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中文

我有一位日本朋友精通中文,是有能力翻譯中文古籍的那種程度。最近這位朋友介紹我看香港作家陳浩基的推理小說《1367》,一看如獲至寶。在一個累得眼睛佈滿血絲的晚上,我竟然一口氣看了一百多頁,要不是明天要一早起來工作,我真的會把它看完。至於小說的具體架構,相信網上的評論寫得比我好,大家搜尋下就可以看到。

在網上搜尋陳浩基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對話,有關他的原創作品曾被批評為翻譯作品。當中陳提到自己的語言環境一事,不由得讓我想到自己。當然陳是作家,我只是個明知自己中文寫得不好但單純喜歡用母語來寫東西的普通人。甚麼歐化句式、翻譯腔、虛詞濫用、病句,這裡隨處可見。

——-
昨天去上德文課,講到zweisprachige Erziehung,即雙語培育孩子的概念。老師問我們的想法,我們全班一面倒支持,輕易說出一個又一個的好處。可是,香港有單語培育孩子的可能嗎?就算家裡只說中文,幼稚園和小學也有英文課,甚至所有課堂都用英文。

其他人我不知道。我自己的情況是,上本地的英文中學那一刻開始,我的中文就活在英文的影子裡。所有學校學到的東西,除了中文和中史,全部以英文為準,同時英文又不是我的母語。結果是需要用中文講解複雜的事時,往往要借用英文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甚至是句構。所以我其實理論上同意小朋友應該先學好母語,再學其他語言;然而事實上,光會廣東話(或者中文)在香港的某些層面並不足夠,所以一早學習雙語是我們的生存之道。沒有喜歡不喜歡,就是需要。

儘管我喜歡學多種語言,也覺得懂得多種語言很方便,有時候還是會羨慕美國人,羨慕日本人,羨慕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國家「一語走天涯」,理所當然地認為外來人口要懂本國語言。

在廣東話沒有變成香港唯一的權力語言之前,看來我們的中文還是會繼續西化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