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被發現資優。 試過考第一,又試過考第尾; 試過GPA有4.0,又試過公開試不合格; 試過3個月自修本來要讀1200小時的課程,又試過4年先完成本來3年的課程。 資優其實只是某些領域上有些少著數,偶爾有其他人意想不到的靈感。 我也要努力,也會失敗。 機緣巧合之下當了老師, 過去的經驗令我對異常醒目的學生有些了解, 也會對常常失敗的學生多些體諒。
標籤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我從同事身上接觸到的英文
當很多人說 Could you please, 或者Can I時,他們會常常說I wouldn't mind。
例如: "I wouldn't mind a glass of water, if that's ok"。連同事也感到奇怪,說他們怎麼從沒聽過我們的學生這樣說。
向高層提出不同意見時,他們普遍不直接說不,而是用yes, but。
例如:"... seems fine, but I wouldn't mind if you..."
有一刻我認真想開一個word document,把每一處微妙的措辭好好記下來,可惜我真的好忙 / 懶,只能靠即時記憶。
另一個我注意到的,是intonation。有人說,對音樂有興趣和一些認識的人,這方面比較敏感。
很多受過音樂訓練的人,無論聽到甚麼,都可以馬上解讀成so-fa names,即小學音樂堂唱的do re mi fa so。例如water是so-do, hot water是so-dodo。不過英文不像中文,不是聲調語言。聲調語言的特色是相同拼音但聲調不同的字各有意,例如廣東話裡的「水」,發高音變成「衰」,發低音變成「垂」等等。「水」永遠是水,也不是多音字,不會有其他發音。
有一次同事順便問我要不要一杯水,我注意到他用了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這樣說的高低音(intonation)。
句子簡單如此:
Do you want some water?
你會怎樣說?
很多人都說有些香港學生的英文有點flat,可能有些人會說成這樣:
Do you want some water?
Mi so so so so-do?
這裡,"water"就像單一個字一樣讀"so-do",大概是受了中文這個聲調語言的影響,把單字按「本來的聲調」讀出。
說了大半天,那個出自同事口中,讓我覺得意外的讀法是怎樣的呢?
他對我說,
Do you want some water?
So do so do do-so?
後來因為這件無聊的事問了同事,他想了一想,告訴我keyword是"water", 只要把這個字像平日發問時提高音調,其他都不用stress, 對方就會明白。
我還是一個中學生時,以為在香港和國際英文公開考試得到最好的成績就算厲害。原來英文比我以前想像的博大精深,而以上這些,都只是簡單不過的日常對話。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每事質疑的背後
漸漸學生們發現怎樣找到對方發言的弱點,怎樣選擇合適的語彙來做有建設性的理性討論等等,但總是有一個人從不認同大部分人說的話,總是要挑很多問題出來。他的問題其實很有見地,只是表達方式欠圓滑,所以有時我會為他稍稍修飾。
後來在其他的課程裡,剛好又有這種學生,其他學生好像一時接受不了他們的語氣。有時無論說什麼,他們都會質疑,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巧的,這幾個散落在不同課程的學生,剛好都是來自同一個歐洲國家。
最初在想,是不是自己的經驗太少他們喜歡質疑我呢? 但認真聽清楚,其實都是對事不對人的批判。日子久了,慢慢發現好像來自這個國家的學生都有這種愛每事質疑的傾向。
終於有一次,有機會和其中幾個來自這個國家的學生聊聊天。我說他們常常能輕易提出極度尖銳的問題,讓我印象很深刻; 他們說,這跟自己國家的歷史有關。本來上世紀初有很多洗腦教育,人民都要聽政府的話,不容獨立思考。戰後很多人覺得這樣是錯誤的,於是教育就強調教導學生挑戰權威,提出質疑。
我們的教育,又因為甚麼歷史原因,變成現在這樣子?
我們那麼強調成績的高低,真的是因為中國人長久以來憑藉考取功名而向上流動的想法嗎? 可是科舉制度早已沒有了,DSE是現代科舉嗎?
DSE的前身是A-levels, 而英國也有A-levels,為什麼他們又看似沒有我們這樣緊張?
如果我們覺得一個教育制度太強調考試是錯誤的,那麼怎樣的轉變才是正確? 難度真的要像tvmost裡羅若off像半開玩笑似的說: 「老師操我幾多個鐘0既TSA,我放學就行返幾多個鐘0既TST」嗎?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我的資優學生
到目前為止,我教過兩個資優學生。真實數字可能不止兩個,因為平日跟學生在課外的交流不多,課堂上總不會有人會無端端宣佈自己是資優吧。
第一個教過的資優學生,跟其他學生沒什麼分別。他很喜歡發問,成績也好,但我們這裡聰明的學生有不少,因此也沒有特別顯眼。直至有一天,他拿了報讀研究院的文件來問我意見,才發現他的年齡。我們聊呀聊,好像一直談了個多小時,但他不像我,因為他由始至終讀書都很出色,是個典型的over achiever。他成績驕人,問他的成功要素是自己的天才,還是後天的努力,他反問我有沒有聽過Thomas Edison的名言。哦,其實我也不太記得原文確實怎樣寫,差不多是Genius is 1% inspiration plus 99% perspiration吧。Anyway, 你懂他的意思吧。
第二個資優學生就更經典。有個今年開學才見過兩面的學生想我寫recommendation letter。我笑笑口說喂我其實一點都不了解你,怎麼推荐你? 他便問我可有時間花5分鐘聽他present自己和他如何適合那份internship,還可以聽完才決定幫不幫他寫。原來有備而來。看著他給我只有一頁紙,精簡但詳準的cv,聽著他言之有物又信心十足的介紹,幾乎想鼓掌。我反問他Why me? 他說,因為覺得我們0岩傾。才Week 3,你又知?
看著這兩個學生,我沒有想起以前的自己,因為他們比我出色很多,也比我進取。資優,是一個umbrella term吧,裡面住著形形色色、能力不一的人。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From good to great
教書的其中一樣有趣的事,是扶助很有潛質的學生獲取他們應有的表現。有些人明明能力很好,但成績總是普普通通。我的其中一個技能,是教這些人由good或者average變成great。最近一連接見一些這樣的學生,每個見了一兩次。有一個我幾乎不記得了,但今天收到他的電郵,subject是"Thank you"。
我想起第一次見他。樣子不特別聰明,但說話層次分明,表達能力很好。仔細傾談之後,發現他像一隻undervalued的股票,有一種未能發揮的實力。這裡不說牽涉學生的詳情,總之我跟他討論和分析了一些他從未察覺到的策略,著他自行跟進。對領悟力很高的人,最宜長話短說,拋磚引玉。
如是者過了一兩個月,今天他送來一個的電郵: Dear...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for all the valuable efforts which you have contributed during the...
老實說,他的英文好怪,像機構寫給員工的嘉許信,但我還是打從心底好開心,是興奮 + 滿足感 + 高興 + 安慰 的混合體。如果把他的表現量化,以0和100為最低及最高表現,他由本來的60,一下子躍升至100。而我做過的事,只不過是頗為有心機地了解他要去的地方,稍稍向他導航,向他指一指方向。
現階段我只覺得好好玩,但凡有潛質又有意提升自己的人,經過一兩次面談,都有明顯進步。不過我暫時還未找到過往指導他們時的共通點。我會繼續發掘,如果將來有機會的話,真的很有興趣研究下怎樣幫underachievers變成high achievers的。既有意義,又夠刺激。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跟小朋友講故事的秘訣
朋友任教大學,是一個很聰明而且分析能力極好的人,但說故事就遇到這樣的情況:
今回講到白雪公主食毒蘋果
小朋友: 點解要俾毒apple俾白雪公主食?咩係有毒?
我:嗯…好似用黎噴甲甴既殺蟲水咪有毒
小朋友:有毒會點?
我:食左會肚痛...
小朋友:肚痛係點?
我:即係肚唔舒服。
下删N條follow up questions...... =.= 睇黎我好唔適合做說書投降!
我覺得這個小朋友實在太有趣了。去到他們家,小朋友剛好去圖書館回來,我這個上世紀的「問題兒童」決定挑戰講故事!
聽故事就多,講故事我還是第一次。奇就奇在講完一整本故事書,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竟然一個問題都沒問過呢! 朋友覺得嘖嘖稱奇似的。其實也說不上甚麼秘密,只是我一邊說一邊問小朋友很多、很多、很多的問題。
還未打開書頁,我就跟她看封面,邊問: 咦~ 呢個咩動物嚟架? 彩色咁靚0既?...你知唔知呢個小朋友叫咩名呀? 佢好似你喎,都係長頭髮架喎... 我哋睇下個故事講咩架先。全程都是這樣口水多過茶,反正小朋友是ABC,一個中文字都看不懂,我就用她能夠明白的說話,不斷我問她答,問答問答問答,她又很喜歡答,我就問問問,又不時稱讚她。有時她好想知道接著發生的事,追說"跟住呢?",我就會停一停鼓勵她猜猜故事發展,有時真的會猜對,好厲害,有時發展不同,就一起看看其他可能性。其實我真的不太懂怎樣講故事,但4歲小朋友的求知慾很強,也喜歡說話,問問答答真的很好玩。
4歲的小朋友聽故事喜歡甚麼? 對,是當你辛辛苦苦講完故事之際,馬上要再聽一次(汗) 但我最怕重覆,所以我想了一條絕世好橋!!(嘿嘿) 是教小朋友自己把故事講給我聽。結果,當然好成功。雖然有些細節忽略了,但我覺得以4歲來說,故事完整又連貫,還有照顧到人物動作和表情,簡直fantastic! 我只需要旁邊輔助一下給些反應,她又可以學講故事,講完一次又可以講給全家每一個人聽,既可以練習又能獲得很多人稱讚,又可以娛樂大家,而且沒有人需要一次又一次重覆講同一個故事給她聽,何樂而不為?
這個偶然的發現,也讓我很開心。講故事,原來我也有一手,完全意想不到。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掌聲
剛教完一個課外的密集課程,學生自由參加。課程的時數頗多,為了使時間過得快些,學生覺得學有所用,每次我都會用很多時間計劃和想想生活化的例子,甚至是貼題的笑料。每一堂都讓我用掉不少元氣,然而學生的投入參與、專心和笑顏還是讓我每次都高高興興地帶著好心情離開學校。
幾天前是課程的最後一節,我搞了些新意思,找來一些考試絕對不考,有趣到極點而尚且與課程有關的例子,與學生們分享甚麼是originality。當中有很多要他們猜的,也有些要他們即場想的,好玩之餘又有啓發性,也讓他們明白這種考試不考的點子在現實社會可以發揮的作用。到課堂尾聲,我如常與他們一起回顧課程重點,一起想想課程完結之後該怎樣繼續自行學習。說完最後一句話,又如常對大家說了一聲「多謝」......想不到他們馬上給我熱烈的掌聲。
這不是我第一次接受學生的掌聲,但真的沒想過我才教了他們一星期,就受到這樣的厚待。好~開~心~啊!
我的那篇隨手寫寫的「做老師的好處」總是我這裡最多人搜尋的文篇,如果你問我做老師有甚麼實質好處,我真的很難一時具體說得出來,但其實就是這些無形的小東西,一個發自由心的笑容、一個專心的眼神、一些比我所能想到的更爆炸更有見地的意見、一些突然而來的掌聲,讓我覺得教書也很不錯。我無法估計將來我是怎麼想的,但現在這份教學工作的確讓我好開心。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青少年不需要「乖」
我不特別喜歡「乖」的學生,也從來沒要求學生「乖」,或者因為他們本來已經很「乖」。上星期,難得有機會與學生吃飯,我說很喜歡他們上課時很投入也很多反應,竟然有人問:「你沒覺得我們唔乖?」天呀,「乖」?你都十幾歲啦,又不是小學生。
說真的,十幾歲是學習自我管理的最好時間。不是說要像暴風少年一樣,但面對外來的要求,都不妨想想辦法,好好計劃,妥善安排,甚至是想個一勞永逸的方法。這種由內而外的自我管理需要時間學,不是一味靠「乖」就可以。
我覺得要花時間親身去學校上課的最大理由是要參與課堂,否則internet有那麼多出色又精采的lectures,也不一定要來我上我的堂。我的課堂有多種形式的討論,每次俄都花很多時間準備,減少自己講的時間,盡量讓學生自行摸索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疑問。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就是他們不完全聽我的(注意:不是完全不聽我的,哈),或者找到比我更好的說法。這就是「乖」學生未必能做到的事。有空間閒聊幾句,在課室感到輕鬆又自在,才會產生有創意的見解。
當我覺得久不久閒聊幾句很正常,討論時比較大聲一點也沒甚麼大不了,學生反而說自己「唔乖」,我覺得好奇怪。我希望他們有創見又擅於表達個人見解,樂於發問,而不是只會靜靜坐定定看著我的目口目面mushrooms。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咳和教書
當一個人的工作跟售貨員一樣靠一張嘴,還要長期站著,一眼關七,咳簡直是一場災難。
勉強自己用響亮的聲音,只是想給本來死氣沉沉的課室增添活力。因為這樣,我要帶紙巾和口罩去上課,一咳先用紙巾,再咳戴上口罩,也只不過是要保護觀眾,對我沒半點好處。可是當我如常用開朗的聲音教書,觀眾又會好像真的好投入,看到他們笑得開心,聽得入神,又時不時有好的意見交流,讓我好高興,好滿足,又暫時忘掉咳到c的辛苦。咳和教書,就是那麼矛盾。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霎時感動
今日,有個學生寫了幾百字的email來多謝我,說我常常鼓勵他們多參與。當然啦,網上都隨時學到的事,要刻意抽時間來學校學,就是要課堂的參與機會和即時現場互動。我一定會設法鼓勵他們多說話,多發言,多發問。有幾個學生都說明白我的用意,又說本來疊埋心水hea讀,不過遇上我,於是來個180度轉變。搞得我好開心了好一陣子。
有時,工作得累了,看到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很快又精神抖擻起來。
雖然官方常常強調和重視可以量度的教育成效,但教與學,其實還牽涉難以測量的心意。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我的未來怎樣走?
將來,我應該向哪一個方向發展? 讀什麼? 做什麼?
將來,我會變成一個出色的人嗎?
將來,我可以做自己有興趣又擅長的事嗎?
每一句,都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又一個問號。
今天下課,有學生罕見的問了一個跟課堂完全沒關係的問題,有關畢業。這是很奇怪的,因為她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很出色的人,是那種單看樣子已經感到她頭腦很敏捷,跟她閒聊就會知道她很優秀的那一種人。坦白說,她甚至有一個很好的外型。唯一要做的,只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也許因為我們有一個教人跟大隊去追求卓越的教育制度,什麼都要按標準按要求做,讓她看不到自己的優勝之處。將來的路,既沒標準又沒答案,要怎樣走,自己應該要最清楚。
這讓我想起Alice in the Wonderland裡一段我很喜歡的對話:
`Would you tell me, please, which way I ought to go from here?' Alice speaks to Cheshire Cat.
`That depends a good deal on where you want to get to,' said the Cat.
`I don't much care where--' said Alice.
`Then it doesn't matter which way you go,' said the Cat.
`--so long as I get somewhere,' Alice added as an explanation.
我愈來愈發現,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跟大隊走。他們跟著大隊讀小學,按父母的要求努力讀書讀校風好的中學,隨著同學一起考好試讀好書,然後得到一個不錯的成績又入大學,才赫然發現大學不是終點,只是開始。是時候離隊去找自己的路了。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為什麼值得去做?
經過上幾次的1分鐘presentations挑戰,以及剛剛的討論,他的內容舖排很有系統,解釋也很清晰,十幾歲來說算是很不錯。不過,當我們說到實驗的重要性,小男生就顯得很猶豫。這一點我是明白的。我問他是不是他很少會想為什麼要做一個實驗,他說是,甚至是從來不用想這個問題。沒關係,從今天開始想想就是了。我給他一些方向,著他想了很多,也鼓勵他寫下一些他可以在presentation「補充」的個人見解。他寫好又說了一次,有紋有路。
不,其實不是「補充」,而是重點。為什麼這個實驗值得去做? 你的做法又有什麼可取之處?
香港的基礎教育好像是考試要考,老師要教,你就要好好唸,不要問太多為什麼。但實情是,當你踏出中學校門,當你開始設計自己的實驗/商業計劃,你就要問很多為什麼,去說服自己,去說服別人。
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有超大彈性的任務給小男生。他只須想一個engineering idea,也可以是發明,或者是一個結構,又或者是一個安全的實驗。請他下星期回來introduce自己的想法,包括背景資料/動機,重要性和創新的地方。
我強調說,你不是做來滿足我的要求,你是想一件有意思的東西來滿足自己學習科學數理的樂趣,同時借助語言能力去說服其他人了解/認同你的想法。然後,我看著他的雙眼發亮,一副很有興趣的樣子。實在太好了!
後記: 「為什麼值得做? 」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為了化繁為簡,重要性大致可分兩大類:
1) 協助人解決問題 (例如省時/節省成本/免去不想做的事)。例子是吸塵機械人,雖然效果並非人人滿意
2) 增加生活趣味,如下:
當然你又可以說是problem solving,好像鼓勵欠缺運動的都市人多行樓梯多運動。
不知道小男生想到什麼點子呢? 好期待啊~~~
在香港做老師,像這樣期待學生交功課的機會實在不多,而學生期待交功課的機會就更少。
這就是我嘗試給他這樣一個既confusing又challenging的任務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 小男生做完他自然就會明白了,用不著我去告訴他,嘿嘿。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普通話唔易學
這是今天的小小小笑位:
香港人: ni hai you mei you tang? (你還有沒有堂?)
普通話人: (爆) 你是說還有沒有「課」吧!
這讓我回想起讀大學時的一個表情常常很呆滯的tutor。有一次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竟然跟他聊起來,有一個普通話說得很普通的同學對他說:
「你跟X教授的感情很好呢!」
本來目光呆滯的tutor,忽然變得很敏捷地一本正經的回應說:
「你是說我們的關係很好吧(汗) 老師跟學生是沒有感情的。」
他突然而來的超快反應,簡直叫大家嘖嘖稱奇!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邊走邊串字
既然他們的老師很用心教,他們又用心學,即是可能方法未必完全配合他們的學習需要啦,例如坐定定抄抄寫寫讀讀未必適合他們,而小朋友一般都喜歡活動和變化,所以我們今日來個比較爆的串字方法,需要小朋友行來行去。那是我今天大清早攤在床上時忽然想到的。
英文活動裡面有一個叫running dictation的東西,是把同學分組,每組派一個代表出去記住黑板上貼著的字,然後跑回自己的組報告看到甚麼,由組員寫低。來回幾次,鬥快完成。活動特點是講求記憶力、速度和準確度,還可以讓不喜歡坐定定的人多走動,又可以學一下分工合作。
今天把這個活動借用一下,但為了鼓勵小朋友多參與多寫多想,我決定只準備白紙10張和blu tack。
一開始我問: 你地鍾唔鍾意畫畫架?
小朋友異口同聲說鍾意,good! 我們今日就畫畫。A4紙一撕兩半,每人一張。要串的字是衫褲鞋襪長裙短裙外套那些。
我又問: A老師上次說要學衫褲,不如我們先畫這兩樣。
一聲好! 很快就畫完。我就建議旁邊寫英文shirt和pants。當然要提示,一起串,慢慢寫。
寫好給各人一粒blu tack,貼出黑板。如是者畫畫寫寫行行貼貼,不消10分鐘,成功「誘騙」他們將全部字又寫又串了一次,但似乎沒有一個小朋友覺得是「溫習」,good!
下一步先給每人一張A4紙,畫一個穿著衫褲鞋襪的人。畫波鞋可以嗎? 間條裙又可以嗎? 他們愈來愈有興趣。
畫完之後,我們先一同看看黑板上小朋友的大作,一起看看讀讀。然後是活動時間了! 剛剛準備的A4人像,貼在教室很遠的另一方。任務是把正確英文名字寫在衣物上,來回次數不限,不鬥快,鬥準確。
結果發現,小朋友原來抄都會抄錯,但邊走邊串字是可行的方法,可以趕走小朋友的串字恐懼症。我們又不是測驗,當然裝著很好奇,鼓勵小朋友多走一次確認串法啦。有一兩個還是錯的,我讓他們再去黑板看清楚,回來改好又有一個剔!
整體上都寫對了,又會讀音,成功踏出串字的第一步。雖然要他們在完全沒有提示之下自行串寫是漫漫長路,但比坐定定寫有效得多了。
我自己是那種坐定定讀寫幾次就能記憶的人,串字是super easy job,直至做義工遇上他們,讓我大開眼界呢。有時事真的急也急不來,坐定定讀讀寫寫就是不湊效,任憑他們再用心寫。這個時候,就要搞些新意思。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行多一步
最近開始一個新課題,我給每個學生派了一張星形post-it紙,請他們隨便寫低一兩個關於這個課題而又特別troublesome的問題,下課貼在我的file上。有些問題我們的materials有cover,有些沒有。沒有cover的,我會每堂準備一些小活動,抽些少時間讓大家一起研究研究。我盡量不教,主要像主持人一樣負責堂上的連接、發問和總結,由他們自行討論和解說。做這些額外的小事情,只不過是想確保堂上做的事,可以滿足學生真正的需要。
開始前我都會簡單"hard sell"下有關問題的重要性,獲得大家眼神默許或者點點頭,我才會正式推行,因為監人乃後就違反我的原意。他們的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我都看在眼裡。有時我會feel到一小撮學生覺得話題太簡單,這時候,就是我的teaching ideas出場的時候,保證有驚喜。
今日借助了photosynthesis的rap歌。我不教生物,歌只是道具之一。
臨走有幾個人對我說thank you,很多人笑著說bye bye,其實job satisfaction不過如此簡單。一切由行多一步開始。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對付無聊問題
我提醒學生,下一堂的測驗會準時9時開始。
有一個學生問,如果我住得很遠怎麼辦?
這是學生自己的責任,關我咩事? 做咩咁都要問我?
但當然我不想用這種語氣答他,一來無助解決問題,二來他發問時很有禮貌。
「如果你住在火星,請你坐火箭來!」,我靈機一觸。
全班同學連他自己都爆笑,OK,任務完成,可以下課了。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我不是正常老師
我不太懂怎樣叫學生安靜
但我會把本來鴉雀無聲的課室變得熱鬧起來
我最擅長鼓勵沒有信心發言的學生講自己意見,
也有令本來一句起兩句止的學生在學期結束時變成滔滔不絕的本領
我最害怕的事
是無論說甚麼,學生都無動於衷,
我最怕靜
有些老師喜歡學生靜,但我唯一懂的就是讓他們多說話
由多說話開始,慢慢變成多說經過思考而有意思的話
我不會叫醒學生
他們說我很吵,上我的堂也很忙,
就算前一晚一分鐘也沒睡過,都沒可能入睡
我還會很狡滑地讓學生在堂上做大部分的事,
我是配角,他們是主角
試問主角又怎會有余餘去睡覺呢?
這就是我的課堂,學生表面上很自由,但實際上他們忙著討論、忙著說話、忙著做這做那。
教室裡充滿學生的聲音,間中混雜著我的聲音。我其實很喜歡說話,但我會盡可能限制自己的solo時間,因為我不希望把自己的課堂變成像看DVD。Live的價值在於現場參與和即時互動與交流。況且,比我聰明又出色的學生多的是,所以由得他們發揮算啦,聽我講這麼多有甚麼好? 就算我說得再好,那只是我的看法。你自己提出的獨立見解,才真真正正屬於你。
我的工作,不是要複製另一個我。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從未聽過的潮語
今時今日,很多我們當年常用的所謂潮語,都變成日常生活的常用語了。那現在的大學生有甚麼新用語呢? 今日有機會聽到兩個,嘩,大家都很驚訝。我真的未聽過囉,大學生也很surprised我連這也不知道。
NDS和PSP,到底是甚麼?
單是看這兩個terms,以為在說打機,原來呢,都是說內地生的暗號。
A說,PSP是Putonghua Speaking People,嘩,很牽強啫! People,那不是學生是說普通話人啦。
NDS呢? A說是Nei di shang的簡稱,哦,普通話。但旁邊的B立即糾正說,NDS是英文呀,是Non-domestic students。即是非本地生? 那用來說國際學生都OK? 他們又搖搖頭。
這呢NDS和PSP,是我讀書的年代沒有的概念。大概因為當時的內地學生,人數沒有像現在這麼多吧。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學生問的IQ題
問題是這樣的:
有5個海盗要瓜分100元。他們要各自想出一個大家都接受的分賬提案,逐一present出來,如果大家不接受,就會把提案的人殺死。結果,第一個海盗提出的建議獲其餘4名海盗接受了,而其餘4人也就不用提案。究竟他的提案是怎樣的? 海盗各人可得多少錢?
聽罷,毫無頭緒。學生給我兩個提示:
1) 不是每人平均分得20元
2) 提案的人獲得很多錢,佔超過90%
根本是game theory的問題吧。見他這樣興緻勃勃,順便介紹了Yale University有關Game Theory的Open Course給他。http://oyc.yale.edu/economics/econ-159
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呢... 我再想想。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香港教育的吸引力
一個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學生說起,香港怎麼會吸引他來讀書。原因有好幾個,其中包括收費便宜、毗鄰中國大陸。
比起英美,香港收費的確廉宜,又可以收留學效果。接近大陸,可以增加對中國的認識,看看以後有沒有機會發展。這名學生通曉中文,還常常得到去中國大陸以至外國交流學習的機會,似乎來香港讀書真到可以加深對中國大陸的了解。為甚麼不直接選擇大陸? 他直言,生活不容易一下子適應。
說到教育質素,學生說我們這裡的教育很"asian",很多東西由學校"prescribe"給你,但西方和亞洲的教育其實各有各好。一個容許你不斷探索追求,如果你知道自己在追求甚麼就好。另一個指引清晰,支援充足,也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
當傳媒普遍批評香港教育有多不濟,來自留學生的聲音就變得很有趣。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做第一個的勇氣
有一組效率很高,在其他人尚在看資料時,他們就已經完成。也難怪,他們的簡報精簡得幾乎全是keywords和符號。也沒所謂,他們愛簡約,內容又的確包含所有重點。
剩下這麼多時間怎樣運用呢? 我問他們,意念有實踐過嗎?
有一個學生說沒有。
"Why?",我問。
"Because no one is doing this",學生說。
吓? 說甚麼?
難度你沒有察覺,你比哪一組都快嗎?
為什麼要做和別人一樣的事?
明明有好的想法,就因為其他人沒有在做同樣的事就不去嘗試,簡直暴殄天物。
"You don't have to wait for the others", 我笑笑口鼓勵學生說,"You can be the first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