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Doo"的樂趣

我很喜歡scan barcode, 有時去某大超級市場買東西時會特意走去self-checkout慢慢逐個逐個"doo"。

"doo"的樂趣你未必明白,看完這個短片你可能會慢慢感受到個中的趣味,去片!



Merry Christmas!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SKYPE lesson初體驗

剛完成我人生的第一次one-to-one半小時SKYPE lesson,這裡有三個元素: one-to-one, 半小時, SKYPE。

可能因為我從小至大從來未試過一對一補習,所以全程只有老師學生的interaction而沒有學生之間的interaction,也不可能跟同學談天,極其量只能跟老師說笑,讓我感覺很奇怪。

半小時貶眼就過,節奏明快,我一明白就可以去下一個point。半小時對我來說真的很快,或者選一小時效果會更好。

SKYPE的視像會議無論在音效或者畫面質素已經不錯,但以我初學來說,比較難近距離學到聽到看到老師的咀型和發音方式。另外很難透過SKYPE清楚展示我寫的東西,全都要type或者send file。

總括來說,我覺得SKYPE one-to-one lesson的好處是可以隨時隨地,隨學生的進度因材拖教。如果側重點只是個人度身的課程,那麼在香港找一個老師one-to-one上課也可以。反正我在香港的老師的母語也是我學的外語,語文能力跟我在網上找到的老師的差不多,而我在香港的老師更會說一點點的廣東話,也明白香港的生活文化,更明白香港人的學習需要。

如果生活忙碌未能每週定時上課,或者學習的東西非常冷門以致在香港難以找到合適的老師,那SKYPE lessons是一個不錯的alternative。

Face-to-face training和online training之間,現階段我還未知道哪個較好。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SKYPE lesson

正當我的face-to-face外語堂進度緩慢得像鍋牛之際,YouTube建議了一個學習外語的channel給我。看了10多個clips,感覺不錯。

其實我覺得我現在的老師也教得很有系統,解釋也清楚,課堂氣氛也很好,不過課堂總是有一部分像我小學上堂時一樣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又重複。這樣長期學下去,要選擇永遠都不溫習,上課才會有樂趣。可是我為甚麼要勉強拖慢來學呢?

萌生這個想法,就看到YouTube channel裡面有一個SKYPE lesson的連結。不用5分鐘就預約了兩天後的課堂。

好期待呢 --- 我人生的第一個半小時的SKYPE lesson。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語境

學了個半月外語之後,我把自己電話的界面由英文改為我在學的外語。一下子,我的fb、youtube、calendar、各種通知都通通變成似懂非懂的外語。

一星期後,我在calendar學會了星期一至日、十一月、十二月、一月,在fb學會相片、"like"、comment、"with"、notify,在WhatsApp學會type, attach, video, 在contact list學會mobile phone、home,在youtube 學會network, once more, views, subscribe,還在桌面學會calendar、計數機等等等等數以百計的字。

最好的學外語方法,我個人認為是immersion,透過長年累月浸淫在語境之內,所以也有人說語言是"浸"返來的。當然最好是自己直接身在該國,但現在科技垂手可得,也可以借助身邊的科技自行製造一個語境。

我不是第一次用這個方法,很久以前學另一個外語,也把自己的MSN messenger, email等全部設成自己學的外語。每天看著用著這些詞彙,自然就會慢慢記得,犯不著刻意去背月份星期。

另外YouTube有很好的資源,我現在儘量抽時間每天聽30-45分鐘,authentic和inauthentic material的比例是2:8。Inauthentic material指的是特別為語言學習者設計的材料,速度和用字會有分別。現在我看的附有外語英語平行字幕,因為我才學了個半月,水平其實比外國的BB還要低; Authentic material是給一般人看的東西,現階段純為娛樂,要長期金精火眼看著英文字幕。將來當我學得更多之後,authentic materials的比例會不斷提高,因為學語言的最終目標是可以正常地與其他人溝通。

閱讀當然也是個好方法,不過以我現在的bb level,難度要找給bb看的繪本來讀讀麼?以前學另一個外語,試過學了兩年開始看小學程度的推理短篇小說,這個再學下去再想想。

我覺得要學好一個語言,課堂以外同樣重要。如果只把課本上的東西讀得滾瓜爛熟,到生活上真正用起來就有很大限制。

語境是要讓自己應用所學,同時吸收新的表達手法和語言習慣。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樣學,我一直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學好我的幾個語言。很期待將來可以用我正在學的外語來跟其他人溝通。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似曾相識的學習經驗

外語課程一直覺得好玩,直到最近開始教名詞。名詞分男女,在歐洲語言來說普通不過。它們有一定規則,但主要都是記憶。這一點就像學音樂要記憶琴譜上的音符,不是不可以每次數,但太費時失事。

所以上完上一堂,我就自己畫了一個表,有很多無聊的提示方便記憶,"Mind Map"的創始人Tony Buzan稱之為associative memory。

例如 擦膠和粉擦都是男性,就把它們歸同一類,group name是"Mr Muscle"。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有一個清潔劑的牌子叫Mr Muscle,廣告出現一個手臂強而有力的大隻佬,幫忙去除頑強污漬。一想到擦膠和粉擦的用途就連貫到Mr Muscle這個男性了。

其餘20多個字大致上用同樣聯想方法分類,也有些甚至不用花時間聯想,只要把幾個字的共通點找出即可。例如 筆記本、紙、poster,都是紙張類物品,順理成章是同類。

不消20分鐘用些少想像力和組合能力做完這個表,30個字的分類和大致字型就已經牢記。

往後只需翌日集中看5-10分鐘,然後每隔幾天看2-3分鐘,一星期一共3次就可以把記憶差不多變成long-term memory。

之後一堂,我抱著非常期待的心情去上課,怎料課堂是一而再再而三用不同形式來口頭練習那30個字的分類。

我也有參與積極參與,畢竟跟同學們說話是開心的事。

如是者過30分鐘過去,1小時也過去,其他人竟然還記不住那些字的分類。

又過了1小時,忽然想起小學時上的某些課堂。「好 。  悶  。 。 呀  。。。 為什麼其他人都好像還不明白?」 是常有的感覺。

真心想學這個外語,但看來已經有些阻滯。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學外語的樂趣

最近開始學一門外語,上了個多月,老師就開始著我們作文。所謂作文,只不過是將學過的句式勉強串連在一起。

我的第一個「作文」傻裡傻氣,為我的同事帶來不少歡樂。把它翻譯成中文,內容大概是這樣:

「我叫宇治金時。我來自香港。

我在X工作,我是一名教師。上課時我講英文,平時我講廣東話、英文、和X文。

我住在X。我的電話號碼是X。」

這個語言剛好是我最要好的同事的母語,他一邊看一邊笑到氣咳,可能因為那些ideas九唔搭八,而且詞彙有限,行文像個幼稚園生。即使是這樣,我寫起來還是覺得好玩。

每完一堂老師就叫我們運用新學的詞彙和句法,豐富上一篇「作文」。上一堂學了很多課室裡的物品和「我有、我沒有」,於是我的大作變成這樣:

「我叫宇治金時。我來自香港。

我在X工作,我是一名教師。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有A, B, C, D, E和F。上課時我們講英文。

上課時我沒有課本,只有course site。學生們沒有筆記本,只有筆記本型電腦。我們仍然有桌子、椅子、白板和老師。

20年後,上課時我會做甚麼? 我會有些甚麼?」

這種課程的教法比較自由,每個人都用學到的東西寫自己的事,學習目的就是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那怕詞彙有限,想法稚嫩也沒關係。這次因為想寫得不要太無聊,所以就豁出去把學過的字加上雙語字典找來的字都一拼用一用。

至於常在香港學校出現的主角: 作業補充之類,不是沒有,就只有幾頁。老師講明做不做是個人自由,自己認為有需要做,就最好先溫一溫習,把書合上才做。他說搬字過紙沒意思。

開課以來教了很多生字,有數字1-999,999,幾個動詞的無數變化(其實就只有幾個,但「感覺」千變萬化),很多物件...... 像是香港幼稚園的英文程度。不過我們只需不停講,下課後不停想想怎樣運用學到的東西,從來不用管串字呀文法呀。寫錯了,老師就會用不同的顏色提示,然後自己修改,連新學的東西一起續寫。

學這門外語的樂趣在於學來自用,學來跟其他人溝通,學來為其他人帶來歡樂。那為什麼我們要對才幾歲大的小朋友那麼嚴格呢? 一學完就要串字串到沒錯,一用就要用得準確。如果要求是這樣,每教完一課就要默書測考,可能我就只會書本上的東西,從來學不會溝通時隨機應變,也可能會覺得串字和文法太悶太煩而一早放棄,又或者重點放錯在測考分數而忽略學外語用來溝通和表達自己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