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精神!

我的狀態與題目完全相反。忙到暈,累到傻,連吃東西也沒心情。

神奇的是,一推開門見到學生的那一刻,就像忽然連接到100倍速的充電器。元氣回復,心情愉快。有學生想知道為什麼常常都這麼開心,幕後功臣其實是它:

adrenaline rush。

就是它,常常令人自然開心笑。免費的。

還有這些:



今晚要學小學生晚上九時半找周公去。大被一牽,雙眼合上,工作在未來幾小時與我無關。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那些年,我們一起去的自修室

買早餐時路過公共圖書館,見到很多學生在自修室讀書,就想起了很多年前,我也像他們一樣。在學校裡,我們有時會窒老師,也會全班人夾埋跟老師開玩笑,甚至會間中不交功課又不去補課。雖然常常激到老師札札跳,下課後我們其實很努力的,但老師當然不會看得到,只奇怪怎麼常常不聽話的學生,讀書的運氣會這麼好。

每個星期日,那時一行幾人去自修室溫習。是每個星期日的十時至五時! 長時間溫習其實很悶,不過有人陪,總好過自己一個人呆在家裡悶著讀。那時去自修室的人很多,未夠十點,我們便會先去排隊。一夠十點,就一個跟一個入場找個靚位。是不是一天真的溫足六小時呢? 答案,「是」。除了午飯時間之外,我們真的很認真地在讀讀讀,佷少講廢話,最多只會間中去附近公園散個步,吹吹風。六小時之後,是期待已久的拍拖時間,難得大家的EQ都那麼好,可以讀足整整六小時的書才去玩。所以那些無聊作文題目如中學生應否談戀愛,我覺得沒有絕對答案,完全視乎當時人懂不懂甚麼叫priority。

對我來說,自修室也不完全是一個很悶的地方。看到幾對九十後的情侶,令我想起那時的自己,雖然他們在自修室不斷聊天,而我們是刻意去那裡認真讀書。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罰企

當我好奇看看有甚麼人來看我的blog,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 最多人搜尋的竟然是「罰企」。吓? 原來大家對這個話題有興趣嗎?

罰企,我被人罰過,未罰過人。
八九十年代小學,罰企是家常便飯,老師一不滿意,就可以隨時罰學生企,甚至可以罰足一堂,甚至可以完全唔教書係咁鬧鬧鬧。有時全班罰,有時單人匹馬地罰。有時要掹耳仔,有時要掩著自己個咀,有時一隻手掹耳仔一隻手掩住個咀。有時上堂罰,有時放學罰,有時罰小息,超多款式。雖然我細個在學校都算乖,但老師很喜歡一聽到嘈就全班人一齊罰,所以小學一至五年級都領教過罰企的滋味,只有六年級那年倖免。那時如果被罰站著什麼也不用做,其實是沒有感覺的,只要自己在心裡面想想有趣的事,控制著不要笑,時間轉眼間就過。真正有感覺的罰企,是要掹耳仔的那一種,因為老師通常要求抬起手肘,不用五分鐘,手臂就會又酸又軟,累到什麼都想不出來,而且一直要在其他人面前保持著這個姿勢,真的很丟臉。

九十年代至廿一世紀初的中學,好像還流行罰企,但這種小學雞的懲治手法,在我讀的中學基本上不存在。為什麼說基本上呢? 因為沒有老師會明刀明槍去罰學生企,但全校千多個學生,又總會有些教而不善的學生,怎麼辦? 所以,老師在罵學生時,可能加插一句: 「你同我企0係度!」,罵完,學生坐返低。這種情況,萬中無一,而為什麼我會知道呢? 因為那個學生是我。中二那年,因為一件非常小的事就這樣被罰企了幾十秒,而下課後,想不到老師親自走去我個位向我道歉,大概他在以前教的學校常常罰學生企,他忽然意識到自己處境不同,而且事情小得不用罰企那麼嚴重吧。我本來覺得自己有點不對,但他一道歉,成件事就很奇怪。

還有一次,與其說是罰企,不如說是我們玩老師。那是中五某天的AMaths堂,我們如常向阿sir "Good Morning",但他說我們叫得不夠齊整,要再叫過。那沒問題,我們再叫,還是不齊,他開玩笑說,站到叫齊先准坐下! 阿sir既然那麼想玩,我們就一於逢陪到底。阿sir你在校風這麼好的學校遇到一班既喜歡玩又團結的學生,就算你倒霉啦。我們站了半分鐘,阿sir像皇恩浩蕩似的「批准」我們坐下。沒有人理會他。堂繼續上,又過了幾分鐘,他又「邀請」我們坐下,但我們一直站一直站,阿sir怕了我們,一直用很無奈的語氣「請」我們坐下,我們又偏偏不坐。他唯有繼續上堂,我們也繼續聽書。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徹底投降,幾乎央求我們說: 「大小姐,我請你地坐低好唔好?」我們見他那麼低聲下氣,覺得更好玩,決定繼續站下去。沒多久,校長經過我們的課室,皺皺眉,好像覺得眼前的景境很匪夷所思。在一間從來沒有罰學生企的學校裡面,阿sir對著全班站著的高年級學生,還有校長的注意,他會怎樣做呢? 結果,阿sir好狡滑啊,他居然對我們說: 「俾校長見到喇,你地醜唔醜吖?」而真相,就只有阿sir和我們這班很愛玩的學生知道,哈哈!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給自己的BLOG

每日都抽時間寫這個blog,原因只有一個。

只想趁自己對教育工作還是充滿熱誠時,留下多些生活片段。很多年之後,教書可能會變成極度枯燥的工作,變成換取生活的手段,那我可以走來這裡回憶一下,找回心中的那團火。又或者把blog文印成字體超大粒的一本書,等自己變成老婆婆時,可以戴著老花眼鏡回味一下年輕的感覺。

鍾舒漫有首「給自己的信」,我就有「給自己的blog」。OK,有時我寫的東西真的很無聊,但這些無聊的事,有朝一日年紀大了,再也寫不出來。

從未聽過的潮語

大學畢業已經好幾年,很多大學生流行的潮語我都未聽過。當年我們會說某教授的course很「易碌」,某教授是"killer",殺人不眨眼。常常不上堂的同學很"hea",只上堂不玩的同學很「摺」,讀了十年外文走來讀初級外文的人很「屈機」。

今時今日,很多我們當年常用的所謂潮語,都變成日常生活的常用語了。那現在的大學生有甚麼新用語呢? 今日有機會聽到兩個,嘩,大家都很驚訝。我真的未聽過囉,大學生也很surprised我連這也不知道。

NDS和PSP,到底是甚麼?
單是看這兩個terms,以為在說打機,原來呢,都是說內地生的暗號。

A說,PSP是Putonghua Speaking People,嘩,很牽強啫! People,那不是學生是說普通話人啦。

NDS呢? A說是Nei di shang的簡稱,哦,普通話。但旁邊的B立即糾正說,NDS是英文呀,是Non-domestic students。即是非本地生? 那用來說國際學生都OK? 他們又搖搖頭。

這呢NDS和PSP,是我讀書的年代沒有的概念。大概因為當時的內地學生,人數沒有像現在這麼多吧。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學生問的IQ題

有些學生知道我喜歡問、答和寫IQ題。下課後,有學生問了我一題,到現在還未想到答案。

問題是這樣的:

有5個海盗要瓜分100元。他們要各自想出一個大家都接受的分賬提案,逐一present出來,如果大家不接受,就會把提案的人殺死。結果,第一個海盗提出的建議獲其餘4名海盗接受了,而其餘4人也就不用提案。究竟他的提案是怎樣的? 海盗各人可得多少錢?

聽罷,毫無頭緒。學生給我兩個提示:
1) 不是每人平均分得20元
2) 提案的人獲得很多錢,佔超過90%

根本是game theory的問題吧。見他這樣興緻勃勃,順便介紹了Yale University有關Game Theory的Open Course給他。http://oyc.yale.edu/economics/econ-159

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呢... 我再想想。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數學的樂趣

趁週末執屋,看到小學時寫的日記。自從高小之後,再沒喜歡過數學。不過,原來在數學堂還未演變成那些年的學能測驗數字推理操練和會考高考數學附加數統計學歷年試題練習之前,數學曾經是一個有趣的科目。

我八歲時這樣寫:

「今天和XXX (同學的名字) 在數學堂發現一個秘密。乘5的時候,不用乘5,可以除2,然之後移1個位。這個方法很快,好開心。」

這個用除2來乘5的方法,讀中學時和好朋友去星加坡就看見她這樣計算匯率,想不到我小學三年級時也想到用這個方法。

「今天的數學堂很開心。老師說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常常要用數學,計算廁所的水箱放幾多水,大便才不會沖出來,如果計少了,大便沖不走,怎麼辦? 哈哈哈。」

數學老師用廁所做例子,可能因為小朋友都很喜歡講這些事。這種推算,令我想起某銀行的MT面試就是在面試者的面前放一個球,然後叫他們推算,面試的房間可以放入多少個這樣的一個球。

如果數學只須學不用考試,對我來說可能會是一個有趣的科目。最後在數學的公開試考到一個ok的成績,卻犧牲了對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其實也很遺憾。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讀書專心就好?

從小到大,老師常常叫我專心,我的家人常常叫我放鬆,完全令人無所適從,但也造就了很多動腦的機會。就算專心,其實也講求方法,不是一味叫自己的小朋友「專心D」,或者勉強坐在書桌前幾個鐘就代表有效率。

效率很多時會隨時間直線下降,經過自己的多年試驗,發現
大約「超集中X分鐘+立即放鬆X/4分鐘 」 的效果就最理想。

例如專心45分鐘,休息15分鐘。實際效果,當然因人而異,也要按事件的質量和緊急程度把時間調節一下,但重點,是需要加入cool down的時間,才可以令頭腦一直保持較佳狀態。

--------

老師的假期功課,就是批改學生的功課。40多份,暫時打算分星期六、日各改一些。從下午二時開始一直改改改,兩小時看完10份。隨意在youtube找鍾嘉欣陪我休息,



之前在電視聽過幾次這首歌都沒有甚麼感覺,但今日覺得chorus部分很有感染力。一時興起,打開鋼琴彈了幾次。有興趣彈又像我一樣很懶不想配chord的話,可以在這裡download琴譜。
http://www.klafmann.com/?p=341

雖然只有頭兩頁,但你都知流行曲很多都是不斷重覆的啦,把其中的段落重覆一下,有興趣自己加個結尾,就是完整的一首歌。

好,輕鬆完,第二回合又開始。完成又可以出去玩~yeah!

我的中文

在這裡寫中文,有很多時我會專登用廣東話口語。不是寫學術文章,又不是參加公開考試,這時候加插些廣東話好像會傳神些。

例如「隔離位同學」,普通話說「同桌」。我們不但不習慣這樣說,而且「隔離位」有和我們「同桌」嗎? 又例如想罵人「痴線」,說成「神經病」呢,不是不可以,只是我的語感來自廣東話,不單止感覺沒有那麼痛快,說出來似正式的病名多過罵人的話。有時想說人「衰」,翻譯成「壞」,好像不是那回事了。

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寫廣東話? 這是因為中小學十多年的寫作訓練都是書面語,看的書也是書面語,已經習慣了。加插一點廣東話,是因為想把真正的感覺表現出來。還有另一個原因,懶。

為數學書增加一點都市氣息

每年都會有一陣子,常常和數學書為伍,客串一些跟數學書有關的事。儘管現在的數學書都很精美,內容編排上佷用心,我還是覺得有一些數學書可以寫得再有趣一點。

為什麼有些數學題沒有一種令人覺得fascinating的效果呢? 對於像我這樣很少從解答數學題得到很大樂趣的人來說,這或者跟數學書的舖排和選材有關。不少數學書的每一課都是「解說、例子、跟進練習、課後練習、總練習」。對於一個對數學沒有很熱血的學生,這就像學習、練習、練習、再練習。其實在引入正題之前,有沒有可能加插一些互動的元素呢? 例如一個跟本課有關的有趣、簡短又不太複雜的IQ題,或者一些十幾歲人會關心的生活片段,又或者要上youtube看一段相關影片。有些數學書的開頭會有短問題,但對我來說,那沒有一種令人好奇很想動腦去解答的衝動。有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問題,有一個context,或者會好過突然間解說「投擲硬幣」或者「玩樸克牌」背後的數學概念。

有些人會像我以前一樣,為了考公開試,夾硬練習、練習再練習。其實也沒問題,只不過我個人覺得題目其實可以問得有趣一點。有些題目不外乎是測驗成績、考試成績、投票結果、分組問答結果、分組排序... 以一個門外漢的身分來看,有些題目有時好難令人投入,更不用說產生學習興趣。看了幾十題都在說分數說成績說分組,好不容易遇到有一題寫購物,嘩! 精神晒。好,看看買甚麼.... 吓? 洋娃娃? 不是嘛... 轉買iPhone好不好? 不可以提及牌子的話,智能手機也好吧。非買「洋娃娃」不可嗎? 那麼買畢業公仔給今年大學畢業的家姐又怎麼樣呢?

Anyway, 我覺得數學書不用完全緊貼潮流(考慮到由完稿到出版的所需時間就知道沒可能),但可以多點都市氣息。對很喜歡計數的分析型人士,這些事或者很多餘,但像我這種本身對數字沒有很大感覺的人,這一點點的都市氣息和題目的故事性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香港教育的吸引力

香港教育一直為人垢病,但每年都有學生千里迢迢從不同的地方來香港讀書。

一個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學生說起,香港怎麼會吸引他來讀書。原因有好幾個,其中包括收費便宜、毗鄰中國大陸。

比起英美,香港收費的確廉宜,又可以收留學效果。接近大陸,可以增加對中國的認識,看看以後有沒有機會發展。這名學生通曉中文,還常常得到去中國大陸以至外國交流學習的機會,似乎來香港讀書真到可以加深對中國大陸的了解。為甚麼不直接選擇大陸? 他直言,生活不容易一下子適應。

說到教育質素,學生說我們這裡的教育很"asian",很多東西由學校"prescribe"給你,但西方和亞洲的教育其實各有各好。一個容許你不斷探索追求,如果你知道自己在追求甚麼就好。另一個指引清晰,支援充足,也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

當傳媒普遍批評香港教育有多不濟,來自留學生的聲音就變得很有趣。

母語教學不利升學?

中學實行母語教學可能有很多好處,我沒有接受過,也沒有用過來教學生,不清楚實際運作。我只想說說今天的所見所聞。

我有一個學生,以往一直唸中文中學。他是一個求學認真的學生,約我今日下課後討論一個習作。我以為他想問我評語,誰知他不斷問很多我一早上堂講過的事。耐心對他說這個可以在這裡找到,我們上課有講過,那個在某網頁上有,上課也有講過... 忍不住問了一句,你上課聽不明白嗎? 聽不清楚可以即時問呀。

學生說,我的英文底子不好。

不過我其實不明白他平日不明白甚麼,因為我們今日的對話,全程沒有說過中文,而他又會發問。

學生說,平日上堂都在一邊聽你說的,一邊忙著英譯中中譯英,沒有餘力發問,而且要用英文組織一個問題也需要很長時間。

中文中學有英文堂也有機會用英文呀,你以前都不用發問?  我說。

有是有,但老師有時會在堂上說中文,學生也可以用中文問問題,學生說。

吓? 說中文? 你指英文老師?

是呀,學生無奈說,所以現在很多堂都不太聽得明白。有很多課題不太難,但就是要邊聽邊翻譯。

光是掌握新的知識,本來已經很費勁。要是連思考的空間,都通通被霸佔來翻譯,實在沒辦法想像過程有多艱難。學習的黃金時間這樣虛,值得嗎?

----------------------

我在寫這個學生的事,只反映他的個人經驗。我很好奇,像他這樣的情況,普遍嗎?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做第一個的勇氣

今天的課堂上,學生分組研究一個現象。時間二十分鐘,參考資料、自己觀察、討論結果、預備簡報。完成向全班口頭報告和簡單示範。

有一組效率很高,在其他人尚在看資料時,他們就已經完成。也難怪,他們的簡報精簡得幾乎全是keywords和符號。也沒所謂,他們愛簡約,內容又的確包含所有重點。

剩下這麼多時間怎樣運用呢? 我問他們,意念有實踐過嗎?
有一個學生說沒有。
"Why?",我問。
"Because no one is doing this",學生說。

吓? 說甚麼?
難度你沒有察覺,你比哪一組都快嗎?
為什麼要做和別人一樣的事?

明明有好的想法,就因為其他人沒有在做同樣的事就不去嘗試,簡直暴殄天物。

"You don't have to wait for the others", 我笑笑口鼓勵學生說,"You can be the first one"。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DBS的新校長

朋友在FB貼了有關他母校新校長的報導。本來完全不關我事,但看到貼文上的個人評語,就好奇看了一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11/18063800

校長有由富入窮的經驗,於是他說: 「所以我現在會好緊張校工呀、一些草根、無能力defend自己的同事的感受,因為我自己經歷過。」單是這種經歷,就可以想像他的待人接物可能有別於上一任校長。

但最令我有感覺的,是他說到對學生期望的這一番話:

「你要推他們往多遠,他們就會往多遠,千萬不要遷就他們。你說你要去那邊,不要告訴他們你想去月球,要告訴他們你要往火星,他們就會替你找個可以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這跟我的成長幾乎是相反的。從來沒有人對我有很高的期望,總是做到幾多得幾多,隨我喜歡。因為這種自由的成長經歷,我發覺自己會下意識遷就學生,給他們空間。其實這樣好不好呢? 當然,我的學生都不是小朋友。不過,有時我也覺得學生可以做到的,其實不止我的要求。

要「推」學生到一個很遠的目標嗎?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概念。要怎樣「推」才好呢?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開始欣賞經典

欣賞經典,是最近的事。以往看的主要是書店的暢銷書,開開心心又一本,像看八卦雜誌一樣,看完又順便捐給學校圖書館。

開始認真看經典,是因為搬家。看著整個書櫃的書,朋友問我喜歡我甚麼類型的書,我答不出來。都是流行讀物,除此之外就只有唸書時必買的學術書。本來只看通俗書不是一個問題,但我的工作包括幫學生寫推荐信。在書櫃的暗角,有一封別人給我寫的推荐信的副本,人家的用詞有一種我完全沒有的flexibility。原來一封好的推荐信是可以這樣寫的。

怎樣可以達到這種境界呢? 我的老師說,找經典看看。

中文英文隨便找來一些,似懂非懂的每晚都讀一些。文筆,我不知道進步了多少。但有一樣可以肯定的是,愈看,就愈發覺自己的知識真的很少,很少。

"The more I learn, the more I realise how little I know" --- Socrates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網絡安全

我最關心的網絡安全,不是病毒和駭客入侵,是個人私隱。

有快要結婚的女子,在facebook寫了兩個講「人情」的posts,馬上成為頭條人物,社會焦點。近照泳照姓名情史,全被公開在香港700萬雙眼球之前。這位女士的網上言論反映甚麼心態,我無意評論,但本來打算只給自己的親密好友看的訊息,被公諸同好,反映甚麼?

facebook好像有安全設定,資料訊息僅限哪些人查看,於是我們有一個錯覺,是我們有權選擇誰可以看到訊息。誰不知其中一個朋友一按"share",任何絕密分享都變成公開分享,再安全的設定都形同虛設。絕佳的優惠資訊,幾天傳遍整個香港,利己利人,但同樣的情況,一樣適用於自己的私事。所以,我總覺得可以放上網的東西,是被公告天下都沒問題的事。對於網上身份,我暫時還未想到一個說服自己用真名的理由。從前,在討論區用nickname是常識,現在,在facebook用連名帶姓的真名是常識,那是為什麼?

這些事,我的學生不用我教,但如果我將來有小朋友,一定會和他們輕鬆討論網上分享資訊的後果。在社交網站惡意批評他人當然不好,但每天都分享很多次自己的幸福片段,吃的買的穿的玩的被疼惜的被表揚的,圖文並茂,也不一定每個朋友都欣賞。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不停ji ji jum

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非常之喜歡上堂時不停口和隔離位ji ji jum。

口水多到甚麼程度呢? 小學時有一個老師,痴線的,他叫兩個班長上任何堂只要一見到同學傾計就集名 (難度班長不用留心上堂只須留意同學一舉一動?)。一週下來,班長在老師的指揮下,把收集到的名字一個一個讀出來。當其他人被集三五七次時,我和我那個超多口但考全級頭幾名的隔離位同學,被叫了差不多一百次! 我們兩個的名字,梅花間竹似的,每兩三個就一定有一個是我或者她。我只記得自己個名每出現一次我就驚一下,但那個老師後來怎樣處置我們兩個呢,我一點印象都沒有。我這個多口王,現在自己做了老師,終於開始明白上堂不停ji ji jum的學生有多煩厭。

上了中學,我的ji ji jum蟲蟲也會偶然在堂上發作,但人大了慢慢學精,哪一堂可以細聲講幾句,哪一堂絕對不可以,講多久,甚麼時間要完全留心,口講還是筆談,都要經過大腦。

我的學生,大多數都很留心,不過學生那麼多,難免有一兩個衰人,喜歡自己不停ji ji jum,講跟我堂完全無關的事。我自己也很喜歡說話,所以他們的心理,多多少少是理解的。閒談本來不是問題,但請不要那麼蠢,講到全班都聽得到,也請不要講到幾乎自成一角,大家在分組討論,你還掛著自己講自己的事。最要命的是,這些人有時又要扮留心,大家講到某個point,他們會直眼望著用力點頭,還笑笑口,簡直當人傻的。救命。或者我要多謝他們還care去交足戲給我?

一整個星期的課,幸好這種人就只遇過三個。

又不是小朋友,上堂閒談幾句其實真的沒所謂,如果有任何本科的想法要share就更無任歡迎啦,但拜託,自己閒聊就請不要聊得那麼蠢好不好。唉。只要醒目一點,很多老師其實都不太介意學生細細聲傾一兩下閒偈的。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做暑期工是讀書的原動力

中學時代做過兩份暑期工,對後來發展有直接影響。

第一份,是跨國集團的人力資源部門助理。要做的工作非常簡單,包括把一份份打印出來的文件按英文字母次序放入員工檔案,data entry,碎紙,影印。基本上小四程度的數學和初中程度的英文已經很夠用。當我滿以為這份工作易如反掌,才發現輸入的資料要100%正確,並不容易。在學校計的數,40分就合格,工作,要100分。經過一個暑假的磨練,還是覺得讀書比較好。那個機構,員工的薪金跟學歷有直接關係。像我這樣做暑期工的,還有很多大學生,他們做和我一樣的工作,人工竟比我多。於是我當時想,努力一年半,換來三年發展個人才能的時間和一個大學學位,不用立即進入嚴格的社會大學做低學歷的工作,很划算。

暑期工Filing和碎紙做得多,很容易令頭腦呆滯。最佳的解悶方法,是快速偷看檔案資料。嘩! 原來這種工作需要那麼多技能! 這種學歷才賺這麼少人工? 要在社會大學找一個理想工作,如果沒有什麼秘技,認真不容易,邊看邊有世界艱難的感覺。那年,我才十八歲。這種感覺,在學校讀了十多年書,都不曾有過。

有一次要碎面試者的履歷表和申請資料,簡直就像發現新大陸! 在學校學過寫求職信,也有模擬面試,但原來真正的面試有一個好詳細的評核表,學歷、經驗、溝通能力.... 吓? 儀容都是評核項目之一? 怪不得應徵者個個穿得光鮮整齊,容光滿面。順口問公司的前輩,有個剔的這一堆有什麼特別呀? 原來這幾十人有面試機會,在不遠處那一個山一樣高的一堆,筆試面試什麼都沒有。兩者分別在哪裡呢? 實在很好奇。邊碎邊看,有些履歷好厲害,像有一股氣,離遠幾十cm已經感覺到很出眾,有些看到令人想立即把它碎掉。有兩份履歷,一個有面試甚至有offer,另一個早被淘汰... 它們的主人竟然是同年在同一間大學的同一個學系畢業的! 看看他們,想想自己,這幾年要怎麼做,到大學畢業時才可以脫穎而出呢,實在很期待。

做了兩個月,哪些工作我做得好,哪些做得特別吃力,大概心中有數。
還是暑期工的我,很想將來做training的工作。最後沒有做成,但教師也算是一個很接近的職業吧。如果將來人生經驗再豐富一點,有機會兼任training的工作就更好了。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非一般懶人的讀書策略

讀書,我一向很懶。
成績,我一向不算差。

小學時靠本身良好的記憶力,只須考試前把考試範圍「讀」一遍(是真正讀出聲的讀)。這種讀法,不可能成績標青,但也絕不會超過全級一半以外。重點呢,不是讀不讀出聲,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別人的方法再好,都只可以作為參考。學會由自己主力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對將來的發展非常重要。

中學著重理解和應用,單靠記憶力不夠。我的策略是提早溫習。
朋友說這不像懶人所為,因為讀書很懶的人大多數會等到考試前夕才溫。
考內考試我當然是這樣。
涉及極高風險的公開試,我採用的是「延長還款期」策略。
假設整個範圍是一筆巨款,攤分幾個月慢慢還,每日只須還minimum payment,反正逐少溫習又不用支付額外利息。會考那年,中五才過了一個月就開始慢慢逐少逐少溫,每天去圖書館輕輕輕鬆溫一兩個小時,不到一月,幾乎全部主科都溫完。到了三月,有多時間在家裡做些無聊的事,想睡就睡,想看書就看書,也看電視,還有時間和家人去飲茶。

提早開始這個方法其實不錯的,一開始時間充裕沒甚壓力,往後的日子就更輕鬆。沒錯時間是拖長了,但不用很努力,只須把溫習慢慢變成習慣。

改學生功課我也想用這個策略,只不過A功課還未改完,BCD功課又接踵而來,應接不暇。又要去搞搞把我整個袋填得滿滿的學生功課了。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講英文的小朋友

香港好像愈來愈多講英文的小朋友,街道上、地鐵上、商場裡,一天總會遇上幾次。

前幾天吃午餐時,旁邊就有一桌子說英文的小朋友。他們很煩厭的不停說poo poo這樣poo poo那樣,細聲講大聲笑,話說這種話題真的無分國界,無論說什麼語言的小朋友都為之著迷。單憑樣貌和英文口音,感覺他們是唸國際學校的本地小朋友。他們和爸爸媽媽的對話也是英文,但大人的英文,相對沒有小朋友們自然,發音也略有些微的偏差。

看來小朋友的母語是英文,父母的母語是廣東話。

自己的母語為什麼是廣東話,曾經是我小時候的疑問。學校的老師,電視廣告,親戚朋友,無一不說英文很重要。

「既然英文這麼重要,你們為什麼不跟我說英文?」我唸小學時這樣問過家人。

那是九十年代,除非是外國土生土長只會英文,否則幾乎沒有父母會刻意跟子女用全英文溝通。我那突如其來的問題,家裡沒有人認真回答,只覺得我很無聊。當時的人大概都沒有想過,二十年後會有香港人煩惱要不要教阿仔講廣東話。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成功要素 (3)

有一個很神奇的朋友。他的英文很差,但常派往世界各地工作,包括亞洲多個城市和美國。他也不會中文,香港,只是他云云眾多projects的一個中途站。

這位朋友的語言能力雖然不太好,但他的工作要經常見客講英文。他是怎樣突破語言障礙的? 我好奇一問。

朋友答道,

簡潔、明白客人需要。



我問: 簡潔到甚麼程度?

文法要簡單,內容以keywords為主,用字可省即省。

再問: 怎樣快速知道客人需要?

要細心聆聽,特別是客人的著眼點和疑慮,要鑑貌辨色。
不過,反應不宜過快,要讓對方慢慢講,享受和你說話。


這些技巧,或者在教學上用途不大。考試不會考,老師不會教,要學也不容易。下課之後,同事應對,私人應酬,卻會大派用場。

對3歲小朋友也有啟發性的IQ題

從小很喜歡問和寫IQ題,最喜歡不用涉及複雜數學,又有意義的問題。
有一題,可以考考學過英文字母的大小朋友,適合三歲至八十歲。

問題很簡單:
怎樣用一隻手指做英文字母「Y」字出來?

多數人的即時反應,是把手指向前向後伸展,又試試屈曲。

答案非常簡單,只需把手指屈曲 (除了姆指之外的任何一隻手指),直至指尖能夠接觸手指上三條橫線的最底一條線。「Y」字看到了嗎?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角色扮演和家庭

今天課堂上有角色扮演活動。
學生聽完一大堆理論,講出來試試看。
那是一個家庭會議,由幾名學生分別演家庭成員,會議由爸爸開始。

單看開始的幾分鐘,就充滿樂趣。
有「爸爸」忘了對象是家人,請大家一起"study a case",他以為自己用公司開會? (笑)
有「爸爸」任由大的小的自由閒談,好輕鬆的家庭氣氛呢,不過有點混亂啊,你一句我一句
最好笑的是有「爸爸」對著不斷各自閒談的家人說," Listen to me! I'm your father!!" 。七情上面,認真老實不客氣,站在一旁看,笑了,哈哈哈!

哪一組最快得到結論?

是有權威型「爸爸」的那組。很有領導能力的他,不斷詢問各人意見,常常在適當時間作簡單總結,又限制發言時間不能太長。最後他們只用了一半時間就完成討論和結論。

有個自由放任型「爸爸」的那一組,充分利用全部時間,讓各人暢所欲言,得出完全令人意料之外的結論,報告時逗得全部同學好開心。

在家裡用上公司那一套的「爸爸」,討論似乎沒有很成功,他們花了太多時間各自匯報自己的意見,到最後也沒有得出甚麼有用的結論。

短短十分鐘的討論,十分鐘的分享,除了硬知識,他們又學會軟能力,還這麼開心。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有冇藤條賣?」

放工去家品店,看到一個年輕女子拖著大約十歲的小朋友,氣沖沖地大聲問職員: 「有冇藤條賣?」

(吓? 藤條? 什麼年代呀? )

職員的答案,「有! 你要幾多枝?」,出乎意料之外。

(這個問法,暗示多數人會買超過一枝?)

「三枝!」那名女子說。這個答案令人嚇了一跳。
要這麼多枝,可能她們買來做手工吧? 不過單憑她的語氣其實幾乎可以肯定跟手工無關。

職員隨即不知從哪裡拿出一堆藤條出來,那名女子對小朋友說: 「要咩色自己揀啦」。
要講究顏色,可能真的是用來做手工的,我心想。

小朋友沒有揀,大人自己隨手拿了三枝直接大步走去付款。

直至小朋友忽然開口說話,

「唔好打我啦, 我以後會考好d架喇」

我幾乎不能相信自己聽到的。

原來不是用來做手工,顏色也不重要。

----------

我想起我唸小二時的一個同學。
我當時唸的學校按成績分班,由全級第一至一百六十多,分成四班。
那時候,我在第二班。

第一個學期派成績表,我記得有一個同學考了第尾,因為她的下場很觸目。
第尾其實也不是很差,全級一百六十多人考大約八十,中游位置。

翌日上學,那個同學的小腿有一條條印,連臉上也有幾條。
很多老師上課時看到,都很擔心,問她發生甚麼事。
她可憐地答道: 考第尾被人打。

這個同學,在我們升三年級時,直接被分到成績更弱的第三班去。
這其實比第二班考第尾更糟。
到我們畢業時,她的名字甚至出現在六年級的第四班。

今日在家品店的奇遇,令我不其然想起這個小二的同學。
成績不好,很多時只是讀書方法不對。打罵或者可以迫使一個人去出盡全力讀書,但如果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呢?

統計學上有一個 大數定律,指數量越多,平均值就就越趨近期望值。不過,也有不斷嘗試仍然得不到期望值的時候,那是因為不斷在重覆同樣的錯誤。

小朋友讀書可能一直不得要領,不斷犯上同樣的錯誤,成績長期低落。
同樣道理,如果家長要是經常打罵情況都沒有改善,也大概是同樣的原因。

藤條這傢伙,用在阻止不良行為,或者即時見效。讀書的話,與其單靠打罵施壓,還不如找一個相關學科成績優異又有耐性和愛心的人直接指導。重點是相關學科,所以要先找出哪一科最需要支持。

或者藤條都可以施壓令小朋友用功,靠花很多時間很多很多練習令成績進步,我只是我覺得,提升成績的重點,是教小朋友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讀書,找出自己的長處,令他們升上中學時不再需要父母在身邊嚴格督促。學會自己使出最有效的方法讀書,應付大大小小的學習挑戰之餘,又知道未來哪些方面有利自己發展,我個人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愛IQ題

有人說,IQ題可以訓練頭腦。
我沒有想這麼多,只是從小喜歡答IQ題,寫IQ題。理由只有一個: 好玩。

不是用來測智商的IQ題,是類似「腦筋急轉彎」那種,不過也不是「什麼植物識溜冰?」這種爛gag。最喜歡的,是要真正用腦解答,又不用很多數學的題目。

例如:

以下有五個杯,怎樣可以用一個步驟令空杯和有水的杯變成梅花間竹呢?

\__/   \/  \/  \/ \__/

這個問題很極端,一是不用幾秒就可想到,一是想很久也想不到。
關鍵,是能不能think out of the box。

有人會想把水移來移去吧。
答案,其實是倒/喝掉中間那杯水。很簡單吧!

直觀得來又要用些少logic,很喜歡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