過呢! 朋友覺得嘖嘖稱奇似的。其實也說不上甚麼秘密,只是我一邊說一邊問小朋友很多、很多、很多的問題。

還未打開書頁,我就跟她看封面,邊問: 咦~ 呢個咩動物嚟架? 彩色咁靚0既?...你知唔知呢個小朋友叫咩名呀? 佢好似你喎,都係長頭髮架喎... 我哋睇下個故事講咩架先。全程都是這樣口水多過茶,反正小朋友是ABC,一個中文字都看不懂,我就用她能夠明白的說話,不斷我問她答,問答問答問答,她又很喜歡答,我就問問問,又不時稱讚她。有時她好想知道接著發生的事,追說"跟住呢?",我就會停一停鼓勵她猜猜故事發展,有時真的會猜對,好厲害,有時發展不同,就一起看看其他可能性。其實我真的不太懂怎樣講故事,但4歲小朋友的求知慾很強,也喜歡說話,問問答答真的很好玩。

4歲的小朋友聽故事喜歡甚麼? 對,是當你辛辛苦苦講完故事之際,馬上要再聽一次(汗) 但我最怕重覆,所以我想了一條絕世好橋!!(嘿嘿) 是教小朋友自己把故事講給我聽。結果,當然好成功。雖然有些細節忽略了,但我覺得以4歲來說,故事完整又連貫,還有照顧到人物動作和表情,簡直fantastic! 我只需要旁邊輔助一下給些反應,她又可以學講故事,講完一次又可以講給全家每一個人聽,既可以練習又能獲得很多人稱讚,又可以娛樂大家,而且沒有人需要一次又一次重覆講同一個故事給她聽,何樂而不為?

這個偶然的發現,也讓我很開心。講故事,原來我也有一手,完全意想不到。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掌聲

剛教完一個課外的密集課程,學生自由參加。課程的時數頗多,為了使時間過得快些,學生覺得學有所用,每次我都會用很多時間計劃和想想生活化的例子,甚至是貼題的笑料。每一堂都讓我用掉不少元氣,然而學生的投入參與、專心和笑顏還是讓我每次都高高興興地帶著好心情離開學校。

幾天前是課程的最後一節,我搞了些新意思,找來一些考試絕對不考,有趣到極點而尚且與課程有關的例子,與學生們分享甚麼是originality。當中有很多要他們猜的,也有些要他們即場想的,好玩之餘又有啓發性,也讓他們明白這種考試不考的點子在現實社會可以發揮的作用。到課堂尾聲,我如常與他們一起回顧課程重點,一起想想課程完結之後該怎樣繼續自行學習。說完最後一句話,又如常對大家說了一聲「多謝」......想不到他們馬上給我熱烈的掌聲。

這不是我第一次接受學生的掌聲,但真的沒想過我才教了他們一星期,就受到這樣的厚待。好~開~心~啊!

我的那篇隨手寫寫的「做老師的好處」總是我這裡最多人搜尋的文篇,如果你問我做老師有甚麼實質好處,我真的很難一時具體說得出來,但其實就是這些無形的小東西,一個發自由心的笑容、一個專心的眼神、一些比我所能想到的更爆炸更有見地的意見、一些突然而來的掌聲,讓我覺得教書也很不錯。我無法估計將來我是怎麼想的,但現在這份教學工作的確讓我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