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學一門外語,上了個多月,老師就開始著我們作文。所謂作文,只不過是將學過的句式勉強串連在一起。
我的第一個「作文」傻裡傻氣,為我的同事帶來不少歡樂。把它翻譯成中文,內容大概是這樣:
「我叫宇治金時。我來自香港。
我在X工作,我是一名教師。上課時我講英文,平時我講廣東話、英文、和X文。
我住在X。我的電話號碼是X。」
這個語言剛好是我最要好的同事的母語,他一邊看一邊笑到氣咳,可能因為那些ideas九唔搭八,而且詞彙有限,行文像個幼稚園生。即使是這樣,我寫起來還是覺得好玩。
每完一堂老師就叫我們運用新學的詞彙和句法,豐富上一篇「作文」。上一堂學了很多課室裡的物品和「我有、我沒有」,於是我的大作變成這樣:
「我叫宇治金時。我來自香港。
我在X工作,我是一名教師。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有A, B, C, D, E和F。上課時我們講英文。
上課時我沒有課本,只有course site。學生們沒有筆記本,只有筆記本型電腦。我們仍然有桌子、椅子、白板和老師。
20年後,上課時我會做甚麼? 我會有些甚麼?」
這種課程的教法比較自由,每個人都用學到的東西寫自己的事,學習目的就是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那怕詞彙有限,想法稚嫩也沒關係。這次因為想寫得不要太無聊,所以就豁出去把學過的字加上雙語字典找來的字都一拼用一用。
至於常在香港學校出現的主角: 作業補充之類,不是沒有,就只有幾頁。老師講明做不做是個人自由,自己認為有需要做,就最好先溫一溫習,把書合上才做。他說搬字過紙沒意思。
開課以來教了很多生字,有數字1-999,999,幾個動詞的無數變化(其實就只有幾個,但「感覺」千變萬化),很多物件...... 像是香港幼稚園的英文程度。不過我們只需不停講,下課後不停想想怎樣運用學到的東西,從來不用管串字呀文法呀。寫錯了,老師就會用不同的顏色提示,然後自己修改,連新學的東西一起續寫。
學這門外語的樂趣在於學來自用,學來跟其他人溝通,學來為其他人帶來歡樂。那為什麼我們要對才幾歲大的小朋友那麼嚴格呢? 一學完就要串字串到沒錯,一用就要用得準確。如果要求是這樣,每教完一課就要默書測考,可能我就只會書本上的東西,從來學不會溝通時隨機應變,也可能會覺得串字和文法太悶太煩而一早放棄,又或者重點放錯在測考分數而忽略學外語用來溝通和表達自己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