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面對抑鬱症的學生

我對抑鬱症的認識接近零,所以每次要應付抑鬱症發病的學生我都如履薄冰。抑鬱症無色無味,但憑課堂觀察難以得知,所以多數都是由學生本人告訴我。

我看過報章上一個防止自殺會的義工分享:千萬不要叫已經有情緒問題的人「唔好唔開心」,或者隨口說「我明白你既問題」。前者是不接納對方「唔開心」的表現,不僅沒舒緩效果,反而火上加油; 後者不可輕易說,因為普通市民一般到底沒幾個真正明白抑鬱症患者的苦況。

教了這麼多年書,主動告訴我他們患抑鬱症的有兩個。可幸他們現在還活得好像不錯。

一個是經常坐在前排又積極參與的好學生A。有天A突然打瞌睡,我還以為A忙著上莊的事沒睡覺。下課了,見A還在,就用很輕鬆的口吻笑著對A說:你今天看起來很累呢~ 不料A走過來小聲說自己抑鬱症的細節,但A好像很高興我關心。接著幾次上課A都有點累,但還是會積極發問,課後又走過來寒暄幾句才走。如是者那個學期就順利結束。

B是另一個抑鬱症患者。其實B常常很疲倦,不過大學生很多都很晚才睡,所以我沒多留意。我只覺得B每次要presentation都很緊張,不過很多人也有stage fright。到了學期的最後一星期,B說自己的抑鬱症發作,寫了一個email告訴我很多細節。

我既不能知道事情的真偽,又不能跟B面對面會談,也很擔心B會不會突然想不開。最後花了很長時間覆email給B,還看了幾次想清想楚才發出去。由於B沒有提及自殺的想法,我回覆後把刪除了B的名字和電郵地址的副本發了給相關同事備案。

大概是這樣的電郵:

Hi B,

I cannot understand exactly how hard it is for you to go through X, but from what you have written in your last email, it seems that you will do all you can, which sounds good to me.

If there is anything I can help, please let me know, and I will try and see if there is anything I can do.

I hope things will be okay for you, not only for this course but also other things in your life, and I do appreciate the effort and dedication that you have put in for your studies.

今天看到鐘鉉的遺書,我想起上面給B的電郵。

一字一句我都經過反覆思考,遣詞刻意未必揀選最地道的,但就一定讓路給內容,讓路來照顧B的感受:避免批評,避免說我完全明白,單純接納。

對於抑鬱症,我的認識接近零。所以,我從不說I know how you feel.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植物殺手

我喜歡在家種些花花草草,有時會去Google看看花適合怎樣的陽光、泥土酸鹼度、水分,無奈通常不是枯萎收場就是突然花葉結了一個又一個蜘蛛網。

試過改變以下元素:
暴露陽光中的時間
水分
風力
泥土份量
肥料成分

還試過索性買10蚊盆的長春花,不過長春花不長春,一季未過就bye bye 了。

最後終於發現我成為殺手的秘密。

你要慢慢殺掉一個盆栽的的話,只需:
1)早上趕著出門留晚上淋水,及
2)淋水隨便連葉一起淋,及/或
3)每次落很多很多肥料,多到鋪滿泥面

之前網上看過一個報導說,最近某種花價格上漲,因為家長買來給小朋友交功課,因為想簡單得出一個標準答案。

我想起以前中學生物課有個Benedict’s Test,好像是測試樣本裡有沒有葡萄糖,有就顯示磚紅色。我和一班同學都在實驗看到啡色,不是標準答案的磚紅色。有人寫實驗報告說自己看到磚紅色,即樣本有糖就完事。

老師說:結果跟預期不一樣,你要找出原因呀。

種花的過程如是,就算花種不好,只要從經驗有得著,也是一種學習。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就地取材的小遊戲

星期日和契仔一家飲茶。飲到半途中我們玩。玩甚麼好呢? 忽然想起我帶了兩罐茶葉去,有一罐剛好飲完,就玩這個罐吧。

起初我叫契仔隨便擺些紙呀、筆呀、筆蓋呀入去搖呀搖,好像沙鎚一樣,他發現放不同的東西進去會搖出不同聲音。

後來我想到不如我們輪流放些東西進去互猜。不過他年紀太少,好像不太明白。沒關係,我們繼續放東西進去。契仔想把瓷造的筷子座放進去,我告訴他這個不可以,因為可能放進去搖就會爛,他明白。我於是給他一個硬幣,噹噹噹噹,好不熱鬧。

不過朋友的家人說好吵(^_^;;),於是我繼續給他較輕的物品,例如硬卡紙。放進去沒那麼吵,契仔自己都好滿意地表示: 細細聲。

我把硬卡紙抽起,搖一張很薄的紙,叫契仔聽,然後把薄的紙抽起,硬卡紙放回再搖,再叫他聽。

哪個較大聲? 他知道。

為甚麼這張紙 (我指著硬卡紙)會比較大聲?

契仔沒說不知道,他興致勃勃地說: "因為摺埋咗"。雖然他的答案不算完全正確,但眾人對他的觀察和反應嘖嘖稱奇。畢竟他才3歲。

有次我拿著兩包健力氏Winne the Pooh系列紙巾和他玩,告訴他前面和後面。
類似這樣,反轉是公仔的背影。

有時給他看背影讓他猜正面是誰,有時給他看正面讓他告訴我背影有甚麼 (例如尾巴、耳朵、粉紅色),有時故意在他面前收起一包Winnie the Pooh進右手外套衫袖,問他"紙巾去左邊?"

他笑,然後我從左手外套衫袖拿出一包Piglet紙巾,變一個很流但讓他很驚奇的"魔術"給他看。

有時我不想太動腦,就雙手握拳放在雙眼前面,然後張開些少從手指與手掌間的空隙偷看他。
類似這樣:

他也會學我,然後我就把空隙關上說我看不見他怎麼辦? 然後又開個空隙,說我又看見你啦! 聽上來很無聊吧,但原來3歲小朋友會覺得好玩。

也有時我不太想玩,就在倒水給他時說: 夠你就說"停!"。你說"停"我才會停。他明白我就開始倒水。倒水對他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刺激的遊戲,因為他要"睇水" (笑)。

基本上全都是這些無聊小遊戲,款式很多。

朋友問我為甚麼想到這麼多玩意,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很少需要帶玩具和他玩。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別人總是不明白的一心多用

今日怱忙趕返德文之際,遇到我的第一個德文老師。他在同一間德文學校教,以前好像有教過幼稚園的經驗。以前我們一班人很開心圍威喂地上堂,教的進度與現在另一個老師相差無幾(一樣正常地慢),不過我開始懷念那時彷彿在上幼稚園的日子了。

現在的老師人很nice,不過上課時像一個學生分心行為監測器。上課傾句計,叫名; 問其他人吃不吃糖,又叫名; 做listening exercise人人take notes但我喜歡依賴自己個腦,又叫名。信不信由你,我真的有認真在聽,我只不過喜歡同時間做很多東西。同一時間0答返粒糖、和同學閒談一兩句、看老師白板上寫的字、自己寫筆記、聽老師說的話,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有時還有時間幫電話叉一叉電和望一望街。

一口氣可以做這麼多事,只不過因為全部東西都很簡單。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課室管理的cul-de-sac

以前讀過課室管理,主要教老師要因時制宜,粗俗說句是要看準時間一啖砂糖一啖c。

(上集提要)大約個月前德文老師上課途中叫我個名,因為我上堂時太悶所以自己食糖又摟前後左右同學食糖; 我猜食糖本身無問題,但他可能覺得我應該要專心點。

今集又有新發展。話說今堂德文老師將一個簡單到爆炸的題目loop來loop去,練完句型又練對話,練完對話開練討論,途中我和旁邊的兩個同學覺得悶。為免又被叫名,我堅持了個多小時之後自己take個break去附近coffee shop快快手手買杯double espresso振一振奮精神。

10分鐘回來,那兩個本來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坐在幾乎天各一方的位置。搞甚麼呢? 再過15分鐘break我問他們。

他們一個在大學讀書,一個是中學老師,照理應該很懂玩上課這個遊戲; 原來她們覺得三覆被來來去去太悶,開始一起玩snapchat,然後德文老師就像香港的小學老師一樣迫她們分開坐。

其實我們想得閒傾下計得閒又想玩電話,我不是覺得沒問題。我跟德國朋友說了這件事,她說她以前公司培訓也有這樣的情景: 同是德國人的高層在培訓環節不斷跟其他人聊天,結果就被培訓人員像教訓小學生一樣當著全部人面前說了幾句語氣很重的話。朋友說高層默不作聲動也不動,如果換轉是她,老早就拍拍屁股開門走人了。

可能我由小學開始已經習慣了在學校上課歎慢板,老師把那些早就明白的東西重覆重覆又重覆,我以前偷偷地食粒糖,細細聲傾幾句計,望望窗外的青山白雲綠樹飛鳥,時間慢慢就過。

這個由於不同學習能力造成的死局,好像只要涉及subject knowledge teaching, 就無論德國還是香港的老師都沒有很多人能夠突破。

除非......

除非他們只把能力相若、興趣相近的人放在一起......

也有做法是讓能力不同的人互補不足,但如果不是芬蘭那種涉及多種能力的不分科教學,看來也難做到理想效果。

P.S. 我的德文堂當然也有可取之處,每次清晰無比又互動的文法解說是繼續去上課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把重複練習的時間減少就好了…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天才

近兩個月都很忙,特別是工作。

今日偶然看到一個有關兩個有音樂天分的小孩的陳年星期日檔案,然後輾轉看到節目裡其中一個小孩長大後的事。

雖然我的天賦不在音樂,有一句讓我很有共鳴:
「有些人叫你天才,但卻完全不明白天才是甚麼意思。」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208/18541171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回到小時候

我學德文9個月,只聽懂老師全程講德文的德文堂,當一個德國人正常和我說話,我就會又聾又啞。現階段我的德文其實程度很低。

另一方面,好與壞、高與低只是相對。每當我上德文堂,我又突然變成德文相對很好。我的同學以為我很勤力溫習,事實是我根本是一條懶蟲,只會一回家就整理筆記,然後讓它發霉一星期,只是我天生或者後天教育讓記憶力和專注力比較好。

如是者每星期都去上課,我的同學開始覺得進度很快跟不上,而我就開始覺得悶,尤其當德文老師解釋過一兩次三次n次還有人不斷犯同一錯誤。所以當某些同學答問題時一個字一個字慢慢"dun"出來搞到天荒地老,老實說我真的悶到一個點。我不是說我厲害我甚麼都懂,我也要一個一個字慢慢說出來,但字與字之間不會差3、5、7秒那麼多。

於是趁某些同學發言,我就食粒糖。

我一般會順便請其他同學食糖,因為我上課時間是平日下班後,很多同學還未吃飯,可以補充一下糖分,而且一起吃比較開心。上星期我如常逐個問前後左右同學「食唔食糖呀?」,或者因為太大聲(?)或者因為唔專心(?)或者因為老師覺得我要好好地聽同學發言(?)

「Teresa!*」

德文老師忽然對著全班叫我個名。        (*隨便作出來的名字啦)

他這麼一叫,讓我以為自己回到小學的課室變回那個動輒得咎的小孩。

小時候還以為是因為香港人比較嚴厲,現在我毫不科學的實驗證明了德國人也一樣(爆)


後記:上課有時覺得實在太悶,同樣的東西重複重複又重複,只有學新東西時才好玩,所以再學一年到大概B1程度可能就自學算了。全香港學德文最好的地方應該是大學,與主修德文的undergrads一起學,可惜我已經畢業n年......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我家對面的兩間小學

我家附近有兩間小學,暫且叫它們小學A和小學B。

住我屋苑的小朋友多數跨區上學,少數讀附近學校的,都穿著小學A的校服。為甚麼我們這裡沒有人送小朋友去小學B呢?

有時我過去附近商場買東西,路過兩間小學,開始發現一些端倪。

從那兩間學校走出來的老師,表情很不同。

小學A的老師表情輕鬆,我有時間去買東西做晚飯時,老師就已經陸續離校。其實小學上課那麼早,工作時間都已經11小時了。

小學B的老師走出來通常沒甚麼表情,有時我去商場吃完晚飯慢慢回家,才見到一些老師離開,而學校一般進駐教員室的7樓仍然燈火通明。

早上更精彩。小學A的小朋友通常由家長拖著手慢慢回校,旁邊小學B快到上課時間就會有很多小朋友幾個幾個跑向學校。

那兩間同年落成校舍倒模一樣還坐落同一個社區的小學分別居然這麼大。

反觀芬蘭的學校標榜公平,務求做到全國所有學校都是好學校。我們這些相隔10米不夠的學校已經有明顯好壞之分。不知道芬蘭是怎樣做到的?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文化水平有待改善?

我寫完上一個post,才發現自己原來完全不知道irony, sarcasm和dry humor是甚麼東東就亂寫一通。我有想過寫「串」,不過「串」的感覺好像又不是這樣。

我常常都中英夾雜,然後又發現原來個英文不太準確,應該用另一個字。

反而說德文時就沒這個問題,開心就開心,好吃就好吃,像三歲小朋友一樣簡單直接。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Irony

我很喜歡irony,也很喜歡紀錄朋友對我說的ironic說話。這些東西好像英國人和德國人都很在行。

之前去德國時,我跟德國朋友說起n年前我初學法文時,有次去旅行我用我的BB程度法文寫了很多旅遊時的事,錯漏百出,現在讀起來像本笑話.....

我: 可能我應該用德文寫寫看,過幾年再看應該會笑死
友: 你想寫什麼?
我: 可能寫寫今天去River Rhine吧...
友: River德文是什麼?
我: (一時語塞) 呃...... 我不知道呢(爆笑)。River德文是什麼?
友: Fluss
我: (嘗試跟著讀) Fluuuuus
友: Fluss. 發音很短的。

那個"What's river in German?"的問題真的很好,完美擊中要害。

開車經過River Rhine時,又發生了另一件事。話說朋友指著河邊的山對我說"Wineyard",我不知道是什麼,就以為是酒莊之類的東西,因為山腳剛有一些小屋。

到了城堡,我們登上可以眺望對面山的高樓。那裡有個牌用德文寫著"Do not throw things from here",同時我好興奮看到對面很高的山上有田地。

我: 看! 那裡有很多田,不知道都種什麼的呢?
友: (ironically) 葡萄。我幾小時前就告訴你啦! 你不是現在才明白吧?

哦, 原來朋友錯讀成"wineyard"的東西,根本就是"vineyard"。怎麼我現在才明白呢?

我: 哈! 我現在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沒專心聽講的小學生,幸好你不會把我掉到前面的河裡去
友: Well, 我剛才告訴過你這裡不能高空擲物吧!

徹底被完美KO了兩次,是非常罕見的事。

我很喜歡這種對話,因為像這樣接二連三被「抽稱」的機會其實很少。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黑暗歷史

上星期某個風和日麗的一天去了德國Buchenwald集中營,外面的好天氣與裡面沉重的氣氛反差很大。經過入口鐵閘進去,閘上寫著Jedem das seine,德國朋友告訴我意思是"everyone gets what he deserves",感覺更為諷刺。朋友順帶告訴我,她去波蘭的Auschwitz集中營參觀時,居然看見很多亞洲人在開心自拍,完全讓人無言。

過了閘口,我們踏著在德國普通不過,而我平日在日本神社才會接觸到的碎石路。潛意識讓我想起在日本京都的輕鬆,但如今身處的卻是一個成千上萬無辜生命被虐殺的集中營,尤其在crematorium旁經過時心情更為複雜。

走進那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設計的crematorium裡,簡單無話可說。從底層入口的空間、由底層至地面的屍體自動運輸設備,以至地面一字排開的火化設施,展現的是一套經過精密設計的全盤計劃。在場有幾十個德國中學生,專心地聽著講解。有人說德國現今的歷史教育做得很好,我並不瞭解,但至少比香港一些學校(幸好不是全部學校)強行把歷史和社會經濟甚至是中國歷史東拼西湊成通識的好,至少讓學習的人可以一氣呵成地順著時序專注學習歷史。

其實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等等,也很值得學一學。為什麼革命會變成迫害,文化的革命會變成殺戮文化?

也許如果我們的教育讓學生認真審視歷史,思考歷史,就不會有今年某政府部門部分成員以猶太人被迫害來描述自己這麼無知了。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IELTS奇觀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去考IELTS, 因為要符合一個英國課程的語言要求就去考了。

未入考場之前,要先存放自己的物品,口袋裡面也不可以放東西。我按指示做好,工作人員問我:"Nothing in your pocket?"

我對他說"No"。

他顯得猶豫,再問我同樣問題。

我再說"No",他仍然猶豫,然後又讓我走,好神奇。

我很好奇當時他在想甚麼,忘了他的問題裡有"nothing"這個字嗎?


考試一切簡單順利,但台上的chief invigilator全程把"seat"說成"sit", 說了十次八次。

派卷時有幾個考生拿起筆,她又叫考生"put down THE pen", 她在說誰的筆呢?



IELTS堂堂一個國際英文考試,這些小插曲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不過除了這些小事,整體安排還挺不錯的。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妙問妙答(6)

電梯大堂裡只有一個在看故事書的日本人小朋友和爸爸,還有我。

(日文 + 些少英文)
小朋友: 呢度話"I'm a little flower"。"I'm a small flower"可以嗎?
爸爸:可以呀
小朋友:點解寫little?
爸爸:"Little"比較kawaii嘛~
小朋友:有幾kawaii?

爸爸:(忽然聲音變小)好似你咁kawaii, my "little" princess
小朋友:(臉紅)

難怪有人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Gifted people don't start with A+

偶然看到一個TED talk: Asian doesn't start with A+,說的固然是他人對Asian Americans的錯覺。不過只要把Asian Americans或者Asian 換成Gifted people或者 gifted,內容一樣成立。

資優人士之中的完美主義者尤甚。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妙問妙答(5)

友人的女兒剛3歲,有天我們一班朋友聚會,小人兒也參加。

最近友人剛搬家,我們隨便問問小朋友對新居的印象。

朋友A: 你鐘唔鐘意你個新屋企?
小朋友:鐘意
朋友A: 咁你鐘意新屋企d乜野?
小朋友:波波池同埋滑梯
朋友B: 好好玩架?你下次帶埋我去你屋企玩,好唔好呀?
小朋友:好!

朋友B接著問,「咁你住0係邊度架?」

小朋友眼珠轉轉,認真地想了一會兒。

我們期待她說香港九龍新界,或者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大廈或者屋苑名稱,但她淡定地這樣說:

「我住0係地球。」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妙問秒答(4)

去屋企附近快餐店,看到一個穿著幼稚園校服的小朋友和一個腳打了石膏、走路要用clutches的爸爸。

爸爸:你幫我搵個位丫,我腳好痛呀
小朋友:ok!
(去到一張六人枱前)
小朋友:呢度有沒人架?

個小朋友行動敏捷,口齒伶俐。

坐下後,小朋友把送餐的號碼牌放桌上,馬上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佢地點知d野係我地架?」

爸爸仔細解釋: 「呢個牌寫住1,工作人員會拎住1號既食物黎搵我地。」

小朋友:「工作人員點知1號係咩野食?」

爸爸就坦白說他也肯定,然後這樣提議:

「我地可以估下,嗱,你俾你估先。一陣返屋企上網查下我地邊個啱。」

於是小朋友就開始動腦,想了很多答案,看起來一副充滿樂趣的樣子。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妙問妙答(3)

又是電梯裡,有個著了「暴走鞋」的小朋友在踏步。鞋底的輪子和電梯地板碰撞造成聲音,kick kick咔咔有點煩,但聲音還不算太大。

這時,小朋友的爺爺用很小的聲音溫柔地對她說:
「可以把輪子收起來嗎?」

這個其實像英文的"Can you...?" ,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想不到小朋友這樣說:
「可以,但是我不想。」

兩個人對「可以」的理解很有趣。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妙問妙答(2)

升降機上升時,有個大約5、6歲的小朋友問:
「宜家開門見到咩架?」

大人一下子聽不懂問題,語氣溫柔地問:「你問咩話?講多次俾爸爸聽」

「如果宜家開門,見到咩架?」小朋友嘗試把話說清楚。

爸爸秒答:
「牆或者電梯大堂」

然後爸爸想了一想:「或者牆同電梯大堂都一齊見到少少」

小朋友很好奇,繼續問:「你點知架?你見過呀?」

其實不需要看過,猜都能猜出吧。我們成年人大多都這樣想,懶得深究。

想不到爸爸帶著興奮的語氣說:
「一陣返到屋企同你整個模型,到時我地放個camera入去睇下,好冇?」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妙問妙答

我住的屋苑有很多小朋友,出入經常會聽到小朋友和長輩的對話。話題甚麼都有,共通點是成年人都很有興趣慢慢與小朋友對話。

有天早上,雨下得很大。在平台等電梯時聽到一個看上去2、3歲穿著幼稚園校服的小朋友問:

「點解落雨既?」

不容易答的問題。小朋友那麼小,難度跟她講解水的不同形態嗎?

然後她婆婆這樣說:「因為雲姐姐喊囉」

咁都得!!?

小朋友繼續問: 「點解雲姐姐喊呀?」

婆婆隨即使出會嚇你一跳的創作力量同幻想,輕鬆說出一個仿佛童話故事的情節:

「因為雲姐姐唔見左太陽伯伯。」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資優爸爸如何教導愛打機的資優兒子

上網成癮或者沉迷打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早至我以前讀中學時自己都試過。

當連我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像上網太多時,我問過兩個我信賴的老師怎麼辦。一個老師叫我收埋上網線,另一個叫我別把電腦放書桌上。總之就是遠離誘惑,可是最終都失敗收場。在那段不長不短的日子裡,學校成績一落千丈,學校老師不斷投訴,不過也因為天天去chatroom,學了數之不盡的地道英文用語,還學會做網頁,義務幫一個私人機構做了一個。

我父母沒太大反應,任由我繼續過上網多過讀書的日子。

如果換轉是你,你又會怎樣做?

昨天在fb看到經濟日報的文章,講一個資優爸爸遇上兒子沉迷打機時的反應,很有趣。節錄幾句如下:


「你打機?可以呀,但不要只流於玩玩玩,那樣很低層次。你應該思考下點解這隻 Game 咁好玩,或者怎樣營運一隻 Game才對。」


全文在此: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08358/IQ%20140%E7%9A%84%E6%B8%AF%E5%A4%A7%E6%95%99%E6%8E%88%E5%8F%A6%E9%A1%9E%E8%82%B2%E5%85%92%E6%B3%95%20%20%20%20%20%E7%94%A8%E6%89%93%E6%A9%9F%E5%BC%95%E7%99%BC%E5%85%92%E5%AD%90%E6%80%9D%E8%80%83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有趣的比喻

有n個時間緊迫的deadlines加上嚴重感冒,每日過著包數百個雲吞兼狂咳的日子。開一個兩小時的會,我用完一整包紙巾。

正值咳到沒朋友的一刻,我有個朋友這樣形容咳:
「咳到有六舊腹肌」

我又好不爭氣地在的士傻笑,司機又經倒後鏡望了我一眼 XD

苦中作樂大概就是這樣吧~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身體健康最緊要

如果世界上沒有感冒,我每年應該會多很多時間自由使用。

每年的定期健康檢查結果都很好,就是覺得我的身體支持不到我的腦,就像一個很容易沒電的超級電腦。

吃過藥,感覺精神散漫,整個人在飄移,難怪有些人喜歡嗦k。正當我這樣說,就有人對我說:stop seeking that Ketamine feeling, 快d休息。

Good night -_-"

其實,我只不過吃過傷風藥,咳水和止痛藥。I never take those "drugs".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識就識,唔識就唔識」系列 之五

一個舊學生問:

"What number do you get when you multiply all the numbers on the telephone number pad?"

這個簡單到暈,半秒就有答案。如果不同意,就證明你被tricked了。

甚麼sequence呀甚麼運算也不用,答案是0。完。

「識就識,唔識就唔識」系列 之四

來大學教書之後,每年到這個時候就格外繁忙。這時更需要一些瞬間有答案的有趣小問題來調劑一下。

以下是一個fb suggested給我的問題。

A+B = A×B

A, B分別是甚麼?


答案? 有超級多,隨便都可以說出兩三個。

其實所有讓 B=A÷(A-1) 成立的都是答案。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我現在的職業很普遍,不過從來沒多少人猜到我做甚麼。

今日去上外語課,主題是職業 。大家為了私隱,都喜歡隨便在書上找個奇奇怪怪的工作說成自己的。上次我老作自己是機師,今次本來說自己是烘焙師,不過上到中段要開始學說工作內容,所以索性說自己是老師。忽然外語老師找我來做示範,問完職業就連珠爆發地問,

做老師有甚麼好處?
工作最不好的地方是甚麼?
眾多job duties之中最重要的是甚麼?

我用我只學了幾個月、詞彙極為有限的外語夾著英文很快一一回答。

同學語帶懷疑地說:你不會是老師吧?

一般老師是甚麼模樣,我不清楚。別人看不出我做甚麼工作,不緊要。我的職場容許形形式式的人盡情發揮,這我清楚也覺緊要。

有一個經典面試題目是: if you were a color, what color would you be?

我讀Year 3時去見工,我後來的老闆也像九唔搭八似的問我: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那其實是一本求職經典的書名,不過這不太重要。

"I'm white, (which is) made of a variety of colors. Depending on where I am, what I need to do, who I am with... ",記憶中我這樣回答。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識就識,唔識就唔識」系列 之三

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歡IQ題,同事也傳來一個:

1 = 4, 2=8, 3=24, 4=?

又是我最喜歡的幾秒就有答案的題目。

我想了一想,說"96 "。同事傳來一個奸笑,說"no"。

"Then the answer is 1".

她問我為什麼是"1",同事聽罷好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哈哈大笑。

原因是甚麼?

1=4嘛。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字有相似

塞車時最好的娛樂是碌電話,看看有甚麼有趣的事。第一個看到的是朋友的 fb post:

我仔告訴我:「媽媽,今日係耶穌愛雞日。」(認真地)
我望望日曆,
原來係「耶穌受難日」! (爆笑地)

看到這裡面笑到一發不可收拾,這個時候我瞄到的士司機在看倒後鏡,表情好像說「這個人沒病吧?」(汗)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奇怪的興趣

一早起來,WhatsApp的另一端有朋友問我在做甚麼。我說看YouTube video。最近有甚麼好看? Netflix? 日劇? 電影? 這些我都經常看,但那一刻我在看這個。

Full press conference of Dr. David Dao --- represented by his lawyers and daughter


從小就很喜歡看這種涉及邏輯智慧和語言技巧,或者是法律程序的問答環節。

從小學開始就有這個興趣。

所以小時候被大人問yes or no時,我有時會答「我不知道。我沒足夠資料答你。」

一直好欣賞思考細密說話滴水不漏而又沒耍太極的人,更欣賞有這種工作能力而私底下很有幽默感的人。後者我不知道,但這位Dr David Dao的代表律師的發言很好看,特別問答環節。

平日不知道要付多少錢才可以接觸的人,今天我們在YouTube隨便輸入些關鍵字就垂手可得。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United Airlines如何在一天內變成全球最討厭航空

United Airlines的趕乘客下機事件,傳媒集中武力部分,經文字和乘客上傳的video展示UA如何傷害一個付足費用買機票而只不過拒絕自願放棄機位的老年乘客。

這固然是問題,但背後涉及的多重失誤更是我認為最匪夷所思的事。

Overbooking不是第一次在地球發生。為什麼UA安排乘客登機後才會突然發現要額外四個座位來安置自己的staff呢? 對一間公司的operation來說,這是更大的問題。乘客來check-in時你不說overbooking, 登機時你也不說overbooking。好了,人人都坐好才迫人下機。 說到底overbooking不過是個藉口。

Staff的flying priority比乘客高也是聞所未聞的事。有說一些乘客得知那4個人是要趕著第二天工作的UA staff時,就質疑何不讓他們租車自行開往目的地? 我對這兩個城市的了解不多,不太清楚距離和所需時間,但解決問題的方法肯定多於一個。要是那4個人真的比乘客更重要,甚至是受上頭安插而必須馬上登上該航班,何不讓他們坐其他等級? Business class overbooked嗎? 難度連First class也overbooked?

UA處理與乘客的談判可謂毫無技巧可言。開價600美元,沒人理。好,800美元,有兩個人理。好,1000美元,沒人理,就自行抽簽,強迫就犯。每個人都有一個opportunity cost,1000美元大家不肯就犯,意味著出價太低。有非正式消息指,有乘客還價1600美元,職員不肯。如果真的是這樣,就更顯得UA毫無處理危機的智慧。明明自己一廂情願要求乘客下機,人家不肯就發爛,大條道理又叫警察又拉又趕又電擊。

最離奇的是,UA的CEO的信顯示他完全支持員工的做法; 同時,他的對外聲明只就所謂的"overbooking"道歉。那個導致乘客流血受傷,暴力有可能達電影2B級的動作竟然是他所說的"re-accommodate"。

他們為求讓自己的staff上機,利用暴力把一個已經登機的付費乘客趕下機,事後還毫無悔意。事件繼續會引發源源不絕有關UA如何對乘客,亞裔人士甚至老年人處理失當的討論。事件也讓很多人關注overbooking時乘客的應有權益。單是"volunteer"這個字,Merriam Webster官方公佈今天的搜尋次數比起平日上升1800%。

UA或者以為可以輕易把一切問題歸咎於一小撮沒有太多話事權的人身上,但這一天他們的惡行同時上了BBC, CNN, New York Times, TIME Magazine, The Guardian等等全球數之不盡的傳媒報章報刊網站的頭條,後果之大無法估計。

看來UA從今天起也不用再擔心"overbooking"了。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小學上課時學會的管理思維

雖然我說到我新的外語老師好像很喜歡管東管西,但我沒有覺得他不好。一個老師在課堂的角色,跟一個公司的經理或者一個家庭裡的家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從小學開始,我就很喜歡觀察不同老師的管理方式。尤其跟著一個甚麼都愛管,動都不讓動,而且課堂內容沒挑戰性的老師時,這種觀察是幫自己解悶的最佳方法。

配合我長大之後學會的用詞,這些是我小學上課時學到的管理思維:

跟著一個authoritative的老師或者老闆,好處是只須按其指示就可,提意見要小心用詞和timing,絕對不可以讓boss覺得你「教返佢轉頭」。反之,如果自己想成為一個好的authoritative boss,做事要有組織,指示要清晰,要求要合理,而且時時刻刻建立自己的credibility,清楚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說甚麼需要甚麼。當然你有權是是但但又多多要求,還讓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但這樣會神憎鬼厭。我的外語老師雖然很愛管,但他教得既有組織又清晰,我們無時無刻都知道他的要求,所以沒甚麼問題,反正我在學bb程度的外語,也不需要有太大發揮。

跟著一個democratic的老師或者老闆,好處是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見解,不用一成不變,對改善一個不完善的制度有利。不過,提意見也一樣要小心用詞,還要看清是真民主還是假民主,特別是boss的看法與自己的明顯對立時,就要權衡輕重。有沒有足夠理據說服boss和有沒有需要說服boss,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老師和老闆,更多時混合不同元素,例如親力親為、推卸責任、忌才、愛突破、喜歡他人認同等等,形形色色。間中跳出上課的內容,好好看看老師的管理思維也很有樂趣,很多時更會帶來各種便利,所謂知己知彼。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有趣的童書

之前去Book Depository訂書,順便去童書部買了這本寫作手法新穎的The Days the Crayons Quit給我契仔。



內容講蠟筆們有天決定跟主人「攤牌」,紅色說自己常常要幫一整輛消防車著色工作太多,黃色和橙色爭著要幫太陽著色而鬧翻,白色說自己地位卑微……

故事由這些talking crayons寫給主人的信組成,內容活潑。我最初想起契仔近期喜歡畫畫,猜他會喜歡這個很有親切感而內容卻又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結局展示的那幅畫,很有趣。

很久沒看過這樣連大人都會仔細閱讀都會覺得有趣的童書。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名人的死亡體驗

今日去看了朋友介紹Art Center的Pao's Galleries裡面一個叫"Famous Death"的Media Art。場內正中放了兩個我不知道正式名稱的銀色金屬盒子,尾端各有一個可以打開的蓋,我估計是醫院裡存放大體的設備。

這個看似恐怖的東西是一個荷蘭藝術家的作品,讓人進去盒子裡嗅到、聽到一個人死亡前的經歷。這次展出有Vincent Van Gogh和Princess Diana兩個選擇。眾所周知Van Gogh開槍自殺身亡,聽起來比較恐怖,我朋友上星期介紹我時也這樣說,所以我選了後者。

隨著滾軸的推動,躺著的我手拿著工作人員給的緊急手掣進入了一個狹小而漆黑的空間裡。該張開眼還是閉上眼呢? 後來發現在黑暗之中根本沒分別。

聽著自己的一呼一吸,慢慢進入Princess Diana身在巴黎的環境裡。

一開始聽到高根鞋走路的聲音,可能是Princess Diana的? 現場還有很多交通的聲音,開關車門的聲音,行車的聲音。車行了一會兒,忽然「呯!」的一聲,同時一下震動,然後是雜亂無章的聲音,講法文的聲音(我只聽到"s'il vou plait"),擔架床推上救護車的聲音,醫護人員搶救的聲音,在氧氣罩裡呼吸的聲音,醫院的聲音,醫生最後搶救的聲音......

忽然,一、片、寂、靜。

我不太明白死亡是甚麼的一回事,但這個應該是一個once in a lifetime的體驗。我想以後也不會有走進停屍間設備裡「玩」的機會吧。 到我將來老了,應該會覺得今天的自己很瘋狂很傻。

--------
聽說Van Gogh的比較精采,有興趣可以在這裡體驗下:
Pao's Galleries, 5/F Hong Kong Art Center, Wan Chai (展出至28/3/2017)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識就識,唔識就唔識」之二

剛剛又在fb看到另一個馬上可以看到答案的有趣題目:

「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話就好了,這樣今天就是星期五。
那今天是星期幾?」

有四個選擇,不過我發現完全忽視選項自己想反而更簡單。

好有樂趣 :D


----
答案:星期三

方法:加二,減二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識就識,唔識就唔識」

呢句說話是我某個中學數學老師的口頭禪。以前覺得是廢話,但有些數學邏輯的事的確如此。今日在fb偶然看到一個朋友分享的簡單數學題,就想起這句說話。

數學題是這樣的:

「你有一束花,當中除了2朵外,都是玫瑰;除了2朵外,都是雛菊;除了2朵外,都是鬱金香。你一共有多少朵花?」

識,看完題目就可以馬上有答案。唔識,就算有選項也有人答錯,而我發現那些人很喜歡說「我估係......」。

有朋友看不過眼,說「唔係估,要諗嘅」。

只要把手上的資料稍稍整理,找出幾個情況一同成立的所需條件,就會得到答案。好好玩~




----

答案:3朵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讓空間看起來較大的家居佈置

從中學開始就很喜歡建築和室內設計,也很喜歡逛家居和精緻的家品公司。雖然我從來沒正式學過室內設計,但隨著科技進步、資訊開放,要自行設計家居也不難。最近幫兩個朋友設計過新居,完全玩票性質,但後來知道他們的訪客對500多呎的空間感嘖嘖稱奇,我也很開心。

要讓居室整體上有空間感,我認為主要是以下4點:

1) 客廳的傢俱低於腰的高度
除了鋼琴之外,儘量選較矮的傢俱。牆要留白,如客廳傢俱已經不少就不宜掛畫,因為四面填滿的牆便讓人感受不到空間。

2) 燈的長度
如果單位樓底不特別高,例如8呎,就不宜用吊飾很長的燈,例如水晶燈。較為貼天花的燈飾會更適合,以便保持客廳上方的空間感。

3) 淺色牆
淺色例如米黃和米白可以增加空間感。如果平日有用開Powerpoint都知道,這樣的背景的另一個好處是可與幾乎任何顏色的傢俱物品配襯。

4) 雜物要分類收好
活用房間地台是一個好方法。如果有大量儲物需要,可以兩級地台代替睡床,兩個房間加起來的儲存量驚人。

以上幾點其實只不過是common sense,不過自己設計家居時又很容易忽略。


以下是一個我非常欣賞的香港設計師 --- 梁志天。他的設計很有趣,他的故事也很有趣。

這個是他少有的廣東話訪問,講他的事業和管理,比較factual:


另一個普通話的,由梁志天自己講簡約風設計,很有意思: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A very good read

最近好想重讀這本書,由英國退休法官Lord Tom Bingham撰寫,文字淺白易讀且只有174頁的The Rule of Law.

與其按個人感覺繼續爭論下去,倒不如停一停,讀一讀何謂法治。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Never live in the present的香港教育

我的專業其實不是教育學,但當我還是一個中學生,就看過所有在1995年後在港台英美出版有關教育的書,特別是homeschooling和alternative schools。台灣的森林小學、英國的Summerhill School,我都曾經很嚮往,因為當時覺得我讀的學校比較像一間工廠,每天早會上課下課,讀一些我沒太大興趣的科目,每天被告知要為將來好好準備應試。那時我很認真地研究homeschooling的方法,看了全部有關這個topic的書和網頁,想好離開香港日校教育的整盤計劃,打算退學在家自學; 最後,卻因為當年的HKALE只許學校考生/已考過HKALE的自修生報名而無疾而終。

香港義務教育的局限,我個人覺得是缺乏靈活,而且考試主導。現在有了DSE,表面上選科有了更多選擇,但其實大多數的學校資源有限,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選修自己心儀的科目,而學校也沒可能提供所有DSE可以報考的科目,到頭來有些科目還是像以往被邊緣化。即使學生能夠大致按自己的興趣能力選科,最後能否繼續升大學又是未知之數。在香港讀書,就像在做一個合約員工,永遠說不定過幾年自己身在何方,高小不知道自己升那些中學,初中不知道將來高中唸甚麼,高中不知道將來讀甚麼做甚麼,甚至還存不存在這個系統裡。大多數的人都為了下一步走得好些,就在這一步花大量時間準備下一步,做很多事都好像是為滿足這個系統而做,為了外在評價而做。可是將來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所以有些人像我以前就試過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甚麼,也不明白為甚麼要常常應付小測大測統一測中期試期終試,還有平日的課堂為甚麼總是圍繞這些測考。

我個人認為香港教育是個重重關卡的遊戲,間接教育參加者順著遊戲規則為未來可能存在或不存在的胡蘿蔔而拼命地走。We just never learn to live in the present.

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生肖與星座

新年期間,電視台總會請堪輿學家講講生肖運情。我由小學就有這個疑問: 我全級同學絕大部分都同一個生肖,我們不也有不同的運勢嗎? 如果本命年會行衰運,難度我們全級中一都要一起留級嗎?

如果單純講生肖或者星座,我的家族就有很多巧合。我、我表妹、我表弟、我爸、我姨、我祖母的生肖完全一樣,但每年我都沒看到彼此間半點相似的地方。

也有人說星座準確,但性格和我南轅北轍的弟弟星座與我一樣,甚至生日日期也很接近。這我也沒看到任何可信的地方。

有人說年份和日期不同,結果就會不同。信不信由你,我有一個同學的出生年月日跟我完全一樣,雖然大家的性格和興趣有相似的地方,但事業家庭各樣都完全不同。

或者也有人說那是因為我同學和我的出生時間不同,我也無話可說了。

我相信每天同時間在不同地方出生的人很多,難度他們都有相同的命運嗎? 跟徐子淇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的女生,最後都會成為千億新抱嗎?

或者先天像出生年月日這樣東西對一個人有一定的影響,但我覺得後天栽培和個人選擇也許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小孩身上看到的文化差異

友人說起一件國際學校的小趣事。午餐時間到了,那天吃的東西需要用到筷子。

話說一個小一的班上有個金髮碧眼的女生不會用筷子。坐在旁邊的日本人同學二話不說就示範用筷子的方法,還耐心解釋。小女生經過多番嘗試,總算成功把食物送入口裡。小男生滿意地笑了一笑,還鼓勵她說"You can do it!"

坐在另一邊的意大利同學看到小女生吃得這麼勉強,就對她說: 「你張開口,我餵你」。

於是小女生不用筷子了,全程張開口等著小男生餵她。

意大利人和日本人的孩子果然是不同的 (誤?)。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我是一個很懶的遊戲姐姐

去了一趟台灣,在民宿住了三晚。民宿的主人是一對年輕夫婦,有一個四歲大的小朋友。一到步,小人兒走出來跟我和歐洲朋友say hi,於是我們也蹲下來配合他的高度跟他說話。我們問他"How are you?",他嘻嘻嘻地傻笑了幾聲就走了。

第二天的早餐時間,他發現我會說國語。

短短幾分鐘之間,他把幾十輛玩具車排在我面前,還神氣地跟我們說: "Look!",一副很想和我們玩車的樣子。可是我們在吃非常豐盛的台灣早點,又粥又肉鬆又海帶又炒蛋,還有很多我不認識的食物,我們好忙耶。

民宿太太嚷他不要吵我們,但我們又想陪他玩。後來就想到把一個不知名的食物放了一點點在其中一隻手裡,然後握起拳頭,有時還把手收在背後一會兒,再拿出來讓他猜猜食物在哪裡。猜中可以得到我們充滿驚喜的一句"Fantastic" / "Wow" / "Good job",但其實無論猜中與否,食物最後都到我們咀裡,哈! 我們二人輪流讓他猜,搞到他好忙碌。

有些食物不方便放手心,就示範握拳,開掌給他看,示意他學我們。等到他做到了,我們就變成右手握拳、左手開掌,然後還交替做了幾次。有時他全部搞錯,三個人笑成一團。不過最後他可能覺得很有樂趣,用了一個早餐時間就練成了我們的"絕技",以後一見面就成為我們的打招呼方式,一開一合,左右交替,看得民宿夫婦很開心。

晚上從夜市回民宿之後,我和朋友都在非常寬敞的common area看書。我在看日文書,我的朋友在看英文書,於是小人兒不看電視了。他拿著一本中文書坐在我們附近一起看。他在注意到我們三個人看的書很不同,他可能想看看我會不會中文,就叫我唸給他聽,但他的書有很多注音符號,我也愛莫能助。後來我想到一個好方法: 他自己先看,看不明白就自己猜猜,我們約定一個時間讓他把故事告訴我,然後我也告訴他我的故事。這樣我們享受了很寧靜的半小時閱讀時間。最後民宿夫婦說從來都不知道原來自己的兒子會自己看書,自己說故事。

無他,我是一個既喜歡和小朋友玩但又很懶的姐姐。就像在大學一樣,我會和你一定訂立一些雙方都同意的簡單規則,也會給你一些指示,然後你自己做完所有的事,做得好你就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完。民宿夫婦有一個很棒的孩子,他勇於接受挑戰,所以才能跟我們"玩"得那麼開心。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人生第一次「補習」的發現

早前歐洲朋友來港,我們順路一起在亞洲到處玩,因此我錯過了兩節外語課。回來第二天,正打算臨急抱佛腳,omg,書上到底寫的是甚麼? 我從未如此文盲過迷惘過。

幸好,我學的剛好是歐洲朋友的母語。

翌日早餐過後,她一句"Are you ready for your 'lesson'?",就開始我人生的第一次「補習」。

朋友是一個金融界精英,每天對著複雜無比的文件,但當她對著我的BB程度教科書卻顯得有點手足無措。於是我嘗試自己看書上的短文,看到不懂讀或者不懂意思的就停下來問她。漸漸她和我一起做書上的練習,又解釋給我聽某些字的組合原則和發音。我就像一個小學生一樣有時跟著她唸唸某個詞語,有時自己畫個表把詞語分類,有時用剛剛學的詞語作作句。

本來六小時的課,一小時十五分就學完。就在這個期間,我也把所有學到的字的讀法和寫法都大致記住。雖然準繩度絕對不是100%,但估計大約有80%,以我學的外語課程的要求來說已經亳無問題。

這些異常簡單的外語文章讓我想起小時候學英文,常常被要求要讀字串字,常常要默書,常常被要求拼寫無誤,發音「準確」。可是長大了才知道我在學校學的發音,如"round", "count", "Poland", "Cambridge"根本就不準確。

歐洲朋友說她們沒有dictation,只有課堂上不計分數的拼寫遊戲。

朋友笑說"That's 80/20"。歐洲教育重功能,不重完美;  重運用,不用考核。所以她說她國家的PISA成績不太好,現在開始有聲音反過來說要向亞洲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