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港聞版的有趣數學題

小時候老師常說數學很生活化,但練習題不是小明就是小珍,不是買洋娃娃就是計算測驗分數或者水缸大小。今日終於有題來自港聞版的數學題,蘋果有時真的很有創意。

【考考你】【呃乘車補貼】

究竟司機實袋幾多?

http://hkm.appledaily.com/detail.php?guid=54522809&category_guid=10829391&category=instant&issue=20151210

超好玩!不僅題目有創意,答案也有心思。

出MC題最難是寫答案,要從作答者的角度考慮多個可能出錯的地方,絕對不是正確答案以外隨便寫幾個錯的答案。

再看下去之前不妨試試看,簡單又有趣。

忘記扣除2元成本的人會選A,忘記加2元車費分賬的人會選D,忘記扣除2元成本卻莫名其妙減掉2元車費分賬的人會選B。

答案我想是C吧,7500*0.3(20.5+2)-7500*2

有個朋友答我E,我問why? 他說
Because his 21 octopus cards are also gone
So the deposit = 21 x 50 should be deducted as well

笑死!那你不如加上入罪後可能繳交的罰款,還有坐監時損失的薪金和投資收入等opportunity cost好不好?況且那些八達通可能還有餘額,要不要也加上去?那本來沒有入獄的話有可能中的六合彩要不要也一併計算?計到天光都計唔完, yeah~

不過題目又沒有說after arrest。我這樣反駁,朋友說So the TSA answer is C.

Ok,其實生活化的數學從來都很複雜,很多時有無數的assumptions,難以處處化成單一的標準答案。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搗蛋與天才

看了台灣陽明大學的醫學生塗鴉報導,那清明上河圖的細緻程度實在讓人有點驚喜。

驚喜,是因為它顛覆了一般塗鴉的概念,一洗粗造形象,化身成一件融入環境的藝術裝飾。校方還在研究那個「塗鴉」的保存方法,幾乎像博物館文物般備受重視。

大家都覺得那個學生好有才。搗蛋變天才,因為那不是隨意的胡作非為,而是一絲不苟的在玩。搗蛋也專業過人,不僅花心思,整體效果還跟周遭配合相宜,絕對不是那些座位上10秒鐘隨便寫誰love誰的塗鴉可以比擬。

搗蛋與天才,有時只是一線之隔。

講多無謂,大家自己欣賞下:
http://www.teepr.com/373235/adrianchiang/%e7%9c%8b%e5%ae%8c%e9%86%ab%e7%a7%91%e5%ad%b8%e7%94%9f%e4%b8%8a%e8%aa%b2%e7%84%a1%e8%81%8a%e7%95%ab%e7%9a%84%e3%80%8c%e6%b8%85%e6%98%8e%e4%b8%8a%e6%b2%b3%e5%9c%96%e3%80%8d%ef%bc%8c%e4%bd%a0%e6%9c%83/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偶然

這陣子把學生的essay print了出來帶回家慢慢改,有機會把平時沒多留意的學生全名看過一遍。放在最上的名字很眼熟,跟我讀書時教過的小朋友一樣。

讀我的這個課程的學生大都是Year 2,算起來跟那時教過的小朋友差不多。到底這個與我舊學生同名同姓的學生長成怎樣,因為星期才見面一次,居然印象模糊。

好奇心驅使下,我走去facebook打了她的全名。按了enter, 結果出來了!

哦,原來是這個女生。看著她的profile picture, 突然想起她上星期做presentation時的聲線,又好像與那些年教過的天真小孩有幾分相像。再看看她的中學,居然是我讀過的中學。然後小學呢,噢,沒有寫。再往下看,有一欄寫著她的小學,不就是我舊學生當時讀的小學嗎!!?

看到這裡,已經興奮到極點。看來是她了!

第二天,剛好那個學生與我有個單獨對話的機會。講完正經事之後,我們有了以下極奇唐突的對話:

我: 你有在______住過嗎?
她: (大惑不解地) 有
我: XX花園?
她: (頗為驚訝地) 是
我: 你有學過鋼琴?
她: 有
我: 大約X年前,我教琴,有一個全名與你一樣的學生......

她看看我,我看看她,相認了。

芸芸人海中,在同一間大學同一個學系同一個時間她選上了我的課程。很難相信在我面前亭亭玉立的女生,原來是多年前我教過那個天真瀾漫的小朋友。更難相信的是,多年後她又再做我的學生。

後來人開始多,同學見我們這麼興奮,問她甚麼事。大家知道我曾經是她的鋼琴老師之後,都說神奇。真的呢,簡直是個活生生的奇跡! 那種既真實又夢幻的感覺,可能只有我們兩個才會明白。

-----

想起那個年代很流行幾米題為「向左走向右走」的作品,還有以下電影副歌: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越話越唔聽

去看了「那一天我們會飛」,是九龍華仁的校園,有一段時間常常經過那裡,原來裡面是這樣子。遠看只會留意到那座新建的大樓,從來我不知道裡面會有綠色的舊建築。

這堵綠色的牆,讓我想起預科時讀的學校。現在已沒有預科,在我們會考的年代,有些學生會因為各種原因轉去另外一間學校升學。我也由女校去了男女校。

電影裡那些直接指令學生的老師,讓我想起那間我讀過的男女校。在那兒,我曾經變了「問題學生」,在最後的成績表上,老師給了"does not take school rules seriously"的評語,我差點帶著一個缺點走出學校。

在我讀過的女校,老師很少會說你不可以怎樣怎樣。學生做了犯規的事,老師會觀察,然後問:「你知不知道這樣做不對?」老師會稍等學生反應,而學生多是明知故犯,然後老師會再問:「為什麼要這樣做?」過程中學生有思考和發言的機會。

後來去了另一間學校,是另一種文化。老師傾向下放指令。不知怎的,越是不准,越想去做。可能那個年紀的人都有些少反叛心理。

聽說華仁的校風很自由,所以透過電影在華仁的綠牆下看到那麼prescriptive的對白,會覺得格格不入。

我之所以在教育界做了那麼多年,純粹因為我沒有活在綠牆之下。好幸運每次都遇上一定程度上讓我思考,讓我發言的環境。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右腦左腦

最近朋友間流行玩左腦右腦測試。我又莫名其妙地被分到「十分稀少」的50:50類別。如果多問幾題,百分比會有變,結果又會不同吧。

有朋友在結果旁寫了"oops", 因為喜歡Hello Kitty的浪漫小女生得了100%左腦,我反而覺得蠻cool的。也有日理萬機的長輩是100%右腦,還以為商場殺戮需要左腦的冷靜分析。所以玩玩就好♪

題目挺有趣的,純粹問第一感覺和習慣,也沒有對錯。有興趣可以玩玩:

http://tw.vonvon.me/quiz/r/13/107/v_003Xy5ZayyybqCa?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organic&utm_campaign=share&method=share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我的作用只是打打氣

我和八十多歲的祖母感情很好,知道她入了醫院,就馬上去看她。

一去到,祖母在閉目養神。我在她耳邊輕輕叫她,當我們的眼神相交,她就對著我笑。我摸摸她額頭,看看燒退了沒有,雖然我其實不太懂得發燒該是怎樣的溫度。

祖母說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昨天一直在發抖。我說是發燒把身體的熱量發散出去,體內熱能不夠所以就發抖發冷,燒退了就慢慢不抖了。說得真的一樣,雖然我的醫學知識是零,隨便用common sense說來哄哄她,讓她感覺安心。

我見她腿屈著,像business class乘客的睡姿,顯然不太舒服。建議她向上移高一點,說好我數1、2、3數到3就一齊發力,但我顯然得把聲,我的力量很少,主要是祖母自己推自己上去。

我見她打了drip,不過沒有鹽水滴下來。Again, 我的醫學知識是零,只會請護士來幫忙看看。

我的最大貢獻,可能是去7-11買些日用品和必要時請護士過來。

我的主要作用,可能只是打氣。一切都得由祖母你自己加油。過幾天我們要幫你慶祝82歲生日架。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香港人英文水平下降?

又是EF的所謂研究,然後又推上報說香港的英文怎樣比日本差。我沒有任何數據,但我自己覺得香港人的英文隨著教育走兩極化。

朝早常常在電梯裡聽到住在附近的小朋友在支支喳喳的著流利英文。比起我自己讀大學的那個年代,現在大學裡的學生也有不少畢業於國際學校,英文比我地道得多。同時,也有一些讀中文中學的學生,成績也很好,英文相對遜色,說起來有些生硬,詞彙或者不太豐富,但做presentation還是完全沒問題。在我的世界裡,學生的英文文平因為成長造成很大分野,由native level、fluent level到functional level不等,結結巴巴的只是極少數。我覺得隨著家長把子女送去國際學校和外國讀書的風氣,英文好的人愈來愈多,我讀大學時的同學都只是very fluent, 很少native/near native, 現在我教的課程平均一般都有約20%或以上的學生的英文native/near native。另一方面,以往很少人讀中文中學,所以以前的學生大多較習慣用英文學習,近年隨著母語教學的推行,大學收了有不少中文中學畢業的學生。即使他們的英文水平符合大學的入學要求,表達起來有一些人還是明顯有限制,尤其聊天時。報章上常說大學生英文水平下降,但我看到其中一部分人比以前以第二語言學習英文的任何學生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下降與否,視乎你的著眼點是誰。

至於普羅大眾,除了一部分教育水平較低的大陸新移民,一般市民的英文也不見得很差。如果說市民的英文水平下降,那是什麼人跟什麼人比較? 是哪個年紀? 那種職業? 還是同一班人在不同時期的比較?

EF每年在炒作同一個所謂研究得出同一個結論,不悶嗎?

---------------------------------------------------------------------------
最近朋友間在fb流行玩一個英文小測試。跟EF的那個研究差不多,可以做來玩玩,但不用認真對待結果。

題目共25道,應該是來自劍橋英文水平測試。名稱好像很厲害,結果也很搞笑,100分滿分是莎士比亞級數,但根本不用讀任何莎士比亞就可以全對,考的純粹是基本語法和用詞知識。

http://www.arealme.com/english-level/zh/

有興趣可以玩下。

剛剛有一個朋友得了88分,想知道自己哪裡答錯。明明剛才說當玩,現在又這麼認真,我們在考試制度下長大的人真的很奇怪,喜歡執著於對答案這件事。

好吧,答案如下:

1. when are you free?
2. how long for?
3. in the evenings
4. have you got anything else?
5. tom isn't here yet.
6. falling
7. must
8. lose
9. information
10. way
11. making
12. attitude
13. has had
14. between
15. as usual
16. provided
17. supply
18. set
19. handy
20. arriving
21. fancy
22. engage
23. offence
24. prepared
25. supply

最難可能是第21題吧。我們香港人好像比較少把fancy作動詞用。這個字其實很好用,跟"like"不多。印象中是讀中學時看Seventeen學會的,一般雜誌社沒有賣,那時要刻意去jumbo grade或者hmv買。不知道這本美國年輕人雜誌還健在嗎?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小小趣

未到上課時間,有時會聽到學生聊天。今日有件小事,讓我在課室的角落偷笑了一下,回到office甚至現在想起還是覺得有趣。

朋友坐在一起是正常不過的事。今天有6個經常坐在一起的學生,碰巧5個穿了黑色。ABCDE同學正討論究竟F同學會不會也穿黑色?

F進來,即時成為眾人焦點。

同學A: 如果你都著黑色我地就全部同色喇。(同學F穿了灰色)
同學F: 我係淺黑色。
同學ABCDE: (異口同聲地) 黑色點淺呀?
同學B: 係囉,我都買咗架全新0既二手車
(大家正在load機之際......)
同學C: (即時反應) 嘩,你架淺黑色0既全新二手車好靚喎!
(結果ABCDEF一齊狂笑)

缺乏現場感可能沒有很好笑。最難得的地方是幾個人又合拍轉數又快,連旁人都能輕易感受到他們的樂趣。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慢D

從小到大,身邊不難聽到催促的聲音。「快D快D!」。外國朋友來香港,進了茶餐廳,差點沒被那3分鐘上齊庵烈、多士、米粉、咖啡的效率嚇壞。速度可能是我們的賣點。

身為香港的一員,連坐車也講究速度。小巴沒等最後一位乘客坐下就開車,你最好訓練下平衡力。巴士如果不是把握時間先從上層先走到下層,隨時來不及下車。地鐵doo聲大過天,關門時間一到,儘管你還有半個身位才踏進列車,大腦還是會指揮你走快兩步以免被夾。連截的士也要一眼關七,尤其本來不該上車的雙黃線地帶或者交通燈後,先跳上車關好門才說去哪兒。自己開車就更要在香港既繁忙車速又快的路上馳騁。

我們的速度都是這樣被訓練出來。

然後昨晚我去坐了電車,下車時已經慢了兩拍,八達通還要沒有反應。我荒荒張張的打開銀包盡快把八達通拿出來拍,只聽到司機慢條斯理的依起扒牙微笑著對我說: 「慢D啦,唔駛急」。

「慢D」,有生以來第一次有人這樣對我說  Interesting.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TSA為何那麼毒?

TSA不是甚麼新奇事物。早在我還是個小學生的那個年代,就有一個叫學科測驗的東西,記憶中有語文科,有數學,也好像有科學。記憶之所以這麼模糊,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學科測驗真的是不涉及任何操練的測試。這個久遠的學科測驗,測的跟平日的課程有些少關係,但學生完全不當它是一回事,純粹是老師某天拿著一本本的題目進來,大家就做做看,從沒有要求學生做任何準備,也對學生升學沒有影響。

聽上來,不就如教育局TSA小冊子(註1)上所指「不會影響學生升班或升學」嗎? 那TSA何來操練壓力呢?

仔細看這份以學校為target readers的TSA小冊子(註1),不易看出一些端倪。在學校應如何看待TSA數據的第3項,是「客觀檢視校內學生的強弱項及學校課程的成效」,換言之,是對學校做的appraisal,構成量度學校效能的外評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除非學校不緊張外評成績,否則TSA數據會是一個學校的著眼點; 至於如何make sure TSA數據好好睇睇,最直接莫過於讓學生熟習TSA題目。

我也有過疑問,既然TSA只是測試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那學生為什麼要練習TSA題目? 根據這個由教協進行的調查(註2) 顯示,TSA超越學生的基本能力,不操不識。此外,同一個調查指出TSA的達標率成為外評的指標,學校及全港各科達標率亦成為公開資料。

因此,TSA沒有直接影響學生,而是一層一層由教育局按TSA達標率評價學校開始,逐一與學校檢視TSA反映的「學生強弱項及學校課程成效」,繼而由學校向學生施行改善對策,經由夾在教育局和學生之間的學校在不斷地影響學生。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學校要跟教育局一齊癲呢?

TSA之所以比以前的學科測驗對學生有更切身的間接影響,不是因為評核本身,而是由上而下的學校管理制度。學科測驗的年代,學校有比較高的自主權,外評制度尚在實驗階段,由少數學校自願參與,所以學科測驗的數據只屬參考,採取對策與否,適隨尊便。

今天,所有接受政府資助的中小學都要接受外評,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而結果,如上述所講,是一個正式的appraisal, 對學校有一定影響。換句話說,TSA對學生是low stake, 但對學校就非常high stake,這就是它的微妙之處。

註1) http://www.bca.hkeaa.edu.hk/web/TSA/zh/pdf/tsa_hkeaa_leaflet_preview_chi.pdf
註2) http://www.legco.gov.hk/yr13-14/chinese/panels/ed/papers/ed0113cb4-298-1-c.pdf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測試你IQ

朋友間掀起一個IQ test熱潮,說的不是甚麼正式測試,題目只有20條,也不計時。

先是兩個朋友在fb post了145分的結果,comment是聰明絕頂。其他朋友隨即不甘示弱,先後post出145分聰明絕頂,或者是200分曠世奇才的結果。145和200中間有沒有其他分數就不得而知了。是因為結果就只有這兩個嗎? 得到這誇張到接近撒謊的「曠世奇才」結果後,我試過隨意作答來驗證一下,結果是95分馬馬虎虎,看來又不是個整人程式。

有興趣可以玩玩,just for fun。
http://www.arealme.com/iq/zh/
答完想知道答案,可來這裡看看:

http://greyfriarslocksmiths.co.uk/iq-test-2014/
這20題裡我最喜歡Question 18, 既是簡單的數學題,又要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些看似是兩位數的數目。

玩完又要再開始改assignment。如果每個學生寫的東西都像Question 18那麼靈活有趣就好了。算啦,可能這就是我的資優朋友沒有一個當上老師的原因之一。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小時候的英文

有一天同事說起少數的學生英文不好,我沒覺得太驚訝,因為我是過來人。學語文需要一個語言環境,讓人好好使用語言,而非單單吸收和理解語言知識,而那些學生,可能只是一直欠缺這樣的環境。

我讀中學之前一直在中文環境長大,讀的是一間不算特別受歡迎的中文小學,印象中小學的英文堂老師都莫名奇妙的用中文教。與其說是英文堂,叫它翻譯堂倒比較貼切,但當中不教授任何翻譯技巧。有一個小片段我到現在還記得:

在四年級某個教食物的英文堂,
老師問我: xxx, "Jam"0既中文係乜嘢?
我: ...
老師: (幾秒後) 你坐低啦,係果醬。

我家裡從來都叫jam做jam。就像我問你,喂,Microsoft word中文係咩? Presentation中文又係咩?

基本上整個小學階段就這樣譯來譯去,再加上做不完的文法練習。英文考試的成績多數是A,考的其實是記憶力和簡單的文法分析能力。聽和講就只有那一點點用慢到不得了兼誇張到不得了的語氣製成的錄音,或者是利用教科書上教過的有限詞彙去刻意做的對話。

然後有一天,10歲的我帶著一個有毛絨絨樹熊公仔的腰包坐地鐵,幾個外國人友善地跟我說話,可能他們是澳洲人吧。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們: 這個樹熊腰包是我叔叔從澳洲買給我的。

問題是,學校一般教cats, dogs那些,koala我聽都未聽過。腰包英文又是甚麼? 我還會uncle, buy, Australia, 但怎樣把它們串成一個有意思的句子?

那一刻,雖然我只是一個10歲的天真小孩,但我真心覺得自己的英文好廢。

不過,小時候不會英文,就真的如大人們所說的一樣"大個咗就會識",可能因為那時候的中學大部分都用英文授課。不管是真英文中學還是偽英文中學,課本、功課和考試總會是英文的。

我的英文,是後來讀中學時慢慢學會。中學的第一堂剛好是家政堂,老師說今堂教"Personal hygiene",但我連personal和hygiene這兩個字都不會。慢慢聽著聽著,發覺原來都很簡單。又有一次,測驗的題目是Suggest three ways to prevent tooth decay. 我想寫飯後嗽口,但嗽口的英文我不知道,勉強寫了"drink some water after meals"就算錯。數之不盡的英文說法,好像都在家政課學會,可能因為這一課比較生活化。較specific的詞彙,多數來自history, geography, science, maths等科目,而英文堂是個各科學到的整合起來的科目,探討怎樣能更準確更有技巧地運用這個語言。

如果一直留在中文環境,不知道我會不會永遠停留在那個連"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koala waist bag from Australia."都不會的階段。又或者,我會避重就輕,懂得把它說成"My uncle has brought me this from Australia"?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鼓勵的作用

最近完成了一個本來沒需要讀的教育課程,還拿了非常好的成績,讓我在一個畢業生都坐在台下的畢業禮有個機會往台上走走。如果沒有這位教授的鼓勵,整個故事的結局就要改寫了。

這位教授我在讀碩士時就已經認識,偶然一次的下午茶短聚,他問起我課程讀成怎麼樣,成績是不是很滿意。我像機關搶掃射似的告訴他那個幾乎每堂測驗還有最後一堂要考試兼且課程完結兩星期內要交5000字essay的恐佈課程,最後還只得B。還有另一個我會給「十個趣」的課程,也只得B+。Distinction似乎與我無緣。

然後教授很有長輩風範的無端端叫我"Listen",把distinction的分界線告訴了我,還和我計計數,餘下大約都A-其實已經達標。老實說,這個"listen"讓我嚇一嚇,因為已經忘了有多久沒有人用這種由上而下的語氣鼓勵我,完全做到sharp, short, shock的效果,但當然我指是好的效果讓我有好的感覺。

從此之後,我就帶著患得患失(這個成語好像這樣用OK???) 的心情朝著平均A-出發。一個學期過了,全是A range,向目標又近了一步,於是就更輕鬆。又過了一個學期,又得到A range的成績。

對於某些學生,老師的角色可能是把他們的潛能激發出來。可能像DBS的校長一樣: 「不要告訴他們你想去月球,要告訴他們你要往火星,他們就會替你找個可以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註1) 也可以是這位教授溫柔但有型的提示。

"Without any doubt, you were the reason why I could be up there on the stage today."道謝後我不忘向教授補充說。當我的身份變回學生,往往有很多讓我既感恩又奇妙的體驗。

註1: 品味蘋果:男拔隔代校長父子情
鄭基恩接棒 帶學生上火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1/18063800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被問到離開教育界的原因怎麼辦?

有朋友離開教育界,打算轉戰NGO。尚在求職階段,他提到如果被問為什麼離開教育界,還有為什麼經常轉工,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我的best friend出名是解難專家,當然問問她意見,給朋友一個參考也好。不消幾秒,另一邊傳來答案: 教書,大家都知教本地中小學無限OT,都唔係咩筍工,離職有幾奇。宜家合約制為主,年年續約,轉工是好普遍的事。

她續說,首先自己唔好怯,唔好心虛。怯,就會輸一世。

我覺得她的想法很有意思,特別想share給因為各種需要暫時離開教育界的朋友,但願他們都有這種思維和自信。當然,她說的是現時教育界的現象; 真正回答面試問題時,就要把重點放在自己如何well qualified for申請職位,而離職原因就避重就輕啦。面試不過是一個產品推廣活動,要消費者覺得產品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決定購買。那個產品,是你。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應對技巧

學習應對技巧的其中一個方法,是看自己有興趣的人接受訪問。今期我對麥明詩有興趣,因為她説話既圓滑又不官腔,答案千變萬化,與徐子淇有得揮。

與教育有關的,有這一段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ZCGeKumEE

麥説起自己小時候接受過智力測試,結果是資優,但她同時強調"很大部分是後天--父母的培養和後天很多的努力"。憑她之後的提出的具體例子, 可以看出完全不是空口講白話。她説父母很有方法,先是訓練她的專注力,然後是自律學習等。

被問自己的強項,她說最有天份的是考試。眾所周知,她在會考得10A的佳績,然而她又主動提起在Cambridge讀書時的挑戰和自己曾經考車2次。

當主持人問及她是否的補習收費900元一小時,她沒否認,但笑説"都有,每個階段都不同"。

整體來説,她的對答不卑不亢,沒有刻意貶低自己,而她那溫和略帶不穩的語氣,配合較慢的語速和相當多的笑容,讓她顯得一點都不囂張。她也許有不足之處,但以23歲來說,這樣的對答已經很不錯了。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老師大敵

老師大敵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咳。

潛水這麼久,因為開學沒幾天就開始咳。病情隨著上課時間表時好時壞,最後唯有帶盒喉糖帶瓶暖水去上課,老師總不能上課不說話。

以前試過有不算嚴重的聲帶問題,所以今次學精了,沒事不要勉強force一些聲音出來,否則只會越搞越咳越咳越喉嚨痛。也感謝我普遍對學習認真的學生,當大家得知我的頑咳,全部找較前的位置坐下,讓我用可能是我最溫柔的聲音說話。幾乎是林志玲的音量,遺憾的是我沒她那sexy的高音,也當然沒那獨特的抑揚頓挫。

本來細細聲上課對病情至好不過,但偏偏我喜歡講到起勁時本能似的放大自己把聲。說真的,林志玲的聲音實在與我那討論主導的課堂不太匹配。這林志玲的開始,加上沅小儀的powerful ending,讓這咳的病情比女人的心思還要反覆。

直到有天放工時鼻水狂流,失控地咳,就不得不幫襯醫生。得藥幾包,咳水一支,還有收據和我不需要的病假紙。功勞最大的,是病假一天。沒說話,沒工作,沒想事情,過了昏迷一樣的一天。然後也沒有痊癒,又用林志玲的音量上了幾天課,突然好了。

病假以外最功不可沒的,可能是我那些讓我放心用林志玲音量上課的學生。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星期一早堂

如果有選擇,我不會選星期一早堂。

今天還要碰上交通意外大塞車,三線變一線。完全像入了一個沙漏,跟左右各方100輛車爭相從那每次只容許1輛車走過的細小裂縫逃走出來。本來想好好定一定神lun一lunPowerPoint的大計完全泡湯。幸好上課前15分鐘就到大學,要拿著手袋箭步去上課還是第一次。

一推門想著還不如等一下blank了個projector screen去快「立」一下今天的PowerPoint slides,反正非新鮮人一般喜歡時間預得比較緊張甚至遲到5-10分鐘。同時,我的眼前就出現了黑壓壓的一大堆學生。

跟今天早上系統顯示的學生人數一樣,不多不少,每一個都準時上課前10分鐘以上來到。而且這一堂順暢到不得了,幾乎每個人都在討論有很多貢獻。

下課時,我繼續平日的習慣多謝學生有見地的分享,同時感謝他們集體準時,竟換來幾乎全部學生的微笑。是開心的笑,滿足的笑,還是想跟我說「再過多幾個weeks你就知!」?????XD

無論如何,這個經驗完全改變了我對星期一早堂的看法。一開始真的沒想過會一直教書,可能就是這些一個接一個的開心小事情讓我留了下來。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課堂管理

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教freshmen,Year 1的第一個sem總是有些「小朋友」,有時會讓我以為自己在教中學。

平日我多數教final year學生,奉行lassie faire的管理態度,但對著freshmen,好像先小人後君子會安全些。

其實我本來對rules真的沒太大興趣,不過有些學生又真的好誇張。之前去讀個教育課程,同學是已經工作的成年人,教授還是忍不住在第一堂對著幾個同學說「不要玩手機」。我的rules也不算太專制吧:

1. 準時開始,準時完結,有時還可以講完快閃大家好。

太多人遲到的話,重要的事需要講完又講,沒完沒了,你和你的同學會非常無癮。

2. 大學時間表常常喜歡蠶食午飯時間,我們都明白,但不要吃香噴噴、脆卜卜或者有汁的食物。

大家會好易分心,包括我。

3. 想whatsapp朋友或者打電話或者有其他需要,可以隨便自己出去take個short break,break完記得回來。

我也想給你較好的participation mark。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英國學生不夠tough嗎?

看了BBC的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官方網站,附video),是一個很有創意卻又好像很random的教育實驗,邀請了5個在中國內地重點中學教書的老師去英國一間文法中學教書。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麼?表面上是把中國的50人大班的教學方法移植到英國去,看看英國學生成績會不會因為這個中國教學法而提升。然而考好成績是英國學生最關心的事嗎?

節目我暫時只看了第一集頭15分鐘,基本上中國老師都強調成績怎麼達標,學習是為了考試,而考試需要的知識由老師傳授,要專心聽老師講,不許分心講話。如果老師學生的目標一致,都像中國老師講的那麼重視考試成績,本來是沒問題的,但從PE課看來,兩地的教育目的相距甚遠,所以節目"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根本放錯焦點,完全不是學生夠不夠tough的問題。如果英國學生受不了中國教學法,不一定因為他們不夠tough,可能是他們從不覺得要這樣準備考試。這樣的話,要那麼tough來做什麼?

節目裡師生之間的火花,源於彼此追求不同的教育目的,殊途不同歸。一個字講完: mismatch.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自由校風下的有趣學生

上星期跟朋友一齊出席學校90/95周年紀念的homecoming籌款音樂會。去音樂會之前,我對這兩間男校的認識,就只有朋友們說起當年課堂上的搗蛋事件,還有林智中教授出版的《自由之路》一書,讓我覺得他們校風好像很自由。

學生老師家長校友的錄影分享穿插在音樂會的不同時段,基本上每一個學生都說學校給他們很多自由,也有家長說中一的兒子沒什麼功課,比小學更輕鬆。音樂會片段裡學生都從不同角度說出學校不同的好處,特別是自由,與林教授在書中提起學生都很喜歡學校,連EDB的外評人員曾極力要學生指出學校不足的地方也只是徒勞無功。可能這就是歸屬感。有一個學生在影片說:「我阿媽成日話我唔返屋企,其實....... 華仁咪係我屋企囉」,引來全場爆笑,也切合「華仁是我家」的主題。

整晚主要是華仁的舊生和學生表演,中間有陳美齡,壓軸有李克勤,負責音樂的樂團和choir學生差不多全晚坐在台上。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陳美齡唱歌時,後排的學生在靜靜地起革命。忽然翻起一個接一個的人浪。觀眾玩人浪是常有的事,表演者在台上玩人浪讓人耳目一新,既能自娛又能助慶。


(場內不可拍攝,照片capture自網上影片)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教育界也以貌取人?

之前從未看過沒有爛gag的「毛記電視」片段。他們平日總是用二次創作惡搞TVB,今次卻讓我百感交集。

大約5分鐘的短片中,主人翁說起自己出生缺氧,導致面容變得與一般人不一樣。長大後即使智力與常人一樣,考取了大學學位和教育文憑資格,找我們覺得不算強調外表的教師工作,仍然處處碰壁。最後他做著跟教育沒有太大關係的工作,堅持自力更生,在網上平臺賣筆,fb page叫「海星的文具」。有興趣不妨支持下,或者讓更多人認識「海星的文具」,原來社會上有很多人沒有我們幸運。

 星期三港案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星期三港案》 5/8 天生醜的我
http://tvmost.com.hk/201508041101_video_wedreport_mrwong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睇樓的發問技巧

由幼稚園開始,我就有豐富睇樓經驗,因為我外公生前喜歡看物業,而我也不太抗拒。其實去看看不同的環境很好玩,每次都有新鮮感。慢慢就發覺要從二手樓業主套料,需要一些發問技巧。

[避免含糊字眼]
Good: 是否凶宅?
Bad: 間屋有沒污槽野?

「污槽野」定義太廣,所以就算是凶宅都可以答no,有幾十年樓齡的單位也不一定能找到紀錄。

[避免偏頗部分]
Bad: 有沒有人在單位內自殺?

自殺以外的死亡原因可以有很多。此外,單位外的情況也須注意。之前我看到某大型屋苑的叫價較其他類似單位平10%,從網上資料可間接推測單位外有火災而...... 你懂的。

[省去副詞]
Bad: 會不會好容易水浸?
Bad: 條渠會不會經常塞?

如果單位曾發生塞渠水浸,如報章最近報導某九龍東中產屋苑的某個單位一樣(有興趣請自行再Google News search 「污水倒灌」),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一樣是"no",因為情況罕見而不容易發生。

要真正問到核心,需要問yes-no questions,即「有否發生過…?」。另外,要問present perfect tense不可以問past tense,如「以前有沒…?」,因如果問題尚在,答案可以是"no",而邏輯上完全沒問題。

最後,要真正套到有用的料,別人的經驗告訴我不要不停問以上針對單位疑點的問題,以免對方起戒心。除非一心想「彈」單位迫使趕出貨的業主降價(這些年頭這種情況比較少,唔憂賣的較多),否則要先讓對方樂意對話,才容易得到對方較的真實反應。

如果不是鎖匙盤,這些業主和準買家的互動其實很有趣。

同場加影詹濟南驗樓心得,不知道睇樓根本有沒可能這樣仔細去看,但知道一下也是好的。有做測量的朋友說他在業界是nobody,但怎樣說也比我所知的多很多,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廚房篇



外牆篇


有興趣再認識多些,可以search 「驗樓有序」,或者直接search「詹濟南」看看各新收樓屋苑的驗樓例子。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學校唔俾Call 999?

看到今日報章有關小學生在學校不幸離世的消息,指該校有指引說「非緊急勿報警」。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緊急? 按什麼基準來判斷?指引沒有清楚交代。結果真正緊急的事沒有得到緊急處理。

來大學教書之前,我曾經在一間有宗教背景的著名辦學團體轄下的學校教書。對於緊急時候的應變措施,我們大體上用常識判斷-----我是這樣以為的。但我也有過我急你不急的不愉快經歷。

那次不是學生,而是在教育室坐我旁邊的懷孕同事出現非常嚴重的腸抽筋情況,連站起來也成問題。我當時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St John's 可以call,只知道緊急求助就打999,於是在該同事同意下打了。未幾救傷車來了,學校的文員問誰打了999?她用責難的語氣問我們為什麼不打給St John's要打999。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每個人對「緊急」的定義都可以不同,這是凡事講指引的荒謬且危險之處。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副學士講座不會告訴你的事

DSE放榜後,傳媒鋪天蓋地式的報導狀元。始終他們是少數,我就想倒不如向大多數成績未如理想但可能會考慮報讀副學位的同學們講講一些inside stories.

副學士我沒讀過,但教過,也講過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的所謂升學講座。以下各點請大家好好想想,自行判斷準確性:

1. 所有課程資料會強調成功例子,例如某某學生怎樣從公開試失守最後讀完副學士升上某大學,甚至是三大某搶手科目。你要知道這些不是大部分人的最終出路,能升上UGC-funded的學位課程大約是同年畢業生的5-15%(視乎你讀的學院和學系等等)。要成為這5-15%的一份子,你要有較好的成績,多數是GPA有3.5或以上。按照B+ = 3.3, A-=3.7的算法,平均成績要高於B+,而且non-jupas的interview要in得好,絕對不是宣傳單張那堂上樓梯般簡單的升學階梯。

2. 有講座會告訴你他們絕大部分的畢業生都能升大學。他們說的大學不是#1所指的UGC-funded degree programmes。試想想,每年才那不足20%學生可以升讀UGC-funded的大學課程,又怎麼會有位給那麼多副學位畢業生升讀呢?如果過半數的副學位畢業生都可以升這些不足20%DSE學生爭崩頭才能入的課程,還會有那麼多人去考DSE嗎?

那些學院所謂畢業生升讀的「大學學位課程」,很大程度包括大學自資課程(self-financed programmes)和銜接學位課程(top-up degree programmes)。前者有好幾間本身有開設UGC-funded degree programmes的大學都有開辦,但其中一間大學的self-financed degree programmes聽說甚至不在本部上課,要走去老遠的學院,而且在選修課程方面和住宿等等也有諸多限制,直接影響校園生活(這方面有多重要就見人見智了)。所以,就算開設副學士的開院的升學資料顯示有很多人可以入有開設UGC funded degree programmes的大學,那些數字裡有多少真正是UGC-funded, 有多少是self-financed,通常不會分開顯示。當然,self-financed degree programmes可能是一個萬一入不到UGC-funded degree programmes時的折衷之選,因為至少大學畢業證書與UGC-funded degree programmes無異,直接由所屬大學頒發。我這裡寫得很累贅,把每種課程的名稱都全寫,是希望盡量不要引起任何歧異。

由於我只教過UGC-funded degree, 所以top-up degree programmes、self-financed degree programmes與UGC-funded programmes之間的分別,請多搜集多方資料自行判斷。

3. 我以前有太多讀完副學位才發現自己「原來想做護士」的學生。她們讀完與護理學無關的課程想讀nursing degree,但人家要相關學歷。讀完一個asso又再讀一個nursing higher dip嗎?那到不如一開始就報nursing high dip。如果你符合報副學士的資格,就可以看看nursing high dip的申請要求,大多要求公開試biology合格。以我所知,有些公立醫院和好幾間私家醫院都有開辦登記護士課程,不一定要幫襯學院。不過也請注意,聽說登記護士的入讀年期較長,得到的是登記護士資格,而完成nursing high dip和degree經過實習合格可獲得註冊護士資格,但由於我的專長不是nursing,請自行參看每個課程的入學要求、所需年期、課程結構及實習、畢業時頒發的資格以及醫管局等官方機構的資料。如對醫護界有興趣而成績未如理想,還可以看看HA開的抽血員課程,雖然工作可能比較單一。聽說私人機構開的抽血員課程不被公立醫院承認,有興趣的請自行了解多些,多花幾千事少,浪費時間事大。

如對政府紀律團隊有興趣,也可以考慮直接投考例如消防員,聽說連副學位也不用,可上公務員招聘網站看看。另外還有一個Student Air Traffic Controller,學習負責指揮飛機升降,表面上也是只須DSE學歷,聽說考的人大學畢業又有碩士畢業又有,但如果自問方向感好、對數字敏銳精確,可以用英文清晰應對和發出指示,也不是完全沒機會 ---- 這個只是一個例子,我個point是政府內外根本有很多工作沒有要求要大學畢業,如果自問某些方面有特異功能,不妨多花時間發掘適合你的工作,看看有沒有機會只需DSE level / 副學位就讓你發揮所長,也請不要只看三幾天的招聘,因為有些職位會於每年的特定時間才post出來。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很多一般人大學畢業才去申請的工作,從來就沒有要求要大學畢業,而中學畢業就去申請,機會可能較低,但不等於零。

4. 如果好有興趣升UGC-funded的大學課程,請先看看大學裡是否有你報讀的副學位的相關課程。由A副學士畢業後轉去B學位課程不是絕對不可能,但機會很低。聽過Asso engineering畢業去讀surveying degree programme,或者Asso Japanese studies畢業讀International Business Japan Studies,從來沒聽過有人成功轉去無理啦更的科。可能有,恕我孤陋寡聞沒聽過。

5. 要從副學士升讀神科如醫科、法律和Gbus是不太可能的事。如果你志在這些神科,而不幸在DSE失手,重考DSE (主科失手) / 去外國讀一兩個學期在當地考取較好成績回來報non-jupas(中文失手)可能是較好的選擇。

花整整一小時寫這篇blog,是希望大家去聽所謂升學講座要保持清醒,時刻透過不同的渠道查證。提供副學位課程的學院絕大多數自負盈虧,升學講座的講者有自己的立場...... 已經說得這麼白,你自己想想。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Band 5學生的成醫之路

與中學時代去British Council學英文的朋友一聚,有人最近以嘉賓身分回到母校參加畢業禮,於是說起一個當年的驚人內幕。那時我們班上有一個很古怪但很有趣的同學,他常常把手縮入T shirt裡,被老師叫他stupid boy。我們分組坐,坐在隔離枱,只知道這個同學讀一間遠近馳名的band 5學校,那時的學校還有5個bands。後來下課後我們常常一大班人一起吃飯,他樂於和我們分享學校的驚人見聞。例如下課鐘聲一響,同學就會衝出課室,連goodbye也不說一聲,完全當老師透明。更恐怖的是,那校偷偷吸煙的人很多,後來學校索性把男厠厠格的門全部拆掉! 還有卧底警員來學校調查黑社會滲入校園,以及順便幫同學拿東西隨時會變販毒的故事...... 讓我們這些入世未深的普通學生聽得目瞪口呆。

中學畢業後,他成為該校入到三大的唯一學生,進入醫學院讀書。

是甚麼讓他從龍蛇混集的地方突圍而出呢? 過了這麼多年我們都很八卦很想知道。

這就要從我們的British Council課程說起。那時我們分組坐,同學之間的交流很多,他就認識了一個讀名校的女生。老土得有點兒像歲月神偷的情節,但又真有其事。

為了讓他追到名校女生,那時我們一大堆人相約到女生的家裡玩。女生的爸爸是一名成功人士,有次一起吃飯我們說起夢想,問我們十年後想做甚麼。我們拋出很多很多的乜師物師,或者天馬行空的想法,唯獨是其中一個朋友不發一言。

原來他回家後認真去想這個問題,愈想就愈覺得自己不能夠讓女生幸福。最後他立志讀醫,可是總是被人潑冷水。有人甚至說「Band 5考第一又如何? 讀醫? 考幾科E你就或者得!」

結果他prove them all wrong,從中四就開始選理科,然後中六就盡量選他拿手的計數學科,最後像童話一樣考入醫學院,畢業後順利成為醫生,還與那個名校女生結了婚。

朋友在母校的畢業禮說了這件事,笑說不是要鼓勵師弟妹拍拖,而是希望他們不要看輕自己,要多了解自己在校內校外的長處加以發揮。

我不是要為任何學校說好話,更不是說環境就不重要,只是既然改變不了現時的環境,就不如改變自已,說不定就可以改變自己將來身處的環境。

PS以上故事獲朋友同意記載在這裡。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不知不覺做了健腦訓練?

收到中文大學婦女健康促進及研究中心的會員通訊,就馬上看到這個健腦記憶力訓練:

正想看看有什麼新東西可以試一下,整個表好像在描述我的無聊習慣。除了2和5我全部試過。

1,3,4是避免右手勞損,現在的人很多都像我一樣上班時不斷用mouse,下班時不斷用電話 。為了可以繼續玩電話,平日就交替用左右手。打電話whatsapp用左手不難,最難是用mouse。

6有點匪夷所思,一般人自己洗頭會張開眼嗎?

7,8是常有的事。有時我會聽著有雨聲的鋼琴音樂邊淋花邊聞花香邊打拍子邊hum,這算超額完成麼?


10, 11是我的興趣,從小就是個愛玩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少女」。有些單向式的課堂一直讓還是學生的我好困擾。

9,10讓我想起以前讀教育課程時,老師說過一些生活要一成不變,連巴士也要堅持等到同一個司機才上車的自閉症人士。而我,就好怕千篇一律。飯要去不同地方吃,回家的路線要變,上下班的時間也最好有些變化。恰巧我現在的工作就有這種在有限選擇中想變就變的自由。

是因為一直在做這1, 3, 4, 6, 7, 8, 9, 10,我的腦袋才會變成現在的樣子嗎?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上興趣班

我長大的年代不流行上很多興趣班,而我讀的只是普通學校,多數同學只會學一種東西,可能是樂器可能是畫畫可能是運動。

鋼琴學到高級有什麼用呢?長大了還能夠維持高水準見得下人的,就只有三四級程度的Sonatina。然而,鑑賞音樂的能力不會因為再不練琴而離我而去。

學溜冰又有什麼用呢?以前我阿媽常常質疑學溜冰沒用。沒錯我已經幾年沒溜過冰,但昨天在一個地板白色的商場不小心踩到一灘水,就本能一樣用溜冰堂學過的方法平衡過來,有驚無險。那時學jumps還學過跌倒時避免重傷的方法,也許有一天到我變成老人家時,會覺得這些小技巧很實用。

學過的東西不管是鋼琴溜冰還是非洲鼓珠心算圍棋什麼的,到頭來還是有用。只不過是不是要一次過上三五七八十個興趣班呢?這我覺得就要看小朋友的性格了。像我這麼懶的人,還是每次集中火力學好一樣,每一樣學上幾年就好了。

我的三種樂器兩種運動兩種外語就是這樣學出來的。同時報讀多個興趣班也不一定就代表會學不好,只是比較辛苦,興趣班加上全日制上學隨時比上班更忙碌。I don't know about you, 但我就比較需要一些空間看看書想想開心的事,偶爾做一些看似沒有即時好處的事。

況且,即使人的大腦潛能無限,體力還是有限,需要生理和精神上的休息。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真暑假

工作、搬家、旅行之後,這裡荒廢了好久。

本來想走上來寫一些自幼讀國際學校、香港土生土長卻不諳中文的人長大之後的求職故事,可是我好懶啊怎麼辦。

老師問我有沒有specific plan for the rest of the summer,除了工作我沒特別想起什麼。小時候的暑假好簡單,我把家裏收到的暑期活動單張全部打開研究一番,隨便找兩三樣自己有興趣的參加。暑期作業一早做完,沒去興趣班時,電視像放題一樣汁都撈埋,玩具任玩。

有點懷念小時候的真暑假。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面試不二法門

公私兩忙,忙到有種想嘔的感覺。儘管這樣,還是抽了時間給自動找上門的學生一些面試意見。我早老實說過我從未in過他們申請的職位/課程,只是每次花時間跟他們好好談談,未幾又總會收到他們的好消息。

成功的關鍵,首先是他們自己,要有比較接近對方要求的實力,技巧才能發揮。

面試技巧好簡單。一般面試書說的eye contact呀,準時呀,面試前猜想面試問題等等基本要求不在此重複。

1. 如果面試人員是hr, 盡量提供符合職位要求的事實。如果是一齊工作的人,務必同時讓對方有跟你談得來合作得來,而且備受尊重的感覺。必須小心觀察和聆聽對方的表達方式,是簡而精? 詳細兼一邊紀錄? 表情豐富,用詞照顧對方感受? 從而選擇回應方式,彼此合不合得來,自己也心裡有數。

2. 自我介紹主要是回答why I am well qualified for the job,絕不可如數家珍順序講個人歷史。

3. 要適當且自然的停頓,好讓對方和你互動。只顧自己滔滔不絕會讓人完全插不上嘴,更遑論跟你談得來。如果像我一樣平日說話頗快的,更要好好控制速度和語氣,讓對方聽得清晰舒服。

4. 被問到Do you have any question? 時,要問對方/一般資料從未提過,而自己真正想知道的關鍵事情。沒問題也不打緊,坦白說透過今日的面試從對方身上(或者配合自己的準備等等)知道很多有關這個職位的事,現階段沒問題即可,順便感謝對方給予面試機會。

5. Ad寫的是一般要求,對職位的潛規則也要有認識。例如一個升遷有限的職位,面試可能不適合表現得太ambitious,讓人覺得你有離心。要靈活變通、人事複雜的,就不要太誠懇太無知。如果自己要表現的形象跟原來自己的性格落差太大,就要好好想想工作是否適合自己。一是改變自己,一是另謀高就。

5. 要做賽後檢討。簡單寫下面試問題,特別留意當時沒處理得好的問題。再in同一間公司/同類公司前可以參考。

暫時是這些。還有,我試過無數次從正常途徑找工作而under qualified卻得到job offer,共通點是對方覺得孺子可教/覺得我有他們年輕時的影子,有很合得來的感覺,其實都與第一點有關,視乎對方受不受。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大學畢業生

以前讀過一個特殊學習需要(SEN)教學的課程,但其實大學裡幾乎沒有多少個SEN學生。不知道是不是他們還未到大學這關已經給篩選掉了。

今個星期的鏗鏘集的主題,主要是圍繞SEN大學生的求職遭遇。他們好不容易考進大學,入學時屢獲讚賞,畢業時卻要面對物競天擇的處境接受比一般人更嚴苛的考驗,連自理能力也受到質疑。然後我看看自己,想起以前讀書時學校有一個禱文,其中一部分是:
Thank you..... (不太記得中間) for eyes to see, for ears to hear...

那時候在morning prayer拿著prayer book直接唸,沒有太大的感覺,只是想視力聽力不過是基本生存技能,也沒什麼特別。今天看到困難比我更大的人,反而讓我覺得面前的挑戰微不足道。

節目重溫:
鏗鏘集 — 掌聲背後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hkcc&d=2015-04-13&p=858&e=302097&m=episode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時勢造英雄

有人說要"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我非常同意。

買樓買股這些不在話下,讀書,也講timing。最近讀教育課程要看看課程設計,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到自幼患有讀寫障礙的丁錫全醫生(詳見成功要素

如果丁醫生生於2000年後,還能成為醫生嗎?我的初步想法是不可能。

丁醫生曾在訪問表示,自己的數學較強。當年學能測驗,考中文和數學。數學是丁醫生的強項,而中文,與數學一樣是多項選擇題,不用寫字。當年不知道有沒有校內呈分試,但banding仍主要以學能測驗決定。換到今天,banding全由校內試決定,題類不限於多項選擇題。與丁醫生當年數學和中文能力相約的讀寫障礙的學童,能否用文字取得相等的佳績,是一個疑問。

如果不能像丁醫生一樣進入band 1的英文中學,除非家裏提供出國讀書的機會,否則進入醫學院的機會微乎其微。即使能照辦煮碗先進入英文中學打好英文基礎,然後轉到中文中學用中文考公開試,AL和DSE也是兩種不同的玩法。

AL年代,可選全計數科目作為主科,各科的比重都是AS程度的中英文的兩倍。語文科目相對次要。到了現在,DSE的主科中英數通識四科裡面只有一科不是文字科目。四科皆是必修的同時,很多大學只看一至兩個選修科的成績,變成難以用選修科來追回必修科的成績。如果中英通識成績都沒有5,莫講話醫學院,就算能否入大學也是疑問。

所以我的結論是,了解自己當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掌握時機,把自己放在有利位置。香港的基礎教育好像不太適合數學能力高有讀寫困難的人,如果真的要在香港發展,讀完書回來也未遲......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上世紀的「少女時代」

韓風未盛之前,我的少女時代,都是SPEED。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3265
看完這篇文章,中學時的片段一湧而出。也許每一個年代,都有自己的「少女時代」。

現在流行學韓文,有一個英文老師的兒子說,如果不是DSE要考英文,很多人讀的不是英文而是韓文了。我的「少女時代」流行讀日文,就算平日再緊張學校成績的人,暑假也總會去讀個暑期日文班,方便聽歌打機看日劇遊日。

那時喜歡的日本歌手多到不得了,其中有她們。那時候連學校老師也說聽過她們的歌:

近年她們復出,讓我嚇了一跳。我印象中的Speed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少女時代」,但寬子樣貌成熟,繪理子略現疲態,只有多香子和仁繪能夠保持昔日風采。

Oh, 原來我的少女時代,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時間過得真快。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名校小學band 3學生

讀書時教琴,有機會接觸一些讀名校的小學生和幼稚園生。他們今天都繼續在名校讀書。有一個例外,讓我至今難忘。

那是一個反應好快的小朋友,第一堂全部東西都是一教就懂,讓人眼前一亮。如是者每次她都輕而易舉地完成所有事情,但感覺她不曾練習。

她的創造力好強,有時會用低音型造緊張刺激的氣氛,然後繪影繪聲的說大白鯊怎樣出現。

她的精力無窮,觀察力強,有時一見面就突然在地上扮spider man爬給我看,而她的確模仿得好像。也有時候她一見面就用舌頭模仿琵琶的聲音給我聽,又真的好像琵琶。

可是每次遇到不是馬上可以做到的事,她都跟我說自己好怕困難。開始時她會嘗試,但她不會反覆不斷嘗試。

有時候她會把爸媽吵架的事告訴我,感覺她有一些壓力,情緒也受到一點點的影響。

後來當樂曲變得越來越難,那一教就懂的奇蹟就再沒有出現過。我還是依舊鼓勵她努力,但還是從來沒聽過她去練習。

我於是找她的媽媽說說,希望不要浪費人才。她分明是個腦筋好靈活的孩子嘛。想不到媽媽跟我說了一整個小時,似乎學校老師也給她不少壓力,什麼方法都試過,就是沒辦法讓孩子用心把事情做好。

最後,她琴學了很多年才2級。完成小學後,離開讀了6年的名校和一齊成長的朋友,自己一個人去了同區的band 3中學。

每次看到缺乏耐性的聰明小朋友都讓我想起她。不知道她現在怎麼樣?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玩扮老師來準備考試

Easter已經只有那幾天,想不到居然還會有時間幫朋友讀高小的女兒補習。本來我很不屑盲目追求分數,好離地的覺得在香港,高分低能多的事。也真想不到上次幫她補完4次,每次40分鐘,就讓她對讀書重獲信心。原因,只不過是她一向低於average的中文和常識成績突飛猛進。

我對小學課程的理解,止於我自己上世紀讀小學的經驗,非常脫節。為了幫朋友,有需要先了解學校課程和考核要求:
1)快速看完一到六年級的教科書/補充練習/工作紙,初步掌握學校想學生學的知識
2)借來聯繫中學的中一二教材,估計中學跟小學課程之間的銜接
3)閱讀小朋友的年級的往年試題,看看有沒有題類和小朋友錯答的pattern

初步準備ok後,我們搞搞新意,玩小朋友扮老師。原因好簡單,小朋友在學校專心聽講,需要時回家父母又會講解,犯不著找我來當第n個老師。

以下是毫無科學根據的一個teaching idea,適用於A小朋友,但不代表適合B小朋友:

1)跨課文的思考題目:我按題類把下學期的課文分成3至4個專題,每個專題寫5個問題。「老師」有一星期去準備10分鐘的報告時間,期間「老師」不可以看筆記,要好好「教我」,我會像正常學生一樣好有禮貌地問老師問題,而且我真的會當她老師,她要負責教到我明白為止

2)寫筆記: 老師要留意我有什麼聽來聽去都不明白的地方,做一份溫習筆記給我。長度不拘,畫圖寫字都可以,清楚易明就ok,就是不可以隨便從網上copy and paste,要自己思考和整理

3)出試題:我們按範圍和題類互出試題給對方做,要自己都覺得好難,下一次交換做,交換改

4)訪問:評分後,我們嘗試透過發問來了解對方不懂作答某題目的cause — 基礎知識不夠? 誤解題目?寫錯字? 太心急?題目寫得不好而我們沒問清楚就作答? etc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理性討論,旨在幫助對方明白本來掌握不好的地方,「老師」不可以指責我,我也要尊重「老師」。

5)講座:4次補習完成後,老師在家開個講座,向爸媽和我分享中常考試心得。老師自己挑選重點,準備活動增加觀眾的認識。

我的工作就是這樣簡單。前期工作很多,但後期都是小朋友教我。有時如果問小朋友any question, 他們不懂問,如果他們已經好用心做練習還是錯漏百出,就不妨把責任還給他們,抱著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愛心一齊學習,說不定有意外驚喜。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精英的教育方法?

親戚朋友去完Club Med,回來跟我們分享趣事。有一件關於教育的事,讓我們嘩了一聲。

話說親戚遇上一個香港人家庭,爸媽在ibank工作,他們有一個小朋友才低小,就會自己用native程度的英文很有條例地向酒店服務員查詢。我本來覺得越來越多人把子女送去國際學校,會說流利英文也沒什麼,但奇就奇在小朋友原來讀中文學校的,他的廣東話普通話一樣流利。那native發音的英文到底是什麼回事?混血兒?外國回流?

通通都不是,原來小朋友有一個英國人nanny,每天一齊玩一齊生活,於是廣東話和英文都是母語。學校主要講普通話。跟菲律賓姐姐溝通呢?他們說菲律賓話!

這是我想也沒想過的教育方式。讓我想起我以前教過的泰國人學生,他以英國的RP(received pronunciation) 發音,泰國土生土長,自幼與英國nanny長大,小學在泰國讀,中學去了新加坡,大學來了香港,現在四海為家。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資優的盲點?

對於自己擅長的事,早已習慣輕而易舉地取得好成績。尤其是要求不高的課程,靠臨時應變就能表現出眾也很平常。

或者早已習慣取得好成績,所以當要求不高的事也做不出好成績,就會好失望。理性來說,對我毫無影響的成績我本應該完全不要理會。可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就像一隻小狗一樣,每當你拋一條骨頭出去,我就會出力跑去接,儘管我本來需要一條啖啖肉香噴噴的火腿。骨頭接不接得住,明明與我無關。

我想起在〈去問李光耀〉一書讀過他說的一句話,意思大約是:如果我要理會每一個人對我的評價,我隨時會捱出一個病。

80/20,我本來是明白的。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What's your dream?

去看了「五個小孩的校長」,一個非常有heart的電影。知道有這套電影,只因為有日手痕走上YouTube search古天樂,而他和楊千嬅剛好是電影的男女主角。老遠跑去九龍灣展貿中心去看,因為它暫時只有星期六日每天放映一場,我怕不去看會錯過電影。結果,散場後竟然遇上導演、編導和演員的分享,實在驚喜。

電影裡的元素很多,我在毫無防備之下感動到不停地哭,我想這跟導演本人的風格不無關係,與去年上映一樣感動人心的「爭氣」對比少了一份理性。也許這種感性也源自校長那不問回報的非理性選擇吧。好久沒有這樣不停不停地哭,讓我想起Les Miserables,但訊息是勵志的,結果是完滿的。

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校長說自己學校的資源不足,設備也不太好,對方說: 他們擁有最好的,是你。因為校長很有心。這讓我想起近年教育界採用的appraisal,包含各種各樣的指標,量度學校老師學生的增值指數,用數字去紀錄各種效能。如果一個人的心對教育是最重要的話,不免讓我覺得what truly counts cannot always be counted.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校長叫小朋友問家長他們的夢想是什麼。飽受滄桑的大人起初對問題都無動於衷,耍手擰頭說自己沒有夢想,甚至認為老師不該教小朋友「發夢」。如今在香港說夢想,可能真是一種奢侈。我同事問學生,他們的ideal life是怎樣,大部分人都說一些工作的事, which is fine,但有一個學生的答案惹來旁邊歐洲來的exchange students側目。他說:earn enough money and retire。其實這也是一些人的目標,但二十出頭還未工作的少年的夢想是退休,未免太先知先覺了一點。

你的夢想又是什麼?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教交換生的挑戰

現在的工作做了幾年,還是第一次教exchange students。突然一口氣來了幾個來自LSE的英國人,我的課堂無疑因為他們獨特的見解生色不少,同時也提升了授課難度。

也許因為彼此所受過的教育和成長環境不同,這幾個交換生比大多數的本地中學和國際學校畢業的香港學生都主動和健談,發言既有清晰脈絡又有經過思考的豐富內容,配合他們的native英文水準,更進一步讓少數連英文也說得不太流暢的學生給邊緣化,有時讓我擔心某些比較文靜被動的本地學生會不會放棄參與,到刻意鼓勵一些表達能力沒有很好的學生發言時,又會擔心這幾個交換生會不會覺得沒學到什麼知識。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交換生都那麼厲害,但事實上,即使是國際學校畢業的學生和本地中學畢業的學生之間,在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兩方也普遍存在頗大的差異。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突破表達、思考和組織能力的差異從而讓各方都有進步。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幾個交換生發言後,因為內容表達完滿,其他學生不容易提意見。到我提出一些問題,慢慢就變成交換生和我的討論,其他人像看show。本來也沒問題,但我想多些學生參與討論,但到某些同學說的比較粗淺,有些學生就會走神甚至不自覺地發呆。

這個post寫得好亂,因為我沒辦法搞清楚問題的癥結所在。好像語言、文化、思辯、學識等等什麼都有(暈)。當然,這對我來說是新的、有趣的經驗 ——如果我應付得來。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個人資料管理

雖然做老師不是什麼特別的事,但對於跟工作無關的外人例如經紀,我習慣說自己做文職。本來教書不是什麼秘密,但當對方問我「做盛行」而我答教書,對話會自然變成這樣:

「教小學定中學呀?」

而當我說真話,大學,而香港又只有那幾間大學,下一句自然是:

「你教邊間大學呀?」

然後越講越深入。所以,我的職業永遠是「文職」,兩個字,完。

有些經紀窮追不捨的繼續猜,會計師? 建築師? 你猜到你厲害囉。

當然,人人都有當今起底神器--- Google,所以我也盡可能管理好自己的網上資料。不過,如果用我全名Chan Tai Man Tracy來找我,就已經可以看到我讀過的所有大學學歷。如果有選擇,我也想大學把我N年前做過的fyp刪除,也一併把我那些年入dean's list的網上紀錄刪掉...... 至於工作上的個人網頁,我連照片也沒放,名字只有first name和last name, 反正世界上有幾百個Tracy Chan,但最讓我困擾的莫過如department網頁上的單人照片,起底話咁易。

這些資料本來是為工作方便,但工作無端被帶到私人生活,我猜發明互聯網的人也始料不及。

所以我真的沒興趣把resume放上網。一來我只是個教育界的small potato,從來不用幻想有獵頭公司自動送上門,二來你永遠無法控制誰看到你的哪些資料,今時今日要公私分明也真不容易。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砌Lego

我的筆筒、電話座、繞線器、卡片座,全部都是自己用Lego砌出來。砌一盒Lego好玩,但隨心所欲用Lego砌些有實際用途的物品就更有滿足感。例如今日fb看到的這個新年全盒,盒蓋還可以自由開合,勁爆!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老師的語言

朋友新居入伙,我們一行十多人去house warming,先去會所玩,然後去屋企參觀。我們今天的導賞員,是他們六歲大唸小一的女兒。

小人兒為了今日的任務,花了很多時間準備。她手上有一個自己手寫的日程表,還有很多給我們一起玩的小遊戲。我們之中有一個是歐洲人,所以小朋友還準備了英文的解說,雖然文字和內容都很簡單,但看得出製作認真。

第一站是會所,地上有些水跡,身高只到我們腰的小導賞員馬上叫大家小心慢慢行不要跑。大家聽到她說不要跑,都笑了出來,讚她很細心照顧我們。她邊行邊等等大家,才再起步,一副好專業的樣子。我注意到她倒後行,問她為什麼這樣做,答案是「我以前讀幼稚園個個老師都係咁0既」。至於原因,她眼珠轉了一轉想了一想,「我驚地下好濕,你地唔小心跌親,我睇住你地」。這個出自六歲小朋友的答案,讓我們頗為驚訝,可能這就是傳說中的身教的效果吧。

第二站是他們的家。我們像看示範單位一樣跟隨小人兒逐個房間看。她的態度非常認真,連兩個洗手間都給我們詳細介紹,很可愛的。我們這群大人都很喜歡說話,很喜歡問她問題,她都一一馬上回答,完全樂在其中。或者平日很少機會有一大群大人聽她一個人說話,她看來很有滿足感。

最後是遊戲時段,也是小朋友自己想出來的。說明遊戲規則時,我們很快就明白了,但她好像沒察覺到,後來大人們有些在說話,小朋友向他們用老師的語氣說"keep quiet",口多多的幾個哥哥都一笑置之,還向她say sorry。然後沒想到她向我們指示說"please line up",唔,都是老師的說話呢。我猜小朋友的英文都是在學校課堂上從老師身上學到,所以她說英文時很有老師風範。於是爸爸出手教她幾個較為客氣的講法,讓她選出較為適合自己的,我們當然都很合作,以後繼續給她機會學習跟不同的人溝通,看著她不斷成長。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觸動心靈

17歲之後,再沒有看過心靈雞湯之類打正旗號要讓人感動的文章。也可能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歷多了,很多所謂感動人的文章,只要看了開首一段,就不難完全猜到全部的內容。可是最近因為台灣的空難,偶然看到有關台灣綜藝節目主持人黑人的事,卻又發現這位幾乎是完美情人的陽光藝人,原來也有他耐人尋味的故事。

范范說「每次有空難事件發生時,就會看到你緊緊望著電視螢幕,盯著畫面上死傷人數名單不斷更新的數字,還有罹難者的姓名,久久不發一語…我知道,你在想爸爸,我也知道,你為什麼要把兒子取名飛飛翔翔~沒有辦法抹去你的喪父之痛,但願能陪伴你,守護我們的家,榮耀你在天上飛翔的父親~」原來黑人曾經是空難家屬。在沒父沒母的影響下,少年期的黑人差點半隻腳踏進監獄,如果不是因為有爺爺給他這樣的一段經歷......

黑人陳建州的故事http://www.walei.tw/program/action/show_article.php?article_no=2513

長大之後都老在看著重分析的東西,好久沒看過這種能觸動心靈的文章了。好 · 感 · 動 。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勝者為王

初中開始,我好喜歡看人物傳記。一開始像走進一個大觀園,看著形形色色的有趣經歷。漸漸我發覺大多數人物傳奇的主角不是含著金鎖匙出世,就是小康之家;不是一帆風順,就是最後收成正果。簡單來說,最終都是成功者。

我們常常說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雖然失敗也是很好的學習經驗,但說了大半天,最終結果還是要成功。總不見人物傳記會寫一個最終很失敗的人。也許這樣的書根本沒market,也許... 也許我們說失敗是很好的經驗時,不過是堂皇冠冕的話,前設是最終取得成功。人物傳奇大多數都是這樣吧。

我不是against成功,基本上沒有人會against。只是有時候會覺得有一些失敗的故事也同樣值得注意。很多年前在壹週刊看過的一個專題,說一個本來無憂無慮過著un un 腳退休生活的富豪怎麼因為投資失誤 / 被誤導 (?) 而命運改寫。我覺得無論有錢沒錢,這些事也值得借鏡。

壹週刊 第 1013 期 - 炒ELN勁輸七千萬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發呆也有實際作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專心想事情時,如果其他人突然發問跟我想的無關,就算再簡單的問題有時好像還是無法應付。

有一次我在計算很多東西,同時在攪盡腦汁分析幾個好困難的scenario。有人突然問「A定B?」,我居然答「好」。

也有時候邊走路邊想事情,同事從後面不斷叫我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他們說「越叫越走」。

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像我這樣的hang機怪事。好像電腦被一個要運用好多ram的程式霸佔著,其他跟這個超級程式沒關的東西會全被拖慢。

常常聽到有人會勸孩子做事專心點,但我反而覺得太容易專心一件事情上不一定好,有multitasking的能力其實是福氣。有說資優人士與一般人的最大分別是concentration,但要是做任何事都馬上專心,不但會偶爾hang機,身體也會很累。

一個人的腦袋可以是資優,但身體就不會因為資優就送多條ram,體力support不到個腦是常有的事。所以有時我會讓自己進入sleep mode發呆,尤其自己去放工去上課時。別看我好像發呆,又常常食糖,我真的在認真聽,發呆&補充糖分是避免太專心太累的不二法門。no kidding.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功課從來一樣多

朋友在fb轉貼以上「功課奴隸」短片,status是"feeling scared"。其實小學生功課多不是什麼新鮮事,我讀小學的九十年代,已經每天閒閒地十樣八樣功課。我記得連假期也有很多功課,老師會派一個密密麻麻的假期功課表,連聖誕假都要每天花不少時間做功課。那時候剛好我表姐和表弟從美國回來度假,他們的聖誕假比我長,而功課只有一樣,是每天簡單寫寫有趣的事。他們不消幾分鐘寫完去玩,而我日日做作業又悶又多,對於他們簡單又靈活的功課,除了羨慕還是羨慕。

功課多彷彿是香港學校的特色。不過,那時我們的小學都是半日制。返上午校的,有一整個下午連晚上慢慢做,返下午校的可以做不完第二朝早些起來再做。現在的小學生返全日,功課量不減時間減。情況好像你一向返開朝7午1,吃過午飯後會OT 3、4小時到大約6點放工。後來老闆突然要你返朝7晚4,工作量不減,於是你繼續OT,晚飯後10點才可以放工。過了不久,老闆又引入一個叫TAS的appraisal,說不影響你的個人評級,但會間接影響公司,所以老闆明明說不要OT再OT,但你個manager經常要你做額外工作說是操fit你,等你個appraisal好好睇睇唔好影衰公司,於是你的工作越來越多,做到11點還未放工。

所以最初實行全日制,其實最應該調節功課量吧。話說回來,老師不也是受害者,時間少了,工作量倍增。德國的小學全都是半日制,水平不見得比香港低,其實香港的全日制到底是基於什麼理念實行的呢?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樓價的泡沫之謎

請容許我用一個喜歡看財經新聞的普通女生的非專業角度說說我的想法。

有很多泡沫之說,有的引述中原指數已經升破多少,接近1997時的升幅。

有說美國加息,樓價下調。

也有說大陸人減少投資香港物業,樓價不會再升。

三者各有道理,但都忽略了考慮新建樓宇的成本。有看港聞的都應該知道,由大約2010年開始,每次賣地,呎價都被搶至每平方呎超過1萬元,加上建築成本,所以新樓盤都有可觀的呎價。新樓盤的價格又會帶動其他現有樓盤價格,結果,現在市區逾10年樓齡的非豪宅呎價的大約$13,000中,到底有多少水分?

現在的樓價,不太像以往純由炒賣製造的泡沫。大概到經濟嚴重受創,比如傳說中的十年一個浩劫,呎價才會大幅下滑吧。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你不一定要同意。未來的樓價走勢沒人能夠完全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除非政府賤賣市區公屋,否則舊樓見少買少,重建後又建成呎價接近2萬元的「豪宅」,將來住市區,以舊樓林立的太子深水埗長沙灣一帶為例,住屋成本會越來越高。

突然想說這個話題,是因為一個澳洲來的年輕大學講師,也居然對我講起澳洲的樓價高企她難上車的問題。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SFQ結果與上堂時間之謎

上個學期的SFQ結果好有趣。三個內容一樣的course, 三班同major且能力接近的學生, 三班人數幾乎一樣的學生。主要分別是,上課時間。

10:30堂和12:00堂的結果非常consistent,所有項目的人均結果差異不超過5%,都是拋離mean一大截的靚numbers。至於9:00堂,結果居然比前兩者差一大截幾乎跌破mean。雖然這些結果對我沒什麼關係,但還是覺得好奇。

有一道問題有關我的解說是否清晰。10:30和12:00是全班一致給最高分。9:00是很多最高分,然後有些散落在mid point和mid point之上的位置。

這到底是巧合嗎?時間是與SFQ結果是causal嗎?還是correlation呢?

如果不嚴格講求邏輯,也撇除量化分析方法純粹憑感覺隨便亂說的話,我會覺得都是早堂的錯。學生睡眠不足,沒吃早餐,轉不走又非讀不可,自然沒睡夠吃飽再來上堂那麼好。幸好我根本不用解釋SFQ結果,否則我如果我有guts搬出這些gut feelings,老闆會怎麼想?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