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變一個魔術

很多年前有「煮一個番茄飯」,方法是洗米,然後把一整個番茄放飯煲的中央,按下按鈕,然後等吃。

最近我也變了一個魔術給6歲的契仔看,看見他那麼開心,想跟大家分享。難度跟「煮一個番茄飯」一樣。


「變一個魔術」

1: 先拿一張memo紙,一起數數有多少個角

2: 撕走一個角,4-1,現在有多少個角呢?契仔說3

3: 一起再數數看。是5個角呀!!!


😂😂 是不是很厲害!!??

他嘖嘖稱奇。幸好他沒有即時追問為什麼。

後來我自己也想了一想,那不是4-1,是3+2啦~ 


如果未夠盡慶,還可以問這兩個IQ題。兩個都在網上看到。

1. 聖誕節什麼動物最閃?

2. 熊貓的聖誕願望是什麼?那你怎樣可以幫助熊貓實現他的願望?


答案:1.猩猩 2. 拍一張彩色照片(or其他合理答案),叫熊貓伸👅出來(or其他答案)


祝大家有個快樂聖誕🎄


P.S. 上一個blog post有一位網友留言,多謝啊~ 不過我忘了怎樣用自己的acc回覆。你能夠短時間內學會烘培真的好厲害呢,不知道有什麼秘訣?我連用現買的pancake粉煎pancakes都煎燶😅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2020這一年你做什麼?

2020真是一個奇怪的年份。如果去年有一個預言家跟你說:明年你應該沒有機會去旅行,也不一定可以跟親戚朋友聚餐,更有可能不能游泳、去海灘、去gym做運動,更要全年戴口罩,連行山也要戴,你應該不會相信吧。

實在想不到自己會過了像古人永遠留在自己村落的一年,放假「遠行」只能去南丫島。不過也因為科技發達,感恩仍然有機會上網繼續工作。

在家工作一週年,每天省掉交通時間,週末留在家的時間很多,也有很多得著:

- 學會煮食。生薑豚肉捲、蔘雞湯、韓國豆湯、海鮮Carbonara等等再沒有太大難度

- 學會鮮花配襯。去花墟買花順便可以去探Kenken 🐈 

- 開始學韓文4個月。偶然會聽得懂一兩句超簡單的電影對白。有一天突然發覺像我這樣懶懶閒就可以學會中英日德四種語言有點神奇

- 明白到做不做運動跟有沒有時間完全沒有關係 🐷 

還有很多很多......

你呢?2020這一年最大的得著是什麼?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學生comment我的comment

自從變成online learning之後,我就開始用網上系統經comment把feedback發給每個學生。想不到有幾個人看完我的comment,在系統寫了comment回應。

老實說這個學期有一個課程我教得沒什麼把握,一來不算是我的專長,二來對著聯合國一樣的不同學生,部分學生不露面,讓我更不知道他們的需要和真正想法。

好不容易學期終於快要完了(呼~~)

就在這時候,有幾個學生comment我給他們的comment。想不到有的說他們學到很多,有的喜歡課堂氣氛,有的看到我指出他們在這門課的強項覺得很開心。

分數我給了,也沒有考試,grades都已經塵埃落定,其實他們已經沒什麼理由去討好我。

當我猶豫會不會教得不太好,突然收到這些comments實在驚喜。

我覺得無論學生還是老師,員工還是老闆,子女還是父母,也不過希望自己做的事有人欣賞吧。即使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還是會希望其他人不只看到瑕疵,還會看到自己的優點。

我還是有點門外漢班門弄斧的感覺,懂得越多就反而越覺得自己無知,不過這個學期盡了力,總算無驚無險又過關。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兩個人溝通的小技巧


最近因為Youtube推薦,看了日韓/港韓情侶的影片。本來只是娛樂,看著看著,就發現很多溝通的小技巧。

這些跟韓國男生拍拖的女生的soft skills看來都很強。具體是什麼?

兩方面。視覺效果(例如化妝、穿著、笑容)和聽覺效果(例如聲線、笑聲、對答)。

個案1: 女生突然將長髮剪短
10:10開始,男生先是錯愕,然後稍稍不滿,但女生的回應很有趣,也很懂得用笑聲,也成功轉移注意到妝容。你看完這幾分鐘就會馬上明白。


個案2: 女生跟男友的媽媽撒嬌
6:25開始,本來還以為這位外表有點硬朗的女生不是撒嬌型,不過她跟男友的媽媽看來相處得很好。電話對話只有聲音,她的語速恰到好處,總是讓對方慢慢講完自己才講,而且說的話都是為對方著想,例如叫男友媽媽也注重身體,回到香港會買禮物給她,還說「我愛你」等等,最後搞到連男友有點吃醋的樣子,也跟媽媽說「我愛你」。最後男友媽媽的反應超搞笑!


個案3: 聲音像小女孩的在美日本會計師
最後是這個日本典型的撒嬌女生。這次她買了一輛BMW送給自己的男朋友。心理學裡有一個讓人討好的技巧是”exceed the expectations”,重點是做一些對方需要/喜歡的事,而且超越對方的期望。大如送一輛BMW,小如弄一個男友完全不用幫忙的午餐,這位女生都駕馭得遊刃有餘,就算懂不懂日文都不難感受到她的深厚功力。


我寫了這麼多你可能覺得我看得很認真吧。其實沒有啦,早上賴床時看的。我看東西都比較仔細而已,特別是情感表達方面。總覺得自己有可能是敏感性人格,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敏感性人格的特徵呢?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It’s all about luck?

跟朋友講起運氣。「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到底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這樣,那麼人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有時候會覺得努力跟最終表現好像沒有直接關係。畫一個matrix出來,一邊是「努力」、「天賦」、「考試運」,另一邊是「有」、「沒有」。

是不是因為「努力」是人們唯一可以掌握的因素,人才這麼努力?

看得太多努力沒有回報的學生,所以有感而發。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小說與音樂

幾星期前想了解多些有關韓文的半語和敬語,去Google找到一篇文章,是我喜歡的清脆利落style。好奇click入去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竟然有小說!

是一個叫「當首爾仍是叫漢城的那些年」的小說,於是我就由一篇blog變了看長篇小說。

作者是一個見識很廣,自12歲留學美國的香港、加塔隆尼亞混血兒,透過他的視線看的東西都很有趣。大家都知道我最近對韓國文化有興趣,小說背景就在韓國,而且這個自傳式小說實在美好得讓人難以形容。最喜歡這一篇,尤其開飛機的那一段,夢幻和甜蜜得很不真實,但原來是真人真事:

至於結局,其實沒有那麼美好。順著作者的介紹,我最近聽了這些不屬於我年代的傷心情歌。

1)留給最愛的說話
我去Youtube聽了80年代的原版,連女歌手的名字也沒聽過。不過我覺得另一個氣量不夠但聲線甜美的版本很好,有一點氣質美女的柔弱感覺:


2)천년의 사랑 (意思是「千年之戀」, 曾經被阿信翻唱成「死了都要愛」)

這個我喜歡原唱者的live。



三幾天連續看完整個小說,聽了這些悲傷的歌,然後就去聽聽「早霸王」平衡一下心理。特別欣賞森美的說話技巧。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只買不看

最近幾個月居然培養了只買書不看書的畸形習慣。窗台上、地毯上、茶几上、床邊、書房桌上都放著很多過去半年從書店、英國日本台灣網絡上買回來的書。

我還以為自己很喜歡看書。

最近總是提不起勁看書。只看Youtube。甚至只看recommended videos。

在hk的生活很累。

給大家看看有趣的轉角樓。下次外出可以抬頭看看,跟地下的行人路對比一下。台灣和澳門也有連樑柱的「騎樓」,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轉角樓呢?我猜地震活躍的地方就可能沒有吧?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跟韓文老師講韓國學校教育

之前看過一些校園主題的韓國電影,跟香港完全不一樣。碰巧我最近在學一些比較的文法,就跟韓文老師(用英文😆)聊了一些韓國學校的事。

在我唸中小學的時候,香港已經禁止學校體罰。我唸的小學在我P1前幾年才創校,很多老師都很年輕,沒有所謂的學校傳統。印象中只有一個移民回流的代課老師看我們什麼都不順眼,P3那年經常用一些灰色地帶裡的東西來罰我們,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有一次她罰我們全班跪在自己的桌子下。我們又傻傻的聽她吩咐照做!!!??除了這次代課的幾個月,其餘時間其實真的沒什麼。沒有打人,也沒有破口大罵,P6之前頂多是罰企。

相比之下,韓國就誇張得很。聽上去好像歷史書上古代的私塾那麼嚴格!!

我的韓文老師90年代至2000年末唸中小學,他說小學很少被打,反而初中和高中老師打得好兇,甚至在他18歲那時高中的老師還經常因為”small things”而打他。

我真的不明白,十幾歲的人已經有獨立思考,明明就可以用講的。既然可以好好說為什麼還要動手?而且讀中學的男生已經牛高馬大,難道老師不怕學生還手?韓文老師說,並不是每個人講都會聽,有時候家長還會叫老師多打一些。

我聽罷真的一團問號。家長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跟自己的兒女有仇嗎?

“They want their kids to be a good person”韓國老師說。

“I have never been hit by any teacher but I’m a good person” 我這樣回他。

韓文老師突然無話可說。

我不是說施行體罰的人就是evil,但那是”make somebody a good person”的唯一做法嗎?

這幾年有機會跟在伊拉克、烏茲別克、韓國和法國教書的新朋友聊教育。有時候我在想,我小時候上課那麼喜歡跟同學說話,大一點的時候經常自己決定不交某些功課不去某些補課,再大一點沈迷上網經常遲到,所有學校的東西自己簽名,有時候也讓我中學的老師束手無策,他們就花時間跟我好好聊一聊。

如果我的年代不是禁止體罰,他們是不是會採取省時又簡單的方法「處置」我,那我上學的時間還會那麼快樂嗎?

我對韓文老師說,”Luckily I wasn’t in Korea”。他聽罷居然說, “They will hit you with a stick”。韓文老師看來是把”will”和”would have”搞混了。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裝修與人口遷移

最近我附近的裝修工程真的多得誇張。以前幾年下來只遇過兩次裝修。也許因為屋齡不太大,不一定要大裝,也可能因為多是租盤,租客一個接一個,每次新住戶的遷入遷出都多數沒有很大聲浪。今年卻幾乎每個月都有裝修。

先是去年底到今年初,本來在我大廈出入的外籍人士住戶忽然跑得所餘無幾。那時候本地住戶還沒有什麼動靜。

到了最近幾個月,連本地住戶也開始有明顯的人口流動。中小學的學期一完,我樓上幾層樓一共有八個單位裝修。doremifasolatido八個輪流吵。突然很多人賣樓,也有很多租盤出現。

夏天之後靜了一陣子。最近我家附近又有很多人搬走,裝修接二連三。這幾個星期試過好幾次在我網上授課之前半小時突然鑽得地動山搖。有一次我前一晚失眠了,早上人還躺在床上,隔壁就鑽到很激烈,就像80年代的那首歌,「七級半地震,砂粒會亂噴」(我改了歌詞)

也不止我這裡,有時候網上授課時,學生那邊也有裝修的聲音。

種種跡象顯示,香港好像在重現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不過21世紀資訊流通一些,很多人對外地的職場、生活方式、稅制和社會環境有較多認識,甚至找了工作才過去,就少了某些八九十年代移民人士的幻想和衝動。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的語言習慣

學日文時已經學過敬語,還以為韓文大同小異。語法上的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只不過我沒想過跟大我三兩年的人說話都需要用敬語,而且每逢對話中提到長輩,例如公公婆婆爺爺嫲嫲,動詞都需要用更高階的敬語。

韓文跟日文一樣,一般對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工作上認識的人用敬語,視乎彼此關係決定用那個級數的敬語。如果是年紀相若的朋友,說日文時可以直接不同敬語,可是韓文要先問准對方,否則擅自說半語(非敬語)會被視為無禮。

有一次韓文堂下課時,不知道為什麼老師對我說”감사합니다 “(「多謝」的敬語)。我想回應一句’me too’。

「我」是저,’too’是도,所以就口快快說了”저도”。

想不到老師他反應很大,馬上反問“ 저도 뭐?” (me too什麼?)

老師後來解釋說,句尾必須加上”요”這個敬語的結尾,像” 저도요”,才是完整的敬語句子,否則就像在說半語,有點無禮。

學了這些,我發覺之前用的語言交換app裡的那些很快就問人拿照片拿電話的怪人,通常都是一開始「三九唔識七」就用半語,完全違反正常韓文的語言習慣。明明完全是陌生人,卻要裝熟。另一種人用較高階的敬語,搞到好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一頭霧水,不過這些人通常好像都是學歷比較好的人,包括那個在美國唸博士的韓國人。

今天我特別留意自己上課時講的語言。英文真的沒有什麼敬語半語,講到某些話題還可以講下笑。不知道韓國的教授、講師授課時會用怎樣的語言?說笑也要講敬語嗎?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語言交換app

Download了一個語言交換app,本來打算練習韓文。據說市面上有很多掛羊頭賣狗肉的app,掛名語言交換,實情是約會之類。上星期看到有個台灣Youtuber介紹一個純語言交換app,就好奇試試。

台灣YouTuber說,要小心問你拿照片,拿電話,還有沒講幾句就要Kakao talk(類似Line的通訊app)的人。結果,第一個send message給我的男人沒講了幾句就竟然問我拿照片。難得的是,其他十個八個跟我對話的人都算很正常。

語言交換的人一般都很喜歡找native speakers來練習,但是想學廣東話的韓國人少之又少。最後變了交換英文、日文和德文。我用只學兩年半的德文跟韓國人交換韓文,你說好不好笑?神奇在對方不介意,還對我的學習方法很有興趣。

玩了一星期,很開心。

一星期過後開始覺得無聊,我也沒那麼多時間,乾脆把app刪了。還在聯絡的,是那個跟我一樣沒有時間玩app 的在美韓國PhD學生。他拿了我的email address,就是那個要跟我交換德文的人。世事有時就是這麼有趣。

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試試這個叫Tandem的app,不過真的要注意安全。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又聾又啞的日子

我的韓文老師已經光速教完所有現在式、過去式、將來式、進行式和perfect tense(中文不知道叫什麼)。比起德文,韓文的文法真的容易很多,起碼沒有the的幾十種變化,跟中文有相近詞彙,文法也跟我熟悉的日文相似。

雖然是這樣,現在仍然過著又聾又啞的日子。詞彙貧乏得可憐,於是韓文老師就給了我50個動詞。看著這堆毫無關係的50個動詞,無論如何都提不起勁去唸,還被老師說’lazy’。如果朋友說子女讀書很懶,我只可以說,試試其他方法吧,說不定他們像我一樣只是不喜歡強記一大堆各不相關的東西。

最近反建議韓文老師讓我每星期都用這些動詞寫幾個句子。每天看看它們,找一兩個出來寫寫生活中的事,寫的時候順便整理文法。上課給老師改,效果好像還不錯。

我還是過著又聾又啞的日子。這樣的日子可能還有一年半載吧。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從未聽過的歷史

最近去看了’Mr Jones’這套電影。入場前只知道電影圍繞一個曾經訪問希特拉的威爾斯記者,背景是1930年代。

想不到Jones要揭發Stalin的改革引發的人為饑荒,採訪和報導過程困難重重。

完結前,電影向本名Gareth Jones的片中主人翁和幾百萬因為Holodomor喪命的人們致敬。

Holodomor是什麼?我今天第一次聽。

Wikipedia上的entry這樣說: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Holodomor

據說當年蘇聯搞這個大饑荒,目的是阻止烏克蘭獨立。沒收所有糧食,甚至充公私人擁有的一切牲畜、糧產、家中食物,最終導致數百萬至千萬人死亡。

也有說蘇聯在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而歷史都由勝利者撰寫,所以歷史課堂上Holodomor總是缺席。

如果像我一樣從來沒聽過這段歷史,不妨了解一下。當你以為這是離我們很遠的事,歷史就會趁你不注意,改頭換面再次出現。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男人的理性、女人的敏銳

最近有些事情想不通,很苦惱☹️

有兩個朋友都是很好的聆聽者,一個男一個女。女的是非常要好的中學同學,她的邏輯思維特別好,講到亂七八糟的東西她都可以dissect得很有程序,短時間內可以找到思考的盲點,同時也有女人的溫柔細心,會顧慮別人的感受。

男的是很久以前的舊同事,十多年前我曾經以為他喜歡我😆 原來他是同性戀,純粹當我姐妹。跟他聊天就好像跟一個很細心的女人說話,但是關鍵時刻又會帶出男人的視野,是講兩性關係的最佳人選。

我的問題,仍然未解決,短期內都不能解決。但興幸有這兩個特別好的朋友。

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討論與鼓吹

看著今天的新聞,很無言。

我看過那張傳說中的工作紙,上面的討論問題都不是leading questions。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問節目受訪者為何有他的主張,是一個開放式問題。

學生了解事情始末後,寫出自己的想法。學生甚至可以答「因為那個人神經病。」

如果有人討論Nazi,是不是代表他鼓吹納粹主義?歐洲各國的歷史教育都有Holocaust education,難道又是鼓吹虐殺猶太人嗎?

甚麼是討論,甚麼是鼓吹,似乎都被混為一談。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有用的數學工具

昨天晚上朋友的女兒問我polynomial identities。其實我的數學很一般,不過既然她主動求助,就盡量幫忙。

有一題不用1分鐘就搞定,另一題應該是題目有typo,怎麼算也算不出來。

剛好看到fb顯示有個偶爾會見面的舊生online,他的數學很好,就問問他。他看了一下,就馬上說出題目的錯誤。

他還介紹我用這個工具,可以減省人手機械化。如果你是父母,要指導小五以上的子女,應該會覺得很好用:

https://www.wolframalpha.com/examples/mathematics/


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精緻

晚上回到家,聽到不知道哪一層的住戶在拉小提琴。是拉,不是練習。拉完一首就結束了。

上Youtube找了同一個作品來聽。


雖然我對小提琴毫無認識,但這個版本感動到我。特別是那些crescendo和緊接著的vibrato,處理得很細緻。在他的演奏之下,整個樂曲變得很精緻。

再翻查wiki,這位小提琴手原來2001年生,今年才19歲。這是他17歲時的演奏。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為什麼不用fb page?

寫這個blog,是要趁我對教育還很熱血時,寫下自己的想法。有天我變了老婆婆,或者當工作變成換取生活的手段時,可以開出來慢慢看,再次感受年輕時對生活的熱誠。

2012那年,fb已經有page,不過我還是揀了blog。

blog是讀者要主動點擊才會看到的東西,你有興趣點進來看,很好。fb page也有可能是你自己去看,但更有可能是fb自動放在你的newsfeed上,或者你朋友like了於是你也看到,讀者的角色被動。

我這裡寫的都是很自我中心的事,也不是easy reading。如果緣份把你帶進來,你也有興趣看,那很好。

我不喜歡強迫別人看我寫的東西。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為什麼韓籍學生好像比較恭敬有禮?


之前看了一套幾年前的韓劇,裡面竟然有體罰畫面。都甚麼年代了?時光倒流幾十年嗎?

好奇心驅使下,翻查了有關新聞。原來直至大約2010,學校體罰在韓國中小學像吃飯一樣普遍,連女生都被打,有時候甚至只是因為遲到、忘記帶課本、上課不夠專心這些小事情。如果我的韓籍學生有在韓國上小學和初中,他們接受過的就是這種教育。

很多新聞都說多年前韓國的學校禁止體罰,去年連家庭內體罰都禁止,但似乎體罰從來沒有停止過。韓國甚至有家長團體表示,就算當局禁止,他們仍然會繼續體罰,真讓人摸不著頭腦。這種事情怎可能會發生?

好險我不是生在韓國。在我的記憶裡,學校是個沒有體罰的地方,如果罰站不算體罰的話。這真要多謝英國。

YouTube介紹我看的一個影片。幾個在外國長大的韓國人反思她們小時候接受的韓式嚴厲家庭教育,還有他們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

其實韓國的社會習慣是,連對著只比自己大幾年的前輩也用敬語,除非對方說你可以用平輩之間說的「半語」。子女對父母的關係就更誇張,基本上子女就是要服從父母。我看了大約10分鐘。開始明白為什麼韓國長大的學生對著我,都好像比較恭敬有禮,連外國長大的韓裔學生也大多是這樣。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突然變成班主任?

通常Week 3開始,下課就會很多學生在課後問問題,問的多數跟大約Week 6要交的assignment有關。

今天下課,有個Year 1男同學等到其他人都問完問題,我正要’end meeting’時突然unmute,問我去哪裡學日文好。

吓? (我在心底裡吓了一聲)

我:(好奇地)Why do you think I’m the right person to ask?
Year 1學生: I don’t know who else I can ask. 

我給他一些揀選日文學校的原則,例如教學重點、課程設計、測考密度,上課氣氛。就像正規學校,其實每一間語言學校都有自己的focus。

已經不知道多少年沒有在堂上被問專業以外的事了。成件事很有趣,我好像突然變成了中學的班主任。

Year 1學生一開始總是不太像大學生。例如兩三年前開課的第一天,我竟然看見有學生在課室外面排隊,很整齊的一個直排。嚇了我一跳!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資優與天才

很多事,包括個人能力,都是相對。

資優是智力的某些範疇比人口中的大部分人優越。聽起來好像很不錯,英文稱之為gifted,有如天賜的禮物。

資優也分很多層次。有一種,叫天才。

什麼是天才?首先我很清楚我不是。

我接觸過的天才,都有一種「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知道」的神秘力量,就像愛恩斯坦睡個午覺就有靈感創造很多常人難以明白的知識。

唸中學時,有一個同學不用怎樣讀書但長期成績優異。她也是我很好的小學同學,所以我知道她不是扮hea讀的那種人。中學時,我向她請教過一些數學難題,她都能很快就完滿解決。

「你是怎樣想到的?」我認真問。

「第六感。」她認真答。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本月最感動電影🎬

一向很喜歡看電影。

最近看過的包括:

屍殺半島 

網上評分只有1.9/5.0,冒著浪費一個早上的險,只為了聽聽韓文。聽得懂十句八句韓文,其中一句是,被喪屍追著時,一個小女孩對正在開車逃走的姐姐說:

언니, 뒤!(家姐,後面!)

這樣已經讓我很高興。情節是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情感刻劃處理得很不錯。

致莎瑪:敘利亞家書 

敘利亞槍林彈雨下醫生家庭的日常,看到人既恐懼又心酸。電影一結束,迫不及待去吃東西定定驚,但對於當地人,那是每天的日常,不會那麼容易就結束。

角落小夥伴 

很簡單卻很感人的故事,比預期好看。

麥路人 

題材很特別,但我覺得那幾個「麥路人」之間的凝聚力大得有點surreal,有些少浪費了電影的題材。很想看陳果或者黃肇邦拍這套戲。

最後的情書 

用日文思維看,覺得很精彩。用英文思維看,會不明白為什麼女主角一開始不講清楚自己的身分......也就不會有往後的劇情。

末代皇帝溥儀

是三十多年前的電影,我主要為坂本龍一的配樂去看。本來我對西方角度詮釋的末代清朝歷史沒有興趣,裡面的演員我也不認識。後來才認識到演皇帝成年時候的尊龍,他演得很有味道,assertive得來帶點滄桑和孤寂,是電影的亮點。Youtube有個法國電視台跟他做的英文訪問,很有意思,而且兒時從未接受正規教育、十多歲才開始學英文的尊龍在訪問說的英文用詞很優雅、準確。

不過,最有驚喜的是今天看的「幻愛」。那是一個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主題,驟眼看來是個沈重的主題,所以猶豫了一陣子要不要去看。結果無論劇本、拍攝手法、演技、燈光設計等等,都很出色。大家有時間不妨看看,是近期很值得入場看的電影。

如果只有時間看一套電影,就看「幻愛」吧。如果可以看三套,我會選「幻愛」、「最後的情書」和「致莎瑪:敘利亞家書」。

如果只想簡簡單單去放空,其實「角落小夥伴」也很不錯。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如果喜歡動作片,可以考慮Tenet,不是我喜歡的電影種類,所以懶得寫🤪 其實劇情ok,比屍殺半島更合邏輯,有些時空交錯的概念也很有趣。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最近看了一本讓人打從心底感到溫暖的書。是一個小學音樂老師兼freelance歌唱老師寫的書。

最初在fb看到作者Ms Yu的短文,只覺得那些童言童語很有趣,例如這個:

https://www.facebook.com/981914575167690/posts/3854966207862498/?d=n

後來發現另一種風格的文章,也覺得很有意思。例如最近這個:

https://www.facebook.com/981914575167690/posts/4921452137880561/?d=n

雖然這樣說好像有點老土,但在今時今日的社會,如果專心讀,這本書有種洗滌心靈的神奇力量。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上課氣氛

你喜歡怎樣的上課氣氛?接觸最多的又是哪種氣氛?

我平時教書的氣氛比較輕鬆,以前甚至有學生在課程問卷調查寫我的課是’happy and relaxing’😅 我覺得討論和發問是大學課堂重要的一環,就很想營造安全的環境,鼓勵所有人發言。

之前寫過很嚴格的韓文老師,也慢慢接受我的古靈精怪對答,上課氣氛變得越來越chatty。可惜現階段仍然不太會說,因為詞彙相當貧乏。這位韓文老師著重句子結構和文法,所以我最近找了另一個著重詞彙和發音的韓文老師,打算雙管齊下。反正每星期各上一小時,仍然比上一般韓文班的三小時短了足足33%。

新老師暫且叫老師B,她有教韓國高中補習班的經驗。人很友善,也說很多鼓勵的說話,但我覺得自己好像在參加強度很大的龍舟訓練。60分鐘裡,她一句笑也沒講,認真地找出我的發音問題,還教了幾頁單字。中間我make了一兩個(我自己覺得😛)比較有趣的comments,都被無視了,每次都被不著痕跡地迅速帶回練習的軌道上。與其說是老師,她更像一個認真的教練。

課堂後,一般老師寫的review是隨便說說今天做得很好,但老師B是撮要堂上所學,然後溫柔地要求我溫習和做一大堆功課。什麼是「溫柔地要求」?你看了其中一句就會明白:

‘Remember how we practiced diphthongs (Double Vowels: ㅔ, ㅐ, ㅒ..) and promise me you practice out loud’

最近朋友說起替小朋友找補習老師。我個人覺得如果為提高學習樂趣,
上課氣氛 · 專業知識 > 課程結構和密度。

如果是為提升考試表現,
老師本人在該科的考試成績和學習興趣 · 講解能力 · 領導才能 > 課程結構和密度 > 上課氣氛。其實有點像老師B。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TCK


你有聽過Tck這個詞彙嗎?全寫是third culture kids。

再過幾年我不知道,目前我還蠻多學生是tck,意思是他們在本國以外的一個或多個國家成長和居住。

因此,我們甚少用名字和國籍來界定一個人。曾經有老家在印尼的韓國籍學生、廣東話流利到不得了的英國籍學生、普通話比我說得好的俄羅斯學生、母語是法文在印度洋島國長大但帶有香港名字的學生、有三個母語的香港學生、家族離開韓國太久據說不用服兵役的韓國學生。

忽然寫他們,是因為我今天下午教了一班這樣的學生。一半local名字,英文口音五花百門,幾個普通話拼音名字,大部分國際學校口音,其餘全部都是各式各樣的名字,有種來自五湖四海的感覺。

要知道他們的興趣和需要,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我們都不講國籍甚麼的,just treat each other as humans. 

Never assume anything. 

老實說,教他們讓我壓力很大,因為他們的反應難以預料。

幸好到目前為止他們對我還算禮貌客氣,課堂上也積極參與。

💨💨💨💨💨💨💨💨💨 (舒很大的一口氣)

最近我都在學韓文,偶然看到一個Youtube channel,夫婦都是tck。丈夫是中國青島長大的英國人,妻子是西班牙和美國長大的韓國人。這一集是妻子的爸爸教女婿做飯,不知道為什麼很嚴格,妻子甚至問爸爸 ‘is this military?’,笑死。影片還出現很多我學過的冷門詞彙,例如根 (부리)、火 (불)、蔥( 파)。之前一直納悶究竟什麼時候才會用到根 (부리 )這個字,想不到沒幾天就聽到。我跟韓文老師說,看了這個影片之後,我以後不會再質疑他教我的東西有沒有用了,逗得他哈哈大笑。最近才知道,原來我的韓文老師也是tck,但他一開始真的很嚴格,好像韓劇裡跳出來的學校老師。



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上網成癮

朋友說讀初中的女兒晚上2am也不睡,經常上網。開學了,長期休息不足怎麼辦?

老實說我不知道。因為每個人沈迷一件事的原因也不一樣。

不過有一個故事我想分享。

讀中學時,我也試過有一整年沈迷上網。除了吃飯、睡覺和上學,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來上網。

因為睡眠不足,遲到幾乎是必然的事。無心上課、補課缺席、測驗失蹤這些也是家常便飯。

你認為老師會有什麼反應?

我當時的班主任比較好,她放學book了一個氣氛輕鬆的特別室跟我聊天。實際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

不過我記得學校那一連串的罰留堂、罰抄、見訓導主任、見副校長等等,都是衝著遲到、無故缺席而來。

可是,遲到、缺席只不過是「病徵」,不是問題本身。那些罰留堂罰抄訓話是完全阻擋不到我那非上網不可的「需要」。

當然,站在學校角度,遲到、缺席可能就是問題本身,會影響其他同學,要儘快解決。

訓導主任總是在問:

你為什麼常常遲到?既然知道會遲到,為什麼不早點起床?為什麼連那麼重要的補課、測驗也不去?你明明是讀書的材料,為什麼要放棄自己?為什麼罰你也不怕?

十萬個為什麼都是關於「病徵」。

與其像學校在「病徵」之間糾纏,家長倒不如問:

「x有什麼吸引你?」

x是任何讓人成癮的東西,包括上網。

透過答案,可以了解「正常」生活不能滿足的地方。開發一些x以外的alternatives,或者是一條出路。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神童

黎青龍教授,很有童心的天才。

3歲讀小學

9歲讀中學

22歲任教於香港大學醫學院

這是他的故事,童年部分由11:45開始:



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

Hierarchy

如果你問我資優最大的天敵是甚麼?我會說是hierarchy。

本來子女尊重父母,學生尊重老師是好的,但如果變成不講道理,盲目要求後輩必須聽從長輩......

以下是我四、五歲時發生的事。

幼稚園老師:大動脈嘅血會流去個肺度.....
我:係「經過」肺,定係「流入」肺? 🤔 
幼稚園老師:大動脈嘅血會入去個肺。
我:(按耐不住但非常小聲地)痴孖筋🙄

回到家
爸爸:(語氣溫柔地發問)你今日喺學校做咩對先生咁無禮貌呀?
我:淨係得氧氣去個肺咋!血液係唔會流入肺裡面架!如果佢d血液流入肺裡面,佢一早死左啦!

幸好我有比較講道理的家人,他們接受我的解釋。冷靜下來後,教我表達意見的其他方式。

語氣和邏輯,是要分開處理的事。

後記:
雖然事隔多年,但大嬸我突然想知道真正答案。朋友答覆如下,有興趣可以看看,挺有趣的。

In fact what you said is almost correct

Air goes into alveoli, which is the bulb like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朋友發給我一個圖片,不過版權問題這裡不可以放)
Blood from pul artery only goes to the small vessels that surrounds the alveoli but doesn't go into it

The key question is - whether by definition the lungs also include the vessels in it.
If no, then you're right.
If yes, then your teacher was right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網上學習與身體健康

看完標題,相信大家已經大概知道我想講甚麼。

最近看到不少朋友的子女網上開學,我不知道你對網上教學有甚麼看法。今日主要想說兩件事:

頸椎健康、視力保護

一、頸椎健康

無論你自己 / 你的子女用的是desktop還是notebook computer,如果像我以前一樣姿勢不正確,都會對頸椎造成很大壓力。我寫這個post的原因,是我中學時長時間用錯誤的姿勢用電腦,直到現在,還有頸椎問題,所以我特別希望其他人注意。

ok,長話短說。

1)電腦螢幕高度

你有沒有發現,用電腦特別是notebook時螢幕一般比你的視線低?用一會兒問題或者不大,每天上課幾小時的話,最好把電腦墊高。

高到甚麼程度?

直至你/你子女坐直腰板前望就是螢幕為止。在辦公室的電腦我用書墊高,家裡的notebook用notebook stand。為什麼notebook不用書墊高?等一下再解釋。

高度這一點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可以image  search “notebook height posture”。頭幾張圖已經解釋得很清楚。

2) 電腦螢幕與眼睛的距離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用電腦上live lessons的經驗,通常一邊放同學的webcam images,另一邊放老師share出來的slide。如果你沒有用兩個螢幕 / 你的螢幕不算太大,就算minimize webcam images,可以看到slide的空間其實也很有限。網上學習有時候需要on screen reading,也要打字,就會就很容易不知不覺向前傾。

回到為甚麼不只用書墊高laptop這個點,原因是單單提高螢幕水平並不足夠,還需要同時調教角度遠近。因為laptop的keyboard很佔位置,不像tablet可以近距離看,要on screen reading就很容易頭向前傾,對頸椎造成壓力。我也有學生用電腦參與,用tablet閱讀。

沒有tablet只有notebook可以用怎樣做? 

最簡單是買一個活動支架。搜尋”Computer stand”已經可以找到很多不同款式,但個人不建議只能水平上升的支架(原因參考上一段)。

Desktop的話,用書墊高,然後推前推後至合適位置即可。

調節電腦高度和距離之後,你可能要像我一樣買個wireless mouse和wireless keyboard,否則手放升高的電腦上打字和用flat point,會漸漸對手腕 / 手肘/ 肩膀關節造成巨大壓力。Desktop就當然不需要。


二、視力保護

例如:

多久要休息?怎樣休息(離開房間de-tech?望遠處?閉目養神?睡覺?做eye care massage和全身的伸展運動?)

要不要試試不直接看電腦,用projector投射去牆壁?(我試過,真的比較不傷眼睛,但有點兒影響我在家看電影的樂趣。工作、娛樂好像分開比較好。)

電腦螢幕是否太光太暗?

房間是否光線充足?是否需要加坐檯燈?坐檯燈的光線是否太集中一個地方 / 太散 / 直照眼睛?


其他:

椅背是否有足夠承托?椅子高度是否合適?長時間坐是否舒適?腳可否放桌子下(如果「頂腳」,就需要身體前傾,對頸椎壓力很大)桌子是否有足夠空間放電腦、書、文具和水?


竟然差不多寫了一個半小時。

希望大家覺得有參考價值。Stay healthy!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溜冰場的回憶


你以前讀書時有沒有去溜冰?記不記得那種在溜冰場的清涼感覺?場內放著高音清晰低音強勁的本地流行曲?

每次聽到這些歌,就會很想溜冰 ⛸️

已經很多年沒去過,放在家中的溜冰鞋因為存放方法錯誤,開始龜裂脫皮 😢 

很懷念那個對溜冰著迷的時期。

雖然我的運動神經非常差勁,學了四年才二級,但那種在溜冰場上滑過有一陣風的爽快,還有跟朋友邊hea溜邊聊天的輕鬆,一起jump一起land的樂趣,到我八十歲應該還會記得。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教小學 (完結篇)


人生第一次做班主任,就是這一次。

二年級讓當時的我非常頭痛,因為班主任每天要處理很多班務,我這個新手久不久就會遇到意料之外的事。

到了上課的最後一天,班主任課終於沒有東西要收要派,沒有宣佈,於是我揀選了’The man, the boy and the donkey’ 的故事準備講給他們聽。雖然我有時候對他們訓話、督促,甚至是責罵,但其實我當時比較覺得是自己不懂課堂管理,而不是他們故意丟三落四。難得他們沒有討厭我,還常常突然畫一幅畫送給我。

從fb找了其中一些「出土文物」給大家看看。在他們的角度,我看來不太兇,還掛著笑臉。

説回那個故事,其實在一本從公共圖書館借來的小學教學法的英文書看到。那本書的大部分教學方法都不適合用來教大班,但其中一個講故事活動看來很有趣。

我預先把角色填了色,黏在硬卡紙上,讓人物可以輪流「騎」在騾子上,作為道具。到了那天的班主任課,本來有點聲音的課堂,隨著我說我今天要講故事,再拿出道具來,就突然變得鴉雀無聲,三十多雙眼睛看著我的角色看得入神。故意說得緊張的地方,他們幾十個人張開口。故意裝糊塗的地方,他們聽了哈哈大笑。故意加插數學概念的地方,他們眼仔碌碌地認真計算。故事說完了,每個人都很開心。

接著輪到他們各自填色,做一份自選色彩配搭的道具,可以帶回家跟家人一起剪貼,還可以講故事給他們聽。填色沒分對錯,經過每個人身邊,我都可以完全忘記標準答案,盡情稱讚他們。直到現在,有一個情境仍然歷歷在目。

有個平日讓我大傷腦筋的男同學,認真地填色。當我稱讚他顏色填得很好看的那一刻,他抬起頭看著我,那種天真無邪的笑容我平日從來沒在他身上看過,讓我很驚訝。同時,也很感概,為什麼平日都好像都沒有機會跟他們多做一些完全沒有對錯、沒有分數的事,到了最後一天才有這個匆匆的機會。我當時在想,「求學不是求分數」是不是一個笑話來的?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教小學 (三)

你有沒有試過「好聲好氣」跟小朋友說話,他們就是不聽,你大聲發惡,他們才如夢初醒?

對著那班小二,我一直需要很shouty,但我其實很討厭自己要這樣做。那時候我才剛踏出中學校門,很不喜歡經常罵人的老師(即使對象通常不是我),但我竟然變成了他們?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我一開始沒有讓那班小朋友清楚「所有」的規則。小朋友就像「美國人」,你沒說不可以做的事,他們就假設可以做。例如在車上你覺得小朋友騷擾到其他乘客,叫他們安靜,下一秒他們閉上嘴,但身體就開始扭來扭去,因為你沒有說身體不可以動(是我在車上看過的真人真事。那個媽媽然後就很兇的叫他兒子「坐好!!!」,質問他「癲夠未」),其實他可能只是一直坐著很悶,不能發出聲音就動動身體。況且他們只是幾歲的小朋友,不是三十幾歲的受薪下屬,很難一次過就做妥你吩咐的全部事情,更不一定明白抽象概念。

例如「坐好!」,我們大人大概知道是怎樣。小孩子呢?

原來要跟他們說

「眼睛看著老師。

屁股貼著椅子。

背貼椅背。

腳放地上。」

才夠清楚,而且每句要有適當停頓,確認他們有沒有跟住指示做,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事。

我想起我現在的德文老師,她剛來香港教我們時,每次要我們過去教室的另一邊,都這樣說:「請站起來。」當我們都站起來了,想著她到底想我們站起來做什麼呢?她就接著說:「過來白板前面。」

有時候我們有用 iPad 的課堂活動,要結束時她又會說:

「活動完成了。

我們把iPad 關掉。

放在桌上還給我。

我們接下來做下一個活動。」

那是B2的成人德文班,不是給小朋友的入門課程。看來她以前在德國是教小學生的吧?🤔

如果要準確向小朋友傳話,真的需要說得完全沒有歧異又簡單。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教小學(二)

六年級是我當時最喜歡教的班級,因為那班學生反應很快,頭腦也很好,也很自律。班上只有20人。

我可以完全集中教學。教這班六年級學生的最大好處,是不需要直接講解很多東西,只需要引導他們自行詮釋主題。解題變成遊戲,由他們各自提出不同的方法,一起討論。他們的反應不錯,都很積極回答問題,也有發問。

我們也沒有太大代溝,上課時彼此都很有樂趣,下課後在學校裡,我也跟他們分享中學的事。那一班是唯一一班我教得算是「合格」,沒有像其他年級的問題。

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教一、二年級那麼吃力,教那一班六年級卻有如「順水推舟」。現在想起來,教學能力其實分好幾方面,例如:

1)課室管理 + 領導才能

2)教學技巧

3)學科知識

在這個六年級的教室裡,重要性的排列是 3, 2 > 1,而其他班級是 1, 2 > 3。那時候不懂,只覺得自己完全不是當老師的材料。

教完這個月,我就把大學選科系統裡中文大學教育系的選項,從比較前的位置直接掉去最後。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教小學 (一)

n年前考完A-level的暑假,除了跟同學一起去旅行,我還做了兩個全職工作。其中一個是在小學教書一個月,教一年級、二年級和六年級數學。

一年級學生特別可愛,他們的求知慾旺盛,甚麼都想學,甚麼都想知道。他們也會崇拜老師,以為老師甚麼都會。上課時他們不斷「老師!老師!老師」的叫我。感覺其實是奇怪的,我當時才踏出校門不久。

我教過他們老師說話時他們不要一起說話,問問題前要先舉手,輪流問,我一個一個回答他們,可是當三十多人都同時要發問,而老師我人就只有一個,就會應接不暇。有時會有很心急的小朋友衝出來問我問題。他們不是搗蛋,也不是attention seeking,是真正想知道有關數學的事。

這讓我很為難,因為我覺得求知慾強是一件很好的事。其實我當時已經覺得低小不應該行大班有如lecture的教學方式,大約10-15人最好。人數少才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充裕時間發言,讓老師好好照顧學生各自不同的需要。

那時候我從同事那裡學到一些課堂管理技巧,但仍然不太成功,始終我當時無論教學經驗還是人生經驗都太少。

即使我嘗試「管理」我的課堂,小一的小朋友繼續喜歡不停問我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我自己覺得小朋友問很多問題這件事根本不是問題,反而問題是出在課堂設計沒有大量時間給學生討論、思考和發問,而且課室裡面人也太多。為什麼要制止小朋友發問,然後等到他們中學時,又要鼓勵他們發問?我當時有這個疑問🤔️

那是我第一次教小學,如無意外,也是最後一次。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時光倒流二十年

日韓文化好像真的很不一樣。我記得大學唸一個選修的日文課時,我們很喜歡上課嚼口香糖,特別是上早堂還沒有完全睡醒時。日本人教授跟我們說,她個人覺得沒所謂,但以後如果要去日本的大學唸書,上課千萬不要嚼口香糖,飲食也可免則免。

至於稱呼老師,也只能叫老師做老師,不可以說「你」,更不可以叫名字。

例如:

英文可以說 “What do you think?”

日文只能說 「先生はどう思いますでしょうか。」

很重的階級意識,日文稱之為「上下関係」。除了個別用字,當然也有一整個敬語的系統,內裏還細分不同的禮貌程度,也有用於自己的謙讓語。


到了今天的韓文堂,雖然我仍然未懂得說韓文,但已經感受到韓文老師對老師與學生的上下關係很重視,也可能因為他完全不知道我的年齡和職業。不知不覺間,我跟他的對答,讓我好像坐上了時光機,返回很久以前一樣。

一般來說,無論我去上課或者我的學生來上我的課,都可以隨便喝酒精以外的任何飲品。我平日上韓文堂習慣喝水,今天有一杯放著不喝就會變暖的凍檸茶,又戳檸檬又倒糖水動作很大,所以先問了一下 ‘Do you mind if I drink this during the lesson?’,問完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奇怪,但韓文老師很自然的回答說可以。他也不說「當然可以」。

因為我的進度比他預期的快,他再沒有像第一、二堂課一樣給我很大壓力,也沒有逼我不斷重複練習,可是我覺得上課時仍然是top down的。

韓文老師課後留給我的評語也很特別,其中一句是說我現在已經有能力看懂差不多所有韓文Hangul,對我引以為傲。我覺得好像已經八百年沒有人說他們對我引以為傲了 。

講另一個語言,特別是日文和韓文,好像讓我變了另一個人,好像「你的名字」裡面的身分轉換一樣。也沒有好不好,只是有點不習慣。


用除法來算乘數

之前教朋友的兒子做乘數,其中有些是x 5的題目。他問為什麼我可以算得那麼快。

原因很簡單:我用了除法。

為什麼乘數要用除法?

以64 x 5為例,x5的一般算法4x5要進位,然後要加上6x5的結果,非常麻煩。

我是直接除2,小數點移一個位。

即 64/2 = 32,答案是320。完!

那我問你,198808 x 5 = ?

不出3秒就算完對吧?

朋友兒子問:為什麼是除2?

因為5 = 10/2

同樣,除5也可以用乘法計算。

就是這麼簡單。還有很多有趣的計算方法,可以搜尋看看,不過我覺得自己想出來比較有樂趣。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做子女最好的聽眾

我的電話裡面其中一個群組很特別,有兩個中學畢業後不常見面的中學同學,常常講些家庭雜碎,特別是育兒。奇怪的是,三個人裡面只有我一個沒有小孩,但我們總是聊得很投契。

最近同學A講起兒子學音樂。因為學的是打鼓,香港的家庭環境不容易有可以打鼓的空間,她就負責帶兒子去練習,陪陪他。

有時候他的兒子問:「你覺得我打成點?」
(「你覺得我打得怎麼樣?」—- 昨天好奇看看這個我完全不顧讀者興趣而寫的blog的統計數據,發現原來有來自台灣。)

朋友坦然她對打鼓一竅不通,不過兒子想知道她的看法,就對兒子說:「幾好丫,跟得唔錯。」

其實我覺得她有注意聽拍子,已經不錯。不過她刻意跟我們分享這件事,可能想聽聽我們的意見,那我也說說看。

我建議直接坦白說自己不太懂,然後鼓勵兒子跟他分享最精彩,或者覺得自己打得最好的部分。這樣做,可以有機會變成有深度的交流。

為什麼我會這樣建議呢?

其實我小時候也學過音樂,我是喜歡彈不喜歡練的那種人,所以表現力ok,技巧不太好。不過無論我彈成怎樣,甚至錯漏百出,總會有人說我彈得很好。

你有沒有試過做一件事,自己覺得效果強差人意,但旁邊完全不懂的人不停說你好棒?

我明白那是善意的鼓勵,但那種很空洞的讚美,一句起兩句止,完全沒機會發展親子之間的交流,其實挺可惜的。

我認為,如果子女學了一些你完全不懂的事,例如打鼓,而他們又很想聽聽你的看法,不妨考慮這樣說:

「我當然覺得你打得好好,你自己又覺得點?」
(「我當然覺得你打得很好,你自己覺得怎麼樣?」)

🥳 Twoset violin -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ian moms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韓國文化再體驗

今天又上了韓文。上回提要,我遇上一個很chur的韓文老師。在他的高壓課堂管理之下,我覺得自己好像總是不能達到他的要求。下課後,就自動波找了一些解決方法。

最後,我用了3 x 1hr把全部Hangul記住了,關鍵是選對方法。Quizlet對我而言是最好的方法,既有多種互動,也會track progress,不像Youtube或者flash cards只有單方面輸入。其實我在上一個貼文分享出來的Youtube video和flash cards,在下一個階段還是有用的。不是用來學習,用來鞏固所學。

今天我就像一個小學生一樣,帶著一點點緊張的心情去上網上的課。一開始韓文老師很規律地叫我逐行逐行唸Hangul的發音,一個一個仔細聽我的發音。因為我真的花了時間記憶,就唸得很順,老師也很滿意,看著他的表情越來越輕鬆。唸到一半,我反建議他隨便打個字來測試我,他也樂於接受。結果似乎超出他的預期,皆大歡喜。

後來我學了更多的搭配原則。因為學得很快,老師變得越來越encouraging,還跟我說笑,跟上一次上課時判若兩人。到了下課時間,還跟我說了’Good work in this lesson!’ (很特別的稱讚方式。一般人多數會說’good job’, ‘well done’之類,很少指明是‘this lesson’這麼具體)

是一個很有方法,懂得把學生的潛能激發出來的老師。如果他遇上膽怯退縮的學生,不知道會怎樣?

突然覺得這跟我小學時的學習經歷還蠻像的。就是老師一開始要求很多,最快達標而且學習態度良好的人就會獲得越來越多自由。這一點,無論韓國還是香港好像都一樣。跟以前小學不同的,是我選了一對一,就沒有進度緩慢影響士氣的問題。

目前還不知道新學期有沒有時間再學下去。會不會像德文一樣,大約兩年就能忽然聽懂電視節目的大概意思呢?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很satisfying。

不過除了好玩之外,其實我不知道學那麼多語言來做甚麼。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韓國文化初體驗

最近開始用一對一的方式學韓文。選韓文的原因,說出來你可能覺得匪夷所思。

最近隨便看了韓國人拍的貓影片,那個主人經常像阿媽一樣跟自己的貓說話,聽著聽著,我也開始好像她的貓兒們有些聽得懂。如果你也喜歡貓,可能也會覺得有趣。幾星期前開始看,現在我連貓的名字也可以全部記住😸 最喜歡Lulu和DD。

突然對韓文有興趣的第二天,我就上網找了一個曾經在南韓的小學教書的韓文老師,主要因為他有語言學的背景。

如是者上了兩堂,兩節之間只有三天,其實沒有太多時間follow up就上了下一堂。前天就是第二堂,我還在學韓國的書寫系統Hangul。

老師是個友善而盡責的人,我也認真學,但想不到竟然有這樣的對話:

(一)

韓文老師:Did you study after the last lesson?

我:(答yes就最穩陣,但我覺得講事實也沒什麼大不了)not really (配合少少少少少微笑)

韓文老師:(少少微笑) hey! You should have studied! 

(二)

我:Can you show me how it sounds first?

韓文老師: No, you try first

(我try了,不過是錯的)

韓文老師:ok, repeat after me

(我repeat了)

韓文老師:Say it one more time

我:Why? Did I get it wrong? 

韓文老師:Practice makes perfect. Say it one more time now

(三)

韓文老師:Now I give you a test. Can you figure out the word combinations yourself?

我:Oh, I can’t remember what the first one is 

韓文老師:You only learnt it 5 minutes ago!

我:Can I skip the first one?

韓文老師:Don’t give up so quickly! Try harder.

對於韓國的學習文化,或者是對於我的韓文老師,複習、鍛鍊、耐力都好像特別重要。他的說話方式有一點壓迫感,雖然我已經是成年人,仍然讓我有一種非要按照他的指示做不可的錯覺。不知道是不是韓國的小學老師比較習慣這樣說話?

問過熟悉韓國並通曉韓文的朋友,她說韓國教育真的很chur,這種對話在小學很普遍,但是她在韓國上的韓文班和韓文小組從來未出現過我這種情況,她說有可能老師習慣管小學生,一時未適應教大人  

不過因為老師很chur,所以我這幾天都有溫習😂😂

我在網上找到的一些學習資源:

1. Hangul pdf flash cards: http://learn-hangul.com/

2. 解釋Hangul發音很清楚的影片: https://youtu.be/WqGfsp2EY9U

3. Hangul計時配對遊戲,適合初步掌握後玩: https://aminoapps.com/c/korean--school/page/blog/hangul-hangeul-test/ERpW_bGdFPuwa0lG4oppYrNGNnXdLxbelwq?playQuiz=2&_gl=1*grep03*_ga*YW1wLV95RlVWUWhXSnNzakhWbEdVejVMQXlPXy1Ha1EyTm9QTzdodlhYOE1NWmd1bENLbVZudlV2aWxDTlU5dE9WamQ.

4. 個人覺得最有用的是Quizlet上的練習,有MC,也有自己輸入文字的題目: https://quizlet.com/de/393554068/hangul-flash-cards/?i=1a2kte&x=1jqY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背景音樂

我自小就很喜歡聽音樂,對揀選背景音樂很有興趣。還在讀書時,我的其中一個freelance job是替商場和外國的店鋪揀選音樂。這個工作最大的難處是,不可以純粹考慮個人喜好,要切合商場的定位、客源、空間感和不同角落的光線等原素。至於為外國的商舖揀選音樂就更難,找我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客源以亞洲人為主,想客人聽得心情好,增加逗留在店鋪的時間,並且提高消費意欲。不過,純粹考慮亞洲客人的喜好也不行,必須符合公司路線、商品種類、店內外環境和整體印象,而最重要的是,那些音樂也要商戶自己接受。換言之,是亞洲客人喜歡,外國商戶也沒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最近留在家的時間很多,這個星期我揀選了這些pop music。也想跟大家分享。

開展新一天的音樂:

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音樂,拿著一杯咖啡也好、茶也好,有點去了咖啡店的感覺。

1. Ed Sheeran - shape of love
歌詞完全不討好,只喜歡它的編曲。

2. Yonezu Kenshi - Lemon
第一次聽就很喜歡的歌。如果在樓底高而空間感很足的地方聽,就更有味道。

3. Ohara Sakurako - hitomi
這是日本高校棒球賽的打氣歌,如果了解歌詞,聽了就更有力量。這個是原唱者的版本,但只有半首。

4. Camila Cabello - Havana
一般人可能晚上跳舞時才聽的歌。我覺得很有動感,喜歡早上聽。

5. Max Giesinger - 80 Millionen
一首我剛學德文時同學介紹我聽的歌,那時候完全聽不懂也覺得很好聽。

6. 鍾一憲, 麥貝夷 - 勾手指尾
跟以上五首截然不同的一首情歌,很喜歡兩人在chorus部分交織一起的聲音。這兩位歌手的聲音很配,聽聞是真的情侶。

專心工作時的音樂:
Okinawa style cafe music


Nishiomotejima style cafe music

用bossa nova風格演奏的沖繩和西表島音樂。是不可以坐著專心聽的音樂,適合工作或閱讀時放在背景。如果喜歡這種風格,youtube有些jazz cafe music也不錯。

覺得疲累時聽的輕音樂:

1. Kokia - Watashi wa utau kotori desu

2. Kawashima Ai - Tenshitachi no melody

3. Elkie - 歌名看不懂😂 (剛剛學會Hangul,如果沒唸錯的話,是maeuleumdeuryeoyo,不過完全不知道意思,感覺好像在唸Harry Potter的咒語)
其實我沒有聽kpop,只是有次在Mira’s Garden看到Elkie的訪問,知道她是韓國女團CLC裡的香港人成員,就好奇聽聽她的歌。這首歌的高音,音色很好,特別是第一次chorus部分。

4. 梅艷芳 - 似水流年

5. 馮曦妤 - 如果... 陽光
這位歌手的高音很有穿透力,絕對不是隨便加大echo就能做到的效果。聽上去有一種effortless的感覺 — 就像法國人的自然妝容,是下了功夫後展現出來的effortlessness。有點可惜的是,她唱英文歌時,好像沒有注意長音和短音的分別,例如: deep, this, kiss, gift,還有些vowels她發了其他音,例如: make, hope,也有一些尾音不全,例如: side, smile, feel, world。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她那天使一樣的聲音。

這五首歌的風格有很多相似的方,除了似水流年之外,全都是高音特別出色。我不知道這樣說你明不明白,但有時聽這些高音音色很清澈的音樂,自己的頭裡面好像會有共鳴的感覺。我小時候這樣跟我的父母說,他們聽到一頭霧水,反而覺得我莫名其妙。後來上過一個有關choir的課程,指揮告訴我們,頭部真的會有共鳴,特別是自己唱的時候。

如果你的反應不像小時候我的父母一樣,你也可以感受這些個部分看看:
#2 Kawashima Ai - Tenshitachi no melody 4:00-4:25
#5 馮曦妤 - 如果... 陽光 0:00-1:00

我之所以揀選以上的音樂,就是喜歡這種共鳴的感覺,疲倦時可以幫助身體放鬆。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習得無助感

教育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習得無助感」,英文是learned helplessness。第一次接觸這個詞彙,我只有16歲。那年我轉了去另一間學校讀書,表面上是討厭上學,實際上是對改變現狀感到無力。那時候我不愛讀學校的書,反而一口氣看了過百上千有關教育的書,當中很多講另類教育(但我當時不知道「另類教育」這個名目,也不完全知道這些學校能脫離傳統教育束搏的原因)。英國的Summerhill School,台灣的森林學校等等,我都很嚮往,特別是某日去圖書館隨手翻到,大塚千野寫的《我的夏山日記》。這本書雖然比較舊,但寫的時候她十幾歲,剛好跟我差不多,所以感受特別深。

長話短說,什麼是習得無助感?

無助感一般的成因是持續不斷失敗,即使嘗試改變現狀,往往徒勞無功,士氣大受打擊。經過不斷的循環,當事人就會慢慢「習得無助」,認定自己沒能力,最後直接放棄。

最近一浪接一浪的新聞,都讓人徬徨無助。密度多得使人有一種「俾我抖下得唔得呀」的感覺。這樣是不是要大眾都習得無助感呢?

Further reading: What is learned helplessness?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5355#what-is-it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移民

我現階段沒有計劃移民,主要因為我沒有子女,自己又不是十八廿二,不容易一下子連根拔起。不過你看到今天我念過書的那間百年老店也這樣,說不唏噓是騙人的。

之前有感而發寫過有關八九十年代移民,隨手轉貼了幾十年前鏗鏘集訪問回流、移民、申請居英權的人的那幾集。今日不如轉貼幾個我認為很好的Youtube短片。好的定義是:有內容,簡潔易明,說話有條理,表面上看來沒有因為收廣告費而提供嚴重偏頗的內容。

先戴個頭盔,我跟以下任何Youtuber不認識,也沒有任何合作。

這個頗新的Youtube channel很好,近期愛看。

他的其他影片也不錯,我已經全部看過。將來說不定,但現時他大部分的影片都離1M的觀看次數很遠,暫時未像某些Youtuber一樣變質。我看得出他每一條片都花時間搜集資料,影片內容很濃縮,不會講來講去三幅被。

下一個channel,很抱歉,是只有德文字幕的德文學習channel,主持人是白俄羅斯背景的在德YouTuber。下面的影片講關於有助移民及早融入當地社會的心態,我覺得講得很中肯。其實我個人覺得如果能在德國找到工作,自己去,或者夫婦二人一起去都沒問題,像柏林、法蘭克福甚至是哥廷根這些地方都不太難適應。不過,如果有子女,我自己就不一定選德國。可能加拿大這類比較容易融入成為當地人的地方,對小朋友的成長比較好。純粹個人感覺,其他人可能想法不一樣。


我還看過無數英文、日文和國語的影片。深入淺出針對加拿大、英國、澳洲移民準備的,我暫時覺得是上面第一個。有些channels也很有趣,深入介紹當地吃喝玩樂。其實也很好,不過我自己就覺得計畫去當地旅行,或者移民到步後慢慢發掘也未遲。

寫了這麼多,其實我現階段沒有移民計劃,純粹覺得認識多些沒有壞。其實我小時候已經對這個話題很有興趣。可能在電視聽得多。我還在讀低小那時候,已經叫爸爸申請居英權,不過他沒有理我 🤷‍♀️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未來的人也會這樣看我們嗎?

1918年的Spanish Flu,據說第一次有紀錄是1918年3月,但這個美國的個案並不是源頭。經過第一波之後,疫症橫跨幾個大陸傳遍世界成為pandemic,由第二波開始,死亡率就大大增加。當時有國家關閉學校和宗教場地,日本等地有人帶布口罩,以至後來德國也有人帶面罩,但效果當時一樣備受質疑。

我最有興趣知道的是,1918年3月傳到美國的那場疫症,什麼時候結束?

結果是1920年4月(也有說是1919)。如果以美國不是源頭來講,歷時接近兩年。如果沒有疫苗,2020這次也會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吧。

1918年的疫症,後人這樣看: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history/magazine/2018/03-04/history-spanish-flu-pandemic/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panish_flu

2020年的疫症,你猜未來的人會怎樣看?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Zoom有感

幾個月前寫過同一個題目,這次我是學生。

上了五週後,德文課程由這星期改為網上授課,是我第一次以學生身分開Zoom,有很大的感受。

我的德文老師是個做事很有條理,講解清晰的老師。學生都覺得她教得很好,可是她在Zoom向我們發問,也不見得一定有人回答。有時是不知道答案,有時是需要時間組織答案,有時純粹懶。課後我想起自己的學生,之前也寫過,就算我在Zoom問他們有沒有問題,他們也會用打字或者Zoom交叉的選項,甚至是unmute自己禮貌回答說沒有。無論我問什麼問題,總會有人回答。即使他們不知道確實答案,也會嘗試把手上的線索分享給大家,有時我會補充說明,有時會有另一個同學補充。有一次,我們在課堂有個深入討論,我把學生逐個逐個變成co-host,好讓每次都有一個學生可以cold-call邀請另一個學生發言,因為我希望課堂的中心不再是我,這樣他們會有更多機會參與。有一個男同學說他不想講,想不到課後他馬上寫了電郵向我道歉和解釋 😮

今晚上過德文堂,我發現原來這些不是必然。

原來,我一直活在烏托邦。

原來,當人不想說話,他們是可以集體不回應,然後課堂突然一片寂靜。

我突然覺得我好像一直被我的學生寵壞了。他們做到連我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我上了一堂課三小時已經有Zoom fatigue 🥱

突然有感而發。

後記:
剛剛有任教教育的教授問我Zoom教學的技巧。我覺得以下幾點都頗為重要。技術上的技巧網上很多,我就集中說一些rapport building的東西。因為是messenger copy過來,寫得很快,可能會有漏字和文字使用上不完美的地方。不喜勿看🤪

1. Make sure the students know each other and let them show their personality and connect with other people in the class

2. The instructor should show more facial expressions and use the voice well, so that students feel like listening and talking to you

3. Allow some time for students to read and think and ask them to switch off their camera for a few mins of quiet reading if needed so they can focus

4.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spond to you with the tick and cross buttons. It’s very quick. There’s no need to use a poll all the time

5. Refer to the student names when they contribute to the whiteboard interactive activities so that they feel their own presence and their contribution being acknowledged. On Zoom you can tell who has written what on the whiteboard on teacher’s view.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ain some of their answers and comment on other people’s answers.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怪事

最近又去了學德文,相隔上次上課已經一年多了。做了簡單的分班試,當我知道被安排的C1班上有我以前B2的朋友,而老師又是我之前寫過教書很有條理、解說精簡易明的那位,超開心的耶。

話說在這個課程我們每人都要present一次,二人一組。其實我的德文很baby,無論文法和詞彙都是有限公司,所以沒辦法像其他人一樣用比較複雜的句構和詞彙,簡簡單單講完5分鐘就算。我的拍擋是個幼年曾經居住德國的韓國人,發音完美,詞彙豐富,跟她一起準備是個很好的經驗。她可以脫口就說,我唯有將勤補拙了。

就是這樣,我就為了這次presentation比平常準備得更多。平時英文的presentation,內容準備好就可以隨時講。因為我的德文還是處於一個相當低水平,所以就寫了稿、在腦裡run了一次、印了一頁紙6張slides的preview出來,還事先不看稿練習了一次。這些東西全都是德文的,但後來發生了一件怪事。

那天晚上present完回家,在instagram寫了一個日文post。突然發現自己的日文,變回很多年前那麼流暢,隨手就寫,有種得心應手的暢快感覺!

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為甚麼練習德文,日文也會變好? 它們都是腦裡同一個位置掌管嗎?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High function autism?

幾年前貪玩去讀教育課程,第一次接觸過這些特殊教育需要的概念。在這之前,我對自閉症的認識很少,好像只是讀中學時偶然在圖書館翻過一本書,裡面講一個青少年感覺當時美國牲畜的屠宰設計有個很大的缺陷,讓牲畜直接看到同伴送死,所以往往不敢前進。實地觀察時,她會感受到牲畜們的恐慌。後來她就發明了一個迴廊式的走道,減短對牲畜精神上的折磨。

為什麼突然提起呢?

昨天我去了看一套電影。入場前已經猜想到會有點緊張(但我不知道是驚悚片),所以選了人多的星期日下午,還叫了幾個朋友一起看。由於只是想支持其中一個演員,連trailer也沒看就購票入場了。

一坐下,旁邊的朋友馬上戴了耳塞。我看看她,頗為不解。

她說:我睇戲會覺得好嘈,要戴耳塞。可能我有d special needs。

不過朋友是專科醫生呢。

「可能係high function」,她笑說。

完場後我們幾個人一起吃飯,大家談到電影的情節和視覺效果。問到我,我覺得整個電影都好恐怖,那些視覺效果固然很有震撼力,但音樂差點沒把我嚇死。一開始情節完全不恐怖的時候,那些配樂已經讓我很害怕。其實整個電影,有差不多四分一時間我是閉著眼睛的😣

「有這麼恐怖嗎?」,其他朋友問。

好像只有我和剛才坐我旁邊戴著耳塞的那個朋友反應那麼大。我們一個閉起雙眼,一個全程戴著耳塞,想起來畫面也很惹笑。

其實我讀教育課程時,有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有autism的傾向。我自小就對聲音非常敏感,聽到好聽的音樂,好像比其他人的喜悅程度更高。至於嘈音,即使是鄰居持續敲一根釘子,甚至是隔了一層樓傳來的吵架聲,仍然讓我很困擾。家人說我嬰孩時期最怕聽到裝修的聲音,其實現在也不喜歡。不過我完全不追求規律,甚至喜歡變化,所以可能不是autistic吧?感覺比較像一個丹麥學者提出的敏感性人格特質,不過我也不太知道確實是什麼。長大之後,生活上也完全沒問題,只是不太喜歡在非常嘈吵的地方逗留很久 —- 除了唱k和演唱會,因為我喜歡音樂☺️

就是這個電影,我個人覺得聽覺和視覺效果都很恐怖,劇情本身到了電影中段反而不難猜出來,是那種不寒而慄的劇情。演員表現都很出色,特別欣賞黃秋生的演技,有幾幕不用說話也很有戲,林嘉欣扮演賭徒學得很細緻,新晉演員陳家樂也演得很好。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夢迴2003

昨天去過旺角百老匯看電影之後,晚上突然做了回到2003的夢。

2003年6月,SARS剛止息,可以開始脫掉口罩生活。那時我有一個日本來的網友來香港頗長的時間,還記得他在日本跟倉木麻衣唸同一個學校。我每天放學就跟他和他的幾個香港網友到處跑。流連未拆卸的皇后碼頭,也去過連碼頭還未建成的赤柱,在還沒有充斥著自由行的淺水灣沙灘看他打後空翻,在街上路過外牆還未有五顏六色LED的重慶大廈,還去了南丫島和坪洲。有時候累了還未想回家,日本網友就會建議去旺角百老匯看電影。有一次我們去看《咒怨》,還記得是大白天,場內很靜,沒人說話,我也未懂日文要專心看字幕,忽然有一個鏡頭嚇到我瘋狂尖叫!感覺前面的人都要轉過頭來看著我。我們還在那裡看了很多其他的電影,不過都忘記了。

夢裏不斷浮現這些幾個人一起吃喝玩樂的日子,簡單而快樂的片段。那時候最大的煩惱,是太晚睡覺會長暗瘡,另一個煩惱是,只掛著玩,第二天忘記帶課本被老師盯著。

那是一個大人和細路分工很清楚的年代。

—————————————-

送你來自那個夏天的三首歌。

第一首是「想得太遠」。同期「心淡」是主打歌,但我比較喜歡這首。當時覺得用鋼琴彈也好聽。


第二首香港應該沒有很多人知道。那年暑假我去了上法文,老師給我們聽的,一聽就喜歡。歌手的唱腔好像日本歌手一樣。

第三首是倉木麻衣和孫燕姿的唯一合唱歌。雖然倉木麻衣的英文發音有點怪怪的,但當時很喜歡這首歌的旋律。YouTube沒有,dailymotion才找到這首歌。

https://www.dailymotion.com/video/xhs8b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八十年代香港



有趣的八十年代的小學etv節目,不過小時候沒看過這個節目。這一集沒有誇張的家姐突然彈出來跟你討論學術問題的情節,反而有很多應該是當時的流行曲。我聽過第一首。

不知道是因為我年紀大了,開始覺得以前比現在好,還是當時的社會的確比現在的好。也可能因為那時候我年紀太小,不懂得成年人對1997的恐懼,我只記得當時經濟發達,到處活力十足。

很多事物隨著時間消失,片中的傳呼機、秘書(有,但已經沒八十年代那麼普及)、香港電子製造業、中巴、沒有分開一個個座位的地鐵閃爍銀色硬座、天花板橙色的地鐵列車、沿海而行的電車、華洋共處、舊國泰航空標誌、尖沙嘴有三邊樓梯的A出口、還未變星光大道的尖東海傍、希爾頓酒店。你還有沒有看到其他?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拆禮物也是一個遊戲

今天是我契仔生日。本來還以為疫症肆虐,今年沒辦法一起慶祝,這幾天有緩和跡象,就臨急買份禮物去一起切蛋糕。當然沒有生日會,幾個人在家簡單慶祝。

送禮物給小朋友,我多數自己包裝,本來是要用紙箱做一台可以拖動的車,不過今天只有5分鐘時間包裝。
於是把禮物放一個紙箱裡,開個小洞,讓契仔搖動箱子聽聽聲音,手探進去摸摸看,也可以從洞裡看看,猜猜是什麼。拆禮物也是一個遊戲。

看到契仔開心,我也開心😃

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連我也覺得很有趣的魔術師

Youtube介紹給我的,有時間看看吧。這個魔術師有讓觀眾看得很投入的特異功能呢。如果我的課堂也可以這麼有趣你說多好😁😁😁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讚學生

其中一件我喜歡做的事,是寫個電郵稱讚學生。久不久就會有一個幸運兒。

我平日上課也講很多good, very good, good point, good idea, excellent之類的東西,但那不是稱讚,那是acknowledgments,是欣賞學生在課堂的發言。這種反應是要給他們方向,順便鼓勵他們繼續思考和發問。

那麼有稱讚作用的email是什麼東西?

對象主要兩類人。

一是平常不常發言,但言之有物(即使有很多瑕疵)的人。

二是平常積極發言,但今天表現發揮得史無前例地好的人。

通常我寫給他們的電郵只有三幾句,指出他們發言的精彩之處,加句多謝(多謝他們對討論的貢獻嘛)。讚人要真心,每次必須度身定做,反正寫一個這樣的短電郵20秒都不用。

那你可能問,我怎麼記得他們全部的名字?其實我一般要差不多Week 10才會全部記得,之前就靠他們告訴我。例如這樣:”Good point. Tell me your name again”. 是我8年前從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Sandel那裡學來的😆 還記得他Justice的lectures嗎?也出了書,英文名字一樣,中文好像叫「正義的思辨之旅」,講moral reasoning。有很多我教lectures時的提問方式,都向他借鏡。

這種電郵,這個學期寫了一共4、5個。Acknowledgements可以普遍得像呼吸,但compliments就要exclusive(一個句子用了三個英文字,救命!是時候去看看書,搶救我的中文)。

如果你是父母,或者老師,你記不記得你上一次稱讚學生 / 你兒子 / 你女兒是什麼時候?被讚的人有什麼反應?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詳讀歷史,窺探未來

社會上發生一件接一件的事,有小朋友的朋友都在談論移民,也有些對香港仍然有留戀,打算等小朋友讀中學時送他們去外國讀書。

八九十年代的父母,都曾經為同一問題傷腦筋。自己在香港高薪厚職,去外國會不會馬上失業?還是待滿入籍加拿大、澳洲所需年期再回流找工作?當時的人好像比較緊張賺錢機會,沒有太大歸屬感。

二三十年過去,雖然像亞洲火車頭般的經濟發展不再,互聯網也大大拉近不同地域的距離,但當時的受訪者面對的問題、考慮的事情,有部分今天也適用。

鏗鏘40年,這幾集看來跟今天的香港人特別有關。

一、移民有價(1986)、人才回流(1988)



二、居英權(1992)、綠草如茵(1997)


三、這兩集講的跟以上不同,對象是新界人,講述他們移民英國做餐飲業遇到的文化差異、身分認同、教育「英國化」的子女時遇到的隔膜


移民何價(上) (1983)



移民何價(下)(1983)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如果世界上沒有金正恩......

不是我隨便天馬行空的標題。如果你沒看過這則新聞,請去CNN看看,或者搜尋「金正恩 病危」就會看到台灣新聞。

金正恩的情況怎樣,我不知道。我反倒有興趣知道,如果金正恩突然消失這世界上,國際關係會變成怎樣。

其他國家會有什麼動作?
南北韓會打起來嗎?會合併嗎?
中國和北韓的邊界會改變?中國會進攻北韓?北韓的核武會怎樣?

n個問題。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What new skills are you acquiring while staying at home?

最近流行問這個問題。最初在一個美國學者的fb post看到,他的fb friends的回應也很有趣。

多數人正正經經地羅列一些生活技巧,最多是煮食,還有IT skills、家居清潔和學習不同的語言。也有些有趣的答案,例如”patience”, “power napping”,甚至是”speaking dog”。

你又學了什麼新的東西?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聖誕花再生

去年12月,買了一小盆聖誕花回家,紅紅的很有節日氣氛。

到了1月,聖誕花還長的好好的,不過難道春天夏天放聖誕花,會不會怪怪的?

把一個生命體扔掉垃圾桶,我做不出。所以,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就是剪掉聖誕花的所有紅葉,看看長出來的會不會是綠色,看看冬天會不會又長出紅葉來。

現在4月,答案是這樣:

















萬綠叢中一點紅,有看到右邊的紅葉嗎?長得非常好看!

下次不要丟掉聖誕花咯~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這麼遠 · 那麼近


Youtube推薦我看的鏗鏘集,這一集講的是應屆DSE考生。本來純粹好奇中學生在疫症下會有甚麼難題與挑戰,看看已經離我很遠的中學生活。

節目中段,中學生訴說對last day的體會。因為停課,本來在學校和同學一起告別校園的日子,突然變成獨自回校收拾細軟。我想起自己中學時的last day,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跟一大堆同學合照,跟每一個教過我們的老師聊天和拍照,甚至和幾個女同學趁男生洗手間沒人的時候進去拍照,到處充滿著我們的笑聲...... 好像還在課室搞了我們班的小party。本來是難忘的last day回憶,這一屆學生沒有了。

節目後段陳sir與學生的「蒸魚」對話,還有陳sir給每一個學生獨一無二的禮物,都讓我覺得特別感動,特別感觸。

有興趣看看吧。再不趕快支持一下,將來可能只會存在我們的集體回憶了。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共鳴

最近在fb看到這個post,本來留在家的納悶心情一掃而空。讀著讀著,很有共鳴。

這是別人上載的cap圖: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數算恩典

Zoom教學漸上軌道。

這個平台雖然減少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有breakout sessions,但如果每堂用也太枯燥吧),卻讓信息分享變得簡單,學生只要按一下“share screen”即可,平日比較慢熱的學生也可以輕鬆打幾個字馬上回應。我教了這麼多年書,還是第一次整個學期全部學生的出席率維持100%,而且是人真的在,我發問隨便cold call一定有人回答的那種(儘管我未必完全滿意他們的答案😆),不過凡是認真回答的我都欣賞,都會真誠地誇獎一下。

某一個星期五的下午,在家連續工作很久心情納悶,下課時對學生說“Have a nice weekend. Bye bye!” 並且對著螢幕裡的他們揮揮手。好幾個學生竟然也隔著螢幕對著我揮手👋 也有很多刻意開mic說聲bye bye,也有些打字說bye,一時間熱鬧得像婚禮送客現場。

雖然這樣說有些老土,但我好感激他們的愛護。要不然十幾個星期對著毫無反應的黑洞自言自語,日子怎麼過?

——-
我的工作特殊,讓我可以安在家中工作,暫時不用擔心失業,可是我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幸運。

但願疫症可以快點受控,或者至少不要以幾何倍數增長,讓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不用再擔驚受怕。

Amen.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唐鳳


台灣的38歲政務院委員唐鳳,在日本成為一時佳話。今天偶然在fb看過上面的日本新聞,講述台灣的digital委員如何運用智慧,讓工程師發展出一個系統,簡單解決了一個讓日本在疫症當中大傷腦筋的問題。日本新聞說的Tan氏,影片底下有台灣網民留言說是「唐鳳」。

唐鳳是何許人?

さぁ......

維基百科說他原名叫唐宗漢,我一點印象都沒有。照道理說這麼出色的人,又住在這麼近的台灣,沒有理由連名字都沒聽過。

再看下去,母親是李雅卿。欸?這個我知道,不就是有兩個資優兒子不適應台灣教育,後來創辦「種籽學院」的那個人?那時候我也不愛上學,覺得學校制度好死板,課程好像跟社會嚴重脫節,每天發夢自己可以讀間有自由探索空間的alternative school,像英國的Summerhill School,或者台灣的森林學校之類。那時候把所有二十年內出版有關教育而香港可以買得到找得到的,特別是另類教育的中、英文書都讀過。李雅卿的那本書好像叫「成長戰爭」,前期像血淚史。

那我好像知道唐鳳是誰了。拿她跟日本70多歲的IT部長相比,其實也不適合。一來台灣政府機關揀選某個級數人才的制度比日本靈活幾條街,二來唐鳳絕對不是一般人。隨便找個日本官僚體系產生的公務員在綁手綁腳的情況下做的決定跟她的相比,簡直是一種冒犯。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Zoom教學有感

因為疫症,用Zoom教書已有兩個多星期。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知道Zoom teaching是當前情況下的折衷。

一開始我鼓勵學生開webcam露個面,因為這樣比較像現實生活中的課堂。應大學建議,我的課堂有錄影,特別為活在不同時區的學生而設。會不會有學生不想自己被錄影呢?所以我設定只錄影shared screen和聲音,沒有人像,還設了密碼,要看的同學可以寫電郵問我。錄影設定為90天後自動刪除。當然,在這科技發達的社會,在我課堂出現的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錄影。我也只能夠在能力範圍內「盡做」。

網上教學開鑼之前,我看過社工寫的網上文章,說有些基層學生家庭空間太少,一家人擠在同一個空間學生難以學習。即使Zoom有虛擬背景,家裡人來人往,要他們開webcam也很為難。因此,我只希望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積極參與。

結果,有一個課程的60多個學生差不多90%都開webcam,另一個課程的20個學生全部不開。

我之前有個想法,是不開webcam的人會不會沒那麼積極參與?

原來又不一定。

老實說,我真的花很多心思去設計適合Zoom teaching的互動教學活動,除了人有我有的breakout sessions(分組討論)、poll(即時投票)、shared document / 互動白板(給學生在我的slide上寫意見,可以揀選track誰寫了什麼,再邀請幾個人發表意見),我還試過邀請大家關掉webcam7分鐘,花時間專注讀我發的reading,7分鐘後請幾個學生share screen,開咪向全班分享他underline文章中值得討論的東西、質疑和建議,還有他們自己找到的其他reading也可以share screen給全班看,這個反應暫時不錯,也算是比傳統教學在information sharing的優勝之處。可是,我還是覺得要繼續爆出新的點子,不斷求變才能再往後的日子抓住他們的注意。

至於「黑暗中的對話」那個course,因為我確實看不到他們,要互動有點難。我唯有坦白說,如果你不想露面不緊要,可是你要多參與、發言、發問,讓我知道你的存在。後來這班黑暗中的學生變得很可愛,連我問”Do you have any question?”,他們都開咪說或者在Chat寫”no”(笑),其他時間絕大部分人也參與很多,希望這樣的情況可以繼續下去吧。

坦白說,我自己要整天在電腦前,開會用電腦,上課用電腦,備課用電腦,找資料用電腦,回覆郵件用電腦,寫文章用電腦,其他工作也要用電腦,我也覺得很累。學生隨時一天有4、5小時(或者更多)的課,不停要對著電腦,他們也很累。所以,他們到目前為止(往後不知道)都選擇積極參與而不是放棄,我其實覺得「老懷安慰」。事實上,課堂要結束的時候,我會感謝他們參與,這個時候他們可以馬上按”leave Zoom meeting”消失在我面前,可是很多人都多花幾秒,對我說聲bye bye或者thank you才消失,大家隔著個mon也會心微笑。

教學年數越長,就越覺得教育是一個發自內心的工作。教學內容中的邏輯思考和教學人員背後的心思,並不是mutually exclusive。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很有意思的說話

Youtube的Algorithm把我帶到我從來不看的新加坡中文電視頻道。訪問對象是Forbes富豪排行榜上新加坡唯一的女富豪,周玉琴。我對她一無所知,不過看人物傳記本來就是我從小的興趣,隨著時代變遷變成愛看人物專訪,就好奇一看。

這是她第一次用中文(當地稱「華語」)做的訪問,不過英文才是她習慣用的語言,所以偶爾夾雜英文的對答。其中一句她用英文說的話,我覺得很有意思:

“If a situation demands it, you have to deal with it, and you have to make use of whatever resources you have.”

這句話可能也適合現在香港的時勢吧。


是這個訪問: