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阿富汗部長的逆境求生

自小就喜歡看人物傳記,可以間接經歷一個與我不同的人生。現在除了書,還有各種媒體。前阿富汗Communications Minister(以下簡稱部長)在德國的新生活,最近受到傳媒廣泛報導,以下是他在德國居住一年後,於萊比錫接受德國媒體的專訪(全德文,部長的回答是德文配音):


旁白提到2017年上任後,部長第一年曾經過著不錯的生活,可惜好景不常,2018年就開始遭受塔利班的威脅,當地也有戲劇性的變化。訪問的第一個問題,有關現時在德相對微薄的收入。部長表示,正面來看,那讓他誠懇地工作,而且相對在阿富汗政府工作時,他晚上更能睡得安穩。

他接著說,現時阿富汗的新聞讓他很傷心,事實上,阿富汗過去有四十年在戰爭當中,好不容易才有二十年的安定政局,如今又變回不穩。他透過網絡得到當地最新的消息,然而最讓他擔心的,是尚在當地由保鑣保護著的家人。基於安全理由,他也不願多談家庭。

即使是這樣,部長仍然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他把自己在市中心的房子盡量整理得乾淨舒適。被問到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歡的德文詞彙時,他一口氣說出:

danke schön, bitte schön  (謝謝、不用客氣)

對他來說,這兩個他早已學會的德文詞彙,在要求和接受幫助時,有如魔法一般。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求知若渴

這個學期重開面授課程。首兩個星期,我幾乎有自己在教小學的錯覺。全部學生都超有興趣參與任何課堂活動,眼神充滿活力,好像剛從荒島逃出來的人看見食物一樣。

這個星期開始,他們如常討論如常參與,但行為比較像正常大學生。後來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個課程我需要教兩組不同的學生,一組好像小學生一樣吱吱喳喳很愛說話,我們一問一答,就像打網球一樣球來球往。另一組不愛說話,經常進入沈思狀態,讓我一度相當懷疑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的dead air有時候也讓我有點迷惘 — 是太簡單不想理我?太難需要時間想?

今天發現,不愛說話的那一組好像分析得比較仔細。因為他們需要時間深度思考,反應自然比較慢。他們也不愛討論,喜歡自己思考。所以,我用Padlet準備了一些東西,給充分時間讓他們各自思考,然後用文字簡單寫出自己的分析。

凡事深思熟慮的人,如果沒有反應,好像比較有可能讓人誤解為對事情沒興趣。要怎樣展現自己對一件事的興趣,學習也好工作也好,很重要,但好像是香港教育沒有教的事。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下課後的語言

以前唸本地英文中學,上課用英文,到大學繼續用英文學習,感覺理所當然。到後來自己的閱歷豐富了,才發現在一個廣東話主導的社會,大學只用英文授課,其實是一件相當奇怪的事。

我教的大學,有為數不少的國際學生,而且也很難單憑外表就知道他們是哪裡人。黃皮白心、白皮黃心等等,形形式式,所以最好就別以貌取人。因此,上課語言肯定是英文,就像新加坡一樣的多元文化社會裡,取一個共同語言。

下課之後呢,其實說什麼語言也可以。雖然授課語言是英文,但對某些學生來說,大學可能是他們第一次用全英文上課的地方。如果他們有問題想面對面問,但一時間沒辦法用英文把話講清楚,我也歡迎他們跟我說任何一個我會說的語言。

遇上我平常比較少機會說的語言,就會lost in translation。以下是部份我馬上翻譯不來的東西:

1)多士、萬字夾、book房、rehearsal的普通話是什麼?

2)attendance、prerequisite和add-drop period的德文是什麼?

3)eye contact、mutually exclusive的日文是什麼?

有時候下課在校園碰到非常有禮的韓國學生,他們會主動跟我打招呼,還會「微鞠躬」(不像韓國國內幅度那麼大,但不止是點頭),讓我不知道怎麼辦。我要回禮也稍稍鞠躬嗎?😆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無心插柳的才藝表演

今年夏天,有個剛搬來我家附近的朋友,有時候會帶小朋友來玩,反正因為疫症,放假大家都沒旅行可去。我家沒有什麼小朋友玩具,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我想一些遊戲一起玩。慢慢察覺她記憶力和音樂感很好。

有日心血來潮教她唱這首兒歌,好聽又有童真,聽了心情豁然開朗:

想不到動作和歌詞這麼複雜的歌,連續一起玩了四個快樂的下午,她就學會第一個完整段落。過程還笑聲不絕 ——- 我想一部分是因為大嬸我的運動神經太差😆

後來我還教了她唱很多日本卡通片主題曲,還有百變小櫻和咕嚕咕嚕魔法陣的廣東話版主題曲(我以前很喜歡😍)。超開心~ 




聽說現在很多學校的入學申請,要求家長幫小朋友拍video,其中包括才藝表演。朋友正煩惱不知道表演什麼,突然想到其中一首我教她女兒唱的外語歌。

才藝表演,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東西?如果大學當年招聘都要求我拍片介紹自己、表演才藝,我想我早就被篩走了。


兩晚七點三

讀大學時,曾經去過一間老字號教夜校。那時純粹時間太多,當時未流行sem期間去公司做internship,又不想補習,就在報章教育版找到這份工作。

最近YouTube推薦我看這個日本的夜校video,勾起很多當時的回憶。


那個班全部人都比我年長,年紀最大的是一位子女已經唸高中的太太,最小的也比我大一年。

記憶中那班學生都很有興趣讀書,年長的通常為了完夢,彌補小時候失去的唸書機會。她們的學習能力可能沒有年輕的學生那麼好,但都很有毅力。年輕的大都完成了中學教育,但他們說以前沒有認真唸書,工作之後才發現自己的知識嚴重不足。當中也有保險經紀和層壓式推銷員,一邊進修一邊順便物識他們的潛在客戶。

跟我最要好的,是兩個比我大一年的情侶。他們在我還在唸大學時,已經事業初成,唯獨是欠缺學歷,影響進一步陞遷。他們從我身上學到學術知識,我從他們學到很多人情世故。後來他們結了婚,現在有個三口子的幸福家庭。

夜校的同事也很有趣。他們多數在我還沒出生就開始教,有些也教同一個機構的日校,見證著夜校的興衰。有一位叫Charles的老師,跟我說過八十年代夜校的事情,就像蔡寶瓊教授的《晚晚六點半》裡面寫的那樣,不過到我教的時候,已經因應辦公室多數六點多才下班的習慣,變了每週兩次七點三。其餘三晚我休息,他們上別的科目。

那個時候,夜校已經開始夕陽。隨著預科消失,DSE學制推行超過十年,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唸夜校呢?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暖心之作

Ms Yu寫的《小孩事不小》終於到手了。終於,是因為本來我訂了簽名版,多得我自己把郵寄地址的其中一個數字打錯,不知所蹤了。再訂的書昨天晚上寄到,就迫不及待看了幾頁。

其實可以20分鐘就把整本書看完。很不捨得這麼快就看完,反而很想「慢慢歎」。這種暖心之作,需要時間慢慢去感受。

Chapter 1上的「為什麼你想做老師?」這個問題,讓我回想起我在大學教書不久,就被一個當時年紀跟我相差沒有很大的final year學生問過了。

這樣一邊看著書,一邊很有共鳴。儘管書中說的是幾歲的小朋友,而我教的是比我更高大的大人。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抵抗低潮的方法

自從去年夏天開始學韓文,就多了接觸與韓國有關的事情。最近開始看這個中文好到好像台灣人一樣的韓國人channel,裡面很多影片都很喜歡。

今天他一反傳統,說了一個比較認真,跟個人成長有關的話題。裡面分享了抵抗低潮的一些方法,例如尋找避風塘、認識自己的價值、克服自卑等等。

我覺得父母或者老師都應該看看,可能對指導後輩有些啟發。裡面的例子是這位講話很有條理的在台韓國人YouTuber的親身經歷,比學術書生動,比平日的閒聊有深度。



Take attendance

以往如果有需要take attendance,我通常是從系統下載全班學生的名字印出來,或者用office給我的點名紙,上課時讓那張紙巡迴一週回到我那裡。

今年疫情關係,不太想傳紙,第一課的attendance就叫在場的學生下課後寫email給我。如果特意寫的email只有一個名字很傻吧,於是我叫了他們寫三樣東西:

1. 全名(如果email已經顯示就不用寫)、

2. preferred name(有學生的名字有first name和middle name,他們就告訴我叫哪一個,也有學生不喜歡父母選的英文名字,讓我忽略她在ID上很優雅的名字,改用一個帥氣的名字,還有名字比較難發音的國際學生,會告訴我讀音,或者一個比較簡單的叫法)、

3. one special/interesting thing about you。

想不到學生們都有趣得很,有人告訴我21天隔離時發生的趣事,有人分享參與extreme sports/團體運動/代表香港參加國際運動賽事/拍微電影的樂趣,也有人向我推薦他們喜歡的音樂/動漫/電影/藝術作品/國際新聞頻道,還有不少國際學生分享在香港生活的趣事。

早知道這麼有趣,我應該早就這樣做。雖然一一回覆他們要花時間,但真的很有樂趣。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我選擇教書的原因之一。

往後的課堂可能叫他們留名做一些即時反應的網上活動。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外國人唱的歌

當我還未開始學日文,就已經喜歡聽日文歌。有一種日文歌特別有感覺,是外國人唱的日文歌。

最近無意中聽到這個Misia原唱的「アイノカタチ」 (中文意思是愛的形狀),覺得很感動。雖然這個影片的音質不好,但仍然聽得出這位外國人歌手的高音特別出色。借用日文的說法是,很有「透明感」:


年代久遠的也有SMAP的「夜空ノムコウ」(夜空的彼岸),聲音也有一種特別的磁性:


聽著聽著,想起很久以前唸日文的時候,經常跟日本朋友去唱日文歌的日子。現在除了日本,好像沒什麼地方流行入k房唱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